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姐姐觀后感(精選11篇)
細細品味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對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這時候十分有必須要寫一篇觀后感了!那么我們如何去寫觀后感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我的姐姐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的姐姐觀后感 1
清明小長假,電影市場闖出一匹黑馬——《我的姐姐》。因為身邊剛好有兩個姐姐,奉獻型的“姑媽輩”姐姐——我的姐姐,新生代的姐姐——我的大女兒,所以就直接買票去看了。
在看的過程中,我有很強的代入感,結果是第二天頂著一雙又紅又腫的熊貓眼去上課。接受身邊或關心或好奇眼光的審視。淚點低的人真的不適合去看親情類的電影啊!
隨著這部電影的大火,網上出現了很多文章:鼓吹殺死“中國式姐姐”,聲討原生家庭的罪惡,罵父母的自私,揭露重男輕女的劣根性。儼然掀起一場為“中國姐姐”維權的網絡革命。
很幸運,我沒有生長在重男輕女明顯的家庭里。但我年少時確實得到過姐姐的呵護。姐姐在一次情緒崩潰時,曾歇斯底里的哭著說:“我顧這個,顧那個,誰來顧我呢?”記憶中姐姐確實為弟弟,妹妹犧牲了很多。看電影時我就在心里想:姐姐呵護年少的我,我也要盡我所能照顧以后的她。
現在九零后,零零后,有很多的高端知識分子,他們是教育的成功產品,但在他們的身上還有多少家國情懷呢?還記得年那個在畢業典禮上演講時說,美國的空氣都是多么香甜的留學美國的中國女孩嗎?他們都是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凡事的思維模式是:這樣做,我將會得到什么?從來不會想:這樣做,我將為我的團隊帶來什么?我個人認為:在傳統文化中,親情,責任還是應該繼承下來,發揚光大的.。如影片中的安然,《都挺好》中的蘇明玉,她們在竭力擺脫原生家庭時,內心深處也是對家庭充滿期待與渴望的。畢竟,家,是我們生命的起點,也是我們安頓靈魂的地方。在成長的路上,我們的思維層次提高了,胸懷廣闊了,與原生家庭和解了,這個過程也是完善自我的過程。你不能什么都不為家庭成員做,卻希望其余成員都為你服務。在所有關系里,最好的模式是相互成全。家人之間也是如此的。更何況,無論怎么努力,終極一生,我們都不可能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就如文學巨匠托爾斯泰在《戰爭與和平》中寫下的:每個人都會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過的蘋果,有的人缺陷比較大,正是因為上帝特別喜歡他的芬芳。既然沒有完美的個體,哪來完美的原生家庭呢?再說,如果每個人都猶如模型化的產品,那人生豈不是太無趣了!
我的姐姐觀后感 2
電影《我的姐姐》在提前鎖定清明假期票房冠軍的同時,打破包括中國影史清明檔劇情片票房紀錄在內的7項影史紀錄。
作為一種陳舊的文化枷鎖,重男輕女不僅讓姐姐們在家庭資源配置中處于弱勢地位,也讓姐姐們承受著更多的負擔和壓力。在一些父母的腦海中,存在著一種代價論:兒子能夠完成血脈延續的任務,是一個家庭的希望;為了讓兒子生活得更好一些,父母乃至姐姐妹妹為此付出一些成本、做出一些犧牲都是必要的。現代化進程的滾滾車輪,讓這種家庭本位的價值觀念和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念產生了激烈的碰撞與沖突。
