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安女

時間:2023-04-29 14:05:26 全科知識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惠安女

惠安女

惠安女(惠安女)

惠安女是福建泉州惠安縣惠東半島海邊的一個特殊的族群,她們以奇特的服飾,勤勞的精神聞名海內外。惠安女,從狹義上來說其實是惠東女,主要分布在福建惠安東部崇武、山霞、凈峰和小岞四個鎮,是地地道道的漢族。她們的服飾,也深深地影響著周邊的鄉鎮,如東嶺、東橋和輞川等。據當地人說,幾百年前,她們由中原移居于此,因海邊生活為防風而佩帶花色頭巾和橙黃色的斗笠,花巾上還有編織的小花和五顏六色的小巧飾物;上身穿著緊窄短小的衣服,露出肚臍;下身穿著特別寬松肥大的褲子,腰帶是扎在肚臍下面。

目錄 特殊服飾 勞動生活 婚姻習俗 相關詩歌 收縮展開 特殊服飾

服飾簡介

  惠安女穿著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臍,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每天在崇武做導游的惠安女謝聰慧都這樣打扮自己,盡管她不太清楚這種服飾是誰傳承下來的,但是惠安的女人視其為美,她也就穿上這種約定俗成的服裝了。這種服飾是哪個民族的呢?仔細觀察,人們會發現惠安女服飾的色彩與樣式和中國許多少數民族的服裝,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例如:她們戴上斗笠,有點像黎族人和京族人。她們短小的上衣,特別像云南西雙版納的傣族服飾。惠安女喜歡穿青色的上衣,黑色的褲子,從色彩上看,和云南水族的服裝幾乎是一樣的。逢年過節婦女們都梳蝴蝶型的發式,因為蝴蝶是古代百越族崇拜的圖騰,那么惠安女和古代百越族有什么關系呢?人們眾說紛紜。確實是有人這樣說,這種根據主要是有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在這個地區從1951之后的十幾年間,發現了一些少量的古代百越民族生活的痕跡,在惠安女生活的大岞村的山上也曾發現一處所謂的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這些東西據考古分析,在兩千多年前,在福建這里生活著古代百越族人,主要是閩越人!

歷史演變

惠安女服飾文化源遠流長,其形成、發展過程一直是中外人類學、民俗學專家關注的課題。其來源有種種傳說,尚無定論。據史料記載,清代中后期,惠東婦女上穿黑色或紫色長袖挖襟衫,下穿黑色大折褲。衣長、胸、腰背寬闊,下沿稍呈弧形外展,與清代流行的“大夫衫”(長式挖襟衫)類似。不同的是袖口偏窄,袖子接長,故名“接袖衫”又名“卷袖衫”接袖的用意十分有趣,為的是讓新娘入洞房時提起長袖以遮掩一臉羞紅;過了3日,才在長袖一半處翻卷逢住固定。到了清末“接袖衫”各部分略為收縮,衣沿弧度加長,臂圍寬度加闊并向外彎展,腰圍處的中式紐攀減少,兩個連在一起,袖口繞藍布邊。領圍上刺繡圖案由簡變繁,領根下方形色布改為三角形。胸、背中線兩側綴做兩塊方形黑色、深褐色綢布,其四邊各鑲接一塊三色形色布,改稱“綴做衫”。褲子為“大折褲”又名“大筒褲”,俗稱“漢裝褲”。褲一般用黑色布,也有用藍色的。褲腳寬約1.2尺,褲頭約2尺,縫一道5寸的藍色布邊。其樣式從清代中后期至今沒有多大變化,惟質料由舊時用粗布,今天改為通用黑綢布。惠東女服飾,歷來重視腰以上部分,特別以頭飾最為突出,花樣繁多,不同場合、不同年齡的頭飾有明顯區別! 一百年前的清代末期到20世紀20年代,惠安女穿的上衣,腰胸寬大,衣擺長至膝蓋,腰間系條百褶裙,這種服裝在古代沒有什么奇特的地方。當時的褲管就很寬大,和如今的褲樣相似,中國各地農村的男女都穿這種漢族人常穿的褲子,那時婦女的頭上沒有戴斗笠和頭巾,戴的是這種重達10多公斤的頭飾。出門時蒙上黑紗的,是新婚和沒有生育的婦女,為了躲避見到陌生人和自己丈夫用的遮羞布。這種黑紗只有睡覺的時候才摘下來,甚至在夫妻睡覺關燈時,才摘掉,它使一些夫妻在路上相遇,丈夫都沒有認出對方是自己的妻子。到了20世紀40年代、民國時期,惠安女服飾的風格有一次大的變化。原來過膝的上衣下擺,逐漸縮短到臂部,但是還沒有短到露出肚臍。這時婦女的頭飾已變成用黑布包頭,不戴花頭巾,也不戴斗笠。惠安女的服飾有了更明顯的變化,那是在1949年之后,她們的上衣越裁越短。這是誰發明創造的呢?據說這種變化來自1958年的大躍進。當時全縣青壯年婦女集中起來修建烏潭水庫(現已更名為惠女水庫)。正是在艱苦的勞動中,為了遮風擋雨,惠安的婦女不得不學習其它地區的婦女,戴起了頭巾和斗笠,不料這一戴就再也摘不下來了,成為吸引人們注目的風景線! 如今時代進步了,外界文化的影響使惠安女的著裝已悄悄發生了變化。年輕的惠安女上衣不再是短到露出肚臍,褲子也不再是寬大的燈籠狀,只是金斗笠和五彩繽紛的頭巾依然如故,仍然有一道獨特的風景。新一代的惠安女,多數已上過學,接受了新思想、新事物,從落后、保守的生活方式中解脫出來;不少的年輕婦女從漁村走向都市,經商的、從事運輸的,外出打工的,走著各自的新生活之路!

