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自主修改作文成為一種習慣
修改作文是作文教學的重要一環。長期以來受“學生寫,教師改”這一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為改好一篇作文可謂費盡心思,而學生卻收益甚少,教師也被拖得精疲力竭,且效率低下,但學生并不領情,常是一塞了之。葉圣陶先生曾直言不諱:“我當過教師,改過學生的作文本不計其數,得到個深切的體會:徒勞無功。”
《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明確提出:養成修改自己作文的習慣,修改時能借助語感和語法修辭常識,做到文從字順,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要求語文教師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
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程標準的要求,近幾年來,筆者在培養學生修改作文方面作了一些嘗試。筆者認為,想要改變上面提到的局面,就要把批改這一任務交給學生,讓學生參與到整個作文教學中,使他們樹立批改意識,培養他們的寫作興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徹底改變作文教學的被動局面,有效地提高學生的作文能力。
下面就談談筆者在培養學生修改作文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與體會。
一、認識修改文章的重要性
我國現代著名作家、文藝理論家何其芳先生在《談修改文章》一文中說:“修改是寫作的一個重要部分,古今中外凡是文章寫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過功夫。”許多卓有成效的作家都深有體會:好文章的確是改出來的,而不是寫出來的。這是因為客觀事物往往是曲折復雜的,我們不可能一下子就認識得清楚完全,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認識;表達我們思想的文字和形式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夠選擇恰當的,多一次修改就多一次選擇。因此,修改文章的目的就在于能使我們的認識進一步符合客觀實際,議論旗幟鮮明,論據確鑿,以理服人;記敘說明則條理清晰,詳略得當,以事明人;描寫抒情則淋漓盡致,烘托點染,以情感人。
俗話說“文如其人”,這話說得很有道理,一個思想縝密、作風嚴謹的作者,是決不會輕易放棄修改自己的文章的,因此,同學們應該從認真修改自己的文章開始,學習做一個思想作風嚴謹的人。
二、掌握修改文章的范圍
修改文章應該從哪些方面入手呢?按照何其芳先生的觀點,要注意兩個方面:一個是看內容是否正確,一個是看讀者是否容易接受。這就是說修改文章要從思想內容和表現形式兩方面下手。
(一)在平日的作文教學中,學生作文中常見的內容方面的毛病主要有如下幾種:
1.思想偏激,以偏概全;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觀點不能統率材料,材料也不足以證明觀點,正如油是油、水是水,兩者結合不到一起。
3.悲觀傷感,格調低沉,見不到一絲光明的影子,使人覺得壓抑困惑,甚至思想感情不健康,只知一味宣泄,忘記了社會影響。
4.對所列舉的數據和事實不經考究,隨心所欲,隨手拈來。
5.缺乏細致觀察和體驗,所描繪的景物違背時令特點,所描寫的人物言行不符合人物的年齡和身份。
6.想象和聯想所憑借的文化常識捉襟見肘、漏洞百出。
(二)文章在表現形式方面常見的毛病有如下幾種:
1.結構松散,把許多事情或問題隨便放在一起,沒有中心,沒有層次,逐段讀時還可以,讀完以后一片模糊。
2.語意常常中斷,缺少必要的過渡和照應。
3.編造詞語,亂用術語,甚至文白夾雜、辭不達意,讀來拗口,疙里疙瘩。
4.句子拖沓冗長,喜歡把幾個意思湊在一句話里,結果哪一個意思也沒有說明白,造成語意雜糅。
5.行文顛三倒四,重復啰嗦,廢話連篇,言之無物。
6.詞語搭配不當,誤用濫用介詞,成份殘缺,語序不當。
三、教給學生修改的方法
筆者指導學生采用了以下兩種方法修改作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朗讀法
