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讓文字貼近鄉土散文
在中國新文學發展史上,中原作家群的興起與壯大是個重要的文學現象。其實,把目光投向歷史的深處就會發現,中原作家群是一個綿延數千年的龐大創作群體,其成就、實力、影響之巨大,鮮有地域性創作群體能與之匹敵。自先秦開始,生活在中原地區的文人先賢為中國文學奠基并帶領中國文學走向自覺,開創了唐宋群峰聳峙的繁榮局面。南宋以降,中原文學失去了以往那種群星璀璨、大師輩出的景象,這一情形延續到“五四”新文學的誕生。自新文學發端到新時期,中原作家群漸趨走強,影響一直持續至今。進入上世紀90年代,“文學豫軍”的稱謂開始出現。2010年11月,以“堅守與突破”為名稱的中原作家群論壇在河南舉行,“中原作家群”首度作為學術概念被正式提出。
·實力突出陣容整齊
就河南新文學的整體發展來看,中原作家群是在改革開放30多年間真正崛起的,其主要標志是小說家不斷涌現和小說創作全面繁榮。
河南新時期以來的小說創作,從表現形式、風格特點、代表人物等方面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20世紀70年代末到整個80年代,隨著改革開放大潮掀起的思想解放,喚醒了文學藝術的春天。老作家重新煥發青春,青年作家不斷涌現,河南以鄉土變革為主要表現內容的中短篇小說創作出現了發展繁榮的大好局面;
20世紀90年代,經過中短篇小說創作鍛煉的一批作家,擁有了充分的生活和知識積累,開始進行長篇小說創作,并逐步拓寬作品的題材范圍,鄉土和歷史題材長篇小說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文學豫軍”開始引起文壇的廣泛關注;
進入21世紀,活躍于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的一批作家成為河南文壇的中堅力量,同時一批青年作家開始嶄露頭角,創作風格和題材更趨多樣化,中原作家群不僅活躍在河南本土,而且在北京和全國各地都有豫籍作家活躍的身影。至此,中原作家群以其健全的梯隊、宏闊的活動空間和廣泛的影響,為全國文壇關注和認可。
新時期以來河南小說另一個非常耀眼的亮點,即以《百花園》和《小小說選刊》為根據地,河南鄭州成為全國小小說創作的中心。此外,詩歌創作上,河南涌現一批優秀的詩人,如蘇金傘、王懷讓、馬新朝等。河南散文在全國也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新時期以來,孫蓀、周同賓、王大海、卞卡、廖華歌、劉先琴等人屢有散文佳作在全國引起反響。近年來,鄭彥英、王劍冰、喬葉、魚禾等人的散文也頗受好評。同時,長期以來“批評缺席”的局面得以改變,劉思謙、孫蓀、魯樞元、陳繼會、王鴻生、耿占春、何向陽、何弘、孫先科等人的研究與批評,在國內理論界和批評界占有一席之地。
作為創作實力的一種證明,在我國具有最高榮譽的文學評獎中,中原作家群每屆都有豐厚的收獲。比如在魯迅文學獎及其前身全國優秀中短篇小說獎的評選中,張一弓、李凖、葉文玲、張有德、喬典運、田中禾、周同賓、閻連科、邢軍紀、何向陽、劉慶邦、馬新朝、邵麗、喬葉、鄭彥英等都成功問鼎。在歷屆茅盾文學獎評選中,中原作家群貢獻了包括姚雪垠的《李自成》、魏巍的《東方》、李凖的《黃河東流去》、柳建偉的《英雄時代》、宗璞的《東藏記》、周大新《湖光山色》、劉震云的《一句頂一萬句》等七部獲獎佳作。以作家籍貫而言,這在全國首屈一指。在其他如駿馬獎、莊重文學獎以及電視劇飛天獎等眾多獎項中,河南作家也都屢屢榜上有名。這表明中原作家群確實是中國文壇一支實力突出、陣容整齊的創作隊伍。
·抗爭苦難反思歷史
