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司馬光閱讀答案
司馬光閱讀答案1
讀短文,想一想。
司馬光
從前,有個人叫司馬光。他小時候常跟小朋友們在花園里玩。
有一回,有個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小朋友們都慌了,叫著喊著,有的跑去找大人。
司馬光沒有慌,他舉起一塊石頭,使勁砸那口缸,幾下子就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來了,掉在缸里的小朋友得救了。
1.上面這篇短文有____個自然段。
2.用“??????? ”畫出司馬光救小朋友的經過的句子。
3.短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在正確答案后打“√”)
①小朋友不小心掉到大水缸里去了。????(????)
②司馬光小時候砸缸救人的`事。?第一文庫網???(????)
③司馬光小時候常跟小朋友們一起玩。????(????)
4.你覺得司馬光是個什么樣的人?
閱讀答案:
1.3
2.第3自然段
3.②√
4.如:機智勇敢、沉著冷靜。(答案不唯一,意思對即可)
司馬光閱讀答案2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12分)
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①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②,迨③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曾主編過《資治通鑒》。②下帷絕編:“下帷”,是指東漢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帳講學,三年不看窗外事;“絕編”,是指孔子讀《易》時,好幾次把穿簡(書)的牛皮繩子翻斷了,這里借此指讀書勤奮。③迨(dài):等到。
小題1:解釋下列句中劃線的詞(2分)
①患記問不若人( ) ②眾兄弟既成誦( )
③溫公嘗言 ( ) ④乃終身不忘也( )
小題2: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②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
小題3:本文中能表現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遠。B.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C.書不可不成誦。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小題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一人苦讀。我們學過一些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請你列舉一個: 。(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本題考查對文言實詞的認知能力。結合具體的語境來理解即可,有時還要注意加點字的特殊用法。各個加點詞的意思有的取其常用意,有的需要從從課文中遷移過來。
①擔心 ②已經 ③曾經 ④才
小題2:本題考查翻譯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譯句子時注意關鍵字、語序,有時還要補出舍去的'主語才行。翻譯(1)句時,注意到“獨、絕、迨、乃”等關鍵字,還要補出省略的主語即可。翻譯(2)句時,注意到“或、寢”等字即可。
①(司馬光卻)獨自放下帷幕刻苦讀書,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
②讀書不可以不會背誦,有時在馬上,有時在半夜未睡時(或睡不著時)。
小題3: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的能力。根據“司馬光讀書的方法”來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即可。
D
小題4:本題是一道開放題。所舉的例子只要能夠體現“苦讀”即可。
“鑿壁偷光”或“懸梁刺股”“韋編三絕”“囊螢映雪”等。
司馬光閱讀答案3
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不計人過
呂蒙正①相公,不喜計人過。初參知政事②入朝堂,有朝士③于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問。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選自司馬光《涑水見聞》)
[注釋]①呂蒙正( 944-1011):宋代政治家。②參知政事:官名,副宰相。③朝士:朝中官員。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詞。
(1)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___________
