【精】《三字經》讀后感
細細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會有不少感想,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為了讓您不再為寫讀后感頭疼,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三字經》讀后感,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三字經》讀后感1
《三字經》,它短小的人篇幅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一直毅力于燦爛之巔,多少年來一直伴隨中華兒童的人成長。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放在《三字經》的開頭,講出了人的本性是天生善良的,但由于后天的.教育和自己的勤奮程度而差距越來越大。“茍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講述了如果學習時不專一,那么善良的人本性就會受到變遷,最后與人的差距就會越來越大。現在的我們很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上網、逃學在中學生中都時有發生,我們要學會專一,“一心不可二用”,才可有所成就。
在《三字經》中,有一段是“昔仲尼,師項橐,古圣賢,尚勤學。趙中令,讀魯論,彼既仕,學且勤。彼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勉。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如囊螢,如映雪,家雖貧,學不輟。如負薪,如掛角,身雖勞,猶苦卓。”這段話告訴我們:圣人孔子曾拜7歲的小孩項橐為師,古代圣賢且能如此勤奮學習,跟何況是我們;宋朝中書令趙晉讀了一輩子《論語》,做宰相之后,仍勤奮讀書;公孫弘為了學習削竹片抄書,他沒錢買書卻如此勤奮;孫晉怕晚上讀書打瞌睡,把頭發系在梁上,蘇秦學習疲倦時用錐子刺自己的大腿,;晉朝車贏晚上用捉來的螢火蟲當做燈來看書,孫康依靠雪的反光來看書,他們雖然貧窮,卻沒有因點不起燈不學習;漢朝朱買臣邊砍柴邊看書,隋朝李密邊放牛邊讀書,他們盡管勞累,卻不放棄學習。我們現在可以坐在寬敞明亮的教室里學習,又有老師的悉心呵護,我們 太幸福了。
《三字經》概況了中國上下五千的歷史知識豐碩,它獨特的語言表達能力讓人耳目一新;《三字經》雖然重在傳道,可生動有趣,記載了大量的歷史人物和故事,這讓人在學習中增加了不少樂趣,也讓讀者對為人處事、求學交友等方面有了更為直觀的認知;《三字經》通俗易懂,還可也陶冶情操,提高人民的涵養。
《三字經》讀后感2
自從學校開展"誦讀經典"以來,我一直堅持背誦《三字經》。每每讀過幾句話以后,我還要仔細揣摩一下,遇到不懂的地方就請教媽媽。今天早上我讀到了"融四歲,能讓梨"。講的是一個叫孔融的'孩子,年齡僅僅四歲就懂得謙讓的故事。當媽媽把洗好的梨端到桌上讓孩子吃時,孔融主動拿起了一個很小的梨,而把大梨讓給了哥哥,他說:"我應該吃小梨。"我當時真是吃驚,這么小的孩子就知道歉讓,想想我自己的做法,真覺得臉紅。
在家里,我總是和弟弟搶著吃,搶著玩,從沒有想著弟弟小,我應該有個姐姐的樣子,為這事爸爸媽媽也沒少跟我講道理,可我就是不服氣。現在我讀了這幾句話,覺得自己確實不應該那樣做,應該懂得謙讓。再想今天發生的一件事更讓我臉紅了。今天媽媽用面蒸了一條小魚,非常漂亮,當時吃飯的時候我還在屋里躺著,跟媽媽慪氣呢,弟弟敲門說:"姐姐快來吃飯,有小魚。"我想我不出去,你也不敢給我吃完了,后來弟弟又來喊我,唉,再不出來估計媽媽又要生氣了,算了,吃飯吧。我出來一看,那條小魚一動也沒動,我看看媽媽,媽媽說:"弟弟本來已經拿到手里了,想了想還有你呢,說等你呢。"我二話不說幾口就吃沒了,弟弟端菜來了一看說:"你怎么這樣啊你!"當時我還沾沾自喜,現在想起來覺得羞愧不已,弟弟還知道讓著自己,而我卻從來不體會弟弟的感受,真的不應該。
《三字經》這本書,讓我懂得了許多深刻的道理。以后,我不僅要堅持背誦《三字經》,我還要堅持學習主人公們良好的行為習慣,讓自己越來越優秀。
《三字經》讀后感3
暑假里,我讀了一本書叫《三字經》。大家對這本書一定不陌生吧!這是一本圣賢書。它濃縮了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書中一個個故事讓我知道了歷代名家、偉人如何從小尊師重道,知錯能改,嚴格自律,勤儉節約的動人故事。還有朝代更迭、帝王興衰、人文教育、史地天文、倫理道德等各方面的知識。內容廣意義深。我記得其中是這樣寫的:
為人子 方少時
親師友 習禮儀
香九齡 能溫席
孝于親 所當執
