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關注學生發展 實現動態生成-“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設計
一、說教材1、教材內容:人教版九義教材小學數學第七冊P92-93“面積和面積單位”及相應練習。
2、教材及一般學情簡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在學習了長度和長度單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長計算的基礎上學習的。從整個小學數學教材體系,幾何知識部分的編排上看,由長度單位過渡到面積單位是學生學習幾何初步知識的一次飛躍,所以這節課也是小學數學四年級中比較重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也是后面學習長、正方形的面積、面積單位間的進率打下基礎。
對于小學四年級學生來說,由于他們的年齡特征和心理特點,他們的形象思維仍占主要地位,他們更多地關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對于這種抽象的面積知識相對困難。然而,中高年級學生又對“有用”的數學開始感興趣,此時,如果學習素材的選取與呈現以及學習活動的安排注重了數學在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的應用,使他們感到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而且學數學是有用的,必要的他們便愿意并想學數學。
所以,我認為,本課的教學重點是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面積單位。難點是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關鍵在于能否為學生營造好恰當的生活情境與探究氛圍,使學生活起來,動起來。
3、教學目標
據此,我為本課設立了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操作活動,使學生理解面積的意義,認識常用的面積單位,初步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的正確表象。
(2)學能目標:①使學生在用面積單位測量指定物體或圖形的面積中,培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②通過引導學生有序地觀察、操作,培養學生的想象、估計、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德育與情感目標:讓學生感知數學源于生活,并用于實際生活。通過合作學習活動,激發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創新意識。
我確立以上目標的主要基于以下兩點考慮:
1、《數學課程標準》提出了重視學生學習過程的全新理念,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參與知識發生發展的全過程。本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盡力創設多種情境,引導每一個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2、數學學習活動是一個以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的主動建構過程,學習者能否主動建構并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取決于原有的認知結構里是否具有清晰,所以本課教師不僅應從整體上把握教材知識結構,而且從縱向考慮了新舊知識及方法的溝通聯系。
二、說教法學法
為了讓學生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高效地實現以上目標,我選擇了以下教學策略:
1、創設情境,讓學生動心
注重問題情境的創設,巧設懸念,以現實生活為基點,層層深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2、實踐操作,讓學生動手
小學生的認知特點是由感性認識逐步上升到理性認識的,在教學中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動手實踐,讓學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擺一擺,數一數,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動,運用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把學生推到主體的位置,解決了數學知識的抽象性與小學生思維形象性之間的矛盾,促進學生思維的不斷突破和發展。
3、交流辨論,讓學生動口。
數學課堂應是一個多向互動的環境,重視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相互作用,通過創設情境和組織學生合作與討論,豐富學生獲取知識的途徑,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在集體中進行知識和經驗碰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思維更活躍、更發散。
4、運用媒體,讓課堂高效。
多媒體以它省時、高效、直觀、生動等特有的優勢而被課堂教學廣泛運用。本課還精心設計符合兒童情趣的精美圖片和畫面,不斷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三、說教學程序
在具體的實施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分為以下幾個模塊:
一、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現代教育(www.35d1.com-上網第一站35d1教育網)理論認為,數學素材來源于學生的生活現實,教師先將學生引進生活,在具體情境中體驗,感受生活化的數學,為后面回歸生活,體驗數學化的生活作好準備
(課件播放情境短片:星期天,小明與小華打電話。明:小華,聽說你們要搬新家了,是嗎?華:是的,我們的新家在“天香麗景”,裝修
[1] [2] [3]
【關注學生發展 實現動態生成-“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設計】相關文章: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設計04-29
面積和面積單位評課稿經典之作04-30
《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04-25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04-30
小學數學《面積和面積單位》說課稿06-01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教學反思范文04-27
面積和面積單位的數學教學反思04-27
關于面積和面積單位教案4篇04-08
課文《面積和面積單位》教學反思范文04-27
面積和面積單位數學教學反思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