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傣鄉處處盡風情散文
雨中,我們來到西雙版納的首府景洪市。
在車上,導游為我們講述這個城市的由來。古時候,有一個王子到山上打獵。期間,擊傷了一只小鹿,小鹿逃離,王子在后面追,終于小鹿被追趕到美麗的瀾滄江畔,眼看無路可逃,小鹿無奈縱身一躍投入江水,剎那間,江水泛起一道紅光。此時,正是黎明之際。所以,景洪這座城市被稱為黎明之城。
景洪做為西雙版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一座典型的邊陲民族小城。我們隨車來到了勐泐大佛寺,這座寺院在東南亞享有極高的盛譽,這是因為它供奉著一尊49米高的鍍金觀音佛像。腳踩蓮花寶座,遠觀金三角地區,面目慈祥和藹,佛光普照。
我們乘坐電瓶車直接來到了山頂。山上有幾座金碧輝煌的金塔,給人一種神圣莊嚴的感覺。
當我移步來到了第二層平臺,看到一尊佛陀,正在打坐。他的身后是一只眼鏡蛇雕朔。據說,佛陀在誦經的時候,眼鏡蛇為他遮風擋雨,為此感動了佛陀,將它點化成如今的獨角龍。
這時我才回想起,在曾經走過的臺階兩側,可以看到一條臥龍在盤旋,龍尾朝上,龍頭在下邊,十分顯眼。
來到半山腰,在這里看大佛需要仰望,一片郁郁蔥蔥的樹木中,金色的大佛屹立其中,接受信徒們的禮拜祈禱。這里也是孔雀東南飛的景區,下午2點半,有200多只孔雀,從山上往山下飛來,其景象頗為壯觀,也引起眾多游客的欣賞。人們紛紛走近孔雀并與之合影,祈福吉祥幸福。在大佛寺游覽,我仿佛置身于東南亞的泰國,感受異國風情與濃郁的民族特色。
走到山下,我們來到了著名的傣族潑水廣場。潑水節的由來,是因禮佛、浴佛而形成,每年四月,傣族人都要舉辦潑水節,在潑水的過程中,給佛“洗禮,已成為每年非常隆重、歡快的儀式,通過潑水,展示五谷豐登,風調雨順的喜悅情景,傳遞傣家人的歡快熱鬧的場面。
看著傣族年輕小伙和姑娘與游客在盡情的潑水,盡情的揮灑浪漫風情,我不禁回憶上一次來西雙版納參加潑水節的場景。穿著黃色的衣服,藍色的褲子,頭扎黃色的絲帶,手里拿著一個盆兒,與朋友們在潑水廣場歡笑潑水的畫面。結束時,我雖然已經成為落湯雞,但心中那份愜意實在是無法形容。
夜暮降臨,籠罩著景洪港。我們登上國際郵輪,開始在瀾滄江夜游。
夜色中,江水微波蕩漾。船艙口,傣族男女青年,用傳統的歡迎儀式,迎接我們。在三樓的客艙演藝大廳,欣賞著異國紅頂藝人的表演。那漂亮的面孔,那婀娜多姿的身段兒,那優美動人的舞姿,吸引了游客的眼球,贏得了一陣陣歡呼的掌聲。下半場是民族歌舞表演,更具異國風情和少數民族特色。游船里,洋溢著民族大團結的氛圍,彰顯著詩一樣的美妙畫卷。
來西雙版納,一定要去傣族人家家訪,這也是我西雙版納之行的一個課題。
次日上午,我們來到了曼灑村寨。一位傣族的姑娘接待了我們,首先來到了“曼灑傣家大佛寺”禮佛,這座佛寺,有1300年的歷史,由此可見,這個村寨,信仰佛教歷史悠久,百姓的信仰虔誠濃郁。
眼前這位只有高中水平的村寨“文化代表”,給我們講解了傣族人家的民風民俗。她說:傣族人家的小孩6~7歲的時候,便到寺院修佛及學藝,它的民俗是“文化傳男不傳女,財產傳女不傳男”,也就是說這里是女權社會,女子在社會有地位,在家有至高無尚的權力。來這里禮佛的人,對信仰比較虔誠,對佛非常崇敬。這也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基礎吧。
“文化代表”,把我們領到了她家的吊腳樓。這是第二代的吊腳樓,材料是木質結構,不像第一代的竹樓。一層是沒有人居住的,養一些牲畜或放些雜七雜八的東西。同時,傣族人怕感染風濕和蛇的侵襲,所以都住在二樓。
踩著木制的樓梯,我們來到了二樓客廳。坐在竹制的矮凳上,品著主人的自制茶水,聽她講起傣族人的歷史以及風俗趣事。一個多小時的講解,我對傣族人的風俗習慣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下樓后,我們又去村寨的制銀品加工廠,親眼目睹銀首飾的制作過程,我為傣族人的聰明才智所折服,為少數民族銀文化歷史的傳承而欽佩。
中午時分,我們離開了傣家族村寨。坐在車上,看到街上金黃色主打色調的建筑風格,看到街上一排排椰樹和檳榔樹,讓我對這個邊陲小鎮,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對傣文化的歷史又有新的認識。我深深懂得,對于的少數民族的文化要充分的尊重,要弘揚優良的民族傳統,找到歷史的融合點,更好地發揚光大。
短短的四天版納之行,我百感交集,我心潮澎湃,我沉醉黎明之城,我更加喜歡美麗的西雙版納。
【傣鄉處處盡風情散文】相關文章:
風情散文04-30
風情之城散文04-30
假日風情散文04-30
風情柔婉的騷多哩散文04-28
醉飲初秋風情散文04-30
楊花落盡子規啼散文04-30
記憶里的那方風情散文04-27
不再道盡離別的短文散文05-02
風鈴,怡人的夏晚風情抒情散文05-01
人間四月芳菲盡的散文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