中原作家群具有關注現實的優秀傳統,注重對作品意義的追求,同時逐步形成了自覺的創新意識和文體意識。尤其是一批中青年作家,能夠在全球化的視野下重新審視現實和歷史,大膽拓寬作品的題材范圍,豐富表現手段,在藝術創新上屢有突破。而且中原作家的求新堅持在追求思想深度、厚度的基礎上實現,這種穩扎穩打的做法,成就了以往的成績,也為以后大作品的問世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中原作家群基本成為一個以強烈的現實感和濃厚的歷史感為基調、以現實主義為主要創作方法的具有中原文化特色的創作群體。
近代以來,自然災害和連綿的戰火不斷蹂躪著中原大地,苦難成為中原人最基本的人生體驗。這種情況在20世紀上半葉更為突出。于是,河南新文學創作的基本母題就是對苦難的抗爭和對造成這種苦難的中原文化的反思。從徐玉諾、師陀、姚雪垠到李凖、張一弓、喬典運、田中禾、李佩甫、張宇以及周大新、劉慶邦、閻連科、劉震云等是杰出代表。
論及中原的鄉土文學傳統,基本包含以下內涵:與苦難抗爭的鄉土生活現實,鄉土的變革,鄉土文化中的人。
縱觀河南新文學特別是當代文學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到,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河南鄉土題材文學作品的寫作表達的是革命主題,上世紀八十年代則轉向了鄉土文化主題。同時隨著作家眼界的不斷開闊,他們的作品也不斷向歷史的深處和社會的廣處開掘。
比如張一弓從改革開放之初寫鄉土社會歷史變革進一步走向歷史深處,創作了《遠去的驛站》、《閱讀姨父》;田中禾則完成了反思知識分子在20世紀革命大潮中命運的長篇小說《父親和她們》及《十七歲》;李佩甫的《李氏家族》已開始從描寫轉型期農民的生活與性格轉向深沉的歷史表達,到《羊的門》、《城的燈》以及最近的《生命冊》,則把描寫的重點放在了中原文化土壤上“人”的生長;張宇則從《活鬼》等作品重點表現農民生存智慧走向了《疼痛與撫摸》中對人物心理的深度開掘。而走出河南的豫籍作家,也不約而同地把中原鄉土生活放在更深遠的歷史背景中來表現,周大新從《走出盆地》對盆地中女性個人命運的書寫轉向更為宏大的“史詩”性的《第二十幕》,閻連科的《日光流年》則通過一個村長39年的人生歷程寫出了中國農村這幾十年的歷史,劉震云的“故鄉系列”則對中原也是中國的歷史與現實做了新的解讀。
隨著經歷的豐富、視野的開闊,中原作家群各作家在深入開掘鄉土資源的同時,題材范圍也日益拓寬。比如周大新、劉震云、朱秀海、柳建偉的軍旅題材作品,劉慶邦的煤礦生活題材作品,李佩甫的《學習微笑》、《城市白皮書》、《等等靈魂》等城市題材作品,張宇的《軟弱》、《表演愛情》、《足球門》等現代法制和體育題材作品,鄭彥英的《石瀑布》、《拂塵》等“新資本家”題材作品,劉學林的《天狼》等動物題材作品。
自改革開放,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以后,中原作家群的人員構成的多元化也帶來了作品題材的多元化。比如楊東明、齊岸青一直堅持城市題材作品的寫作,李洱多年堅持知識分子題材寫作,墨白以潁河鎮為背景對人的欲望與焦慮的探究,行者對從遠古到當下題材一貫堅持的先鋒寫作,焦述不斷繼續著他的“市長系列”,邵麗、喬葉、傅愛毛等女作家的寫作題材則是女性的情感生活、現代都市生活、官場生活以及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等,南飛雁等年輕作家聚焦的是校園、情感題材……
還有一個重要的題材領域不能忽視,即歷史題材。中原作家群中,遠有姚雪垠,近有二月河,在歷史題材的寫作上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帶動一大批河南作家創作歷史題材文學作品,使河南成為歷史題材的文學重鎮。