(2)悔不窮問: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其同列怒,令詰其官位姓名,蒙正遂止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呂蒙正的言行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答案:
1.(1)假裝(2)窮盡
2.與呂蒙正同在朝廷的同事非常憤怒,下令追問那個人的.官位和姓名,呂蒙正就制止了他們。
3.(1)對待別人的不敬和缺點錯誤,應該像呂蒙正那樣寬容大度。(2)不應當過分計較和胸襟狹窄,容不下他人。
司馬光閱讀答案4
司馬光絕編苦讀閱讀訓練及答案解析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②獨下帷絕編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患:擔心
②迨能倍誦乃止 迨:等到
2.翻譯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
(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C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寫只有司馬光獨自苦讀,其中化用的表現孔子讀書勤奮的成語是韋編三絕。并談談你的'體會:學習的態度要勤奮,讀書的方法要背誦。
閱讀導讀
選自(《三朝名臣言行錄》)作者朱熹(1130—1202)南宋著名理學家、思想家、哲學家、詩人、教育家、文學家。漢族,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別號紫陽。司馬溫公:即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死后被封“溫國公”,故稱司馬溫公。
患:擔心。
既:已經。
下帷:原指漢代董仲舒下帷講學,三年不看窗外事。這里借此指讀書專心。
絕編:據《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讀《周易》,“韋編三絕”(意思是,翻閱的次數多了,編牛筒的牛皮繩子被多次折斷), 后以“絕編”指勤奮讀書。
迨:等到。
乃:才。
嘗:曾經。
或:有時
詠:吟詠。
倍誦:“倍”通“背”,背誦。
若:如
游息:玩耍休息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 “ 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
本文記敘了司馬光勤奮苦學的故事,尤其是“書不可不成誦”、“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等觀點,是學習的準則。 要學習司馬光那樣勤奮苦學的精神。全文主旨句:書不可不成誦 (讀書不能不背誦積累)
司馬光閱讀答案5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仁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性不喜華靡,聞喜宴獨不戴花,同列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從龐籍辟,通判并州。麟州屈野河西多良田,夏人蠶食其地,為河東患。籍命光按視,光建:“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籍從其策。而麟將郭恩勇且狂,引兵夜渡河,不設備,沒于敵,籍得罪去。光三上書自引咎,不報。籍沒,光升堂拜其妻如母,撫其子如昆弟,時人賢之。改直秘閣、開封府推官。交趾貢異獸,謂之麟,光言:“真偽不可知,使其真,非自至不足為瑞,愿還其獻。”又奏賦以風。修起居注,判禮部。有司奏日當食,故事食不滿分,或京師不見,皆表賀。光言:“四方見,京師不見,此人君為陰邪所蔽;天下皆知而朝廷獨不知,其為災當益甚,不當賀。”從之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范鎮首發其議光在并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以死爭。 至是,復面言:“臣昔通判并州,所上三章,愿陛下果斷力行。”帝沉思久之,曰:“得非欲選宗室為繼嗣者乎?此忠臣之言,但人不敢及耳。”光曰:“臣言此,自謂必死,不意陛下開納。”帝曰:“此何害,古今皆有之。”光退未聞命,復上疏曰:“臣向者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 小人無遠慮,特欲倉卒之際,援立其所厚善者耳。‘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可勝言哉?”帝大感動曰:“送中書。”光見韓琦等曰:“諸公不及今定議,異日禁中夜半出寸紙,以某人為嗣,則天下莫敢違。”琦等拱手曰:“敢不盡力。”未幾,詔英宗判宗正,辭不就,遂立為皇子,又稱疾不入。光言:“皇子辭不貲之富,至于旬月,其賢于人遠矣。然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愿以臣子大義責皇子,宜必入。”英宗遂受命。
(節選自《宋史·司馬光傳》)
4.下列對文中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左氏春秋》,簡稱《左傳》,相傳為魯國史官左丘明所著,是我國現存最早的敘事詳備的編年體史書。