意思是:為人弟子,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要多多親近好的.老師和好的朋友,從而學到做人處事的基本禮儀。
黃香九歲的時候,便知道在冬天睡前,先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 。夏天用扇子把涼席和被褥扇涼,再請父親去睡。孝敬自己的長輩,這是每個子女都應該做到的。
我們現在個個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被父母疼著慣著。可能恰好相反,是父母用身體溫暖床上的被褥,再讓我們去睡。想想我們是很幸福,但也有愧疚。就拿我自己來說吧,自己能做的事不去做,就指望父母代做。媽媽給我說道理時,我總是這個耳朵聽那個耳朵冒,有時做錯事還為自己的錯誤找借口,或者辯解一兩句,往別人身上推得一干二凈。有時父母讓我他買點東西我很不情愿,老想著多玩一會兒。我在媽媽的請求下還要了一點好處費,才勉強答應去。
現在想想我也太不象話了,與黃香對比真是天壤之別啊!古人能做到的,我們新時代的少年難道就做不到嗎?雖然人無完人,但每件事都要用心去做,。我們小學生本身就是需要學習,學習怎樣做事,怎樣做人。沒有哪一個人,一出生就是一帆風順的,可能充滿了酸甜苦辣。所話說:不經風雨怎能見彩虹。我要向黃香學習,為父母多承擔點家務活,減輕他們的負擔,做個好孩子。
在這里,我要感謝《三字經》,是《三字經》讓我知道了歷代名家的真理和寶貴精神。我堅信努力再努力 孝敬父母,尊重長輩,我會比古人做得更出色。
《三字經》讀后感4
我讀過很多課外書,《三字經》是我最喜歡的一本,雖然它只有短短的幾百字,卻記載了許多歷史文化,讓我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我記憶猶新的《三字經》有許多,如:“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玉不打磨雕刻,不會成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學習,就不懂得禮儀,不能成才。
它讓我明白了人生下來就要學習,如果不學習,就等于一個平庸無知的人,我讀了之后懂得人務必要學習。比如,我剛剛學《三字經》時,只會讀,不明白它的含義,之后,我經過查資料才理解它的意思,并把它記住了。之后不管看到那一句《三字經》,我都明白它的意思了。
“融四歲,能讓利。弟于長,宜先知。”漢代人孔融四歲時,就明白把大的梨讓給哥哥吃,這種孝親敬老,懂得尊重長輩,不自私自利是每個人從小就就應懂得的`。我明白了兄弟姐妹、人與人之間要互相謙讓、相互尊重。
“曰仁義,禮智信。此五常,不容紊”如果所有人都能以仁、義、禮、智、信這五種不變的法則來處事做人的標準,社會就會永久祥和,所以每個人都就應遵守,不可怠慢疏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
讀了《三字經》后,我懂得了許多道理,積累了很多豐富的詞匯,了解國家的歷史,學會了怎樣為人處世。
《三字經》讀后感5
這些天我讀了《三字經》,從書中的許多信息中獲益良多。在這些故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起源和流動。
書中的每一個故事,每一句話都深深地吸引著我。“教養孩子或不教導孩子是父親的過錯。教學不嚴格,但教師懶惰。孩子不學習是不合適的。如果你年輕時不學習,那就永遠不會。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習,不懂得公正。作為一個人的兒子,方少時。親戚,老師和朋友,學習禮儀。這是我在《三字經》里讀到的一句話。這些話很好。他們告訴我一個深刻的道理:如果孩子管教不好,那是父母的錯。如果老師在教學上不嚴格,那是他的懶惰。如果你小時候不學習,你就不會長大想學習。所以我深深地感到,我必須更努力地學習,報答我的父母和老師當我長大了。
孟子的母親選擇了她的'鄰居。如果你不學習,你就永遠學不會。孟子的母親三次搬家,讓孟子有了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孟子有一次逃學,母親就剪下織布機上的布來教他。孟子之所以能成為歷史上著名的大學提問者,與他母親嚴格的教育是分不開的。從那里我們可以看到一個良好的環境對學生的成長是多么重要。
《三字經》不僅是一本書,更是古人智慧的結晶,是文學的瑰寶,是永恒的經典。它濃縮了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一個接一個的故事,告訴我們做人的道理;一種道德吸引所有人。來和我一起讀這本好書吧。
我相信你一定讀過三字經的歷史書。但這是一本很長的古書。它的每一個字都包含著深刻的真理。讀過三字經之后,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它們的含義,這樣才能完美!
