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
留守兒童是農民工的未成年子女。留守兒童問題是農民工問題的一部分,或者說,留守兒童問題是農民工問題派生出來的一個問題。留守兒童問題的產生,是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三個環節存在缺陷而共同導致的。
1.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產生的根源:農民工問題
農民工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者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據有關部門的調查,我國農民工的數量為1.2億人左右。在一定的時期內,農民工收入不可能大幅度提高,城鄉二元制戶籍壁壘只能逐步拆除,一部分農民工帶子女進城需要居住、生活、管帶、上學等條件難以一一滿足;因此,留守兒童的存在是一個帶有必然性的社會現實。
2.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成因:三大機制缺失
家庭、學校和社會是少年兒童社會化的三大機制。而農村留守兒童問題的出現正是這三大機制的缺失所致。
(1)家庭問題
留守兒童的家庭生活問題,特別是父母雙方都外出打工的那部分兒童,其生活狀況是不容樂觀的。優秀的勞動力大部分都離開鄉村去城市打工了,老弱病殘成了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在其稍有一點力氣的時候,也不得不加入到勞動者的隊伍中去,即使他們不去干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勞動。過早的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的影響也極大,從而不利于兒童的成長。現在暑假寒假的留守兒童探親流越來越大。
(2)學校問題
由于父母雙方或一方不在身邊,對留守兒童學習方面的幫助和監督大大減少,從而把希望寄托在學校上。家長作為聯系學校和學生的特殊紐帶,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學校教育只有在社會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下才能產生應有的效果。
(3)社會問題
家庭溫暖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心理方面產生了很大的變異,他們多在性格方面表現出不同程度的抑郁和孤僻,很難融入正常的同齡人群體。加之,目前農村的社會活動和人際關系基本上是以家庭和親緣關系為紐帶展開的,對于自己家庭及親緣關系之外的其他人的困難處境,他們雖有同情的態度,卻也無可奈何。于是留守兒童們在既得不到家庭溫暖,有得不到社會關愛的情況下,只能靠自己對生活及社會的理解生活并發展自己,于是道德滑坡、學習偏差、心理缺失等現象在他們身上不可避免地出現可。
總之,留守兒童處于社會化未完成的人生初期,他們最易受環境的影響。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的缺陷,單獨或二者、三者同時對他們的成長產生消極作用時,他們的德、智、體、美、勞的健康發展就遇到了嚴重障礙而產生的一系列統稱為“留守兒童問題”的問題。
3.留守兒童問題的表現
留守兒童大多有一些不健康的表現
(1)情感問題
留守兒童最大的問題是情感孤寂問題。對于尚處在中小學生階段的留守兒童,依戀性情感還是他們基本的需要之一。但由于其家庭的不完整性和缺乏父母的親情感染以及農村現有社會體系對他們的關照不多,他們的這種依戀性情感很難得到滿足。造成留守兒童情感孤寂問題的主要原因是因其父母長年外出,長時間缺乏親子之間的直接互動。
(2)道德行為問題
兒童的道德行為關乎到支撐兒童成長的精神支柱和精神脊梁問題,切不可小視。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Piajet)通過對兒童認識形成過程的研究表明,低齡段的兒童從行為到思維或從感知運動格局到概念的過渡還沒有完成,其間經歷著“一個緩慢的分化過程”,“這個過程依賴于同化性轉換作用”,而在這種同化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便是對成人行為的模仿。這一模仿過程是通過成人行為的耳濡目染,其中不僅有語言表達方式與語言內容,更有為人處世的道德行為。而家庭正是這種接受耳濡目染最直接、最多、最深的環境,特別是溫暖的家庭氣氛、和諧的親子關系、關懷與愛護的父母態度,有助于親子之間的認同傾向,是發展道德良知的最佳環境。無論道德知識、道德情緒及自我控制的意志力的培養,都是從家庭開始的,父母平時對兒童的教誨、獎勵與懲罰的控制方式、管教方法與態度、行為示范等對于兒童的抗拒誘惑、罪疚感的態度以及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均能產生積極的決定性的影響
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現代傳媒對留守兒童幼小心靈的不良滲透。當前互聯網等新興現代媒體已經滲透到大部分農村,外出務工的父母又大都給孩子足夠的零花錢以彌補其對孩子的關愛不夠,這就為留守孩子自由出入網吧和各種娛樂場所提供了經濟條件;同時,農村孩子缺少公共活動的場所及設施,而電游室、網吧的大門則向他們隨時敞開,加之他們缺乏成人的管教或管教不嚴,因此,沉迷于上網和游戲就成了部分留守兒童課余的主要生活方式。現代傳媒除給農村少年兒童帶來新的學習、溝通方式之外,其中一些腐朽、庸俗和低級趣味的文化和有害信息也會給留守兒童的心靈帶來傷害。
留守兒童遠離父母,無法得到父母在思想認識和價值觀念上的引導與幫助,在情感上也得不到關心,這就很容易使他們偏離主流的道德價值觀,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道路。
一部分留守兒童缺乏基本的禮貌常識,自制力較弱,自立、自理能力較差。逃學上網玩游戲的現象十分普遍。
(3)學習行為問題
學習行為是衡量兒童整體行為的一個重要指標。按照艾利克森(Erikson)的人格理論,少年兒童時期健康人格的塑造和培養,有賴于在成年人(主要是家長)的激勵、支持和鼓勵之下獲得對學習知識渴望的滿足。由此可見,學習行為對于留守兒童全面健康成長的意義是多么重要。大部分留守兒童的學習成績都在中等以上的水平,二分之一強的留守兒童學習成績為良好。
(4)社會交往問題
在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行為方面,我們用了“社交能力”、“好朋友數目”“交朋友的目的”等項指標來測量。
社會交往是人的社會生存方式的一個重要方面,人際交往能力是兒童成人之后立身處世的基本能力。兒童和周圍人或其他兒童的交往活動,直接影響著兒童心理各方面的發展。社會交往既是社會行為發展的表現,又直接推動社會行為的發展。家長及監護人最感頭疼的問題就是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
導致留守兒童安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
①他們缺乏來自于家庭、學校和社區的有效監管和控制。
②留守兒童尚處在社會化的初始階段,對社會現象和本質的認識都是膚淺的,極易產生行為道德失范,再加之其身心正處在發育期,這就使其在心理上缺乏自我防范意識,在生理上沒有足夠的自我保護能力。
③當前我國社會處于轉型時期,城市不良文化向農村的滲透,導致農村社會治安問題日益嚴重。
留守兒童的安全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寒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 大學生】相關文章:
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報告超市打工2000字03-23
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調查報告(通用10篇)07-10
關于寒假社會實踐總結(精選12篇)06-19
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目的09-03
大學生社會實踐報告的感想03-23
高中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的報告01-06
大學生的手機使用調查報告03-28
大學生寒假學習計劃(精選10篇)12-21
大學生假期閱讀情況調查報告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