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區

時間:2023-04-29 10:56:00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徽州區

徽州區

徽州區(徽州區)

徽州區地處黃山風景區南麓,原為古徽州首府歙縣的西鄉,是古徽州域名唯一傳承地,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基地、物流基地、休閑觀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農產品生產加工基地和環境優良的城市新區。國土面積443平方公里,轄7個鄉鎮、1個街道、54個村(居),總人口10.05萬人。

目錄 簡介 歷史沿革 行政區劃 經濟狀況 收縮展開 簡介

拼音:Huī Zhōu Qū 英譯:Huizhou District徽州區位于安徽省南部,黃山南麓。總面積442.6平方千米,總人口10萬人(2007年末)。全區轄1個街道、4個鎮、3個鄉:徽州街道、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楊村鄉、富溪鄉。區政府駐巖寺鎮,南距市政府所在地屯溪16千米,距黃山機場18千米。東鄰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徽州首府歙縣。 地處皖南盆地中心,以山地丘陵為主,地勢北高南低。豐樂河流貫中部,注入新安江。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16℃,年降水量1700毫米。皖贛鐵路、205國道、慈張公路穿境而過,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 現保存有徽派古建筑300余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潛口民宅博物館、貞靖羅東舒先生祠、呈坎明清古村落、老屋閣和綠繞亭,省、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唐模檀干園、巖寺文峰塔、鳳山臺、新四軍軍部舊址、沙堤亭等。還有徽州文化園、蜀源休閑養生游和靈山畫家基地、豐樂湖水上揚帆等景點。

區域簡介

黃山腳下的徽州區,素有“黃山南大門”之稱,是依據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復成立黃山市后而新設立的市轄縣級區,現轄四鎮三鄉(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富溪鄉、楊村鄉),面積443平方公里,總人口近10萬。

地理位置

徽州區是黃山市市轄區,位于東經118°04′10″-118°53′50″,北緯29°30′25″-30°09′10″,東西跨度0°49′40″,南北跨度0°38′45″,土地總面積443平方公里。全區現有住戶31729戶,總人口98673人。區內共轄四鎮三鄉,區委區政府座落在中心鎮-巖寺鎮,城區有常住人口2萬余人。 徽州區地處徽州盆地中心,地域開闊,四季分明,是黃山市重要的工業園區、物資集散地和副食品生產、加工及旅游休閑度假基地。南距市府所在地屯溪16公里,距黃山機場18公里,北與黃山風景區接壤,東距千島湖40公里。素有“黃山南大門”和“滬杭后花園”的美稱。合(肥)-銅(陵)-黃(山)和徽(黃山)杭(杭州)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皖贛鐵路穿境而過,205國道、慈張公路橫貫境內。黃山空港航班可直達國內各大主要城市并直通港、澳。

相關辦法

近年來,徽州區出臺了《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優惠辦法》、《黃山市徽州區招商引資獎懲辦法》、《黃山市徽州區關于損害經濟發展環境行為責任追究實施意見》等文件,對區外客商來徽投資置業實行“一站式”和“全過程跟蹤”服務機制。吸引了香港吳氏佳友國際集團貿易有限公司、香港匯理財務投資有限公司、上海復星集團、江淮集團、浙江康力亨集團、浙江富陽離合器公司等一大批外商投資企業落戶徽州。

歷史沿革

徽州區長期來來一直為歙縣地治,歙縣徽城鎮古稱徽州府,1987年大黃山市成立后,劃歙縣巖寺鎮和潛口、呈坎、羅田、西南溪、洽舍、富溪、楊村7鄉以及鄭村鎮的瑤村置徽州區。徽州被張冠李戴,“從此黃山不徽州”。 1997年,徽州區面積441平方千米,人口9.8萬,轄1個鎮、6個鄉:巖寺鎮、西溪南鄉、潛口鄉、呈坎鄉、洽舍鄉、楊村鄉、富溪鄉。區政府駐巖寺鎮。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區總人口91122人,其中:巖寺鎮 36061人;西溪南鄉 15910人 ;潛口鄉 12300人; 呈坎鄉 12353 人;洽舍鄉 2899 人;楊村鄉 5227 人;富溪鄉 6372人。 2002年,設立徽州街道;呈坎撤鄉設鎮。 2004年,歙縣鄭村鎮的'上朱村被劃入黃山市徽州區巖寺鎮。 2004年底,徽州區下轄1個街道、4個鎮、3個鄉。