家里重男輕女,姐姐從小受盡委屈。為了幫父母得到生育二胎的資格,姐姐不得不在童年假裝殘疾人;為了讓姐姐早點畢業結婚養家,父母生硬、冰冷地篡改了她的`高考志愿向往北京、向往讀研的姐姐,憧憬著逃脫文化枷鎖的束縛、展翅飛翔的美好圖景;然而,父母車禍雙亡,相差20歲的年幼弟弟需要撫養,讓她面臨著艱難抉擇。
究竟是燃燒自己去照亮弟弟的人生道路,還是堅持走自己的路,姐姐不僅承受著原生家庭遺留的傷害與痛苦,也面臨著世俗的眼光、親屬的施壓。作為接受過高等教育的年輕人,姐姐對傳統的男尊女卑的性別秩序并不認同,現代化的男女人格平等已經在她腦海中形成。《我的姐姐》通過戲劇沖突的方式,呈現了急劇的社會變遷給中國大地帶來的深刻變化。
一項調查顯示,有近20%的網友表示,如果相親對方不是獨生女,甚至是家中姐姐時,會毫不猶豫拒絕。不論是有弟弟相親被拒,還是現實版樊勝美,一些家庭做不到平等,導致資源配置和情感天平不夠均衡;重男輕女不僅導致姐姐們沒有得到足夠的愛與關心,也可能導致弟弟們缺乏自食其力、自力更生的精神之鈣。
究竟是成全自己,還是長姐如母,《我的姐姐》在影片的最后設置了一個開放式結尾;不論做哪種選擇,都會有得有失,有的選擇即使現在不后悔,將來或許也會后悔,人生哪有那么容易的選擇題。在現實生活中,難有兩全其美的選擇;即使是姐姐帶著弟弟去北京讀研,也會面臨著經濟壓力、無人照看、入托入學等現實困難。
影片《我的姐姐》的意義,不僅在于它擊中了現實痛感,也在于它帶給我們的討論和反思親情的厚度固然有先天的血緣因素,也和后天的情感互動密不可分;只有提升對愛的理解和表達能力,打破文化枷鎖去實現平等,姐姐和弟弟才會生活得更好。畢竟,每個人都需要愛與被愛,姐姐和弟弟同樣需要愛的救贖。
我的姐姐觀后感 3
看完《我的姐姐》了。看完了沉默了兩天,很少有看過一部喜歡的電影之后不知道怎么發表什么感想的,究其原因還是這部電影真的比較沉重,感想太多了,卻不知從何說起,但又必須要說。
以下可能有輕微劇透。
總體來說:子楓演得很好很好,塑造的“姐姐”形象可以說是完美了。
但一千個觀眾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也就有一千個“姐姐”。
電影本身并不是完美的,電影要講的問題本來就過于復雜,又或者說這樣一部講歷史遺留下來的社會問題的電影,要在電影中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并不現實。現實解決不了的,在這部電影中也不可能找得到答案。
但電影做到了讓這個問題直接浮出水面,把它真真切切地暴露在了人們的眼前。
這部電影我看得極其認真,至少80%的細節我可以說都看懂了。
結局是開放式的,結尾看到的并非就是命運的終點。反而是從在姑媽家里吃西瓜那段看出來:其實套娃也不是非要裝進同一個套子里。
也有人覺得電影的最后只是給了一種選擇,觀眾的眼里姐姐會怎么做,那么她就會怎么做,是決定自己養著弟弟,還是扔下他去北京,亦或是其他種種,都是取決于觀眾的想象。
客觀地說:親情是紐帶,同時也是枷鎖,既連接了彼此的心,也把其中一方牢牢鎖住。
可是很現實的是,絕大多數的姐姐都沒有電影中的安然有那么多的選擇,至少她還可以選擇。
人的情感也不是只有單純的'喜怒哀樂。
這個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是那么的非黑即白。
最喜歡的也最震撼、感觸良多的幾句臺詞:
一個從小不在父母身邊長大的女孩子,當她被欺負的時候,她打的贏要打,她打不贏也要打。
這世上怎么會有你這么無私的人?
好心就一定能辦好事嗎?
