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我的識字教學觀
識字是閱讀和作文的基礎。識字教學的質量直接關系到語文教學的質量,關系到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這一工具促進其他各門知識的學習質量。研究識字教學,探求出既減輕學生負擔又提高識字質量的更科學、更藝術、更符合兒童接受能力的識字教學途徑,實在很有必要。當然,這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而是要經過廣大教師、科研人員長期的努力,逐步接近這一目標。
我一直認為,教學領域的發展同其他科學領域的發展一樣,是永無止境的,通過研討,可以提高我的認識,更好地指導識字教學的實踐,推動識字教學的不斷發展。
為了論述的方便,先談一下隨課文分散識字的概念。
隨課文分散識字最突出的特征是:“字不離詞,詞不離句”,把生字詞放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來感知、理解和掌握。現在有的老師對什么是集中識字,什么是分散識字,認識上有些模糊。把一篇課文中的生字提出來先教就以為是集中識字,而提到分散識字,就以為要學生識的每一個字都必須在課文中出現,隨課文教學。這是一種誤解。分散識字之前,同樣要教漢語拼音,要教看圖拼音識字,要學若干短語、句子,但以后的大量識字任務是分散在一篇篇課文中,通過教學課文使學生掌握漢字的。就像現在三年級以上的語文教材,都是一篇一篇的課文,沒有單獨的識字教材。至于一篇課文中的生字詞,是集中先教,還是部分先教,還是邊學課文邊教……那是分散識字中的具體技巧處理問題。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叫作《字詞的出現、講解和鞏固》(原載《江蘇教育》1960年第4期,《斯霞教育文集》第20頁)歸納了4種字詞的出現方式:按照課文內容順次出現字詞;課文中占主要地位的生字詞先出現;結合講讀提出字詞;在理解課文內容以后再提出生字。這就是說,隨課文分散識字注重研究生字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地位,也要充分考慮學生是否便于學,是否學有興趣,并且教學生字時要分析筆畫、筆順、字形、結構,進行聽說讀寫的各種訓練等等。隨課文分散識字運用得好,字的音形義緊密結合,讀說寫緊密結合,可以提高識字的數量和質量,使學生切實掌握語文這個基礎工具。
下面談幾個觀點。
一、識字教學要遵循兒童的認識規律
識字教學的對象是學齡初期的兒童,他們只有6—7歲。心理學研究證明,這一年齡段的孩子共同的心理特征是:好動、愛玩,不能長時間專注某一事物,喜歡接觸形象的具體的有趣的東西,記憶力比較強,但易記也易忘……即使是那些“神童”,也同樣是通過與他們的心理特征相適應的內容和方法而獲得知識,產生興趣的。
我們教6—7歲兒童識字,切不可忽略這一普遍的規律性的特點。識字教學要從內容、形式、方法等方面
[1] [2] [3] [4] [5]
【我的識字教學觀】相關文章:
識字的教學實錄03-13
識字教學總結05-21
識字教學反思04-10
識字教學的光彩04-30
識字4的教學實錄03-12
識字教學計劃09-29
《識字5》教學實錄03-12
語文識字教學反思04-12
識字二教學反思04-10
識字7教學反思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