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植物
植物(植物)
植物世界是一個龐大復雜的生態系統,占據了生物圈面積的大部分。植物不但通過自身的光合作用給生物們貢獻了生存必須的氧氣,還提供了食物和能量。從一望無際的草原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從赤日炎炎的沙漠到冰雪覆蓋的極地,處處都有植物的生根之地。通常以根扎與土地,吸收養分。植物是生物界中的一大類,可分為孢子植物和種子植物,有動物所沒有的葉綠素和基質,能進行光合作用。有些植物有葉綠體,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有些植物沒有葉綠體,但是有別的光合作用元素,也能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植物有細胞壁,沒有神經系統,沒有感覺。分藻類、地衣、苔蘚、蕨類和種子植物,種子植物又分為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有30多萬種。植物是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多細胞真核生物。植物是生命的主要形態之一。簡單地說,植物是能進行光合作用,將無機物轉化為有機物的一類自養型生物。種子植物 ,苔蘚植物、蕨類植物和擬蕨類等植物,據估計現存大約有 350000個物...
基本信息
詞目:植物 拼音: zhí wù 注音: ㄓㄧˊ ㄨˋ
基本解釋
[plant] 構成植物界為數眾多的任何有機體,其典型的特征有:無自身移動性的運動能力,不具有迅速運動反應力;缺乏明顯的神經和感覺器官(雖然具有特別的刺激反應的指示感應);具有纖維素構成的細胞壁;有一個特有的營養系統,即通過葉綠體的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而無需直接吸收有機營養物質和表現出有性與無性世代交替的明顯趨向 故植物中之!鳌 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 曰植物!淘唷秷D畫》
引證解釋
指百谷草木等的總稱。為生物的一大類。這類生物的細胞多具有細胞壁。一般有葉綠素,多以無機物為養料,沒有神經,沒有感覺。 《周禮·地官·大司徒》:“一曰山林,其動物宜毛物,其植物宜皁物,其民毛而方! 漢 張衡 《西京賦》:“植物斯生,動物斯止! 宋 梅堯臣 《和王景彝詠薜荔》:“植物有薜荔,足物有蜥蜴,固知不同類,亦各善緣壁。” 楊朔 《滇池邊上的報春花》:“象鼻蓮(仙人掌一類植物)多半是盆栽!
植物的定義19世紀以來,許多植物學家開展了廣泛的植物調查,并進行了植物地理學、古生物學、生態學、考古學、語言學和歷史學等多學科的綜合研究,先后總結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理論。 通常認為,德坎道爾是最早研究世界栽培植物起源的學者。他通過植物學、歷史學及語言學等方面研究栽培植物的地理起源,出版了《世界植物地理》(1855)、《栽培植物的起源》(1882)這兩部著作。他在《栽培植物起源》(1882)一書中考證了247種栽培植物,其中起源于舊大陸的199種,占總數的88%以上。他指出這些作物最早被馴化的地方可能是中國、西南亞和埃及、熱帶亞洲。 瓦維洛夫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 世界上研究栽培植物起源最著名的學者是瓦維洛夫(Н.И.Вавилов),他綜合前人的學說和方法來研究栽培植物的起源問題。1923~1931年,他組織了植物考察隊,在世界上60個國家進行了大規模的考察,搜集了25萬份栽培植物材料,對這些材料進行了綜合分析,并做了一系列科學實驗,出版了《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一書,發表了“育種的植物地理基礎”的論文,提出了世界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學說,把世界分為八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論述了主要栽培植物,包括蔬菜、果樹、農作物和其它近緣植物600多個物種的起源地。B.起源觀 勃基爾(I. H. Burkill)在《人的習慣與栽培植物的起源》(1951)中系統地考證了植物隨人類氏族的活動、習慣和遷徙而馴化的過程,論證了東半球多種栽培植物的起源,認為瓦維洛夫方法學上主要缺點是“全部證據都取自植物而不問栽培植物的人!彼岢鲇绊戱Z化和栽培植物起源的一些重要觀點,如“馴化由自然產地與新產地之間的差別而引起。”對馴化來說“隔離的價值是絕對重要的! 達林頓(C. D. Darlington)利用細胞學方法從染色體分析栽培植物的起源,并根據許多人的意見,將世界栽培植物的起源中心劃為9個大區和4個亞區,即(1)西南亞洲;(2)地中海,附歐洲亞區;(3)埃塞俄比亞,附中非亞區;(4)中亞;(5)印度—緬甸;(6)東南亞;(7)中國;(8)墨西哥,附北美(在瓦維洛夫基礎上增加的一個中心)及中美亞區;(9)秘魯,附智利及巴西-巴拉圭亞區。他的劃分除了增加歐洲亞區以外,基本上與瓦維洛夫的劃分相近。 茹科夫斯基的栽培植物大基因中心:茹考夫斯基(Л. М. Жуковский)1970年提出不同作物物種的地理基因小中心達100余處之多,他認為這種小中心的變異種類對作物育種有重要的利用價值。