在創作題材和作品主題不斷走向多元的同時,中原作家群在藝術創新方面也不斷進行著扎實的探索,使作品的表現手法也更趨多元化。且不說李洱、墨白、行者等人長期堅持的先鋒寫作,即使對于一向以內容扎實厚重取勝的中原作家而言,比如閻連科《日光流年》那種編年史的寫法,周大新史詩式的體例,朱秀海《音樂會》等作品對軍事題材作品的突破,劉震云不斷變化的敘事方式,李佩甫《城市白皮書》對敘事方式的探索,張斌《一歲等于一生》的多視角敘事,這些都說明了中原作家群在藝術創新上有著積極主動的追求。
但是,從中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原作家群的藝術創新與那些迷醉于形式實驗的作家顯然有著很大的區別。中原作家群的創作,無論是題材范圍的拓展、作品主題的深化,還是表達方式的創新,基本是在保證作品內容厚度和思想深度的前提下,進行有限度的創新。即使像李洱《花腔》這樣在敘事探索上走得很遠的作品,也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對意義追求和對現實關切的強烈愿望。也正因此,李洱不像當時和他差不多先后進行先鋒寫作的多數作家那樣,在多年探索后一個轉身重新回到傳統講故事、寫實的老路上,而是探索著讓形式本身也成為內容,使先鋒寫作終于結出了正統的果實。
總體上說,中原作家群的創作是穩扎穩打不斷進步的,這一切都是因為中原作家群堅定地立足于中原大地,從而獲得了豐沛的資源和堅實的基礎。中原作家群這種踏實的特點可以說是一種沉穩的大氣。
·短板猶存前路漫長
目前,河南又有一批作者逐漸嶄露頭角,其中如蔚然、宮林、安慶、趙文輝、柳岸、八月天等都在繼承河南鄉土文學的傳統,繼續農村題材的寫作。但很多年輕作者主要仍然是基于個人經驗進行寫作,而且這種經驗有其過于封閉的一面,創新意識、文本意識仍有所欠缺,而且視野也不夠宏大,認識也不夠深邃。這成為他們作品取得突破的重要障礙。
就這個層面而言,李洱的經驗可以提供很好的借鑒。首屆“華語圖書傳媒大獎”給《石榴樹上結櫻桃》的授獎辭說:“李洱自覺地質疑了現代文學以來的鄉土敘事傳統,掉轉方向,使鄉土由想象和言說的對象變為想象和言說的主體,恢復了鄉土中國的喧嘩、混雜,恢復了它難以界定的、包孕無窮可能性的真實境遇。”
而李洱的成功并非孤例。同樣從河南走出去的青年學者梁鴻,以非虛構的方式完成的《中國在梁莊》,通過對一個村莊變遷史的書寫,直面了當下農村讓人刺痛的現實,也引起了很大反響。梁鴻的成功同樣對鄉土題材作品的創作具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在全球化背景下,熟悉的鄉土經驗不僅與過往的經驗存在很大差異,同時表達也面臨新的挑戰;在網絡化背景下,文學傳播方式的變化必然導致寫作和欣賞習慣的變化,文學創作必須尋找新的突破方向。因此,如何以人類的視野、用普適的價值觀來觀照歷史經驗?如何對當下的經驗進行準確的書寫并給予有見地的解釋?這是當代作家應該重視的問題。這些問題處理不好,作品就會缺乏精神氣勢和思想力量。
期望中原作家群能夠在敘事上有更獨特的探索,能夠對當下經驗有更好的書寫,能夠以更為開闊的視野表達更為深刻的思想,使創作達到新的高度。在堅守傳統上,中原作家群一直做得很好,而且深厚的傳統也為創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堅守是為了突破,中原作家群再出發、努力實現新突破,正當其時。
【讓文字貼近鄉土散文】相關文章:
愛尚文字散文05-01
躲在文字里想你散文04-27
文字災難的散文隨筆04-27
文字墨染的花瓣散文04-30
有關撰述喜愛的文字散文05-01
文字清清,如水盈盈隨筆散文04-30
關于文字的情感散文三篇04-27
謀求創新實現貼近04-29
貼近新課改 走入新課改04-30
云水一夢文字渡已散文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