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蝙蝠與雷達第二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設計
一、課題導入:
1、 同學們,今天老師和你們玩個小游戲,猜謎語。似鼠又非鼠,有翅愛飛舞,白天不出門,愛把
洞來住。這是什么動物?(板書:蝙蝠)現在考考大家的記憶力,這些詞語你們還認不認識?同學們讀一讀。
二、回顧特點,體會試驗。
1、在漆黑的夜里,蝙蝠的飛行有什么特點?
2、 過渡:蝙蝠究竟是靠什么來探路的呢?是它們的視力特別好嗎?那究竟是為什么呢?為了弄清
楚這個問題,科學家做了三次試驗。文中哪個部分具體寫了這三次試驗?
3、 請同學們自由讀4、5自然段,想一想:蝙蝠能在夜里飛行到底跟什么有關?
4、 科學家是怎樣做的試驗得出蝙蝠夜里飛行跟嘴和耳朵有關呢?同學們四個人為一個小組,邊討
(2)第一次試驗是怎么做的?結果怎樣?證明了什么?為了加深理解,老師做了動畫,大家來看一看。
(3)第二次和第三次試驗是怎樣做的呢?證明了什么?
6、通過剛才的動畫,根據表格說一段完整的話,具體說說科學家是怎樣進行三次試驗的。
7、對比第一次和第二、三次的試驗結果,從這三次試驗的概括中,同學們有結論了嗎?科學家的三次試驗證明了什么?(齊讀第6自然段)
8、同學們比較一下,看看哪句話更準確一些,為什么?
三、了解蝙蝠和雷達的聯系。
1、現在,我們就明白了,蝙蝠不是有金光火眼,也不是有三只眼睛,而是用嘴和耳朵配合起來探路的。到底他們是怎樣配合的啊?下面我們來齊讀第7自然段,大家就明白了。
2、現在知道了吧,到底它們是怎樣配合的?誰能把這五張卡片“嘴、耳朵、超聲波、反射回來、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板書)
3、指明貼卡片(指明上臺)
4、老師做了個動畫,誰能看著動畫講訴蝙蝠是怎樣探路的嗎?
5、哦,原來蝙蝠夜間飛行的秘密就是用嘴和耳朵配合,通過發出和接收超聲波來飛行的。為了解開這個秘密,科學家容不容易啊?科學家揭開這個秘密真的不容易,費了很多功夫。文段的哪些句子,讓你體會到這一點的?
——科學家經過反復研究,終于揭開了蝙蝠能在夜里飛行的秘密。
從哪些詞語,我們最能體會到科學家的艱辛?
提問,明確:“反復”說明科學家重復了很多次,走了很多彎路,試過很多次失敗,但鍥而不舍才發現的;“終于”同樣說明科學家試驗過程中歷盡千辛萬苦,才去的成功。
那我們一起來讀一下,用語言來把科學家的艱辛讀出來。
6、科學家們,克服了重重困難,做了無數的試驗,才發現蝙蝠飛行的秘密,并模仿他,發明了雷達,應用在飛機的夜間飛行上。雷達究竟是怎樣工作的?(板書:雷達)它與蝙蝠又有哪些相似之處呢?(板書:和)請同學們自由讀第8自然段。
7、仿照前面把六張卡片“天線、熒光屏、無線電波、反射回來、障礙物”貼在相應的位置上。(板書)指名貼
8、我們來對比一下兩個示意圖,看看你能不能得出蝙蝠和雷達的聯系。
四、總結拓展。
1、到此,蝙蝠的秘密、雷達的秘密,我們都解開了,其實,人類在生物的啟示下,發明創造了很多東西,你們還知道些什么?(飛機——鳥,潛水艇——魚,降落傘——松鼠尾巴。。。。。)
2、人類的許多發明創造都是從動物身上得到啟示,這就是仿生學,請同學閱讀資料袋。
3、總結: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生物界的不斷認識,還有更多的東西等著我們去發明,去創造。希望同學們從小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學會創造,將來成為一名真正的科學家。
教學反思:科學家的三次試驗和蝙蝠具有優良夜行能力的原因和雷達的工作原理學生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教學時可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課件,通過讀文、演示、講解、練習,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激發他們探究科學和觀察生活的興趣,培養他們認識事物的能力,同時對其進行扎實的語言文字訓練,培養多方面的能力。本節課以謎語導入,增強學生學習興趣,
【蝙蝠與雷達第二課時】相關文章:
蝙蝠與雷達04-30
蝙蝠與雷達作文09-13
蝙蝠與雷達的教案01-31
《蝙蝠與雷達》教學實錄03-12
《蝙蝠和雷達》課文03-04
雷達和蝙蝠教案01-21
《蝙蝠和雷達》教案03-09
《蝙蝠和雷達》的教案03-02
《蝙蝠和雷達》教案04-25
《蝙蝠與雷達》教學反思0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