他還將瓦維洛夫確定的8個栽培植物起源中心所包括的地區范圍加以擴大,并增加了4個起源中心,使之能包括所有已發現的栽培植物種類。他稱這12個起源中心為大基因中心。這12個大基因中心(圖1-2)。大基因中心或多樣化變異區域都包括作物的原生起源地和次生起源地。1979年荷蘭育種學家澤文(A. C. Zeven)在與茹考夫斯基合編的《栽培植物及其近緣植物中心辭典》中,按12個多樣性中心列入167科2297種栽培植物及其近緣植物。書中認為在此12個起源中心中,以東亞(中國-緬甸)、近東和中美三區是農業的搖籃,對栽培植物的起源貢獻最大。然而,由于12個“中心”覆蓋的范圍過于廣泛,幾乎包括地球上除兩極以外的全部陸地。 哈蘭(J. R. Harlan,1971)認為,在世界上某些地區(如中東、中國北部和中美地區)發生的馴化與瓦維洛夫起源中心模式相符,而在另一些地區(如非洲、東南亞和南美—東印度群島)發生的馴化則與起源中心模式不符。他根據作物馴化中擴散的特點,把栽培植物分為5類。 植物的特點是具有光合作用的能力——就是說它可以借助光能及動物體內所不具備的葉綠素,利用水、礦物質和二氧化碳生產食物。釋放氧氣后,剩下葡萄糖——含有豐富能量的物質,作為植物細胞的組成部分。
植物的屬性亞里士多德將生物區分成植物(通常是不移動的)和動物(時常會移動去獲取食物)兩種。在林奈系統里,則被分為了植物界和動物界兩界。后來,人們漸漸了解過原本定義的植物界中包含了數個不相關的類群,并將真菌和數種藻類另行獨立而成新的生物界。然而,對于植物仍然有許多種看法,不論是在專業上的,還是在一般大眾的眼中來看。而也確實,若試圖要完美的將“植物”放至單一個分類里是會發生問題的,因為對于大多數的人而言,“植物”這一詞對現今分類學和系統分類學所立基的種系發生學的概念之間的`關連性并不是很清楚。 當使用植物界此一特定的分類時,通常會是指三種概念的其中一種。由小至大,這三個類群為:有胚植物,做為最狹義的植物范疇。綠色植物,由有胚植物、輪藻門(如車軸藻)和綠藻門(如石莼)所組成。此一分支是本條目的主要所指。泛植物,由上述的綠色植物、紅藻和灰色藻所組成。做為最廣義的植物分支,其包含了大多數在遠古時直接吞噬了藍菌而得到葉綠體的真核生物。一般在非學術的場合里,其他可以進行光合作用的生物也會被稱做植物,但它們無法組成一種分類,并且有些物種和真正的植物之間并無很近的關連性。大約有375000種植物,且每年都會有更多的物種在科學界里被發現到且描述。
植物的分類植物距今二十五億年前(元古代),地球史上最早出現的植物屬于菌類和藻類,其后藻類一度非常繁盛。直到四億三千八百萬年前(志留紀),綠藻擺脫了水域環境的束縛,首次登陸大地,進化為蕨類植物,為大地首次添上綠裝。三億六千萬年前(石炭紀),蕨類植物衰落,代之而起是石松類、楔葉類、真蕨類和種子蕨類,形成沼澤森林。古生代盛產的主要植物于二億四千八百萬年前(三疊紀)幾乎全部滅絕,而裸子植物開始興起,進化出花粉管,并完全擺脫對水的依賴,形成茂密的森林。在距今1億4千萬年前白堊紀開始的時候,更新、更進步的被子植物就已經從某種裸子植物當中分化出來。進入新生代以后,由于地球環境由中生代的全球均一性熱帶、亞熱帶氣候逐漸變成在中、高緯度地區四季分明的多樣化氣候,蕨類植物因適應性的欠缺進一步衰落,裸子植物也因適應性的局限而開始走上了下坡路。這時,被子植物在遺傳、發育的許多過程中以及莖葉等結構上的進步性、尤其是它們在花這個繁殖器官上所表現出的巨大進步性發揮了作用,使它們能夠通過本身的遺傳變異去適應那些變得嚴酷的環境條件反而發展得更快,分化出更多類型,到現代已經有了80多個目、200多個科。正是被子植物的花開花落,才把四季分明的新生代地球裝點得分外美麗。 以生物性狀差異的程度和親緣關系的遠近為依據,將不同的生物加以分門別類的。生物學家將地球上現存的生物依次分為:界、門、綱、目、科、屬、種7個等級。其中,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位。 例如: 界:所有的動物都屬于動物界,動物界中包含許多門。 門:具有一些共同特征來自不同綱的動物,歸入同一個門。 綱: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來自不同目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綱。 目: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來自不同科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目。 科:具有一些共同特征的來自不同屬的動物,歸入同一個科。 屬:一些不同種類的動物,例如狗與狼的特征很相似,它們歸入同一個屬。 種:每只狗是一個動物體,所有的狗屬于同一個物種。 詳細的分類為: 界 Kingdom 門 Phylum 亞門 Subphylum 總綱 Superclass 綱 Class 亞綱 Subclass 總目 Superorder 目 Order 亞目 Suborder 總科 Superfamily 科 Family 亞科 Subfamily 屬 Genus 亞屬 Subgenus 種 Species 變種 varietas
【植物】相關文章:
常綠植物或落葉植物分類05-01
植物G蛋白與植物防衛反應04-30
植物的作文11-03
植物的詩句05-31
植物的作文09-20
植物謎語05-02
植物的日記11-20
植物的弱肉強食04-30
植物的弱肉強食05-02
植物的世界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