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職業道德實踐
一、改革教學方法,引入討論分享式教學模式
(一)討論分享式教學法的概念
討論分享式教學法是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教學主體,以學生的分組討論和分享為主要教學方式,教師積極引導學生就某一領域或某一問題展開充分的討論和課堂分享,最后教師將學生探討的結果和本節課教學重點相融合,進行總結并結束教學。《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要求:“倡導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幫助學生學會學習。”[1]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培養學生的興趣愛好,營造獨立思考、自由探索、勇與創新的良好環境。討論分享式教學法更適合較高年級、小班授課制班級,對于低年級的學生來說,所掌握的知識面小,同學之間了解少,可能會導致討論失敗。對于人數比較多的班級來說,在有限的課時里不能保證所有組、所有學生都能夠參與到討論中。(二)計算機職業道德課應用討論分享式教學法的優勢首先,可以改善單一的授課形式。
“計算機職業道德”英文原版教材內容豐富,知識面廣,涉及許多英國的協會和法律法規等領域,由于文字是全英文的,時間太短,要求教師面面俱到很不容易。而采用與講授法對應的討論分享式教學法將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求職欲望。其次,可以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采用討論分享式教學方法要求學生根據布置的任務,在課堂討論中通過發表個人不同的觀點和相互交流,會產生很多新的問題,促使學生帶著問題主動去查找資料,能夠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對課程也將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再次,有利于提高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在課堂討論時,一個問題的提出,要求學生進行思考、整理,并寫好發言提綱,這一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開發學生的創造才能,同時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書面和口頭表達能力。可見,討論法能使學生真正投入到學習中去,使學生成為真正的主體[2]。
二、討論分享式教學法的教學設計過程
在“計算機職業道德”課程的教學過程中,采用“討論分享式教學法”,授課班級分別是計算機軟件開發班和計算機技術支持班。具體的教學設計過程如下:將軟件開發班(36人)和技術支持班(33人)分別分成10個組。布魯納曾研究說,4~6人是小組合作的理想數字;但是組中成員太多的話,就不能發揮分組討論分享應有的作用,一些平常比較沉默的同學可能沒有機會發言,參與到討論中。而且結合各班級人數的實際情況,教師將軟件開發班分成每組4~5人的10個組,將技術支持班分成3~4人的10個組。分組完成后,為每個組確定一個組長,組長負責將教師布置的課堂活動作業進行分解,安排小組內每個同學的任務,并限定時間將每位同學收集的資料集中匯總,組織全組同學討論,提煉出精華,然后完成每次活動演示文稿的制作。我們把分組討論應看作是一種長期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上課前必須安排好學生的座位。如果每一節再來安排很耽誤時間,學生厭煩,教師很可能也完不成教學任務。上課地點是寬敞的機房,很容易地將每一組的成員安排在一起,可以方便隨時討論,在進行講授時,大家像傳統課堂一樣聽講。在“計算機職業道德”90個學時的教學過程中,針對每一章節的內容,首先通過講授法講解,然后布置課堂活動作業。
具體過程如下:1.作為一個計算機協會或認證機構的發言人,展開辯論會。“計算機職業道德”的第一章中介紹了四個計算機行業協會,分別為:英國計算機學會(BCS)、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信息系統管理協會(IMIS)與分析師和程序員協會(IAP)。教師首先在第一次課中簡單介紹四個協會以及給學生補充了一些與計算機相關的認證機構,例如:Oracle認證專家(OCP)、Sun認證Java軟件工程師(SCJP)、微軟認證系統工程師(MCSE)等。然后布置第一次課堂活動作業,分別把10個協會或認證分給10個組,組長分配任務給組員,所有組員通過相關刊物或互聯網查找資料,小組討論所查找的資料和準備發言的內容,準備一個發言演講稿,準備時間為兩周。在第三周時,每一個小組代表一個協會的發言人,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會。2.針對一部與計算機相關的法律,分享案例。根據教學大綱中的第二章和第四章的講授內容,應包括所列舉的十部與計算機相關的法律,例如:數據保護法、計算機濫用法、版權,設計和專利法、消費者保護法、工作健康與安全法等十部法律。然后布置第二次課堂活動作業,每一個小組承擔一部法律,小組成員通過互聯網、報刊雜志查找相關的案例,最后由組長匯總案例,小組討論,篩選出經典案例。根據每次課的課時不同,每次課講授1-3部法律。首先由教師介紹,然后由各組組長或成員將經典的案例分享給大家,全班同學展開討論,最后由教師總結并結束教學。3.針對某一行業的行為法規,分享經驗。第三章中介紹了幾個行為法規,首先由教師介紹教材上的內容以及進入職場時必須了解的行為法規,要求每個小組成員在相關刊物或互聯網上查詢相關的資料,然后小組匯總討論,最后與全班同學進行分享。4.通過自學完成論文。最后一章節中的與道德有關的內容要求學生自主學習,在互聯網上查找準備資料,然后經過小組討論,最后每個小組成員完成一份報告。
