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朱淼華現象警示中國大學理念走入誤區
"朱淼華現象"警示中國大學理念走入誤區浙江大學人文學院哲學系講師朱淼華的課教得好,學生給他打高分,卻因為沒有論文,崗位考評不及格。“朱淼華現象”引來讀者熱議。西北大學的一位教大學英語的老師說,“朱淼華現象”說明了一個帶有普遍性的問題(人民日報11月25日)。
前不久,上海復旦大學出現了“晏才宏現象”,晏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學電子信息與電子工程學院的一位教師,他的教學深受學生歡迎。可是由于沒有對外發表過論文,晏先生去世時的職稱仍然是講師。看來,“朱淼華現象”確實是今天大學里帶有普遍性的一個問題,值得深思。
有人認為,“朱淼華現象”反映了當前大學里老師職稱評定“唯論文論”現象。確實,正是由于 “唯論文論”現象,才導致深受學生歡迎的晏才宏老師由于沒有對外發表過論文去世時職稱仍然是講師,導致教出高分學生的朱淼華老師因為沒有論文而崗位考評不及格。但是,“唯論文論”是怎樣產生的呢?在筆者看來,在大學里“唯論文論”現象背后,是中國大學理念日益走入誤區。
曾幾何時,國內大學紛紛提出要建設“研究型大學”的目標。姑且不說都建設“研究型大學”是否適宜,單是在什么是“研究型大學”、如何建設“研究型大學”問題上,許多大學的管理者也存在著極大的誤解。
誤解之一就是認為研究型大學就是重點培養研究生,研究生數量多就成了研究型大學。于是現在各大高校都對研究生實行大規模擴招,2004年研究生招生數已達117.2萬人。其實,一所高校的研究生招生數大于本科生數量,就自認為向研究型大學邁進了,將研究生人數的多寡作為一流大學的指標是很荒唐的。西方大學一個基本的理念就是“只有本科教育才是大學教育”。正是在這一理念下,國外的許多大學并不把教授指導研究生納入工作量范疇,而把帶研究生看成是教授行有余力——有經費、有精力才去做的事情,唯恐沖擊到本科教學。即使是在高等教育層次分化、上移之后,本科教育依然是整個高等教育的基石。縱觀世界研究型大學的發展軌跡,幾乎所有研究型大學都是靠本科教育揚名于世的。
誤解之二就是認為研究型大學重點在學術,硬性要求所有的教師都發表論文。這些年高校大有“全民搞學術”之勢,在現行高校教師評價指標中,教師發表論文的數量成為教師職稱晉升的主要指標,教學效果好壞幾乎對教師職稱晉升沒有什么影響。這種普遍現象導致相當一部分教師對教學不感興趣,而將過多的精力投入到科研和論文寫作中,甚至為評職稱而炮制“論文”。其實,晏才宏、朱淼華老師并非炮制不出這樣的“論文”,而是他們往往不屑于搞這樣的學術垃圾。應該說鼓勵教師進行學術研究、強調科研本身并沒有錯,但問題是高校不但承擔科研任務,同樣也擔負教書育人的職責。教學和科研都是高校的功能,偏重任何一方都有違創辦高校的本意。
所以,我們在思考“朱淼華現象”的同時,更應該檢討中國大學理念,早日走出誤區,回歸大學的本位。否則,還會有更多的晏才宏老師、朱淼華老師成為畸形大學理念的犧牲品!
【朱淼華現象警示中國大學理念走入誤區】相關文章:
避免走入考研數學復習三大誤區04-28
般蹀躞,始得朱華作文08-08
大氣圈教學典型誤區警示04-29
中國邏輯史研究的誤區04-29
回憶說:柏拉圖的理念世界與現象世界的橋梁04-28
感動中國黃旭華事跡09-12
陳光標中國首善的財富理念04-30
走入社會的作文08-06
淺析中國當代不良文化現象04-29
當代中國社會的文化誤區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