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錢中文教授訪談錄
錢中文 孫妮娜
錢中文,著名文藝理論家。1932年生,江蘇無錫人。1955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1959年肄業于莫斯科大學研究生班。現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評論》雜志主編、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專著有《果戈理及其諷刺藝術》、《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文學發展論》等。
孫:錢先生,您好。我曾聽過您的題為《新理性精神與文學理論》的演講,深受教益。您在演講中提出“新理性精神”包括“現代性、交往對話精神和新的人文精神”三個方面,體現了您對文學深刻的現實關懷和人文關懷。今天,我受《語文教學與研究》雜志之托,對您進行一次專訪,希望您對語文教學發表高見。首先,我想問的是,您作為文學理論研究的一代大家,您對文學的興趣是何時培養起來的呢?
錢:我六七歲時念私塾,就是死背,也不懂。私塾學的東西,中學以后還有接觸,覺得不錯。到年紀大了,還是能背。現在的年輕人愛看武俠小說,我也讀了兩年半的武俠小說,但讀到初二就不愿讀了。因為老師給我們讀五四以來的現代文學作品,培養我們的審美能力,使我發現了更有價值的精神食糧。我記得那時老師不滿足于課本上的講義,還自刻蠟版,給我們讀沈從文的《常德的船》、夏丐尊的《白馬湖之冬》以及茅盾的一些散文隨筆。這樣就使我從《七俠五義》、《江湖七俠傳》之類的武俠小說中脫離出來,對現代作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從這些作品中我領悟到了好文學要寫身邊事,優秀的文學作品是虛構中的真實,而武俠小說則是虛構中的虛妄。
孫:也就是說,老師在您走向文學研究之路上起到了很好的啟蒙和引導作用。您對所接受的中學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還有哪些印象呢?
錢:我所受的中學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是在四十年代下半期結束的。那時候的課本有文言也有白話,都要背;有記敘文、議論文,印象深的是游記之類作品,像柳宗元的《永州八記》,短小雋永;還有蘇軾的散文《前赤壁賦》、《后赤壁賦》等。當時的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主要還是五四后的新文學,如《一件小事》、《在酒樓上》等。老師很好,啟發我走向新思想,教導我們要同情老百性、同情小人物、同情被損害的人。鄉土文學也很吸引人,如王魯彥,專門寫鄉村。我是鄉下孩子,看了很熟悉,培養了一個少年要與老百姓接近,維護他們的利益這些最樸素的情感。古文里也有,像孟嘗君,對地位卑微的人也寬容、尊重,給他們平等的待遇。這些都是人文精神。
孫:聽您舉了這么多例子,我們對人文精神的內涵已經有了感性的認識。您能否進一步對其抽象概括呢?
錢:人文精神就是要有血性和良心,要有同情和憐憫,要培養真摯的充滿人性的品格。不做那些不成熟的事,對得起自己和別人。這些講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真碰到一些事,你不一定會同情憐憫別人,而且可能還會做出損害別人的事。
孫:看來您對人文精神的最初認識也是從中學語文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
[1] [2] [3]
【語文教學中的人文精神 ──錢中文教授訪談錄】相關文章:
蕭前教授訪談錄04-29
在語文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培育05-02
將人文精神的培養寓于語文教學中04-30
文本解讀與哲學創造-張異賓教授訪談錄04-28
易經給人以智慧--李燕杰教授訪談錄04-29
科學中的人文精神04-30
淺談中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04-28
教學應凸現素質教育中的人文精神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