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蘇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
摘要:隨著信息技術和知識經濟的發展,現代服務業的內涵發生了變化,當今世界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尤其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向服務業的加速滲透,使之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通過總體比較,結合蘇州實際情況,根據當前蘇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提出符合經濟發展運行規律、適應蘇州市情的現代服務業發展路徑,從而推動蘇州產業轉型升級。
關鍵詞: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F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3)10-0-02
現代服務業(modern service industry),是與作為傳統服務業的批發零售、貿易餐飲等行業相對立、相區別的一個概念。當今世界已進入了一個服務經濟時代,尤其是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向服務業的加速滲透,使之在現代經濟發展過程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當前,我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呈現出蓬勃生機,發展現代服務業成為實現經濟結構調整、優化、升級的有效途徑,成為區域和城市促進經濟發展,提升綜合競爭力的重要選擇。
地處長三角的蘇州,是江蘇的經濟、對外貿易、工商業和物流中心,是蘇南地區的工業中心。蘇州文化底蘊深厚、人杰地靈,發展現代服務業基礎良好,區位優勢明顯。蘇州現代服務業注重規劃布局,彰顯優勢特色,突出高端引領,是全省服務業發展中最具活力的地區。“十一五”期間,蘇州現代服務業發展迅速,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比“十五”期末提高7.6個百分點。根據《蘇州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蘇州市服務業新一輪跨越發展計劃》,為實現蘇州市“兩個率先”目標,全市將致力于構建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產業結構,加速轉型升級,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力求實現服務業增加值總量實現翻一番以上,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8%左右,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突破5000億元,年均增長17%左右,服務業地方稅收占比達到65%左右,服務業實際利用外資比重達到35%左右,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達到45%左右。2010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9168.9億元,實現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00.6億元,三次產業結構為:1.7:57.7:40.6。“十一五”期間,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幅15.7%,2010年達到3819.3億元,占GDP比重達41.4%,比2005年底提高8.4個百分點,在全國大中城市中列第6位。服務業投資達到2044.6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重達56.5%,完成稅收總額564.7億元,占各項稅收總額的34.9%,對全市稅收增長貢獻率達到50.9%,居三大產業之首,從業人員占全社會從業人員的比重超過35%,在本地新增勞動力就業人數中,服務業吸納人數占50%。
蘇州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情況,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不斷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蘇州三次產業結構中第一產業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呈逐步下降趨勢,第三產業比重呈總體上升態勢。1978年三次產業比例為28.1∶55.7∶16.2,呈“二、一、三”排列。1987年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一產業,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9∶60.7∶20.3,呈“三、一、二”排列。此后,第三產業比重逐步上升,2008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6∶62∶36.4,到2010年三次產業比例調整為1.7:56.9:41.4。
2.內部結構持續優化。傳統行業發展水平進一步提升,新行業、新業態發展迅速,服務外包、商務會展、現代物流、信息服務、科技服務、家庭服務、公共服務等服務業新業態不斷涌現,2010年生產性服務業增加值占服務業增加值比重達55%以上。
3.就業比重不斷增加。根據蘇州統計局2009年統計年鑒的數據顯示,截止到2009年末,全市城鄉從業人員523.92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8.39萬人。其中,第一產業29.58萬人,第二產業314.33萬人,第三產業180.01萬人。2010年末,從業人員中三次產業比例為5.0∶59.6∶35.4。
4.新興產業亮點頻現。服務外包產業初具規模,已擁有1個國家級服務外包示范基地、3個省級基地城市、6個省級示范區。軟件、動漫、第三方物流、金融會計、人力資源等方面服務外包企業約有500家,從業人員5萬人左右。全市30個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吸引入駐企業近萬家,全年實現銷售收入1,000億元以上。2010年省市兩級服務業集聚區達60家,其中省級19家,服務業集聚區入住企業14余萬家,從業人數120多萬人,實現營業收入4269.7億元,完成投資290.2億元,利稅170.7億元。以蘇州工業園區保稅物流中心、張家港保稅物流區和蘇高新保稅物流中心為依托的“一園二中心”保稅物流格局初步形成。
5.發展環境不斷優化。近幾年,蘇州市相繼出臺各項政策措施,加大組織實施和監督檢查力度,主動適應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需要,在財政、金融、稅收、用地、人才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鼓勵服務業快速發展。如《關于印發蘇州市服務業布局規劃的通知》(蘇府【2006】57號,2006年5月16日)、《市政府印發關于鼓勵制造業企業分離發展現代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蘇府規字【2010】9號,2010年3月23日),2012年上半年又出臺了《蘇州市專項服務產業項目建設用地出讓實施意見》等政策意見,進一步完善了服務業發展環境、政策框架和服務體系。