整體描述

惠女穿著的具有古老傳統的服飾主要是:頭披鮮艷的小朵花巾,捂住雙頰下頜,上身穿斜襟衫,又短又狹,露出肚皮,下穿黑褲,又寬又大。這種服飾在全國獨具一格,尤引人注目。具有很強的色彩感染力,被視為“中國服飾精華的一部分”。解放初留傳至今的一首打油詩形象地勾畫出了惠東女傳統服裝的特征:“封建頭,民主肚,節約衣,浪費褲。”惠安女的頭部被頭笠和頭巾包裹得僅露出一張臉——“封建”;而腰、腹部卻暴露無遺——“民主”。大筒褲的褲腳寬達0.4米——“浪費”;上衣卻短得連肚臍也遮不住——“節約”。于是,所謂“封建”與“民主”,“節約”與“浪費”,在惠東女的身上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達了一種內涵豐富、既矛盾又統一和諧的'審美觀。不過,自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年輕惠東女穿著慢慢地時尚化了,35歲以下的惠安女已經幾乎不穿傳統服飾。 惠安女上身穿“節約衫”,比過去的“接袖衫”和“綴做衫”更富有裝飾性。即減去過去繁雜的拼接工藝,胸圍、袖管收縮緊貼著胸部和手臂,充分襯托出婦女身上的曲線;衣袖長僅至小臂的一半,袖口滾接二環節,一環為黃或金黃色,一環花布;衣長僅至臍位,衣沿是大幅度的橢圓形,向外彎展至袖攏,使腰間五彩塑料絲褲帶和銀褲鏈顯耀示人,又可避免勞動時弄臟衣沿衣袖。布色在冬春季多藍、黑色,夏季多蘋果綠、白地柳條線或兩色套裝。婦女婚裝則用全套黑色絲綢衣服! 惠安女下身穿的褲子,凡四、五十歲以上婦女多穿漢裝“曠(寬)褲”,年輕婦女多穿褲管寬大的西裝褲,用黑色線布或尼龍布制成。腰部扎有紅、藍色塑料褲帶,已婚者常加上銀褲鏈,寬度由一股至八股不等,以多股為佳。褲式腰圍小、臀圍大,褲筒僅為三十厘米,既美觀又便于勞動! 惠東老年婦女一般在腦后梳一發髻,近似長方形,然后套上發網,壓平,左右各插一個別子,上方和中部各插一支梅花,再圍上一條黑巾,用飾有珠花的別針別上。 此外,年長的惠安女還有在門牙兩側各鑲一顆金牙做裝飾的習俗,現已不再盛行! 另外惠安女為何偏偏要露出肚皮來呢?這里有個傳說:有一次皇帝南巡要路過此地,地方官吏為顯其所轄庶民十分富足,于是下令打制銀腰帶系于女人褲腰上,同時弄短上衣以便讓銀腰帶顯露出來。此后,佩帶銀腰帶作為一種財富的象征一直流傳下來!

