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熱點面對面9-10

時間:2023-05-01 09:11:19 資料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法治熱點面對面9-10

(《法治熱點面對面》⑨)

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

國相結合

2015年02月12日08:14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原標題:法安天下 德潤人心(《法治熱點面對面》⑨)——怎樣理解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法律與道德的關系,是古往今來一個永恒的話題,二者既彼此區別又不可分割,都是國家治理、社會運行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強調這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今天我們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貫徹和落實好這一重要原則,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 法治與德治關系怎么看 “小智治事,中智用人,大智立法。”古往今來,法治都是治國理政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什么時候重視法治、法治昌明,什么時候就國泰民安;什么時候忽視法治、法治松弛,什么時候就國亂民怨。今天,依法治國已成為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已成為黨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我們建設法治中國的決心堅定不移。 但同時也要看到,法律不是萬能的,僅靠法治這一手是不夠的。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律的有效實施有賴于道德的支持,道德的自覺踐行也離不開法律的強力約束;法律難以規范的領域,道德可以發揮作用,而道德無力約束的行為,法律則可以給予懲戒。可見,法治與德治如車之兩輪、鳥之雙翼,不可偏廢,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協同發力,需要法治和德治兩手齊抓。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對古今中外治國經驗的深刻總結。我國既有久遠的法制傳統,又有厚重的道德傳承。從孔子提出“寬猛相濟”,到孟子提出“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從荀子提出“隆禮重法”,到漢代董仲舒強調“陽為德,陰為刑”;從唐代提出“制禮以崇敬,立刑以明威”,到宋元明清時期一直延續德法合治,都體現了德治與法治相結合的治國之道。從世界范圍看,

凡是社會治理比較有效的國家,大都堅持把法治作為治國的基本原則,同時注重用道德調節人們的行為。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一大優勢。經過長期實踐探索,我們走出了一條自己的法治道路,法治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這條法治道路內涵十分豐富,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堅持法治、德治兩手抓、兩手硬。立足當前、面向未來,要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實行好,最關鍵的就要堅持走我們自己的法治道路,發揮好這條道路的鮮明特色和突出優勢。這就要求我們更好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切實推進以德治為基礎的法治建設、以法治為保障的德治建設。

堅持法治和德治相結合,也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改革發展進入關鍵階段,要應對前所未有的矛盾風險挑戰,從根本上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應當清醒看到,我國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單就法治論法治是不夠的,必須著眼全局、系統謀劃,特別要立足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國情,重視加強道德教育和思想引導,著力培植人們的法律信仰和法治觀念,營造全社會都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的文化環境,使法律和道德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共同發揮作用。

二 怎樣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

位于長江之濱的江蘇張家港,是我國犯罪率最低的城市之一。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張家港還是首批獲評全國文明城市的縣級市。早在20年前,這里就以精神文明建設成就享譽全國。長期的文明浸潤,涵養了這座城市的法治文化,孕育了張家港人的法治精神。

張家港的實踐生動地說明,道德是培育法治精神的源頭活水。法律依賴道德而被認同和遵行,一個人的道德覺悟提升了,必然會自覺尊法守法;全社會的道德水準提升了,法治建設才會有堅實的基礎。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必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提高全社會文明程度,為法治實施創造良好人文環境。

在道德體系中體現法治要求。我國20字公民基本道德規范,第一個詞就是“愛國守法”;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法治”赫然在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重要一項就是“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

恥”。可見,守法不僅是法律義務,也是重要的道德要求。要繼續完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使之更好地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銜接、相協調。各行業的職業道德規范,各地的市民公約、鄉規民約,以及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都應把尊法守法作為重要內容突出出來,強化人們的法治觀念、法治意識。

在道德教育中突出法治內涵。道德教化,就是教人求真、勸人向善、促人尚美的過程,也是培育法治精神的重要渠道。要深入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在這個過程中,特別要針對我國人情積習厚重、規則意識淡薄的情況,注重培育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弘揚公序良俗,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

在文化傳承中涵養法治精神。幾千年悠久厚重的中華文化,包含著豐富的道德資源,也包含著豐富的法制思想,是今天我們涵養法治精神的重要源泉。應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其蘊含的“以法為本”“緣法而治”“刑無等級”“法不阿貴”“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等思想精華,并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使其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發揚光大。