因為他想一直吃麻辣燙,但我想去大海里沖個浪。人生太短了,大家都很忙。
我們的爸爸好像不是一個人,我和你也不是一個人。
我有時候覺得你更像一個陌生人,我也不知道如果早一點認識你的話,會不會愛你多一點,愛自己少一點。
正如子楓《舉鏡子的女孩》中唱到:
誰會在掙扎中體諒,誰會在燦爛時回望,黑暗中的那個她仍獨自抵抗,不能放下疲憊的肩膀,也沒有人站在身旁。
我的姐姐觀后感 4
昨晚與朋友一起看了電影《我的姐姐》。
開始對那個叫安然的姐姐很有看法:冷漠、無情,對于已經出車禍死亡的父母,看不出絲毫的疼痛和難過,對于手足的小弟弟更是漠視多嫌……
邊看著電影,我內心邊感嘆,現在的多數獨生子究竟怎么了?太自私!自私到沒有任何親情的地步!——這部電影到底是宣揚什么呢?這種表現對觀眾有什么影響?導演意識到了嗎?拍這種電影,人們還花錢前來“受罪”,又何必呢?
在我的成見中,勉強自己繼續看下去……
慢慢地,我知道了小女孩安然少時受到的傷害,來自父親的“筍片炒肉”,就是為了再要一個兒子,做父母的他們竟然對外聲稱“女兒有小兒麻痹癥”。
在父母,特別是父親格外“照顧”的童年陰影下,安然長大了,考上大學沒有花父母的一分錢。在她不斷自立自強的步伐里,情感與父母越來越疏遠,以至于生死都難以彌合她曾經受傷的心。
她當年考上了自己比較理想的大學,但是父母卻私自為她改了志愿,導致她更加恨父母。
畢業后在家鄉的一家醫院做護理,遭受有靠山同事的排擠和輕視,她活得半點也不開心。所以,她覺得考研繼續深造,并且一心去北京學習。這樣,在父母離世的情況下,弟弟需要人照顧,她邊想找合適的`人家領養,在這個過程中,兄妹倆的情感在漸漸加深……
當有一天,懂事的小弟弟為了姐姐能夠心無掛礙地到去北京學習,主動說出自己要跟別人生活,她把弟弟交給了領養他的人家。
在即將去外地學習之前,她買了弟弟喜歡的足球去看望他,當弟弟的養父母要求安然答應從此以后不再見小弟弟的協議上面簽字時,安然拿起筆準備簽名時,突然丟掉了。
她淚流滿面地跑出去,拉著弟弟離開了他養父母的家……
兄妹倆在草坪上流著淚踢起了足球,整部電影中,第一次看到安然的笑臉,哪怕以前她與愛自己的男朋友一起也沒有看見她笑過。
電影結尾,給了觀眾一個滿意的句號,活在這個世界上,親情最重要,真如老人們說的“親人之間是砸斷骨頭也連著筋”的。
人間有親情、友情、愛情,雖然是是非非存在,都會有反目成仇那一天,但是到了關鍵時刻,親情是最最堅固的!
比如,當年的宋美齡和宋慶齡之間,當年蔣介石一直想殺害宋慶齡,倘若沒有宋美齡的保護,也許宋慶齡早已經離開人世;我們看到的、聽到的、以及很多很多身邊的故事,親情間不管曾經如何紛爭、吵鬧,大多數最終還是勝過其他關系的。這或許就是《我的姐姐》上映的意義吧!
