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道德情操論》的讀后感作文
抱著沉甸甸的亞當·斯密《道德情操論》在圖書館啃時,真為自己捏一把汗。我本不喜歡與學術有關的書籍,但慢慢的便投入其中。很多話都生澀難懂,很多句子也都深奧。但不能否認我確實受益匪淺!
亞當·斯密是這樣解釋“同情”的:人的天賦中總是明顯地存在著一些本性,這些本性使他關心別人的命運,把別人的幸福當成是自己的事情……這種本性就是憐憫或同情。正如書中他所舉的例子,年輕的詩歌初學者幾乎不能確定自己的詩歌是否優秀,常因別人同情后的評論而“喜氣洋洋”……似乎同情是與生俱來的特性,與人性的善惡無關。
亞當·斯密是一個慎行慎獨的人。這在他的文字中表現的一覽無余。在對自己的一舉一動的全部合宜性有充分把握前,絕不會輕易這樣做。因此,當《道德情操論》與《國富論》中的某些論點相抵觸時,他毅然推遲其出版時間。事情不是一層不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說當人類共有經驗或感情轉變時,也會重新塑造出新的理由標準和“公正的旁旁觀者”。
從“同情”發展到“公正的旁觀者”是《道德情操論》最重要的邏輯轉換。讀到這里時,雖然亞當·斯密在不斷論證,我還是模糊了,或許是我見解不到位,敬請諒解!作者從互利原則中總結出:同情的產生帶來被認同的愉悅感,不認同則產生排斥感。累積原則認為由個人經驗累積成為人類經驗,因為人的天賦保證,使得經驗成為理性。認為同情不同情已經不僅僅是人際關系中的和諧或沖突,而是社會仲裁性質的獎勵和懲罰了。很顯然,這與上文所說的本性偏離了。
也許是我頭腦中的墨水尚淺,還不足以理解。亞當·斯密認為美德“它是理性、道義、良心,心中的那個居民、內心的那個人,判斷我們行為的仲裁,強迫著人們盡管在自利的狀況下還能維持公利的要求。”對該論點,他依次運用了互動原則、累積原則,以及公正的旁觀者的理論,最后指出公平的旁觀者保證了社會的價值觀,并預言在公正的旁觀者的監督下,人類社會的理性標準與道德底線將長期保持穩定,即使發生偏差,也不會完全扭曲。
讀完《道德情操論》已經是距離借書的第四天。在花園里翻完最后一頁時。看見墜落的樹葉都產生同情心。我有了變化,不知你是否也一樣。推薦你也一起欣賞,你絕不會后悔!
【《道德情操論》的讀后感作文】相關文章:
對《道德情操論》和《國富論》關系的理解04-27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03-07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02-18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01-29
合宜性-《道德情操論》讀后感04-25
《道德情操論》讀后感李博04-27
《道德情操論》讀書心得(精選21篇)12-02
最好缺什么補什么--介紹亞當·斯密的《道德情操論》04-28
道德論作文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