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經典語錄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學習中,大家或多或少都接觸過一些有名的語錄吧,語錄是指對那些富有哲理與特殊意義話語的記錄,一般用于正式文體。那什么樣的語錄才是走心的語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中國古代經典語錄,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中國古代經典語錄1
1、注釋《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禮記》一書的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篇。戴圣選編的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經”之中,成為士人必讀之書。
2、喜不應喜元喜之事,怒不應怒元怒之物。(中國古代軍事家)諸葛亮
3、中國古代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于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李約瑟
4、積錢積谷不如積德,買田買地不如買書。中國古代兒童啟蒙書目《增廣賢文》《增廣賢文》
5、“我不是理論的創立者,我只是個(道家)得道者,我們在這里面臨著人類地位所固有的和令人難忘的表現在中國古代(道家)哲學中的一些互補關系。”——丹麥物理學家玻爾。
6、富貴人不肯從寬,必招橫禍聰明人不肯從厚,必夭夭年。(中國古代學者)吳少賢
7、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要溫飽要發展。”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8、中國古代讀書名言更燈火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9、修身以不護短為第一長進。人能不護短,則長進者至矣。(中國古代學者)呂坤
10、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1、詳交者不失人,而泛交者多后悔。(中國古代思想家)葛洪
12、百善孝為先。——中國古代名言
13、知道者必不自矜,知義者必不好得,知德者必不沽名。(中國古代學者)張九成
14、喜不應喜元喜之事,怒不應怒元怒之物。(中國古代軍事家)諸葛亮
15、(作者簡介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
16、恕中國古代的倫理道德觀念。“恕”要求推己及人,自己不想做的事,不強加給別人。在孔子的有關倫理學說中,“忠”與“恕”是并列的。因“恕”而得“忠”,為“忠”以行“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仁”的內容。同時又是孔子思想的一貫之道。《論語里仁》“子曰‘參乎!吾道一以貫之。’曾子曰‘唯!’子出,門人問曰‘何謂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朱熹集注“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而已矣者,竭盡而無余之辭也。”又《衛靈公》“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7、文章當以理智為心胸,氣調為筋骨,事義為皮膚,華麗為衣冕。(中國古代學者)顏之摧
18、書是指《大學》《中庸》《論語》和《孟子》;經是指《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簡稱為“詩書禮易春秋”,其實本來應該有經,還有一本《樂經》,合稱“詩書禮樂易春秋”,但后來亡于秦末戰火,只剩下經。藝的說法有兩種。一種是,中國古代儒家要求學生掌握的種基本才能,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禮即禮節,樂即音樂,射即射騎技術,御即駕馭馬車的`技術,書為書法,數為算數。還有一種說法將藝解釋為經,即《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樂經》《春秋》。
19、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于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于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并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后"水漿不入口,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于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后薄葬節用等。
20、源靜則流清,本國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中國古代學者)魏子
21、已饑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中國古代詩人)蘇軾
22、所食愈少,心開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損焉。(中國古代學者)張華
23、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國古代就有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的說法。有的同學會問現在我們的生活這樣好了,還需要勤儉節約嗎?我的回答是當然需要。勤儉節約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精神,它不以物質是否豐富為前提。
24、今天,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國王的花種和誠實的孩子》,是說中國古代一個皇帝要選一個繼承人,他發給王國內每個孩子一粒花種,并承諾說誰能種出最美麗的花,就選誰當國王。
25、忿怒字,圣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央,便不傷生。(中國古代大臣)曾國藩
26、人之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錘,每食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擾。——(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邀
27、人之養老之道,雖有水陸百品珍錘,每食忌于雜,雜則五味相擾。(中國古代醫學家)孫思邀
28、中國古代讀書名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29、忿怒二字,圣賢亦有之特能少忍須央,便不傷生。(中國古代大臣)曾國藩
30、EM(作者簡介《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到唐代被列為“九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31、口腹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中國古代詩人)蘇軾
32、源靜則流清,本國則豐茂;內修則外理,形端則影直。(中國古代學者)魏子
33、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蓋寡矣,而況于天下乎?一一(中國古代皇帝)武則天
34、中國古代讀書名言更燈火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5、鵝毛贈千里,所重以其人鴨腳雖百個,得之誠可珍。(中國古代文學家)歐陽修
36、中國古代讀書名言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37、口腹之欲,何窮之有。每加節儉,亦是惜福延壽之道。——(中國古代詩人)蘇軾
38、眼處心生句自神,暗中探索總非真。(中國古代詩人)元好問
39、第一部分中國古代名人名言
40、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中國古代思想家李斯
41、感謝欣賞本文,更多名言警句請關注陶行知教育名言中國古代教育名言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想評論一個學校,先要評論他的校長。
42、詳交者不失人,而泛交者多后悔。(中國古代思想家)葛洪
43、所食愈少,心開愈益所食愈多,心愈寒,年愈損焉。——(中國古代學者)張華
44、中國古代的許多發明創造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歐洲,特別是世紀之前更是如此(關于這一點可以毫不費力地加以證明)。——李約瑟
45、記得魯迅先生說過人的本性是,一要生存,二要溫飽三要發展。這同中國古代一句有名的話,完全是一致的食色性也。食是為了解決生存和溫飽的問題,色是為了解決發展問題,也就是所謂傳宗接代。
46、(《禮記》,是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書籍。該書編定是西漢禮學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選編的篇本叫《大戴禮記》,在后來的流傳過程中若斷若續,到唐代只剩下了篇。戴圣選編的篇本叫《小戴禮記》,即我們今天見到的《禮記》。這兩種書各有側重和取舍,各有特色。東漢末年,著名學者鄭玄為《小戴禮記》作了出色的注解,后來這個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說經文的著作逐漸成為經典,到唐代被列為“經”之一,到宋代被列入‘經”之中,為士者必讀之書。)
47、富貴人不肯從寬,必招橫禍;聰明人不肯從厚,必夭夭年。(中國古代學者)吳少賢
中國古代經典語錄2
1、欺人是禍,饒人是福。
2、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
3、陳亮向來謀國,萬事盡出汝書生。
4、對月形單望相護,只羨鴛鴦不羨仙。
5、李賀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6、人惟患無志,有志無有不成者。——宋·陸九淵
7、有動力也有阻力,當動力大于阻力的`時候,物體就會動。做事情也是一樣內心得到動力大于外界的阻力就會事事順利。反之就不利。
8、全然接納自己,愛自己才會去愛別人。
9、白居易莫言魯國書生懦,莫把杭州刺史欺。
10、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1、楊炯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12、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
13、椎牛釃酒千人帳,破浪凌風萬斛船。常恨書生無此快,一生低首短檠前。
14、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明·王守仁
15、口水定律:當你紅得讓人流口水時,關于你的口水就會多起來。
【中國古代經典語錄】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的與時俱進觀12-10
中國古代法治格言12-30
中國古代的水神崇拜12-12
中國古代河運(二)12-10
中國古代舟船(二)12-09
中國古代河運(二)12-14
中國古代神話故事03-06
中國古代的傳統飲食禮儀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