類型

惠安女特殊服飾,可分為崇武城外、山霞和小岞、凈峰兩個類型,她們都頭戴黃斗笠,笠內也綴上各種絨花和塑料花。不同的是,前者斗笠較大、厚、重,邊沿稍有彎曲;后者斗笠較細、薄、輕、小。后者也蒙上頭巾,但頭巾上綴有紅色小花蕾,中青年婦女多把雙辮子折在頭頂的兩側,包上頭巾似有梭角的感覺。手上也提有黃色竹籃。在頭頂前方還別著一至三把塑料梳子,未婚青年婦女頭發還留有劉海。惠安女頭戴的斗笠涂上黃漆,具有防日曬雨淋作用。花頭巾為四方形,一般是白底上綴綠或藍色小花,或是綠或藍底上綴小白花,折成三角形包系頭上,有擋風防沙、御寒保暖和保護發型等作用!

勞動生活

惠安女以吃苦耐勞聞名于世,大多以漁業為主。當男子出外謀生或出海打漁時,惠安女成了建設家鄉的主力軍。她們善家務、多才藝,不論下海、耕田、開公路、修水利、鋸木、扛石頭、拉板車,還是雕石、織網、裁衣和經商做買賣,敬公婆、教子女,不分粗活、重活、細活,事事能干、樣樣出色,里里外外自然成了勤勞的代名詞。進入惠安的崇武鄉間,旅行者還會坐上由惠安女駕駛的各式摩托車,而男人們則把精力放在撫養小孩,雕刻、打魚、照看店鋪上。惠安女因美麗、勤勞、賢惠和一身奇特服飾而著名,不僅成了崇武古城的一道獨特民俗景觀,更為崇武古城增添了難以言表的魅力,吸引了眾多慕名而來的游客。 惠安石工天下聞名。堅固的花崗石在他們手中柔如面團。“捏塑”成各種物件,大自整座石砌樓宇、高峽飛渠,小至鏤空青石球。而從采石場到作坊,這材料多半是由女人用肩膀抬出的。從泉州、惠安直至崇武半島的山崖水湄,沿途可見姣好的惠安女子在抬石頭。她們或二人或四人搭伙,一根粗而短的竹杠,下邊套著碩大粗礪的花崗巖石條,每條重數百斤,扎扎實實壓在了這些海的女兒雙肩之上,一路微喘輕嘆,不避烈陽的臉上掛著汗珠,此景此情,讓人憐惜、讓人震撼。盡管惠安女肩負雙重的重荷,使她們原本柔嫩的身骨變得堅硬,但她們的愛美之心從沒被壓碎,更不曾泯滅。稍加留意,我們便可以發覺她們都愛隨身帶著粉餅、唇膏和各種面霜之類的小玩意,在勞動之余或小憩時刻,便掏出必不可少的小圓鏡和小角梳,落落大方地對鏡涂抹梳妝。 人們習慣于把女性和水聯系在一起,女人的智慧和靈氣都近于水。惠安女更多了一層石質的堅硬和沉穩,執著堅定的男子氣概。如今回頭再看這閩南鄉村道上的惠安抬石女子,卻是另一種風情。在這里,海水和石的矛盾對立且和諧,兩種不同的質的結合創造出新的美感,堅定和婉麗,剛強和柔和,形成海邊最美的風景。