在文明創建中促進法治實踐。道德重在踐行,法治也重在踐行。最好的道德和法治教育,是在日常生活中、在具體實踐中,感受道德和法治的力量,樹立崇德尚法的思想。要把法治文化活動納入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中,廣泛開展以法律援助、普法宣講等為主題的志愿服務,讓人們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受到法治熏陶、增強法治意識。引導人們積極參與鄉村、社區、企業等基層依法治理,積極參與公共管理,依法維護自身權益,讓法治的種子在人們心里落地生根,在全社會開花結果。

三 怎樣把道德要求貫徹到法治建設中

2013年11月21日,江蘇揚州出租車司機程斌發現路邊有人因車禍受傷昏迷,立即將其火速送往醫院。一路上,他連闖7個紅燈,為傷者贏得寶貴的搶救時間。人們在交口稱贊他的義舉的同時,也在關注他會不會因為闖紅燈被處罰。交警部門表示,按照現行道路安全有關法律規定,如果有醫院病歷等證明材料,因救助危難病人造成的超速、闖紅燈等行為可免于處罰,這讓人們松了一口氣。不讓好人吃虧,體現了法律對助人為樂善舉的保障與鼓勵。

我們常說,法理不外乎人情;西方也有法律諺語說:“法律之內,應有天理人情在。”法律一般都第一文庫網體現著道德判斷、體現著道德取向,只有符合人民道德意愿、符合社會公序良俗,法律才能被人們所信仰、所遵守。因此,無論立法、執法還是司法,都應體現社會主義先進道德的要求,都應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其中,使社會主義法治成為“良法”“善治”。

立法要立良法。道德觀念是法律規范的重要來源。自古以來,各個國家一般都把社會中基本的道德規范、重要的公序良俗,通過立法程序上升為法律。我國2013年新修訂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將子女“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體現了中華民族孝老愛親的傳統美德。但也有一些法律法規的某些具體條文和內容,存在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和核心價值觀要求不協調、不“合拍”甚至相悖的問題。在完善法律體系過程中,應加強與道德的協調和銜接,將實踐中廣泛認同、較為成熟、操作性強的道德要求及時上升為法律規范。還應注重對法律的道德效果和道德風險的評估,對有違道德要求的法律法規及時廢止或修改,使法律體系更加彰顯道德的力量。

執法要揚正氣。執法既是法律行為,也體現鮮明道德導向。嚴格公正執法,是對法律尊嚴的捍衛,也是對先進道德的彰揚;而執法不嚴不公,是對法律尊嚴的無視,也是對惡行的縱容、對美德的貶損。必須通過執法行為,發揮法治扶正祛邪、激濁揚清的社會功能,促進清風正氣的弘揚。執法要嚴格公正,對侵害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等行為及時予以規誡遏制,弘揚真善美、打擊假惡丑。執法要文明規范,體現人文關懷,既遵從法律標準又符合道德標準,既于法有據又合乎情理,防止粗暴執法、野蠻執法,使執法活動獲得堅實的道義基礎。 司法要辨善惡。司法斷案最能體現法律懲惡揚善的功能。要堅持公正司法,依法制裁和懲處各種違法犯罪行為,讓人們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感受到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法律很多時候只能作出原則性規定,而在司法實踐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具體情況,這就要求司法人員正確行使自由裁量權,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求,作出公正合理的裁決,真正起到引導社會向上向善的效果。要加大司法公開力度,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堅決懲治司法腐敗,更好地守護公平正義、弘揚美德善行。

四 怎樣用法治手段解決道德領域突出問題

2014年1月,中央文明辦、最高人民法院、公安部等部門共同會簽了《“構建誠信、懲戒失信”合作備忘錄》。這個備忘錄,依照有關法律規定,針對失信被執行人推出了多項信用懲戒措施,如禁止乘坐飛機、列車軟臥,限制貸款或辦理信用卡,不得擔任企業高管等。這一法治措施有效打壓了“老賴”們的生存空間,讓其為自己的失信行為付出代價,也有力弘揚了誠實守信的道德風尚。這說明,法治是保障和促進道德建設的有效手段。