三、在課堂教學中實踐“討論分享式教學法”的效果分析
臨近期末,對兩個班級的學生發放了關于“討論分享式教學法”的調查問卷并仔細分析了調查結果。1.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經過課堂教學實踐證明,討論分享式教學法極大地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被動地位。當被問及“你愿意在課堂上扮演怎樣的角色”時,91.6%的學生表示愿意扮演主導者的角色。不再是以教師為中心單方面的傳授知識的學習過程,學生成為重要的課堂參與者,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枯燥學習為有興趣的學習。教師布置的每一次課堂活動作業,都要求學生分組完成,使學生產生了對知識的渴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并且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辯論會上,每一位同學都是主導者,這樣就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有了較高的要求。學生會利用空余時間,積極地查找資料,進行思考整理,極大地發揮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提高了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計算機職業道德”課堂教學中,討論分享式教學法能夠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當被問及“你的思維比以前更活躍了嗎”時,86%的學生認為有較大的提高。在小組的討論以及課堂上師生的共同討論中,對于學生或教師提出一個問題,其他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分析問題,并且能夠有條不紊地解決這個問題。對問題的思考和在小組成員的討論中,潛移默化的將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聯系起來,并從中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提高了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了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方式,這對學生進入職場后的發展是非常有意義的。3.促進了師生及生生間的雙向交流。討論分享式教學本質上就是師生之間情感和知識的雙向交流[3]。在課堂活動準備工作階段,每個小組的成員都要共同完成一個任務,為了達成目標,學生之間要不斷的交流合作。在課堂討論中,不僅促進了生生間的交流,也促進了師生間的交流。開展討論分享式教學,拉近了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距離,營造了寬松、和諧的交流氛圍;同時討論分享式教學能形成學生間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環境,通過討論,學生間可以取長補短,吸取他人的正確觀點,糾正自己的錯誤,使模糊認識變得更加明確。計算機職業道德教育是計算機專業教育發展的必然趨勢,內蒙古師范大學計算機與信息工程學院通過計算機職業道德教學的初步探索,現已面向學院所有本科生開設了“社會職業道德”課程。目前全國大多數高等院校也初步開設了一些關于計算機倫理學的課程,所以對“計算機職業道德”教學方法的改革,應用“討論分享式教學法”對于推動我國計算機倫理學教育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同時也相信這種新的教學方法今后會在更多的課程中得到廣泛的應用,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的積極性。
[職業道德實踐]
【職業道德實踐】相關文章:
職業道德自評06-18
職業道德試題及答案09-15
職業道德名言警句09-10
企業職業道德標準10-30
職業道德規范心得08-10
職業道德手抄報06-14
公務員職業道德征文09-07
冒險是一種職業道德10-22
學校后勤工作職業道德06-18
法學本科階段法律職業道德論文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