B.“甫冠”指剛剛20歲。古代男子20歲行成年禮,束發戴冠,表示已成年。古代表示年齡的詞語還有“總角”“豆蔻”“耄耋”等。
C.“昆弟”指兄弟,這里是指司馬光撫養龐籍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成語“義結金蘭”“琴瑟和鳴”就特指兄弟情深。
D.“故事”有多種含義,文中的意思是先例,用以表示舊日的典章制度。現多指一種敘述類的文學體裁。
5.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 )
A.司馬光性情不喜華靡,稟賦迥異。七歲時,就能說出《左氏春秋》的大意;“聞喜宴”獨不戴花,體現了他與眾不同的膽識和品性。
B.司馬光做事堅持原則,見解獨到。在異獸和日食事件中,他設譬引喻,據理勸諫,朝廷最終聽從了他的意見。
C.司馬光為人忠厚篤誠,重情重義。在龐籍因事受牽連后,他能連續上書承擔罪責,龐籍死后又能善待其家人。
D.司馬光為臣鞠躬盡瘁,盡忠盡職。在關乎國嗣的問題上,他與范鎮等人一起勸說天子為國家長遠考慮,早立儲君。
6.用斜線(/)給文中畫波浪線的部分斷句。(限畫6處)(3分)
從之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范鎮首發其議光在并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以死爭
7.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筑二堡以制夏人,募民耕之,耕者眾則糴賤,亦可漸紓河東貴糴遠輸之憂。(5分)
(2)臣向者進說,意謂即行,今寂無所聞,此必有小人言陛下春秋鼎盛,何遽為不祥之事?(5分)
4.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文言常識的能力。“琴瑟和鳴”特指夫妻感情。
5.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設譬引喻”錯;異獸事件并沒有提到“聽從了他的意見”。
6.從之/仁宗始不豫/國嗣未立/天下寒心而莫敢言/諫官范鎮首發其議/光在并州聞而繼之/且貽書勸鎮以死爭。(對兩處得1分,共3分)
7.答案:(1)修筑兩個城堡來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種土地。耕種的人多,買入糧食的價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緩和河東糧食價格昂貴而依賴遠處供給的憂患。
(2)我先前所說,心想立即就會施行,現在卻沒聽到什么,這中間一定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
解析:本題考查理解并翻譯文中句子的能力。(1)“制”解釋為“抵御”,“糴”解釋為“買人”,“紓”解釋為“緩和”。(2)“向”解釋為“先前”,“春秋鼎盛”解釋為“正當壯年”,“遽”解釋為“立即”。(每句5分,每個要點1分,句意2分)
參考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是陜州夏縣人。他的父親司馬池,曾任天章閣待制。司馬光七歲的時候,嚴肅如同成年人,聽別人講《左氏春秋》,他特別喜愛,回家后將所聽到的講給家人,竟能說出其中的大意。此后,他整天手不釋卷。宋仁宗寶元初年,司馬光考中進士,這年他剛二十歲。他不喜歡華麗,“聞喜宴”唯獨司馬光不戴花,一位同中進士的人告訴他說:“君王賞賜的花,不可違背。”于是司馬光才戴上一枝。司馬光跟隨龐籍,擔任并州判官。麟州屈野河西岸良田頗多,西夏人蠶食這一帶土地,已成為河東的禍患。龐籍命令司馬光去巡視,司馬光建議說:“修筑兩個城堡來抵御西夏人,招募老百姓去耕種土地。耕種的人多,買入糧食的價格就低,也就可以慢慢緩和河東糧食價格昂貴而依賴遠處供給的憂患。”龐籍聽從了他的計策。麟州將領郭恩勇敢卻有點狂妄,率兵在夜間渡河,不設防備,被敵方消滅,龐籍因此獲罪,離開了麟州。司馬光三次上書陳述郭恩覆滅是自己的過失,但沒有得到答復。
龐籍死后,司馬光上堂拜見他的妻子,待她像母親一樣,撫養他的兒子就像自己的兄弟一樣,當時的人都很稱贊他。后來,司馬光改任直秘閣、開封府推官。這時,交趾貢納一種奇怪的野獸,說是麟,司馬光說:“真假不得而知,即使是真的,不是自己來的也不能說明是祥瑞之兆,希望送還他們的所獻之物。”他又寫了一篇賦進行諷諫。他又修撰起居注,供職禮部。有關部門說有日食,按慣例,日食不滿度數。或京師看不見,都應當上表祝賀。司馬光說:“四方都看得見,京師看不見,這說明君王被陰險邪惡的小人所蒙蔽;天下的人都知道,唯獨朝廷不知道,它所帶來的災害會更厲害,不應當慶賀。”朝廷聽從了他的意見。仁宗身體不好,可國家的.繼承人還沒有確定,天下的人都很憂慮卻不敢說。諫官范鎮首先發表自已的看法,司馬光在并州聽說后,也發表意見。并且贈送書信給范鎮,勸他以死抗爭。到這時,司馬光又當面對皇上說:“我過去在并州做通判,所上的文書三章,希望陛下果斷篤行。”皇帝深思了好久,然后說:“莫非想要挑選宗室后代作為繼承人嗎?這的確是忠臣說的話,只是別人不敢說罷了。”司馬光說:“我說這個,自己認為一定會招來死罪,沒想到皇上如此開明,竟然接受了。”皇上說:“這有什么不好,古今都有這類事。”司馬光退朝后沒有聽說有詔令,就又上書說:“我先前所說,心想立即就會施行,現在卻沒聽到什么,這中間一定有小人說陛下正當壯年,怎么立即做不吉祥的事呢?那些小人沒有長遠的考慮,只是想在倉促之間,拉攏他們所看重的和友善的。‘定策國老‘門生天子’之禍,能說得完嗎?”皇帝大為感動,說:“將司馬光的上書送到中書省。”司馬光見到韓琦等說:“諸公趁早商定,他日宮中半夜傳出寸紙,把某人作為繼承人,全國的人不敢違背。”韓琦等雙手作揖說:“不敢不盡力。”不久,下詔讓英宗負責宗正事務,英宗一再推辭,不肯答應,于是被立為皇子。英宗又說自己有病,不肯入宮。司馬光說:“皇子推辭富貴,已經快一個月了,可見他比一般人賢惠得多。然而,對父親的召喚不答應,君王征召卻不肯應征,希望以臣下的道義來責備皇子,想必他一定會入宮。”英宗果然接受了征召。
