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帶寶寶感受元宵節
春節剛過,神州大地還到處彌漫著過年時歡樂的氣息,人們余興尚濃。到了正月十五夜,天邊明月升起,地上燈火輝煌,早春的夜晚雖然寒風料峭,而復蘇回暖的大地已是一片溫馨的氣象。城鄉各地懸燈結彩,歌舞游樂,做湯圓,放煙火,到處洋溢著節日濃郁的氣氛。人們特別珍惜這時的良辰光陰,真可謂"春宵一刻值千金"。
元宵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的節日之一,民間"正月十五鬧元宵",在我國已有悠久的歷史,它伴隨人們迎來新的春天,是把節日習俗體現得最為徹底和典型的傳統節日。元宵節始于二千多年前的漢代。漢高祖劉邦死后,呂后篡權。呂后死后,漢文帝劉恒在周勃、陳平等人鏟除諸呂勢力后,登基做了皇帝。因為鏟平諸呂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日,所以,每逢這天晚上,漢文帝都要微服出宮,到街市上游玩,"與民同樂",以示紀念。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稱元月,于是,漢文帝就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這一夜稱作元宵,又稱元夜、元夕。此說是否確鑿還難定論,但將正月十五看作是一個祭祀天帝、祈求福佑的吉日,這倒是從漢朝開始的。
元宵節又被稱作"上元節"。上元,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上元節的由來,《歲時雜記》記載說,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道教曾把一年中的正月十五稱為上元節,七月十五為中元節,十月十五為下元節,合稱"三元"。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地官、水官,說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并以三元配三官,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這樣,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南宋吳自牧在《夢粱錄》中說:"正月十五日元夕節,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
元宵節又被稱作"燈節"。每逢上元,民間有張燈觀賞的風俗。那么上元張燈之俗究竟起于何時呢?對此,歷來有起于道教和始于佛教兩種說法。前者認為,西漢武帝時道教有燃燈以祭祀"太一神"的風俗。太一神類似后人所說的"天帝"、"老天爺"。南宋朱弁《曲洧舊聞》稱:上元張燈,自唐時沿襲漢武帝祠太一自昏至明故事。但據《史記.樂書》,并未提到祭祀太一須大明燈火,而且西漢時期也沒有民間元宵燈的記載,所以宋洪邁在《容齋隨筆》中指出了這種說法不可靠。
明郎瑛《七修類稿》又認為,上元張燈起于東漢的道教,說是正月十五是三官下凡之日,而三官各有所好,天官好樂,地官好人,水官好燈,所以元宵要張燈縱樂。然而事實上道教的教義和儀式均無張燈之說,正月十五為上元節,也無下元水官越俎代庖大放華燈之理,可見張燈之俗起于東漢道教也屬牽強附會。始于佛教說認為,元宵張燈與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東土有關。
東漢時,蔡暗從印度求得了佛法,摩騰竺法蘭東來傳教,漢明帝敕令正月十五佛祖神變之日燃燈.并親自到寺院張燈,以示禮佛。據《僧史略》載,佛祖釋迦牟尼示現神變、降伏群魔是在西方12月30日,即東土正月十五日,為紀念佛祖神變,此日需舉燃燈法會。東漢明帝為提倡佛教,便下令在元宵節,不論士族庶民,一律掛燈,以表示對佛教的尊敬和虔誠。自此以后,元宵張燈便蔚然成風。由此看來,元宵張燈之俗源于佛教,始于東漢之說較為符實。如此,元宵張燈,既是宗教禮儀,又成民間習俗。之后,燈節以其"火樹銀花"的熱鬧景觀,"金吾不禁"的自由氣氛,得到百姓喜愛,以是宗教的色彩漸漸淡化。
自從人類學會用火之后,就有了燈。人們也常會因火的啟發而想到燈。元宵點燈的來歷,在民間還有一個動人的傳說:相傳漢武帝時,有個叫東方朔的人,詼諧滑稽,足智多謀,常為漢武帝獻計逗樂,得到武帝的厚愛。有一年臘月大雪紛飛,東方朔見漢武帝無聊,便去御花園給武帝折梅,見一宮女淚流滿面,極其傷心,問其原由,得知宮女叫元宵,家住長安城外,家中有年邁雙親,自被選進宮來,每逢過年,思念親人而不得見,心如刀割。如今又近十五月圓,無法與家人團圓,怎不悲傷?東方朔便寬慰了她一番,答應設法讓她與家人團聚。東方朔出宮后,到元宵家作了一番安排。然后回到長安銜,扮作巫師賣起卦來。
所有占卦的人所得都是"正月十五火焚身"的簽語,于是紛紛向他詢求解脫的辦法。東方朔便告訴他們:"正月十三,火神君將幻化成一個穿大紅襖的姑娘,騎著赤紅色的毛驢到長安城來察看地形,你們可到城北大道口攔路阻道去哭求,全城或可得救。"人們聽了東方朔的話都深信不疑,互相轉告,于正月十三日在街上等候,東方朔于時請了一位民女,扮作紅衣姑娘,騎著毛驢緩緩進城而來。眾老鄉親見果真有紅衣姑娘來臨,便攔路苦苦哀求,那紅衣姑娘對眾鄉親說:"我乃領了天帝之旨來焚燒長安的,今既承父老求情,此一偈帖就請你們轉呈天子吧。"說罷離去。父老們拿了紅帖,獻給漢武帝。
只見帖上偈語寫道:"十五天火,焚劫帝闕。"武帝看罷,嚇得魂飛魄散,忙向東方朔求教。東方朔轉動心機,便說:"請圣上傳諭京城百姓,今起動手做燈。十五晚,大街小巷、家家戶戶都掛上紅燈,滿城點放煙火爆竹,并讓城外百姓進城觀燈,天子、臣僚、貴妃、宮女,都去燈市玩賞,雜在庶民中消災避難。"武帝聽罷,傳旨就按此辦法去做。十五晚,整個長安城燈火照耀,煙花滿天。
元宵的父母也來城里觀燈,看到了"元宵"字樣的大宮燈,撞見了元宵,驚喜萬分,一家人團聚,訴說衷腸。如此,鬧了一夜燈火,京城安然無恙。漢武帝大喜,敕令今后每逢這天都掛燈放焰火。從此,人們就把這一天稱為元宵節。這即是民間傳說的元宵節的來歷。關于燈節的民間傳說很多,較為可信的說法是元宵放燈起源于古時農家"照田蠶"的風俗。所謂照田蠶,是指元宵之夜,農家在長竹竿上掛一盞燈插在田間,觀察火色以預測一年的水旱情況,以期豐年。
方鵬《昆山志》記載:元宵之燈火,火色偏紅預兆旱,火色偏白預兆澇。過后將點燈的蠟燭余燼收藏起來,置于床頭,則能給主人家的蠶桑生產帶來好處。隨著后來照田蠶的時候,人們紛紛爭奇斗艷,各種彩燈愈做愈精巧,照田蠶也就失去了本來的意思,演變成一種鬧花燈的娛樂活動。
【帶寶寶感受元宵節】相關文章:
表揚爸爸帶寶寶的句子10-23
元宵節趣味燈謎帶答案02-23
春聯大全帶橫批 帶意思02-07
疊合盆地早期斷陷對隆起帶與凹陷帶的控制-柴北緣隆起帶與凹陷帶的成因新認識04-29
帶雪的詩句01-06
帶鳥的詩句05-01
帶月的詩句05-15
帶“馬”的經典詩句02-03
帶酒的詩句0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