《三字經》讀后感6
中國古代的歷史傳承歷史悠久。這個文明古國有著許多充滿著歷史傳承的詩文,就像《三字經》、《論語》等。歷史像一條韌帶一樣,穿著一顆顆歷史傳承的珍珠。讓歷史的文明古國璀璨奪目。這幾天,學校讓我們接近祖國悠久的歷史傳承歷史,讓大家背誦《三字經》。這是我們班級的第一次接觸。同學們興致大發,我們在文學的海洋中遨游著。看完了《三字經》,我有許多的感觸,我的感觸是:《三字經》似兒歌又似歌謠,讀起來瑯瑯上口。它是每三字一句,每四句一組而且每句表達的意思都不同。這些簡潔明了的詞語竟保存著中國千古年來璀璨的歷史歷史傳承,含意深刻,引人入勝、回味無窮。
細看《三字經》的時候,我被《三字經》那種博大精深的文字深深地吸引住了,《三字經》啟迪了我們的心智,使我們輕松的進入了《三字經》的深刻含義。《三字經》的知識也是多方面的,歷史故事、古今賢文、人生哲理等等,《三字經》還可以勸學、提高品德方面、教做人的方面等等。一句話就被分成了幾組,簡潔明了,我們一讀就懂,而且含義十分深刻,使我們受益匪淺。它讓我們懂得了人生哲理,講文明,懂禮貌。讓我們少年時代走上正確的成長道路。還使我們的知識面又擴大了。《三字經》的句子里包含著深刻的的意義,讓我們受益匪淺。文中還有許多經典故事,如孔融讓梨等。我來講講古人好學的故事吧:披蒲編,削竹簡。彼無書,且知免。意思是路漫把文字抄在蒲草上,公孫弘將春秋刻在竹片上。他們買不起書,還勤奮的`學習。想想我們在明亮的教室里讀書,還有老師來領進人生的道路,古代沒有錢上學,他們還擠時間看書,想法抄書。我們的條件優越,為什么不好好學習呢?《三字經》還教我們一些典故。我還知道了,一個人在少年時代要奮發圖強才能長大成才,報效國家。
《三字經》是我們中華悠久的歷史歷史傳承,是中華的瑰寶。現在也是一本啟迪我們的好書。是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之道,這將是陪伴我們一生的好書。
《三字經》讀后感7
一本好書能改變以人的一生,能對一個人的內心世界產生巨大的沖擊,書中的奧秘值得我們去仔細探究、斟酌。
我讀過許多課外書,其中我影響最深的當數《三字經》。書中的一字一句所還有的深刻哲理讓我受益匪淺。一句“人之初,性本善”表現吃了古人認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這與西犯法國家認為人的天性是邪惡的`思想有著天壤之別。仔細想一想,的確古人的智慧是多么高深。試想一下,一個剛出生的嬰兒,人生還是一片空白,根本不懂得去算計別人,哪來的骯臟邪念,更不會有違法犯罪的念頭。但后天的環境改變了人性也會隨之改變。在不一樣的環境中便會出現人們所謂的善人與惡人、好人與壞人。從中國古代與西方國家的比較之中不難看出古代中國人與西方人思想、文化的差異,凸顯出古代中國文化的獨特與博大精深。
“香九齡,能溫席,融四歲,能讓梨”,折射出古人提倡尊幼愛幼的優秀品德與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思想境界。每當讀到那里,我就有種想起了孟子那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龔自珍的“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于是那許多諸如此類的文章便在我的腦還里浮動,我便產生了對古人的敬畏之心。
在生活中讓我做事父母感動的事我真的很不好意思,但如果讓我做一些微不足道但又有一點有意義的事,我心里又有一點難過與不舍。可是生活告訴我,頭時候讓父母開心又是異常有意義。于是我做了,父母真的很開心。看到父母開心的樣貌,我也異常開心、高興。當把自我的東西讓給別人,看到別人開心,自我也暗暗高興。
短短數百字的《三字經》,作為中國古代乃至近代兒童的啟蒙教科書,蘊含的深刻哲理實在是夠我們去深入探究的。而他所包含的博大愛心,更值得我們去領會、去發揚光大。