道德是柔性的自我覺悟,源于人們良心的感召。而對于缺少道德自覺的人,道德教育容易變得軟弱無力。當前,面對形形色色的利益誘惑和不良思想的影響,一些社會成員的道德防線轟然倒塌,失德行為屢有發生,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對于那些傷風敗俗的丑惡行為、激起公憤的缺德現象,單靠道德教育、叩問良心已經遠遠不夠,必須運用法治手段進行治理,對失德敗德者進行懲戒約束,對違法犯罪者進行嚴厲打擊。

明規矩,劃定行為底線。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法律是底線的道德,也是道德的屏障。要重視把一些基本的道德規范上升為法律規范,讓人們清楚地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絕不能做。要明確對失德行為的懲戒措施,讓道德動搖之人心中有所忌憚,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要針對目前突出的誠信缺失問題,抓緊建立覆蓋全社會的征信系統,健全公民和組織守法信用記錄,完善守法誠信褒獎機制和違法失信行為懲戒機制,使人人不敢失信、不能失信。

懲劣行,形成警示效應。孔子說:“化之弗變,導之弗從,傷義以敗俗,于是乎用刑矣。”意思是說,對經過教化還不改變,經過教導又不聽從,損害道德敗壞風氣的人,就要用法律來懲處。要繼續深入開展道德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加強對社會反映強烈的失德行為的整治,依法依規該勸導的勸導、該處罰的處罰。對食品藥品等領域見利忘義、制假售假的嚴重無良行為,要加大執法力度,加強日常監管,查辦大案要案,讓敗德違法者受到懲治、付出高昂代價,發揮對整個社會的警示和教育作用。

彰善舉,弘揚美德義行。俗話說,好人有好報。但現實中也有時出現好人吃虧、流血又流淚的情況。長此以往,必然寒了好人的心,寒了整個社會的心。我們屢屢看到老人跌倒路人不敢扶的報道,就說明了這個問題。法律法規必須樹立鮮明道德導向,保障實現善有善報、恩將德報。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保障助人者

權益的法律。我國大多數省區市也制定了獎勵和保護見義勇為的政策法規,深圳市還制定了《深圳經濟特區救助人權益保護規定》來為好人提供法律保護。要繼續完善這方面的法律法規,化解好人的道德風險,保障好人的合法權益,褒揚好人的道德行為,引導全社會崇德向善。

法安天下,德潤人心。千百年來,圍繞法律與道德的話題經久不衰。今天的中國,讓法治的陽光普照,讓道德的清風吹拂,每個人的追夢之路、整個民族的追夢之路必將更加亮堂通暢。

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

2015-02-13 04:16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我有話說

【《法治熱點面對面》連載⑩】

善為國者必先治其身

——怎樣理解黨規黨紀嚴于國法

治國必先治黨,治黨務必從嚴,從嚴必靠嚴明紀律。我們黨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只有以更嚴的黨規黨紀來要求自己、約束自身,才能確保始終走在時代前列,肩負起歷史使命。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指出,“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不僅要模范遵守國家法律,而且要按照黨規黨紀以更高標準嚴格要求自己”。這一鮮明的論斷,體現了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內在要求,對新形勢下黨的各級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一、為何黨內法規是建設法治中國的有力保障

國有國法,黨有黨規。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就是靠嚴明的黨規黨紀維護黨的集中統一,保持黨的凝聚力、戰斗力。黨取得執政地位后,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共同成為黨治國理政、管黨治黨的重器。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我們黨已初步形成了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框架,為黨的領導和執政活動、黨內政治生活、黨的建設等各方面工作奠定了重要制度基礎。

歷史經驗表明,黨內法規是管黨治黨的重要遵循。按照黨內法規把黨建設好,鍛造出領導法治建設的中流砥柱,才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提供有力保障。

黨內法規是依法治國進程中必須遵循的重要依據。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特色、最本質特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明確的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在提出的建設“五大體系”的任務中,就包括完善黨內法規體系的任務。這就要求我們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中,既要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要不斷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黨內法規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引領。黨不治,則國不治;黨無綱常,則國無綱常。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統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只有黨內法規制度建設搞好了,黨的各級組織和全體黨員干部自覺依照黨規黨紀和國家法律法規辦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才能實現。因此,必須在憲法法律基礎