我的姐姐觀后感 5
電影《我的姐姐》最新上映,居于電影排行榜首位。上映之前,各大網絡平臺對該片進行了大肆宣傳,內容是宣揚親情的,主演張子楓的演技也讓人期待。
看過之后,只能用兩個字來形容:沉重。徹頭徹尾的沉重感。
影片是說一個剛剛參加工作的女孩,爸媽因交通事故雙雙遇難,留有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需要她來撫養。
父母有嚴重的重男輕女的思想,因為她是一個女孩,他們想要一個男孩。
為了要一個男孩,爸媽不惜一切代價,先是給計劃生育辦說明自己的女孩是殘疾,并要求她平時假裝殘疾人。被拆穿之后,她就被送到姑姑家撫養,最終爸媽如愿以償地有了一個她現在眼下要被撫養的小弟弟。
因為兩人從小很少見面,沒有感情,當得知親戚讓她來撫養弟弟的時候,她是非常抗拒的,而且決定要找一戶人家領養,自己準備考研去北京。
但是,在跟弟弟短暫相處的時間里,畢竟“血濃于水”的關系,她對聰明可愛的弟弟也漸漸產生了感情。最終,承認舍不得弟弟并決定自己撫養弟弟這一事實。
影片中的姐弟情深深打動了我,也讓我想起小時候和弟弟妹妹相處時的有爭吵有快樂的美好時光。
然而父母對于重男輕女的偏見,我是保留意見的。畢竟那是老一輩的封建思想,現代社會已經很少了,這種觀念也在慢慢地摒棄和淡化,電影突然來突出這么一個觀念,有點不合時宜。
不可否認,電影對于二胎父母如何平衡兩個孩子的對待與關愛,尤其是兩個孩子的相處問題,倒是現今社會的一個嚴峻問題。
二胎的出現,父母對大寶的關注突然減少,大寶出現一系列問題導致兩個孩子不友好地相處,甚至大孩子出現心理問題等。
此外,孩子從小寄人籬下的生活對她以后的性格和心理都會產生巨大影響。這樣的孩子多半是獨立的、有主見的,但內心也是敏感的、脆弱的。走上社會后,很多人在人際關系和親密關系上出現問題,需要社會加以關注。
還有,我注意到影片中一個小細節,就是主人公的男朋友,性格唯唯諾諾,口頭禪就是“我媽說”,沒有自己的.主見,是個典型的“媽寶男”。
而且在我周圍,“媽寶男”還不在少數,這對婚姻生活簡直是個災難。
因此,媽媽對于孩子的感情尤其是男孩子的感情要理智,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尊重他們是獨立的個人,尤其是長大后,更不能過多地干涉他們的生活。
對于以上的觀點,是我從這部影片中體會到的一些社會問題。說實話,這部影片看完一遍后,絕不想再看第二遍。
我的姐姐觀后感 6
今天下午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它和《你好,李煥英》一樣都是催淚劇。
故事的開始女主安然的父母,因為車禍而離世,只留下了一個和安然從來沒有見過的弟弟安子恒,因為血緣關系,安然要扶養她的弟弟,可她要考研,要離開這個城市,她不能為了她的弟弟而放棄離開這座城市的機會,她恨她的父母,從她大學開始,就再也沒有動家里的一分錢,她回到她小時候生活的家,家里沒有一點她的痕跡,只有她弟弟和她父母的,她想把安子恒交給別人撫養。
安子恒一個上幼兒園的孩子,在童年最好的時光他的父母離世,隨后他就知道他有一個姐姐,他討厭姐姐他不想要姐姐,他想要媽媽爸爸,但是感情改變了他,他知道姐姐想把他撫養給別人,他也知道他成為姐姐的累贅,他偷偷聯系了領養人,想和他們生活在一起。
原本討厭弟弟的姐姐,恨不得把他送人,但是當真到那一刻的.時候,她發現她自己做不到,她是他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他也是她在世界上唯一的親人了,當安然知道弟弟安子恒聯系領養人時,哭了,她不明白弟弟為什么這樣做。