細細品味《三字經》,我們能感悟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領略到古人智慧的無窮與愛心的博大,領略大國學的精妙。
繼承和發揚中國文化,弘揚中國人民的博愛之心,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
《三字經》讀后感8
還記得在上二年級的時候,班主任譚老師就開始組織我們背誦《三字經》。一年過去了,我仍然在堅持學習和誦讀。經過反復琢磨,認真思考,我終于明白《三字經》對處于學習和求知階段的我們來說,非常有益。
《三字經》是我們學習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好老師,它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歷史的縮影,讓我們領略到了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真的是“古今史,全在茲。載治亂,知興衰。”
讀著《三字經》,它引領著我走向思想道德教育的殿堂,短小精致的至理名言,讓我受用一生,使我在經典中獲得智慧的啟迪。“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句話告訴我們:人剛剛生下來的時候,個個都有善良的天性。小時侯,這種天性大家都差不多。但是長大后,受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就會養成許多不同的習慣。譚老師對我們說:“好的習慣多了,就能成為一個優秀的學生;壞習慣多了就會成為一個壞孩子。”因此我們從小就應該接受良好的教育,聽從老師和長輩的教誨,多參加一些有益的集體活動,不成天上網、打游戲,不參加不利于健康的活動,使自己長大后成為一個對祖國、對人民有用的人。《三字經》中像這種對我們有教育作用的`句子還有很多。
《三字經》讓我們在愉悅的閱讀氛圍內汲取知識的養料。《三字經》不僅可以激發我們的閱讀興趣,還可以豐富我們的內心世界,提高我們的文學素養,還能起到啟迪智慧和凈化心靈的作用,《三字經》是我們成長中的好朋友!
《三字經》是我們的好老師,也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頭懸梁,錐刺股。彼不教,自勤苦。”這句話告訴我們無論什么時候都要刻苦學習,即使沒有老師和家長的督促,我們都應該自覺勤奮地學習。當我讀著“瑩八歲,能詠詩,泌七歲,能賦棋。彼穎悟,人稱奇,爾幼學,當效之……”的時候,我想呀:“他們真能干,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讀了《三字經》,還讓我了解了許多自然科學知識、歷史知識和人文知識,豐富了我的課外生活。
《三字經》讀后感9
最近,我讀了中國古書的《三字經》,其中《香九齡,能溫席》的故事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黃香小時候,家中生活很艱苦。在她9歲時,母親就去世了。黃香非常悲傷。她對父親更加關心、照顧,盡量讓父親少操心。冬夜里,天氣特別寒冷,家里連柴也不多一根,更不要說什么取暖的設備,躺在被窩里,半天仍是冰冷冰冷的,確實很難入睡。想到這里,小黃香心里很不安。為了讓父親少挨冷受凍,就走進父親的'房里,給她鋪好被,然后鉆進父親的被窩里,用自己的體溫,溫暖了冰冷的被窩之后,才招呼父親睡下。黃香用自己的孝敬之心暖了父親的心。
看了這個故事后,有沒有觸動到你的心靈呢?在我們許多小讀者眼里,父母似乎只是給我們“服務”的:做飯、洗衣服、打掃衛生、輔導功課……這一切在小朋友的眼中看作是理所當然的事,認為這是父母必然要做的。而我們自己呢?只要享受就好,誰叫她們是父母呢?的確,父母對我們有養育的義務,同樣,我們是不是也有責任和義務去回報她們呢?想想自己,是否曾經給父母煮過一次飯,泡過一碗面?為什么同樣9歲黃香有這么孝順?
