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4月2日0時~4月4日24時,共3天。
端午中秋高速仍收費:
以下節日期間,高速公路不免費通行:6月20日至22日,端午節假期3天,不免費;9月26日至27日,中秋節假期2天,不免費。
歷年來,清明時節,氣溫轉暖,草木萌動,天氣清澈明朗,萬物欣欣向榮,清明含有明潔之意。
到了清明節氣,東亞大氣環流已實現從冬到春的轉變。西風帶槽脊移動頻繁,低層高低氣壓交替出現。江淮地區冷暖變化幅度較大,雷雨等不穩定降水逐漸增多。
“清明時節雨紛紛”大家出門也要注意路上安全哦!
2016年清明節高速免費車型:
根據國家交通運輸部發布的文件《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僅針對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四個重要節假日,實施7座(包括7座)以下小型客車高速公路免費通行的政策,但不包括元旦、端午節和中秋節。
2016年清明節高速免費判定原則:
據了解,免收通行費時間以車輛駛離高速公路出口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普通公路則以車輛通過收費站收費車道的時間為準。換言之,收費期間上高速公路,免費期間下高速公路,不會被收費。反過來,免費期間上高速,收費期間下高速,就要收費。
【知識延伸】清明節的由來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掃墓節、聰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在傳統習俗中,每到三、四月,人們最重視的就是清明節。清明節年期在每年為農歷三月上旬,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是一個屬于追遠懷思的華人傳統節日。每到清明,就有許多風俗活動,包括了祭掃墳墓、踏青、插柳等。
“清明”二字,古書上解釋說:“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其它書中也有“桐始華,虹始見,萍始生”,“清明風居東南維,主風吹萬物”。清明象征著我國黃河流域,萬木凋零的寒冬過去了,風和日麗的春天到來了。這時,萬物沉睡的嚴冬過去,萬象更新的春天來到。到處是春光明媚,草木萌動的清明景象。勞動人民依據節氣來安排莊稼活計。二十四節氣中就有“清明忙種麥,谷雨種大田”之說。
從中國歷法上來看,清明本來指的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是氣候轉變的一個標志。二十四節氣是農歷中季節更替、氣候變化的計算法。我國最早的太陽歷以及《國禮·春官》明確記敘了“冬夏致日,春秋致月,以辨四時之敘”的天文歷的最基本常數。農耕社會以后,勞動人民發現日、月、年構成了歷法的三要素,2000多年前的秦漢時期已基本形成了24節氣。24節氣綜合了天文學和氣象學等方面的知識,編排了“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歌謠。其中清明被排在歌謠的第五位。也是農歷歷法中的第五個節氣。此時,天氣轉暖,大地回春,萬物復蘇,一片生機盎然。《歲時百問》中便寫到:“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 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清明最初其實就是一個農耕節,也沒有掃墓的習慣,掃墓這個習俗形成,與寒食節有關。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寒食節是為了紀念春秋時代晉文公的賢臣介子推。
春秋時代,晉國宮廷發生內亂。晉國太子重耳的同父異母兄弟和后母驪姬想除掉他,奪其王位。為了逃避他們的迫害,晉國太子重耳流亡在外,還有忠臣介子推等人。
有一日,他們在大山中迷路,糧斷援絕。介子推于是割下自己大腿的肉,煮成湯,解重耳之饑,重耳十分感動。
十九年后,重耳返回晉國,成為一國之君,史稱晉文公。當時,他為褒揚群臣輔佐之功,對他們論功行賞,唯獨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乃品格高尚之人,并不去邀功請賞,而是悄悄回到家鄉,帶著母親,隱居綿山。晉文公懊悔之下,派人請介子推出山。介子推執意不出。后來,晉文公欲燒山逼介子推出來受賞,結果卻意外燒死了介子推和他的母親。
晉文公十分悲痛,為表悼念之情,下令將二人埋在大柳樹下,并把綿山改稱為“介山”。 同時規定每年這一天,禁止生火,只吃冷食,紀念介子推。這就是“寒食節”。
當時,人們紛紛攜帶食品往介子推墳墓上掃墓祭祀,紀念他,于是又形成寒食節掃墓。寒食節和清明節本來屬于兩個節日,由于日子相近,到了唐代,這兩個節日就合二為一了。于是,就出現清明掃墓的習俗。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周禮·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關于清明掃墓,還有一種說法。相傳在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和西楚霸王項羽,大戰好幾回合后,終于取得天下。他光榮返回故鄉的時候,想要到父母親的墳墓上去祭拜,卻因為連年的戰爭,使得一座座的墳墓上長滿雜草,墓碑東倒西歪,有的斷落,有的破裂,而無法辨認碑上的文字。
劉邦非常的難過,雖然部下也幫他翻遍所有的墓碑,可是直到黃昏的時候還是沒找到他父母的墳墓。最后劉邦從衣袖里拿出一張紙,用手撕成許多小碎片,緊緊捏在手上,然后向上蒼禱告說:“爹娘在天有靈,現在風刮得這么大,我將把這些小紙片,拋向空中,如果紙片落在一個地方,風都吹不動,就是爹娘的墳墓。”說完劉邦把紙片向空中拋,果然有一片紙片落在一座墳墓上,不論風怎么吹都吹不動,劉邦跑過去仔細瞧一瞧模糊的墓碑,果然看到他父母的名字刻在上面。
劉邦高興得不得了,馬上請人重新整修父母親的墓,而且從此以后,每年的清明節一定到父母的墳上祭拜。后來民間的百姓,也和劉邦一樣每年的清明節都到祖先的墳墓祭拜,并且用小土塊壓幾張紙片在墳上,表示這座墳墓是有人祭掃的。
據古籍記載,秦漢時代已經出現掃墓的禮俗活動。當時,掃墓儀式非常鄭重,擺放供品、整修墳頭、焚香火、燒冥紙,甚至在墓上載種松柏,表達悼念之情。掃墓那天,除了年長的長者以外, 家家都是舉家出城掃墓。就連牧童也把牛驅趕下山,唯恐妨礙他人掃墓。 身處異鄉的人們,也會望鄉遙拜,對祖先進行追思。
掃墓,又叫墓祭、祭掃、上墳。清明掃墓是因為驚蟄、春分已過,冰消雪化,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自己的祖先墳瑩,有沒有狐兔穿穴打洞,會不會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到墳上一方面清除雜草,整修樹枝,給墳上添幾锨土;另一方面準備一些祭品,燒幾張紙錢,給樹枝上掛些紙條,舉行個簡單的祭掃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由于掃墓是慎終追遠、敦親睦族及行孝的具體表現,基于上述意義,清明節因此成為華人的重要節日。
相關文章推薦:
1.2016清明高速免費嗎
2.2016年清明節放幾天假
3.2016年清明節高速免費嗎
4.2016年清明節高速怎么免費
5.2016年清明節高速是否免費?
6.2016年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嗎?
7.2016年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嗎
8.2016年清明節高速有沒有免費
9.2016年4月4日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嗎
10.2016法定節假日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嗎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相關文章: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和免費車型通知06-18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時間通知09-25
清明節高速公路免費通知07-08
高速公路免費時間通知07-01
放假安排時間及高速公路免費時間通知07-10
端午高速公路免費時間通知07-06
國慶高速公路免費時間通知(時間表)07-28
高速公路具體免費時間安排通知07-07
節假日高速公路免費開放時間通知09-30
清明節高速免費通行時間通知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