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寒食節哪一天
寒食節一般在清明節的前面兩天,具體的計算方法是寒食節在夏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17年寒食節哪一天,歡迎閱讀參考!!
2017年寒食節哪一天
2017年04月03日 星期一 (丁酉年(雞年)三月初七)
清明前1天是寒食節。又稱為“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農歷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日。
寒食節的特點
1、節日形成早。
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介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
2、延續歷史長。
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
3、文化內涵深。
由尊崇介之推忠君愛國,功成身退的奉獻精神,清正廉明的政治抱負,隱不違親的孝道品德發展為聚民心、凝國魂,體現中華民族根祖文化的重要節日。并形成餳、青精飯等系列養生長壽的寒食食品。
4、節日活動多。
拜掃展墓、禁煙、祭祖、寒食、插柳、踏青、蹴鞠、秋千、賞花、斗雞、饋宴、詠詩等。
5、流傳地域廣。
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歷史溯源
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沿襲了遠古的改火舊習。每到初春季節,氣候干燥,不僅人們保存的火種容易引起火災,而且春雷發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這個季節要進行隆重的祭祀活動,把上一年傳下來的火種全部熄滅,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鉆燧取出新火,作為新一年生產與生活的起點,謂之“改火”或“請新火”。改火時,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將谷神稷的象征物焚燒,稱為人犧。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來的禁火節。禁火與改火之間有間隔的時間,史料有三日、五日、七日等不同說法。而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寒食節節日特色
寒食節還有“一百五”的別稱,這是由于寒食節時在冬至日后的105天。宋代蘇轍的一首詩《新火》:“昨日一百五,老樨俱寒食。”宋代梅堯臣《依韻和李舍人旅中寒食感事》:“一百五日風雨急,斜飄細濕春郊衣。”寒食禁火,把冬季保留下來的火種熄滅了。到了清明,又要重新鉆木取火。唐代詩人韋莊的詩:“寒食花開千樹雪,清明火出萬家煙。”寒食節源于春秋時,介之推被焚于介休綿山。晉文公下令在子推忌日禁火、寒食,以寒食寄哀思。到唐代時已形成全國性法定節日,后與清明節合二為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形成最早的節日。寒食節距今二千六百四十年,期間各歷史時期、節日期限不等,先后有五日、百五日、一月、三日和二、五、七日,最后變為一日。由介休,太原郡到全國各地乃至海外(如高昌國自唐代起將三月九日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的節日習俗
寒食節古代也叫“禁煙節”,家家禁止生火,都吃冷食。但因國人追憫先賢之情執著,從東漢到南北朝屢禁屢興,唐代皇家認可并參與。蘇軾的《望江南 超然臺作》中的“且將新火試新茶”說的就是寒食之后詩人煮茶的行為。山西民間禁火寒食的習俗多為一天,只有少數地方仍然習慣禁火三天。
寒食節掃墓祭祖在南北朝到唐前被視為“野祭”。唐代編入《開元禮》“卷第八十七·王公以下拜掃(寒食拜掃附)”中,成為官方認同并倡導的吉禮之一。后演變為皇家祭陵;官府祭孔廟、祭先賢;百姓上墳等。時一家或一族人同到先祖墳地,致祭、添土、掛紙錢,然后將子推燕、蛇盤兔撒于墳頂滾下,用柳枝或疙針穿起,置于房中高處,意沾先祖德澤。
寒食節作為我們中華文明悠久歷史的寫照,有著無比重要的意義,寒食節的存在,也是對于我們文明幾千年來的傳播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保護的節日!
更多相關文章推薦:
1.什么是寒食節
2.寒食節是幾月幾日2017
3.2017年的寒食節是哪天
4.2019年寒食節是哪一天
5.2017年寒食節是哪一天
6.2018年寒食節是哪一天
7.2016年寒食節是幾月幾日
8.關于寒食節的傳說
9.今年(2015)寒食節是幾月幾日
10.2015年寒食節是幾月幾號?
【寒食節哪一天】相關文章:
經典的寒食節對聯10-23
小年是哪一天02-04
關于寒食節的傳說08-23
描寫寒食節的詩句10-20
上海小年是哪一天10-24
北方寒食節吃什么10-06
世界急救日是哪一天05-17
天貺節是哪一天?07-24
2021母親節是哪一天10-27
國際護士節是哪一天?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