上提出更加嚴格的黨內制度約束,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推動國家治理逐步現代化。

黨內法規是促進國家法律法規實施的重要保障。黨制定黨內法規,調整黨內關系、規范黨內生活,為黨組織和黨員提供行為遵循;黨又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調整社會關系、規范社會秩序,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提供活動依據。黨內法規和國家法律法規都是黨和人民意志的反映,二者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如果黨內法規執行得好,國家法律法規就能得到較好的遵守;如果黨內法規執行得不好,國家法律法規的權威也樹立不起來,依法治國也就無法實現。因此,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努力形成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制度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互保障的格局。

二、為何黨規黨紀比國家法律要嚴

“治國者先受制于法。”“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欲肅民風先正官風。”我國古代這些治國理政的名言警句都說明了一個道理:只有對治理者首先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國家才能治理好。 我們黨是執政黨,是肩負神圣使命的政治組織,只有嚴明黨規黨紀,才能保證黨的事業有發展壯大的不竭力量。正所謂,“正其身者,方能正人”。基于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旗幟鮮明地指出:“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目的就是把黨規黨紀籠子的眼兒編得更小、標準更嚴,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

這是由黨的先鋒隊性質決定的。我們黨是按照自己的政治綱領、政治路線,為實現崇高的政治目標而組織起來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是由先進分子組成的政治組織。“樹德莫如滋,除害莫如盡。”只有黨規黨紀嚴于國法,以更嚴的標準要求和約束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才能永葆黨的先鋒隊性質。

這是由黨的執政使命決定的。我們黨肩負著領導13億多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歷史使命,責任重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黨規黨紀的存在,就是讓每一位黨員銘記自己肩上的責任和特殊的使命。在領導人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黨規黨紀嚴于國家法律,對黨員領導干部提出了更高更多甚至更為嚴苛的要求,這對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完成黨的執政使命來說,是理應如此、不言而喻的。

這是由黨員的先進性決定的。黨員是有著特殊政治責任的公民。國家法律是全體公民必須遵循的行為底線。黨規黨紀對黨員的要求嚴于國家法律對普通公民的要求。認同和接受黨規黨紀的規范和約束,是對每位黨員入黨的基本要求。當你握緊拳頭向黨旗莊嚴宣誓時,就意味著主動放棄一部分普通公民享有的權利和自由,就必須多盡一份義務,就要在政治上講忠誠、組織上講服從、行動上講紀律。黨員干部尤其是高級干部放棄的要更多,責任和擔當要更大。有些事情,普通公民可以做,

黨員就不行。因此,自覺嚴格遵守黨規黨紀,是每一位黨員的自愿選擇,也是對黨的莊嚴承諾。 三、怎樣進一步完善黨內法規

黨規黨紀的完備程度,是我們黨成熟與否、執政能力高低的重要標志。今后不管發展到什么階段,都離不開完備的黨規黨紀。總的來說,經過長期的實踐探索,黨內法規制度體系框架已經初步形成,為我們管黨治黨提供了重要遵循。 同時也要看到,黨內法規制度建設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一些法規不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的需要,沒有與時俱進;個別工作領域還沒有制定出相應的法規制度;一些法規的配套規定或實施細則還不完善;部分法規之間的銜接不夠,存在著分散、矛盾、沖突等問題;一些法規落實不到位,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法規制度的執行仍然存在形式主義、執行不力等問題。對這些問題,要采取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近年來,我們對黨內法規建設高度重視。2012年5月,中央出臺了《中國共產黨黨內法規制定條例》,被稱為黨內的“立法法”。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不斷加快推進,特別是2013年11 月,又頒布了《中央黨內法規制定工作五年規劃綱要(2013—2017年)》,明確了這5年黨內法規建設的目標任務。要按照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根據《條例》和《規劃綱要》的要求,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推進,確保到建黨100周年時,全面建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運行有效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

抓緊完善黨內法規制度體系。長期以來,黨內法規制度建設取得很大進展,現行有效的中央黨內法規有1部黨章、2部準則、22部條例,還有近百件規則、

規定、辦法、細則等。應根據形勢發展的需要,切實做好黨內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研究制定一批基礎主干性黨內法規,整合形成一批綜合性黨內法規,抓緊制定一批實踐急需的黨內法規,及時廢止或修訂一批不適應現實需要的黨內法規,有效解決黨內法規制度中存在的缺失、“碎片化”和“老化”等問題。