行政區劃

徽州區轄1個街道、4個鎮、3個鄉:徽州街道、巖寺鎮、西溪南鎮、潛口鎮、呈坎鎮、洽舍鄉、楊村鄉、富溪鄉。

經濟狀況

200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5億元,增長18%,三次產業比重由上年的14.1∶56∶29.9調整為12.8∶59.1∶28.1;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228億元,增長23.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9.9億元,增長41.2%;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1億元,增長18.8%。區域綜合實力快速提升,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外貿進出口總額、旅游總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農民人均純收入等主要經濟指標提前完成“十一五”規劃目標。 (一)投資力度持續加大,發展后勁穩步增強。深入實施“項目建設年”活動,扎實開展“園區和重點項目建設百日攻堅戰”,加強項目協調服務,強化項目推進機制,全力擴大有效投入。101個區級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億元,77個市“十大工程”項目完成投資20.3億元。創新招商方式,開展了“招商引資突擊月”、“招商引資百日大會戰”活動,大力推行領導帶隊招商、小分隊招商和以商引商,突出抓好產業招商,招商引資成效不斷增強,全年共引進市外內資項目106個,到位內資(含續建)22.6億元,增長36.3%;實際利用外資1212.25萬美元,增長11.6%。緊抓國家擴大內需政策機遇,加大對上爭取力度,累計爭取各類財政補助資金和專項資金2.6億元,增長18.2%,確保了重點項目和民生工程等支出需求,為區域經濟社會平穩較快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園區建設全面提速,工業規模快速擴張。按照“三個集中”的要求,以“園區經濟提速增效工程”為抓手,強力推進“一區(徽州經濟開發區)五園(城北工業園、循環經濟園、城東工業園、農業科技園、豐南經濟園)”建設,園區新增開發面積0.7平方公里,完成固定資產投資7.8億元。突出抓好循環經濟園基礎設施建設,入園項目達30個,美邦膠業、泰達新材料2戶企業建成投產。加大對工業經濟的扶持力度,繼續實施工業企業“放手發展”政策,制定出臺了稅收超千萬元企業獎勵辦法、鼓勵扶持企業上市若干政策,累計兌現優惠政策、減免各類規費2000余萬元。加強融資平臺建設,組建了陽光小額貸款公司,強化政銀企合作,區擔保公司為69家企業提供融資擔保2.61億元,增長24.3%,年末各金融機構工業貸款余額6.38億元,增長20%。深入推進“老企業二次創業”,鼓勵企業加大技改投入,全年實施工業技改項目142個,完成技改投資8.8億元,增長109%,新遠公司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獲省科技進步二等獎,泰達公司工程技術中心通過省級認定。工業規模進一步壯大、實力進一步提升,全區凈增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6戶,新增稅收收入超百萬元企業5戶,恒(新)遠公司稅收總額突破千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9.77億元,增長37.8%;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5315萬美元,增長67.1%。 (三)特色產業逐步壯大,農村經濟穩中有升。以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核心,整合各類涉農資金7000余萬元,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加快培育農業主導產業,加強茶業、蔬菜、蜂業、畜牧業、苗木、竹業、油茶等基地建設,新增各類特色基地1.2萬畝,總規模達14.6萬畝,養蜂突破8萬群,“一村一品、一鄉一業”的農業發展格局初步形成;突出扶優扶強,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積極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新型合作組織,新增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總數達34家,新增各類農民專業合作組織16個,總數達58個,農業綜合競爭力不斷增強。全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7.6億元,增長12.1%;農民人均純收入6115元,增長15.9%。按照新農村建設“二十字”方針,深入實施新農村建設鞏固拓展工程,深化集體林權制度配套改革,加強農村道路、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扎實開展“清潔村莊”創建活動,順利完成了6個市級“示范村”、6個基本達標村的創建任務。 (四)文旅結合深入實施,旅游開發步伐加快。突出“休閑養生在徽州”主題,制定出臺了旅游綜合開發提升三年行動計劃,加快推進唐模、呈坎、潛口三個旅游重要節點建設;啟動實施了“百村千幢”古民居保護利用工程,完成了呈坎、唐模、西溪南3個古村落保護利用規劃的編制和15幢古民居的保護利用工作;加大景區創建力度,不斷豐富潛口民宅“中國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內涵,豐樂湖4A景區通過國家旅游局初步驗收;加快培育鄉村旅游特色村,新增省星級農家樂8處,坤沙、唐模村被評為市旅游示范村;加大旅游宣傳促銷力度,開展了旅游主題廣告語征集活動,密切與主流媒體合作,承辦了“魅力東方迎世博·走進黃山”大型現場直播活動,組織旅游企業赴上海、蘇州等地開展“鄉村旅游進社區”營銷推介活動,積極開拓泛長三角地區旅游市場,開通旅游直通車城市增至31個。全年旅游接待量195.57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7.86億元,分別增長39.2%和39.9%。 農村經濟狀況 1988年建區時全區農村經濟凈總收入為3762萬元,構成農村經濟總收入的一產(即大農業)、二產(即工業、建筑業)、三產(運輸、商飲服務業等)三次產業結構純收入比重為66.5:17:16.5。經過4個發展階段16年的不懈努力,到2004年底,全區農村經濟凈總收入達34441萬元,農民均純收入達3058元,比建區初期純增2602元,農村一、二、三次產業結構純收入比重調整到28.9:31.1:40, 一產下降了37.6個百分點,二、三產分別上升了124.1和23.5個百分點,二、三產業占整個農村經濟總收入的 %。主要經歷了四個重要發展階段:即1988年--1992RH ,區委區政府作出了《關于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的決定》,號召全區上下大力發展開發性農業,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打下堅實基礎。1993年--1995年,區委區政府號召全區大力實施農業結構調整“881”工程(全區8萬農民,實施糧油、茶葉、蠶桑、蔬菜、畜禽、水產、林果8大基地,農民人均純收入年遞增100元),區委、區下令專門成立了881“工程指揮部及辦公室,抽調農委、科委、教委三家合署辦公,3年人均純收入遞增124元。1996年--1999年,區委、區政府號召大力實施農業產業“268”工程 (山區、畈區兩大區域開發,果蔬、茶桑、畜禽、蜂蜜、漁業、林竹藥6大主導產業生產,黃山罐頭食品廠等8大龍頭企業建設),并出臺了《關于加快全區農業產業化發展的決定》和《徽州區農業產業化規劃布局方案》,4年全區人均收入遞增295元。2000年以來,區委、區政府實施農業結構調整“865”工程發展戰略(萬畝竹海、千畝貢菊、百畝徽派盆景等8個萬、6個千、5個百共19個農業項目工程),出臺了《關于加快農業結構調整、大力實施“865”工程的決定》,經過4年發展階段,構建了“一帶兩區”區域板塊經濟結構格局:即深山區茶林菊立體經濟產業帶、糧產區大棚蔬菜和糧經高效經濟模式產業區、風景區及205國道花木盆景經果林旅游經濟產業區。同時構筑了山區脫毒貢菊、名優茶、竹筍;糧產區“中稻—秋冬菜”、“早蓮藕—晚稻”、“秋冬菜—甘蔗”,設施化大棚;風景區花木盆景、綠化苗經果林等20多個高效組合發展模式。 建區以來,徽州區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鎮建設高潮迭起;經濟發展日新月異;招商引資碩果累累;社會事業長足進步;“工業立區,科技興徽”是立區宗旨。2013年主要經濟指標預計完成數:全年完成地區生產總值45.8億元,增長12%以上;財政一般預算收入突破8.6億元,增長15%以上;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8.24億元,增長1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8億元,增長1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42億元,增長16.5%;外貿進出口總額1.55億美元,增長30%;實際利用外資2181萬美元,增長24%;引進內資53億元,增長20%;旅游接待量完成358萬人次,增長14%;旅游總收入完成23.2億元,增長16%;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755元,增長15%;農民人均純收入10707元,增長15%。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午夜尤物在线观看 | 日韩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 亚洲欧美在线影院点击进入 | 午夜福到在线a国产4视频 | 亚州欧美中文字幕 | 最新精品国产AV资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