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紅腹金剛鸚鵡
紅腹金剛鸚鵡
紅腹金剛鸚鵡(紅腹金剛鸚鵡)
紅腹金剛鸚鵡(學名:Orthopsittaca manilata)是小型金剛鸚鵡中最大的的種類之一,產于美洲熱帶地區,是色彩很漂亮的綠鸚鵡,面部無羽毛,布滿了條紋,有點像京劇中的花臉臉譜,興奮時可變為紅色。尾極長,屬大型攀禽。聚集數量的多寡取決于食物的充足與否,喜愛棲息于濃密潮濕的雨林及開闊的稀樹草原與草地,農耕區與紅樹林也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大多棲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分布很廣,廣布于南美洲北部,從圭亞那高地經委內瑞拉的北部及東南部至哥倫比亞,從南由秘魯的東部到北玻利維亞與巴西,在崔那德島也有其蹤跡。
紅腹金剛鸚鵡體長48cm。鳥體主要為綠色,下腹部為橄欖色、帶有暗紅棕色的羽毛,頸部、背部以及尾巴外側的覆羽也都為橄欖綠色。前額和鳥喙下方為藍綠色,下巴、喉嚨和前胸上方帶有點灰色,每片羽毛的外側都帶有綠色的滾邊。翅膀的主要飛行羽以及覆羽都是藍綠色,覆羽內側為黃綠色;尾巴覆羽內為藍綠色;尾巴上方為綠色,其內部為橄欖黃色。成鳥的鳥喙為黑色,臉部的裸皮為淺淺的黃色帶有點白色。幼鳥的鳥喙尖端則帶有點臘白色,腹部的紅棕色也比較不明顯。
生活習性紅腹金剛鸚鵡生性膽小又神經質,它們進食、筑巢、休息和活動范圍幾乎都只繞著一種非常特別的棕櫚樹打轉,這種當地人稱為意大利棕櫚(又名摩里西斯棕櫚)的棕櫚樹只生長在沼澤的高地,因此紅腹金剛鸚鵡就只棲息在這些沿著水源的沼澤濕地。其食物也都是這種棕櫚樹的果實,幾乎不吃其它任何的東西。 聚集數量的.多寡取決于食物的充足與否,喜愛棲息于濃密潮濕的雨林及開闊的稀樹草原與草地,農耕區與紅樹林也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大多棲息于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早晨7-10點會從棲息處飛至覓食區,約于下午3-5點返回棲地,終日保持警戒心,在繁殖季節的時候,紅腹金剛鸚鵡會各自分散成小群體找尋適當的樹洞筑巢,有時候也會看見高達數百只的族群一起行動,偶爾會和橙翅亞馬遜鸚鵡以及栗額金剛鸚鵡一起活動,晚上的時候整各族群都聚集在棕櫚樹附近一起過夜。叫聲尖銳刺耳,警戒性很高,白天在棕櫚樹周圍覓食的時候很難被發現。
分布范圍分布于中美洲,地處北美與南美之間,包括危地馬拉、伯里茲、洪都拉斯、薩爾瓦多、尼加拉瓜、哥斯達黎加、巴拿馬、巴哈馬、古巴、海地、牙買加、多米尼加、安提瓜和巴布達、圣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圣盧西亞、巴巴多斯、格林納達、特立尼達與多巴哥等國家和地區。南美洲(,包括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圭亞那、蘇里南、厄瓜多爾、秘魯、玻利維亞、巴拉圭、巴西、智利、阿根廷、烏拉圭以及馬爾維納斯群島(也稱福克蘭群島)。
繁殖方式紅腹金剛鸚鵡的繁殖期在委內瑞拉是5月開始,在圭亞那則是2月,巴西是9月,崔那德島從2月及9月。一窩約產2顆蛋,人工剛飼養時非常容易緊張與不安,適應期較長,適應期間對環境、天候等變化也比較敏感,飼養紅腹金剛鸚鵡通常需要比飼養其它的金剛鸚鵡更為費心。孵化期25天,11個星期后幼鳥羽毛長成。
【紅腹金剛鸚鵡】相關文章:
紅翅鸚鵡11-30
紅腹錦雞研究現狀04-29
從線粒體DNA控制區基因探討紅腹錦雞和白腹錦雞的分類關系04-27
渤海灣地區紅腹濱鷸遷徙動態的初步研究04-27
鸚鵡11-23
鸚鵡04-28
鸚鵡05-01
鸚鵡04-30
鸚鵡04-30
腹黑短句子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