當安然來做最后的領養手續時,她沒有簽下去字,她反悔了,她不想把弟弟給別人,她拉起弟弟的手跑,她笑了,電影從頭到尾讓人笑次數少之又少,這一次她一直在笑,她的弟弟也是。
我的姐姐觀后感 7
或許,天災,人禍,就是如此的突然。
一個大大的災難,悄悄降臨。一場意外的車禍,帶走了安然的父母,留下了她和一個上幼兒園的弟弟。一邊是她神之向往的北京,一邊是相依為命的弟弟,不知所措了,呆呆地望向父母的墳地,淚如泉涌。
安子恒,她的弟弟,從小就經歷了至痛之災。深邃大大的眼睛,透露出了對父母的依戀與懷念。哪怕是作為旁觀者的我,也被真誠地打動,一個幼小的心靈,本該在父母的懷抱中嬉戲玩耍,卻只能睜著大大的眼睛去打量黑暗的夜,沒有繁星,沒有光明。
留一盞燈,為你斷后。
為了能去考研,安然一開始想把弟弟給其他人家,他和自己相差了十幾歲啊。“姐姐也是人啊”,當我聽到這句話時,也不禁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
“血濃于水”這一詞我們是再也熟悉不過了的,但絕對不會有很多人會為一個人而放棄所有。因此,安然在將弟弟送給別人時,一直在深深地思考,而當真正忘不了一個人時,無論你怎樣做,那人的`背影在你心中是永遠揮之不去的。
我們并不能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可以去抉擇未來所要走下的路。身前,身后,都有可能會佇立著一個背影,既然是無法切斷的血脈,那就讓我們去考慮一下。倘若在前,便為后者撐起一把傘,舉起一盞燈,倘若在后,便為擋雨之人相伴默默而行,即使無言,也會情深意切。那是上天的安排和回應,那么,就讓我們去掌握,去珍惜吧。
留盞燈,為你斷后。
我的姐姐觀后感 8
你等等我不行嗎,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啊,可是我只有你了。
我的人生不是只有你一個人了”
“我只有你了”
“我拼命的努力是為了什么,為了去更遠的地方”
看完這部電影我才知道,原來世界上也有很多人和我感同身受,我也想安然一樣,在努力,加倍的努力逃離這個地方,逃離這里的人,我加倍的努力為了讓你們覺得我不是一無是處,可我好像錯了,我的一開始就是錯的,我的出生就是錯的,一點做的不好的地方,除了不盡的謾罵好像就只是不盡的謾罵。
感同身受的逃離這里,讓你們正眼看我一下,可我好像永遠比不過別人家的孩子,我永遠都不完美,可又有誰會是完美的呢,每天被灌輸我是窮人家的孩子,我本就不應該享受富貴,我和別人家不同,受夠了,真的要受夠了。我好像什么都做不好,我好煩,好像所有人都不喜歡我,我本來就不是完美的人,你們都不是完美的人,干嘛要讓我成為一個完美的人。世界上不是只有我一個人,有千千萬萬個人想要逃離現在擁有的生活,去更遠的地方,看更遠的世界,真當我走到了那一步,又會說什么一年四季不著家,眼里還有沒有長輩,自相矛盾可能就是長輩了吧。
其實這部劇也反映了現實中很多這樣家庭的`人,一只想要飛走的鳥,卻突然被什么東西束縛了,明明可以去看看更遠的世界,卻只能在這小小的籠子里看看周圍的小世界,一生也就這么過去了。好可悲,真的好可悲,明明可以去更遠的地方,但如今也只是在這鳥籠里看看周圍的世界。
我的姐姐觀后感 9
今天媽媽帶我們去電影院看了《我的姐姐》這部電影,我老早就想看這部電影,今天終于實現了。由這部電影我想到了現實生活當中我的姐姐可可,先讓我給你們介紹介紹這部電影的內容吧!