雖然2010年蘇州第三產業增加值比上年增加13.7%,蘇州第三產業占江蘇第三產業的22.3%,占地區生產總值的41.4%,但在發展過程中仍然面臨著困難和挑戰,如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性轉變,自主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不高等問題,具體表現在:
1.服務業增加值和就業比重偏低。雖然經過十多年的快速發展,2009年蘇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達到39.4%,但這一占比大大低于71%的世界平均水平,也低于發展中國家45%的平均水平,這與蘇州綜合經濟實力居全國前列相比形成較大反差。 2.服務業內部結構不合理,新興服務業比重偏低。從內部結構看,具有高知識含量和高附加值的生產性服務業尚未形成規模,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科學研究、技術服務和地質勘查業等服務業發展滯后。
3.輻射能力有待提高,市場化程度不高。面向國際和全國的服務能力不強,能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的服務產品不多。外資所占比重比較小,還有很多服務業領域沒有完全放開。民營經濟發展緩慢,有些行業壟斷經營,一些重要的服務領域缺乏競爭的動力和發展活力。區域發展不平衡,除平江、滄浪、金閶三個城區基本形成服務經濟產業結構外,其他地區服務業占比仍偏低。
4.蘇州傳統的產業結構及自身特性制約了蘇州現代服務業做大做強。蘇州制造業規模龐大,第二產業仍把持全市經濟命脈,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此外,服務品牌和規模企業相對缺乏,沒能有效地培育出大批有競爭力的大型現代服務業企業和企業集團,高端人才緊缺,企業競爭力不強。
為使蘇州現代服務業進入快車道,必須完善發展環境,加強規劃和引導,進行適度政策扶持,加快對外開放和區域合作,推進市場化、社會化改革,構筑服務業人才高地,具體措施為:
1.在優化先進制造業的同時,更加注重發展現代服務業。堅持發展“世界工廠”與“世界辦公室”并重,注重提高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繼續優化生產力布局,重點在“兩軸三帶”上謀發展,以滬寧交通線東西發展軸和蘇嘉杭高速公路南北發展軸,作為蘇州未來經濟集聚成長的中樞系統,重點發展現代服務業和高新技術產業。沿長江岸線著重發展基礎產業和物流業,沿太湖主要發展生態旅游及相關綠色產業,沿滬浙地區要發展成為蘇州承接上海輻射、吸納外來資本的前沿陣地。
2.大力發展服務業,重點在現代服務業上求突破。一是充分利用有利條件,將城市作為服務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加快工業園區CBD、高新區科技城、太倉港、花橋國際商務城、軟件園建設。二是大力發展現代物流、信息、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培植發展文化創意、商務會展等新興服務業,提升發展旅游、商貿等傳統服務業,突出抓好現代服務業集聚區、現代物流重點企業、大型產品交易市場、服務業品牌、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軟件企業和服務外包企業等,努力提升蘇州服務業規模水平。三是調整優化先進制造業,重點發展以電子信息為代表的先進制造業,發展生物醫藥、精密機械、汽車及零配件等支柱產業,培育環保、新材料等新興產業,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導、以基礎產業為支撐的現代工業結構,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促進產業升級和產品換代,實現產業鏈向高端延伸。
3.加快實施現代服務業跨越計劃,在提升產業競爭力上有更大突破。加速發展生產性服務業,提升發展消費性服務業,創新發展公共服務業。按照服務業新一輪跨越發展計劃,推動金融、現代物流、科技和信息服務、文化產業、商貿、旅游、商務服務業、房地產等服務業專項發展計劃的全面實施,推動商貿中心區的加快發展。以規劃為引導,以項目為抓手,大力推動園區金雞湖東商貿核心區、古城商圈(觀前、南門、石路商圈),加快提高中心城鄉商貿首位度。大力發展區域性總部經濟,吸引跨國公司在蘇州設立區域性總部,提升蘇州在經濟國際化與區域經濟一體化中的地位。加快文化旅游城市建設,在提升文化影響力上有更大突破。
4.出臺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的政策。一是放寬市場準入。除國家法律、法規禁止進入的領域,其他投資領域各類資本均可進入。二是實施普適性稅收優惠。大力支持物流業發展,支持服務產品的研發和生產,促進現代生產服務業發展。對于開發區的配套生產服務業集聚區內的生產服務業企業,比照開發區工業企業給予稅費優惠。三是加大財政支持力度。設立市級服務業發展引導資金;扶持農村服務業發展;建立旅游“綠色通道”等。四是保障生產服務業項目用地,對現代物流、研發、工業設計等生產服務業項目用地實行與工業項目用地等同的供地方式。五是規范服務業管理。建立服務業發展的預警、預測和信息發布制度;建立服務業發展績效考核制度。
5.大力引進和培養人才。當今服務業的競爭更多地取決于技術和知識的競爭,而人力資本的素質是構成服務業競爭能力的生產要素。服務業發展滯后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人才短缺的制約。同時還有必要通過引入個人和企業等社會投資方式,調動各方面尤其是人力資本投資對象的積極性,以有效提高投資效率。要鼓勵服務部門對人力資本的投資,加大對企業人員知識素養的培訓力度,促進企業專業化發展。
總之,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和制造業發展有所不同,它對外部環境、制度背景、相關產業發展以至城市政府管理水平的要求更高。這就意味著,城市現代服務業的發展高度依賴于城市經濟發展所締造的經濟基礎、社會結構、產業網絡、人才體系等基礎條件,而且對外部知識、信息等要素的使用更多,對全球市場的依賴更大。
參考文獻:
[1]鄧于君.發達國家現代服務業發展策略及其啟示[J].未來與發展,2008(9).
[2]陳眉舞,向俊波,張京祥.蘇州市現代服務業發展戰略研究[J].經濟地理,2003.
【蘇州現代服務業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相關文章:
加快現代服務業發展的對策思考04-26
杭州中藥產業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04-29
體育舞蹈教學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04-30
江蘇環保產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04-26
浙江高校專利工作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04-26
沈陽發展現代服務業的重要性及對策04-26
中國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究利用現狀及發展對策05-02
傳統武術在高校發展的現狀及其對策研究論文11-28
徐州市環保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04-29
現代服務業發展調研報告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