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
內容提要:本文繼續了作者以往對全球化問題的全方位研究,試圖從文化的視角集中對這一研究課題在當今國際學術界的現狀作出評述和總結,并結合全球化在中國文化中的實踐對這一現象作出理論描述和建構。作者認為,全球化現象雖然起源于經濟領域,但作為一個歷史過程和文化建構,至今已經有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它已廣泛涉及政治、社會、法律和文化諸領域,并對文學研究產生了積極的和消極的影響。既然有著不止一種形式的全球化,對之的研究也就應當是多維度和全方位的。從跨文化的理論視角探討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的關系已經成為當今的國際比較文學和文化研究領域的一個新課題,在這一大的框架之下,有必要對產生于全球化過程中的身份政治和流散文學等當代社會的獨特現象作出理論探討和學術研究。關鍵詞:全球化 文化研究 文學研究 流散文學 流散研究 全球本土化
對于全球化這一經濟、社會和文化現象的研究,最近十多年來已經成為整個國際人文社會科學領域內的一個熱門課題。就我本人目前所參與的幾個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而言,這個課題幾乎吸引了所有活躍于政治、經濟、社會理論和文化界的主要學者的注意。不少國家的科研機構或基金會撥出巨款讓學者們對之進行系統的多學科研究,(1)以便從跨學科和跨文化的視角建構出一種全球化的理論(a theory of globalization)或文化(a culture of globalization)(2)。當然就目前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而言,要對全球化這個概念作出令大多數人都滿意的界定實在是比較困難的。但是對全球化現象及理論的研究仍在繼續,而且有著概覽總結的趨勢。(3)但介入這一研究和討論的大多數學者都認為,經過近十多年的理論爭論和實際操作,全球化現象的存在和發展已經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可,因此人們一方面試圖從理論和學科的層面對之進行研究,另一方面則試圖從各個不同的角度對之進行修正、反撥和批判。這樣一來,伴隨著全球化這一術語的頻繁使用,另一些衍生甚至杜撰出來的術語"全球性"(globality)、"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反全球化"(anti-globalization)、"變異的全球化"(alter-globalization)、"解全球化"(de-globalization)等也就應運而生了。正如英國學者楊·阿特·肖爾特(Jan Aart Scholte)最近所中肯地指出的,"盡管定義并非一切,但一切都包含著定義。對全球化的認識實際上有著界定世界的作用。因此對全球化的每一種研究都應當包括對這一術語的仔細的并帶有批判性的審視和考察。"(4) 正是本著這一目的,本文首先從對全球化的界定和描述入手。
全球化的界定:歷史及當代理論建構
本文既然是從文化角度來討論全球化的,因此其側重點自然在于這一領域。在從社會、歷史和文化等角度對全球化的含義作出描述方面,羅蘭·羅伯遜(Roland Robertson)(5)和楊·阿特·肖爾特(6)等人的早期著作中都已經作出了相當明確的描述,而且前者在社會文化理論中對這一術語所起的推進性作用是世人所公認的。在人類學和歷史學界,阿君·阿帕杜萊(Arjun Appadurai)(7)、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8)等人也作出了較為深入的研究。毫無疑問,他們的先期成果對于我們中國學者的全球化研究有著較多的啟發。按照肖爾特以及另一些更早些的學者們的考察,雖然"全球化"這個術語直到20世紀后半葉才被人們創造出來,但在此之前,其相關的詞藻已經廣為人們所使用了。比如英語中的globe這個詞早在幾百年前就被人用來說明我們所生活在其中的行星是"圓的",形容詞global使用于19世紀后半葉,動詞globalize伴隨著名詞globalism(全球主義)出現于20世紀40年代, globalization 于1961年被收入《韋伯斯特英語詞典》第三版,而作為說明一種狀況的概念globality(全球性)則是于1983年由羅伯遜首次使用的。隨著全球化這個術語在英語世界的頻繁使用,它也在其他主要的語言中產生出了對應詞,如阿拉伯語中的 lil ’alam,漢
[1] [2] [3]
【全球化理論與文學研究】相關文章:
全球化理論探討04-26
全球化和中國現代文學研究04-27
經濟時代的文學研究與教學--讀《文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04-26
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與全球化04-30
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當代全球化05-02
馬克思世界歷史理論對全球化研究的指導04-26
用唯物史觀的方法分析全球化--從馬克思的世界歷史理論看今天的全球化討論04-30
論馬克思全球化理論及其現實意義04-26
全球化、文化全球化與文化主權04-27
全球化印痕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