及時將實踐成果固化為制度。長期以來,我們在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上探索了許多成功做法,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要認真加以總結并上升為法規制度。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堅持黨要管黨、從嚴治黨,出臺八項規定,狠抓作風建設,部署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深入推進反腐敗斗爭,采取了一系列有力舉措,取得了管黨治黨的明顯成效。對這些有效做法和舉措,應進行認真梳理,以黨內法規的形式固定下來,形成長效機制。

著力提高黨內法規的執行力。制度的生命力在于執行。再好的制度不執行、形同虛設,就一定會形成“破窗效應”。黨規黨紀也是如此。如果執政黨連自己的黨規黨紀都守不住、執行不下去,那么依法執政就是一句空話。要切實肩負起黨要管黨、從嚴治黨的責任,以嚴的標準要求黨員、嚴的措施管住干部,確保黨規黨紀成為剛性約束,決不能成為“稻草人”。

四、黨內法規為何要同國家法律銜接和協調

近兩年來,黨中央、中央紀委、中央各部門對新中國成立至2012年6月期間出臺的2.3萬多件中央文件開展了全面篩查。共梳理出黨內法規和規范性文件1178件,經過清理,廢止322件,宣布失效369件,繼續有效的487件。清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清理那些同憲法和法律不一致、同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交叉重復的文件,保證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要“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國家法律對全體社會成員的行為具有普遍約束力。黨規黨紀著重規范黨的政治紀律、組織紀律,保證黨員堅定理想信念宗旨、保持優良作風、堅守道德操守。為什么要強調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呢?

提高管黨治黨水平,需要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好、協調好。我們黨是一個有著8600多萬黨員的大黨,黨員數超過很多歐洲大國的人口數量。在當前情況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中,管黨治黨任務極其繁重。要把黨建設好,提高黨的執政能力,一方面要按照黨規黨紀來約束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另一方面要保證黨組織和黨員干部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這就需要注重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既保證黨組織活動和黨員行為符合黨規要求,同時又遵循法律規范。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好、協調好。當前,與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相比,我國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地方亟待改進。從國家治理體系來看,國家法律法規和黨內法規是兩個重要依托;從國家治理能力來看,核心是提高黨的依規治黨能力、依法執政能力。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在完善國家法律體系的同時完善黨內法規體系,實現兩者的有效銜接和有機統一。

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需要黨內法規同國家法律銜接好、協調好。這是因為,我們的法治體系是由法律規范體系、法治實施體系、法治監督體系、法治保障體系、黨內法規體系五個部分組成的有機整體,黨內法規體系必須同其他四個部分相協調,特別是要同國家法律相協調。但目前還存在銜接不夠、協調

不夠的地方,如部分黨紀規定與法律重復,有些黨紀規定需要轉化為法律法規,等等。要從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高度,注重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和協調,合力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怎么實現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有機銜接呢?必須堅持以黨章和憲法為基本遵循,將黨章規定的“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的范圍內活動”和憲法規定的必須堅持黨的領導的原則,貫徹到黨內立規實踐中,保證黨內法規制度體系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內在統一。應切實做好黨內法規的立改廢釋工作,對于黨規黨紀中雖有規定但可以由法律法規進行規范的,盡量通過法律法規來體現;對于法律既沒有規定也不適合規定的事項,應由黨內法規逐步實現全面覆蓋;對于同實踐要求不相適應的黨規黨紀,應及時修訂或廢止;對于立法法明確規定應由國家法律規定的事項,黨內法規不應作出規定;對于那些經過實踐檢驗應轉化為法律的黨規黨紀,應及時通過法定程序將其轉化為國家法律,逐步形成黨內法規與國家法律的銜接機制。

【法治熱點面對面9-10】相關文章:

《理論熱點面對面》讀后感04-30

《理論熱點面對面》觀后感04-30

(通用)面對面作文08-16

與貝多芬面對面作文07-21

與作家面對面作文09-01

關于熱點作文05-02

論法治意識與法治04-27

我與作家面對面作文10-03

我與困難面對面作文10-13

與搗蛋大王面對面作文03-03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欧洲日韩一区二区日本 | 日本三级精品永久在线观看 | 另类专区亚洲97在线视频 | 在线看片免费人成视频播 | 一本到国产在线不卡免费观看 | 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