我們在平時閱讀教學中,經常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語感,其實也就是培養學生的語言技能和心智能力,使其在誦讀過程中不斷進行一種內隱的、不可見的思維活動,如感知、想象、替換、比較等,長期訓練,語感就成為學生心理結構的一部分,對語言敏銳感受和深刻理解已經成為一種心理習慣。當然,這種訓練我們在指導學生讀別人作品時已經做得很好了。此時我們只需要利用學生扎實的語感去讀自己的作品:第一遍筆者讓學生邊讀邊體味,看詞語是否運用得當,修辭是否合理,語句搭配是否對應,句式是否正確等等,那么語言技能方面的毛病就會露出“狐貍尾巴”,因為語感這個心理習慣會讓學生在讀到問題處就像有什么東西卡在喉口一樣不舒服,然后在心里就會給自己提示,這種習慣會迫使學生不由自主地去改。改完之后,筆者會讓學生第二遍讀作文,這次讀的過程中,一部分學生就會感覺到自己的“胸中之文”(腹稿)與“手中之文”(成文)之間有一定的差距。此時自己就會真正充當作品的“讀者”,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在腹稿中所醞釀的形象、情感中,在讀的過程中想象、比較、歸位,并將情與人、與景,論點與論據,人物與環境等之間的關系聯系起來,自然就體會到這些要點是否配套,改起來就會順理成章。第三遍讀出自己作文中的某些句子或段落困惑,同學或老師幫助他修改。修改結束之后,讓一部分學生上講臺讀作文中感覺滿意的句子或段落。這樣可以讓學生讀出感情,讀出語言中的音樂美。在這種優美音樂般朗讀中文章也就“其義自現”了。這就改變了學生“無聲”地寫、教師“無聲”地改這種被動局面。讓聲音賦予作文以生命,使其真正“活”起來。這種方式的缺點是由于學生的水平有限,學生的寫作能力、賞析能力、批改能力尚淺,有時無論怎樣讀,也發現不了作文中的一些缺點,甚至是謬誤,差生更是如此,難以取得預期的效果,同時這種方法不易多用。在一學期中,用的次數過多,容易給學生一種厭倦感。這是老師應該注意的。
(二)互改法
這是一種同學間交換批改的方式。這種方式簡單易行。具體而言,有以下優點:第一,經過多次批改實踐,學生不僅準確地記住了寫作文的基本要求,而且對這些要求理解得越來越深刻。他會指導別人應該怎樣寫,不應該怎樣寫,自然也增強了自己的寫作能力。第二,每個人都有機會看到多名同學的作文,這樣容易發現、學習別人的長處。別人的缺點短處,自己引以為戒,也是好事,學生的思想多了一個相互交流,開放的機會。第三,每次批改作文,每人只批一本,負擔不重,每次又都抽簽換人,批改的人有新鮮感,有興趣。每位同學的作文,每次又都換一位同學批,看不同的同學對自己的批語,當然也有新鮮感。這種新鮮感,有利于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興趣和看別人批語的興趣。第四,批改作文時,學生站在批改者的角度,進入教師的角色思考問題,有利于增強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心理平衡能力、角色互換能力,促進學生心理走向成熟。第五,教師只抽查翻閱一部分同學的批改結果,在短時間內看多篇作文,有利于教師比較思考,且保持較濃厚的閱讀興趣,容易激發教師的智力潛能與創造潛能。還可將節省的大量用筆批改的時間,用于研究學生心理,研究學習方法,進一步提高教書育人的效率。這種方法的缺點同樣是由于學生的水平有限,有時無論怎樣改,都不能改掉文章的一些缺點,甚至是謬誤,在差生身上更是如此,難以取得良好的效果,這是老師應該注意的。如果互改中有一方不認真對待,效果也會打折扣。
究竟怎樣批改效果更好些,老師們各有各的體會,相信大家還會有許多更好的方法,讓我們共同努力,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不辭勞苦的精神,不斷地進行工作創新,使學生的寫作能力得到應有的提高。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魏書生.培養學生批改作文的習慣[EB/OL].http://www.cn-teacher.com/fuwu/HTML/223801_2.html,2007-07-05.
[3]馬鸝峰.教育改革家魏書生風采錄[M].武漢:長江文藝出版社,1992.
(梁旭煜 寧夏中衛職業技術學校 755000)
【讓自主修改作文成為一種習慣】相關文章: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12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19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06
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12
讓優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19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2-06
讓感恩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5-15
讓感謝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4-28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04-28
讓閱讀成為一種習慣作文0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