婚姻習俗

習俗

惠安女的婚俗非常奇特,這在電影《寡婦村》《雙鐲》有所展示,看上去有點令人難以理解和接受。婚嫁那天,新娘身著黑衣褲——當地人稱為黑鳳凰衣,打著黑傘,由娘家的親朋好友陪送過來,男方并不派人前去迎接。據說新婚第一夜,新娘是不能上床的,只能站在床邊過夜。她們結婚三天以后就要回娘家長住,直到這一年的除夕夜,丈夫才可以將妻子接回家住一個晚上,第二天又必須把妻子送還娘家。 此后,只有等到較大的傳統節日來到時,比如春節的時候,清明的時候,還有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還有冬至和農忙的時候丈夫方可將妻子接回小住一到二日,如此反復,直到妻子生了孩子,方可名正言順地長往婆家與丈夫共同生活。其實,惠安女形成這種一個長住娘家的習俗,并非無中生有。因為男人長期在外捕魚,打工,女人在家從事副業和農業,從而形成了惠安女長住娘家的習俗。長住娘家的習俗,過去給許多惠安女帶來不幸,隨著時代的發展,這些舊習俗有了許多變化。 新娘邁過火爐走出娘家的祖屋,是惠安女傳統婚俗的一個程序。據說,紅色的火焰預示著新婚的生活紅紅火火。像傳統的習俗一樣,新娘通常都會梳著非常奇特的頭飾。只有在結婚的大喜日子里,惠安女才能梳這樣漂亮的頭飾。它是由五、六個心靈手巧的婦女,梳理了四個小時才成功的。可是如果新娘子不小心把它弄亂了,自己一個人不可能再把它梳好。那為什么這些婦女要給新娘梳成這樣難以整理的頭飾呢?這里存在著什么奧秘呢?原來,在過去長住娘家的婚俗中,它對新娘的新婚之夜有監督的作用。據說新娘結婚三天后回娘家。如果人們發現她的頭發亂了,同輩的姐妹們就會譏笑她。因此為了保持發式整齊不亂,通常新娘在新婚的三天三夜都不躺著睡覺,千方百計避免和新郎睡在一起。 惠安女結婚或出門做客等慶賀場合,頭飾突出一個“喜”字,講究鮮艷、豐采。梳大髻,插上各式各樣金銀飾品,間以各種式樣的絨花,打扮得猶如春意盎然的小花壇。同時用一條黑絲巾從髻邊向后與衣沿等長,巾的兩端再用黑帛接上,并以綠絲線縫制出各種花紋圖案。平時居家,頭飾則貫穿一個“簡”字,追求簡潔、實在,但絕不隨隨便便。她們往往插少許飾品和絨花,頭頂套一塊黑帛做面、里縫一層黑粗布拼湊的長方形罩,用三支竹子撐著,一半伸出前額,同時用黑帛做成羊角三角形豎于其上,尖端縫一道紅色織帶。住娘家或守寡時,恪守一個“淡”字。不梳髻,不插任何飾品,只把頭髻尾部卷起,一半包黑頭巾里、一半露在巾外、狀似一束面線,俗稱“褶職”。前者表示無拘束,后者強調守節。

特點

惠安女以其比較獨特的風俗吸引了民俗研究者的關注。 早婚 多數惠安女都有“娃娃親”的習俗,在出生后不久即由家人包辦訂婚,如今仍有少數人延續該習俗。 長住娘家 “長住娘家”婚俗又稱“不落夫家”,如今已經沒有這一習俗。婦女出嫁三天后即回娘家長住,只有過年過節及農忙時到夫家住一兩天。只有等到懷孕以后才允許長住夫家。住娘家的時間至少有二三年,最長達20年以上,一般五到八年。她們每年到夫家不上十次,每次不超過三日。回夫家時多半要用塊布遮著臉,到晚上熄燈后才能去掉,第二天天亮又得跑回家。懷孕生子時不能生在娘家,生在娘家會被認為不吉利,所以必須在夜間趕到夫家生產,也因此常有出現來不及而生子于半家。由于妻子很少到夫家,到夫家又多于夜間,且多用布遮臉,所以常出現夫妻多年可互不相識的怪事。

成因

對于該婚俗人文成因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四點:一是“該婚俗是母系社會到父系社會過渡期的遺俗”;二是“因兩性分工不同而引起的”;三是該婚俗與當地的“早婚”有關系,是“構成了同一婚姻制度下功能互補的部分”;四是“這種特殊的婚俗是土著閩越人不落夫家婚俗與漢文化中推向極致的封建貞操觀念相結合的產物”

相關詩歌

《惠安女子》 ● 舒婷/文 野火在遠方,遠方 在你琥珀色的眼睛里以古老部落的銀飾 約束柔軟的腰肢 幸福雖不可預期,但少女的夢 蒲公英一般徐徐落在海面上 啊,浪花無邊無際 天生不愛傾訴苦難 并非苦難已經永遠絕跡 當洞簫和琵琶在晚照中 喚醒普遍的憂傷 你把頭巾一角輕輕咬在嘴里 這樣優美地站在海天之間 令人忽略了:你的裸足 所踩過的堿灘和礁石 于是,在封面和插圖中你成為風景,成為傳奇 (作者簡介 舒婷,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出生于福建龍海市石碼鎮。)

【惠安女】相關文章:

惠安方言特殊兼語句04-30

《惠安戲曲劇本選》序05-02

惠安縣畜牧產業結構調查04-26

愛我惠安護我水土作文850字04-29

惠安方言單音動詞重疊謂語句04-28

惠安縣遠洋漁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05-02

惠安縣國土資源管理調研04-30

艷女(豔女)04-29

離女(離女)04-29

陳白沙與彭惠安交游述略--陳白沙交游考04-29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无玛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影片在线看 | 亚洲中文AⅤ中文字幕在线 小草在线影院婷婷亚洲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影院首页 |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综合男男 | 亚洲欧美日韩中文无线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