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觀念另類的祖輩
(北京市亞運村第二幼兒園 楊多奇)
親子活動中,有一對祖孫引起了我的注意。當教師出示教具時,一小男孩跑到教師跟前去拿教師手里的玩具。教師很有耐心地說,先坐回去,老師講完后給他玩。只見這男孩生氣地推了老師一下,而孩子奶奶看見了也不管。我向老師了解情況時,老師哭笑不得地說,談過了,但這位奶奶就是不聽,而且還說自己帶的孩子都是研究生、到國外留學過,人家國外提倡自由。老師還告訴我,這男孩2歲半多了還夾著尿不濕,其他家長不解地問她為什么,這位奶奶卻說男孩子的注意力不在這兒。在接下來的觀察中,我發現這位老人確實有“個性”。
游戲活動時,老師介紹說,這個活動的教育價值是為了培養小朋友學會排隊、等待和輪流。其他家長都非常配合,唯獨這個男孩不排隊,自由地在游戲中來回穿梭。教師不得不點名。孩子奶奶這才勉強把孩子拉開,但不一會兒,又放任孩子去了。戶外活動時,教師讓小朋友們一個個拉著開小火車,邊走邊唱。我一看又沒有這個孩子。原來奶奶已帶著孩子出去了,在院子里自由活動。吃飯時,這位奶奶從頭幫到尾,還把孩子抱在懷里喂飯。我走過去輕輕對她說,最好讓孩子自己吃,給孩子一個鍛煉的機會。她卻說:“我們目前先解決吃飯的問題,孩子腸胃不好,不愛吃飯,飯都不吃怎么辦?”
教研會上,我們討論了這個問題。當我提議把這一特殊情況當成個案進行專門研究時,帶班教師顯得很沒信心。其他老師也都說,這孩子將來上誰的班誰都麻煩。于是,我引導老師們分析孩子奶奶的做法,著重肯定她對教育有需求,也很注意自身的學習——尋找她的閃光點,也許是我們與她達成共識的契機。
我們決定先開一次座談會,從中正面聽取她的意見。“你們的課程有沒有教學大綱,有沒有類似像小學一樣的加減法什么的學習任務,孩子應該提高到什么程度?天天讓我們孩子和別人拉個圓圈互相問好,太沒意思了,應該整整齊齊地排隊做操。游戲中,不要排什么隊,我看到蒙臺梭利班就讓孩子自由玩。我們孩子來這兒沒有多少提高。”她的話音剛落,旁邊就有奶奶和媽媽趕緊補充,她們的孩子來這兒后變化可大了,會跟著老師做動作、懂得排隊、還會自己吃飯,學會了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且不再需要家長幫他做什么了。我們感到機會來了,用蒙臺梭利的教育理念闡述了培養孩子次序感的重要性;隨后,又用案例的方式闡述了2歲是培養孩子行為規則意識的關鍵期。這第一個回合,好像我們與她并沒有發生正面的沖突。但在接下來的活動中,我們還是無法與她交流。
于是,我們改變策略,又組織了一次隨機座談,由兩位有經驗的老人講述自己育兒的經驗。其中,樂樂爺爺講到,培養孩子首先就得讓孩子動得起來、靜得下來,比如在家中,用孩子喜歡的糖引導孩子坐住,好好看十分鐘的書。
座談后,這位奶奶還是總愛挑刺。有時確實是我們有問題,我們知錯就改。就這樣相處了一段時間后,奇跡出現了。漸漸地,她開始讓孩子排隊,脫鞋也讓孩子自己脫了,還介紹了兩個小朋友到我們親子園來。盡管她還是愛挑刺,在一些教育觀念上還是與我們有分歧,還是有選擇地參與親子活動,但是她選擇參加我們活動的部分畢竟多了起來。
摘自《學前教育》雜志幼教版2007年07、08期
【觀念另類的祖輩】相關文章:
我的祖輩作文09-14
【合集】我的祖輩作文09-17
另類教育會讓孩子更另類?05-02
面對另類提問,得有另類答復05-04
觀念04-29
“另類”媽媽04-28
另類的快樂04-28
“另類”教育04-27
另類課堂04-28
另類下載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