看看我們生活的環境多好,煮飯,有電飯煲;熱菜,有微波爐;熱了,有空調、冰箱……生活條件蒸蒸日上,可我們的心靈卻荒廢了,長滿了自私冷漠的雜草,不懂得關心別人,還認為父母的關心不夠而滿腹牢騷,耿耿于懷。相比之下,難道不自慚形穢?其實,只要我們一個小小的舉動,一句輕輕的問候,我們的父母就心滿意足了。
用心地想想父母對自己的好吧。如果這種與生俱來的愛我們都不珍惜,又怎么可能懂得珍惜其她人給你的愛?愛人,要先學會愛父母。
《三字經》讀后感10
這天我讀了《三字經》最后的一些——“瑩八歲,能詠詩”到“戒之哉,宜勉力”,里面講的是古圣先賢的故事精神和人生的哲理。其中有幾句話十分影響我“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于前,裕于后”“勤有功,戲無益。”這幾句話主要講我們要小時候努力學習,不能耽誤學習的黃金時段。這樣,長大為國。、為民、為自我都有好處。還能使父母長輩感到驕傲自豪,造福于后代。
以前,我總以為學習的機會和時光還很長,不必這么累這么認真地學習,能夠留著一些知識以后慢慢學。可此刻我才明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我們學習的.機會只有那幾次,錯過了就再也遇不到了。并且知識也像一個黑洞一樣,越來越大。這天你會了這個,明天又有新的知識等著你,可誰又能保證你前一天學的知識忘不了呢?知識像一只被人吹的氣球一樣越來越大,就算你有三個腦子每一天不停地記也記不完。所以,我們要把握好近在手邊的學習機會,千萬不能錯過,一錯過就再也記不住了。
玩耍的快樂只是暫時性的快樂,并且這種快樂就像夏天里的冰一樣,一吃還想吃。我們學生能夠享受一下這種快樂,但是不可多享。如果多享受,意志差的同學就會控制不住自我,從而無心學習,長大后悔莫及。學習的快樂是永久性的快樂。它像一杯咖啡,剛開始有苦,然后是淡淡的苦,再而是微香,最后是香醇。我們要學會做長久的快樂,雖然剛開始沒有香,但是會越來越有甜頭。從而讓你愛上這種長久的快樂。
我要學會做一個珍惜時光,品嘗學習“咖啡”的小才女。
《三字經》讀后感11
《三字經》是我國古代文明送給每個中國人的遺產。經典的語句蘊含著古人的智慧,展現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它就像在人們心中種下一粒思想的種子,慢慢生根、發芽。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道路上的良師益友。不論是在道德品質、文化修養上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具有開放性思想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每看一篇,我都會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
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
時光流逝,有些東西會被遺忘,但有些東西卻被傳承下來,《三字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保留了下來。她是中國古代文明中的精華,也為中國古代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這壇窖藏千年的美酒,愈久彌香,在新時代的今天,教化人心,必將永遠地散發出醉人的芳香。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一本好書就是一個良師益友”,讓我們靜下心來,捧起書,在淡淡的的墨香中與哲人會面,與良友交談,增識長慧,開悟人生。朋友,讓我們一起來愛書,讀書吧!
