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近40年我國東部降水持續時間和雨帶移動的年代際變化
利用我國地面觀測站降水資料以及歐洲中期數值預報中心(ECMWF)的月平均再分析資料, 研究了在全球平均表面氣溫偏冷和偏暖階段, 我國東部降水開始和結束時間以及雨帶南北移動的變化, 并分析了與東部降水變化相關聯的大氣環流特征. 結果表明: 近40年, 20世紀60-70年代全球平均表面氣溫處于一個相對偏冷時期, 而80-90年代處于偏暖時期;在這樣的變暖背景下, 我國東部地區年總降水量呈現出"南澇北旱"異常特征, 與冷位相比較, 在暖位相階段長江流域年總降水量明顯增加, 而華北地區降水量減少, 其中長江流域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夏季降水增加引起的, 3月長江中下游降水增加也很重要, 北方的降水減少主要是由從盛夏到初秋的降水減少引起的. 平均而言, 暖位相階段我國南方強降水開始時間較早、結束較晚, 持續時間較長, 而北方強降水開始較晚, 持續時間較短. 從春末到夏季, 冷位相時我國東部強降水帶表現出從華南、經過長江流域向華北移動的特征, 而在暖位相時強降水主要集中在長江流域, 從華南向華北移動的特征不明顯. 雨帶的這種異常變化與東亞大氣環流有關, 在暖位相時夏季東亞大陸低壓比冷位相時弱, 而鄂霍次克海高壓偏強,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位置偏南, 使夏季東亞副熱帶地區的西南風減弱, 梅雨鋒加強, 導致雨帶滯留在長江流域, 使長江流域降水增加、北方降水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