司馬光閱讀答案6
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答案:
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答案:
1.D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4.家長的善于教育,嚴格要求。
司馬光閱讀答案7
獨樂園記
司馬光
孟子曰:獨樂樂,不如與人樂樂;與少樂樂,不若與眾樂樂。此王公大人之樂,非貧賤所及也。孔子曰: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在其中矣。顏子一簞食,一瓢飲,不改其樂。此圣賢之樂,非愚者所及也。若夫鷦鷯巢林,不過一枝;鼴鼠飲河,不過滿腹。各盡其分而安之,此乃迂叟之所樂也。
熙寧四年迂叟始家洛,六年買田二十畝于尊賢坊北關,以為園。其中為堂,聚書出五千卷,命之曰讀書堂。堂南有屋一區,引水北流,貫宇下。中央為沼,方深各三尺。疏水為五派,注沼中,若虎爪。自沼北伏流出北階,懸注庭中,若象鼻。自是分而為二渠,繞庭四隅,會于西北而出,命之曰秀水軒。堂北為沼,中央有島,島上植竹。圓若玉玦,圍三丈,攬結其梢,如漁人之廬,命之曰釣魚庵。沼北橫屋六楹,厚其牖茨,以御烈日。開戶東出,南北列軒牖,以延涼颼。前后多植美竹,為消暑之所,會之曰種竹齋。
沼東治地為百有二十畦,雜蒔草藥,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若棋局。徑一丈,曲其梢,交相掩以為屋。植竹于其前,夾道如步廊,皆以蔓藥覆之。四周植木藥為藩援,命之曰:采藥圃。圃南為六欄,芍藥、牡丹、雜花各居其二。每種止植二本,識其名狀而已,不求多也。欄北為亭,命之曰:澆花亭。洛城距山不遠,而林薄茂密,常若不得見。乃于園中筑臺,構屋其上,以望萬安、軒轅,至于太室。命之曰:見山臺。
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圣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緒。自未始有形之前,暨四達無窮之外,事物之理,舉集目前。所病者,學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何待于外哉!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執衽采藥,決渠灌花,操斧剖竹,濯熱盥手,臨高縱目,逍遙徜徉,唯意所適。明月時至,清風自來,行無所牽,止無所柅,耳目肺腸,悉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間復有何樂可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獨樂園。
或咎迂叟曰:吾聞君子之樂必與人共之,今吾子獨取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謝曰:叟愚,何得比君子?自樂恐不足,安能及人?況叟所樂者,薄陋鄙野,皆世之所棄也,雖推以與人,人且不取,豈得強之乎?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
注:神宗熙寧年間,王安石推行新法。司馬光反對新法,被貶為西京(洛陽)御史臺,熙寧六年(1073),購地二十畝,筑園。
8.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以延涼颼 延:迎取。
B.辨其名物而揭之 揭:為做標志。
C.事物之理,舉集目前 舉:借取。
D.雖推以與人 推:推讓。
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A.皆以蔓藥覆之 以相如功大,立為上卿
B.學之未至,夫又何求于人 不及今令有功于國
C.志倦體疲,則投竿取魚 于其身也,則恥師焉
D.踽踽焉、洋洋焉 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開頭引用孟子、孔子的語句,意在說明王公大人之樂圣賢之樂是高尚的,而作者自己的獨樂是迂腐庸俗的。
B.本文記述了獨樂園的布局,既有方位介紹,又有形狀描摹,并依據區域的景觀特點或功能命名,突出了獨樂園命名之寓意。
C.作者在此小園中悠閑自得,生活內容豐富,時而在讀書堂思考事理,時而在庭院中釣魚灌花、登高望遠,其樂勝于園外之樂。
D.作者以問答形式說明自己并非不想推以與人,而是別人不肯同此樂,所以才獨享其樂,這就委婉地表達了抑郁不得志的情懷。
11.把第三題文言文閱讀材料中劃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迂叟平日多處堂中讀書,上師圣人,下友群賢,窺仁義之原,探禮樂之緒。
(2)必也有人肯同此樂,則再拜而獻之矣,安敢專之哉!