《三字經》讀后感12
“小宇,幫我倒杯水。”“才不要呢,我要看電視!”我不高興地回答爸爸的請求。小時候,那個嬌里嬌氣不尊敬長輩的我歷歷在目。那時,我的脾氣很不好,對待長輩很不禮貌,直到看了
《三字經》這本書,我才深受啟發,改“邪”歸正。在我讀三年級的時候,媽媽給我買了《三字經》這本書。原本我覺得這本書很乏味,后來有一次,我認真地看起這本書來,發現內容很好看,便仔細地品嘗書香。我看著想著,突然幾個句子映入眼簾:“香九齡,能溫席,孝于親,所當執。”這幾句話的意思是:“東漢人黃香,九歲時就知道孝敬父親,替父親暖被窩。這是每個孝順父母的.人都應該實行和效仿的。”看完這句話,我突然反省了一下自己,對照起來:黃香九歲,就能為父親在寒冷的冬天溫暖被子,而自己不僅不幫父母做點好事,還對他們不禮貌,哎,太不應該了!我的臉頓時熱了起來……于是那時,我就下了決心,一定要做一個尊重父母,尊敬長輩的好孩子!
從那以后,我就努力改正自己喜歡和長輩頂嘴的壞習慣,主動分擔家務,接納長輩的金言玉語,漸漸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長輩對我的看法,還常受夸獎呢。
《三字經》,謝謝你!是你逐漸改變了我,逐漸完善了我。啊,你像一朵潔白的蓮花,盛開在我的心池里,香氣馥郁!你如同一盞明燈,為我照亮了前行的道路,不再迷失!
[點評]:小作者開頭先聲奪人,寫出了“我”之前的缺點;接著,筆鋒一轉,引出了《三字經》這本書對“我”的影響,重點刻畫了“我”的心理活動;然后寫了“我”的改變;結尾抒發感情,表達了對《三字經》感激之情,照應了題目和開頭,使文章得到了升華。總體來說,文章條理清晰,結構緊湊,把握住重點展開敘述,進行描寫,突出了“書香浸潤靈魂”這個要點。這是一篇值得點贊的習作。
《三字經》讀后感13
《三字經》是小時候媽媽陪我讀的第一本書,其中有許多廣為流傳的故事。《三字經》三個字一句,特別朗朗上口,十分好記,我非常愛看,愛學。到一年級暑假時,我已經能背誦整本《三字經》了。在《三字經》的故事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香九齡,能溫席”和“孫康映雪”這兩個故事。
“香九齡,能溫席”這個故事是說黃香九歲那年冬天,他在睡覺前用自己的體溫來給父親暖被子。黃香真是個孝順的'孩子。我五歲那年冬天,我們全家從北京回長沙過年。長沙冬天很冷,屋子里沒有暖氣,我們睡覺的被子冷冰冰的。我每天都比媽媽早上床,總是睡在媽媽的被窩里。有一天媽媽問我:“陽陽,你為什么不睡在自己的被窩里啊?”我笑著說:“媽媽,陽五歲,能暖被!”媽媽楞了一下,然后緊緊的抱著我,摸著我的頭說:“好寶寶,真懂事!”《三字經》讓我不知不覺懂得了要從小孝敬父母的道理。
《三字經》不僅教會了我做人的道理,還幫助我養成了很多好品質。“孫康映雪”就是這樣一個故事。孫康家境貧寒,白天得干活,沒有時間讀書,晚上想學習卻沒有錢買燈油,于是他就用積雪的反光讀書學習。媽媽說我在學習上從小就不怕吃苦,應該就是受《三字經》中孫康這些名人的影響。記得在我二年級的一個晚上,我感冒了,還把晚飯都吐了。爸爸媽媽十分心疼,讓我早點上床休息。可我卻想著作業還沒做完,一定要堅持寫完作業。爸爸媽媽攔不住我,只好陪著昏昏沉沉的我寫完了作業。第三天,我病好了,上學后交上自己的作業,班主任劉老師表揚了我,我覺得很光榮。《三字經》讓我漸漸養成了刻苦學習的好習慣。
《三字經》內容豐富,有很多感人的故事,有很多給人啟迪的道理,真是一本讓我受益終生的好書啊!