這部電影的主演是張子楓,她飾演的安然在上大學的時候,她的媽媽生了一個弟弟,后來她的爸爸媽媽出車禍去世,撫養弟弟的責任就落在了她身上,一開始當姐姐的安然并不愿意養弟弟,覺得憑什么要她管,她跟弟弟不熟,她有自己的生活。但是后來她們姐弟兩個相處的很好,大結局是安然原本是想要把弟弟給送走,但最終還是把弟弟給帶回來了。
由這部電影我聯想到了可可,想起了星期四下午的一節體育課,我們要測400米跑步,王老師把我分配到了一個全是男生的組,畢竟我是一個女生,哪里跑得過男生呢?可可她就特別著急,使勁給我加油,但是女生的人數比男生的人數少得多,哪里抵擋得住男生給他們的朋友加油的聲音呢,于是可可就使出全身的力氣大喊:貝貝加油!我奮力跑向終點得了第2名,讓我感動的是可可不僅在我跑的.時候給我加油,還跟著我一起跑,我跑完之后可可和龍煜氣喘吁吁的來到了我身邊鼓勵我說:下次就可以得第1名了。
從一年級到四年級我的跑步成績一直都是我們那一組的最后一名,可可她毫不在意,一次又一次的鼓勵著我,五年級我超越了以前的我,打破了我的記錄,撕掉了那個貼在我腦袋里跑步最后一名的標簽。
不管是電影里還是現實生活里,我都覺得姐姐是偉大的。
我的姐姐觀后感 10
獨自一個人在清明節的晚上看了這場電影《我的姐姐》。挺沉重,想寫點什么,可無處落筆。首先感覺到這家庭挺奇葩,重男輕女,但這種家庭何嘗又不是普遍存在于社會當中。尤其是經過計劃生育碾壓一輪后又放開的社會背景之下,這種年齡差的姐弟還真是不少。而許多父母天性的對弱小的溺愛又往往忽略對老大的.關注,造成諸多老大與父母之間的隔閡。趕上極端的不幸,這種在自我與親情之間的糾結真心讓當事人背負太多枷鎖。電影沒有一個定論,或分或聚,無論選擇哪個,無所謂對錯,都會有苦與樂。誠如人生,本來就是一場表演,每個人都是自己的主角,但配角的存在才會讓主角烙印上更豐富的人生表現。
當一切都成為社會現象時,感觸再多,也就想這篇文章一樣不知所指,因為人生是各自的人生。
不知所云,又懶得刪除,權當紀念一下曾經在這清明節看了這么一場電影。電影放映回家,燈火闌珊,往年十字路口燒紙祭祖的灰燼不復存在,文明清潔了環境,但又好像遺失了什么......
我的姐姐觀后感 11
一場車禍,導致一場重大變故,父母意外離世讓故事主角安然面臨一個抉擇,是放棄考研夢想全力撫養自己未見幾面的弟弟還是堅持夢想去北京發展。
影片中的幾個角色都帶有悲情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飽滿。安然,姑媽,舅舅。他們其實都有自己的難處。
安然從小的遭遇就很不幸,由于生活的城市重男輕女,安然父母為了生兒子,讓安然裝瘸,騙別人女兒有殘疾。洗澡被親戚偷看。這些都給安然的童年造成創傷。這也是為什么安然不想留在這個城市的原因。
姑媽,童年時也和安然有過相同的經歷,不受疼愛,睡覺被蚊子咬醒發現母親晚上偷偷切西瓜給弟弟吃,這些都在烙姑媽的腦海里,由于這些重男輕女意識的.灌輸與潛移默化。姑媽也漸漸習慣且接受。若不是安然對這一近乎法則的質疑與對抗,估計最后也難以讓姑媽走出來。
縱觀整部影片,安然和弟弟的相處模式的變化是值得回味的,演員之間的默契配合讓我覺得情感表達十分到位。從“我不管”到“我要管”,張子楓對安然角色的情感的塑造拿捏恰到好處。
其實,影片中值得探討的點還有很多,特別是姑媽和安然一起吃西瓜對話那場戲,我個人是比較喜歡的。在這我也就不一樣列舉了。
【我的姐姐觀后感】相關文章: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02-17
我的姐姐12-09
我的姐姐12-08
我的姐姐12-10
我的姐姐12-08
我的姐姐作文05-10
我的姐姐作文06-08
我是姐姐作文02-13
我的姐姐作文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