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善意”的扼殺
金壇市涑瀆中心小學 徐吉華 近期,學校組織觀看了電影《魯冰花》。心情久久不能平靜,那一幕幕總縈繞于腦際,揮之不去。天真爛漫的林志鴻酷愛繪畫,又由于他是鄉長的兒子,學校特別關注,老師倍加青睞。為了提高林志鴻的繪畫水平,眾老師按著自己的意愿“盡心”輔導,嚴格要求他以實物為主,畫得越像越好,為其預制了一條發展軌跡。林志鴻不負眾望,畫得較為逼真。然而,面對“畫出自己最想畫的事物”時,他卻一籌莫展。沒有規定的主題,便不知畫什么;沒有實物觀察,便不知怎么畫。完全喪失了兒童純真的想象,無一點創作能力,不能表現自己的思想。繪畫成了簡單的復制,缺乏個性,沒有生命。其發展下去充其量是個畫匠,絕非富有創造力的藝術家!眾老師的意愿是為了促使林志鴻發展,是善良的,而結果卻扼殺了他的創造力。事與愿違的結果,足以引起我們的深思! 我們的教學中不也有這種現象嗎?有些教師的出發點是好的——為了使學生取得更好的成績。他們不放心學生獨立學習,希望問題的解決“完美化”,總是把自己的思想硬強加給學生,完全不顧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學時,處處以“標準答案”為準則,不允許學生有其他見解,本來個性鮮明、極富想象力、創造力的學生一個又一個地馴化為機械、呆板、缺乏生氣的“林志鴻”。悲劇不能重演,“善意”應有“善果”!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不斷地更新教學觀念,尊重學生人性,張揚學生個性,解除束縛學生的桎梏,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自由的、健康的發展。 一、屏棄“專政”,營造“和諧氛圍”,解除學生心理桎梏。 傳統的教學觀念認為,對老師言聽計從,循規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是“好學生”;相反,不服從教導,敢于頂撞,好動的即為“壞學生”。教學中,在學生對問題有獨到見解,對教師的思維進行反駁時;回答問題有所偏差,幾次引導未果時。有些教師往往為求一時安寧而不分青紅皂白,不顧學生思維簡單粗暴地阻止。長期以往,造成學生心理一直處于防御狀態,認為只有聽老師的話,才能得到表揚。學習時,總是揣摩老師在想什么,就是教師說錯了,也樂于聽從,毫無辯駁意識。從而抹殺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個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性,張揚學生的個性,不依仗權威強制規范學生,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 1、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是個人對自己的自覺因素,即人們依據自己的社會環境的發展而形成的有關自己的正確認識以及積極的情感和態度。正確的自我意識對青少年創新意識的培養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青少年的自信心與他們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密切相關,正確的自我意識能夠增強自信,充滿信心地進行創造,發揮巨大的創造潛力。教師應充分發揮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中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自我意識。引導學生認識一個先天素質正常的人,是很有潛力可挖的。據科學家研究,人的大腦有140億之多的細胞,面積約有2200平方厘米,可以儲存4600萬億個信息單位——相當于目前全世界所有圖書館藏書數量的總和:7/7億冊。而先天素質不正常的人早在幼年時就被淘汰了,我們今天能在這里學習,就證明我們的先天是完全正常的。美國心理學家奧托認為: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所發揮出來的能力,只占他全部能力的4%。如果你現在學的還不是很好,那可能你的腦力只被利用了1%,甚至更少,你還很有潛力。實際上,即便是科學家,他的腦力在沒有被挖掘時,也曾表現得很不理想。大科學家愛因斯坦三歲還不會說話,小時候功課不好,制作的小板凳連老師都忍不住說是世界上最差的,被老師認為是“智力不佳、反應遲鈍、笨頭笨腦”的孩子,高中畢業報考工科大學,因植物和法文不及格而名落孫山。相信自己,充分挖掘自己的潛力,你以后肯定也會成為一個成功者。教學時,既要對全體學生提出統一要求,又要照顧每一個學生的特點,根據學生的不同發展水平,提出不同的要求。不斷地喚起學生的主[1] [2]
【“善意”的扼殺】相關文章:
你是否善意地扼殺了孩子的理想?05-02
扼殺04-30
能力如何被扼殺04-26
用問題來扼殺問題04-30
材料作文扼殺了誰?04-28
教育還是扼殺作文450字05-01
誰扼殺了員工的敬業度04-30
善意04-29
依賴書本會扼殺孩子創造力04-30
善意的謊言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