《三字經》讀后感14
《三字經》短小精悍,蘊含著許多深刻的道理,膾炙人口、廣為流傳。
它深深地吸引我們,這不止是它生動有趣的人物歷史故事,還有它本身富有的內涵。三字一句,兩字一韻,不禁使人讀起來瑯瑯上口。 在生活中,每一個人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但無可否認,《三字經》的確是一個人人生路上的良師諍友。不論是在道德、歷史、地理……文化上內外都會受益匪淺。雖然,在這本書上,不免有些封建色彩,但這些不足之處,不正是要我們這些現代化開放意識的中國人去改變、探索嗎?
每看一篇,我們都會被陶醉在經文的韻律和生動的故事中。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是一位偉大的政治家,但在許多人心中他同時也是個暴君。可我覺得他只不過是一個順應了“弱肉強食,勝者王,敗者寇”的生活邏輯的人物。他為了統一中國,加強訓練精兵。雖然,每一個訓練,對于士兵來說都是一次生死決擇,但這么殘酷的訓練卻為日后,統一中國做了奠基。統一中國后,他雖然殘暴,但從此國泰民安。我們現在身處這個美好的社會主義,不是要感謝秦始皇嗎?中國古代文明所做的`切是無可抹滅的,這為中國古文明也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三字經》是古人成長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一本文學瑰寶,直到現在也不失為一本好書。《三字經》使我們學到了許多做人的道理,我要讓我的學生去學習去理解。讓孩子們學會刻苦學習,學會做人,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三字經》,深遠而持久地影響著每個中華兒女,中華民族的美德鑄造了它,讓我們繼承這些美德,發揚它吧!
《三字經》讀后感15
對三字經最早的記憶,停留在小時候父親的口頭禪人之初,性本善上。那會少讀私塾的父親只提到了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這幾句,其他的就不得而知了。后來上學,在學校里學習過許多之乎者也之類的文言文,感覺很枯燥。雖然也能從中收獲一些做人的道理,但在淺薄見識的制約下,很難體會到古文學習的深遠意義和其中樂趣。
我讀三字經時,是在為人母親自覺父母學習是硬道理為教兒子知書明理才跑到書店看到了各種各樣版本的三字經。靜下心來字斟句酌時,才禁不住為中國古代的語言而贊嘆
《三字經》確實是一本千古奇書。只用了一千多字就概括了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教育、天文、地理、倫理、道德和經典傳說故事,廣泛生動又言簡意核。
三字經"開篇首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蘊意深刻,發人深思。孩子天性都很好,關鍵在于父母和老師怎么引導。昔孟母,擇鄰處說明環境對人的成長的重要性。曾經看過一個博友的文章春來草自青。他說春是學生的身心和學習成績;春,則是家長和老師們給孩子釀造的寬松、溫馨、和諧、宜人的心理環境。自古就有龍生龍,鳳生鳳的說法,其實說的就是培育孩子的環境。茍不教,性乃遷如果孩子生下來父母給不了一個良好的環境,他本來是善的性也就遷走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固有的一種思維和生活方式了。
首孝悌,次見聞。寫出了要孝敬父母。這是做人之本。要孝敬父母,自己就要刻苦學習,從尊敬身邊的朋友開始,培養自己的愛心。友善對待他人,不計較個人得失,才能得到他人的尊敬和歡迎。知某數,識某文寫出了要能文能武,做一個德才兼備的人。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我們每一個小學生,猶如一塊璞玉,玉不啄,怎成器?我們應該立鴻鵠之志,刻苦學習,長大要做對國家、對社會有用的人。
三字經真是一部袖珍百科全書,可謂字字珠璣,蘊義深刻,早讀早獲益!
【《三字經》讀后感】相關文章:
三字經讀后感03-04
《三字經》讀后感02-23
《三字經》讀后感【推薦】03-07
《三字經》讀后感【熱】03-07
【熱】《三字經》讀后感03-07
《三字經》讀后感【精】03-10
【推薦】《三字經》讀后感03-10
《三字經》讀后感【薦】03-10
三字經讀后感【熱門】09-11
三字經讀后感【熱】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