司馬光閱讀答案8
司馬光,字君實,陜州夏縣人也。父池,天章閣待制。光生七歲,凜然①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②。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群兒戲于庭,一兒登甕,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甕破之,水迸,兒得活。其后京、洛③間畫以為圖。仁
宗寶元初,中進士甲科。年甫冠④,性不喜華靡⑤,聞喜宴⑥獨不戴花,同列⑦語之曰:“君賜不可違。”乃簪一枝。 (選自《宋史?列傳第九十五》)
【注釋】①凜然:穩重的樣子。 ②指:同“旨”,主要意思。 ③京、洛:指北宋時的開封
和洛陽。 ④甫冠:指剛滿二十歲。 ⑤華靡:奢華。 ⑥聞喜宴:朝廷賜宴新科進士及諸科及第的人。 ⑦同列:這里指同年考中進士的人。
20.寫出下列加點詞的.意思。(3分)
(1) 退為家人講( ) (2) 光持石擊甕破之( ) (3) 同列語之曰( )
21.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理解錯誤的一項是( )。(2分)
A.聞講《左氏春秋》,愛之(代家人) B.群兒戲于庭(在)
C.眾皆棄去 (全、都) D.乃簪一枝(于是、就)
22.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3分)
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
23.從文中看,司馬光是個怎樣的人?(3分)
參考答案:
20.⑴回家(回來、回去) ⑵打破(擊破、敲破) ⑶告訴 評分標準:3分。每詞1分。
21.A 評分標準:2分。
22. 從此舍不得放下手里的書(或從此勤奮讀書),到了不覺得饑渴寒暑的程度。
評分標準:3分。整句意思正確、語言通順即可,不一定要逐字翻譯。
23.⑴喜歡讀書(勤奮好學) ⑵聰明機智 ⑶生活樸實(不喜奢華)
評分標準:3分,寫出一點得1分。第⑵點如答“樂于助人”也對。
司馬光閱讀答案9
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溫公嘗言 ④眾兄弟既成誦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
A.祗辱于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用力多者收功遠。 B. 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5.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_________
參考答案:
1.①擔心②等到③曾經④已經 2.D 3.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3.C 4.韋編三絕
司馬光閱讀答案10
司馬光好學
司馬溫公①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②,迨③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三朝名臣言行錄》)
【注釋】①司馬溫公:即司馬光(10191086年),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曾主編過《資治通鑒》。②下帷絕編:下帷,是指東漢儒生董仲舒放下帷帳講學,三年不看窗外事;絕編,是指孔子讀《易》時,好幾次把穿簡(書)的牛皮繩子翻斷了,這里借此指讀書勤奮。③迨(dài):等到。
3.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①患記問不若人( ) ②眾兄弟既成誦( )
③溫公嘗言 ( ) ④乃終身不忘也( )
4.翻譯下面的句子。(6分)
①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
譯文:
②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
譯文:
5.本文中能表現主旨(中心思想)的句子是(2分)( )
A.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
C.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6.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一人苦讀。我們學過一些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請你列舉一個: 。(2分)
參考答案:
3.①擔心 ②已經 ③曾經 ④才
4.①(司馬光卻)獨自放下帷幕刻苦讀書,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②讀書不可以不會背誦,有時在馬上,有時在半夜未睡時(或睡不著時)。
5.D
6.鑿壁偷光或懸梁刺股韋編三絕囊螢映雪等。
附譯文:
司馬溫公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溫公卻)獨自放下帷幕刻苦讀書,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于)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溫公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有時在騎馬走路的時候,有時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再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司馬光閱讀答案】相關文章:
信任閱讀答案11-09
《泊》閱讀答案03-28
《牽手》閱讀答案12-01
南鄉子閱讀答案05-01
得救閱讀答案05-01
梁書閱讀答案05-01
《禮物》閱讀答案06-01
歲暮到家閱讀答案11-16
陽光的味道 閱讀答案02-29
家鄉的小河閱讀答案0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