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浙江教育會與浙江教育近代化
摘 要:浙江教育會及其系列活動對浙江教育近代化產生了重要影響,主要體現在:(1)是推進浙江近代教育的核心力量;(2)是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宣傳者和鼓吹者;(3)是各種新教育思潮在浙江的積極傳播者;(4)是團結和聯系浙江教育界進步力量的中樞。關鍵詞:新教育;《教育周報》;教育調查;社會教育
浙江教育會是清末民初的一個涵蓋全省的民間性教育團體,存在于1912年1月到1926年11月,期間經歷了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和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這四個在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歷史時期,在研究新教育、傳播新文化、新觀念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產生廣泛而又深遠的影響。
一、創辦近代教育刊物,從輿論上大力宣傳新教育
浙江教育會創辦的教育刊物,主要有《教育周報》、《教育潮》和《浙江教育會月刊》三種。1913年4月1日首辦《教育周報》,“為本會研究教育、發表意思之用!盵1]該刊也是浙江省較早的一份專業性雜志,主要辟有言論、學術(思潮)、紀聞、時評、感言等欄目,周出一期,約二萬言。該會的主要骨干成員如孫增大、何紹韓、金學儼等先后主其筆政。共出有235期,止于1919年3月30日。對于已出的235期,筆者得見202期,結合《中國近代期刊篇目匯錄》所載,其全部篇目內容大致如下:
由上表可以看到,《教育周報》所辟欄目竟有25個之多,其所含容量之大可見一斑。
各欄目突出對新思想、新觀點、新教育的傳播。如紀聞:主要記載了國內外直接或間接有關教育的各種新聞,諸如“英國整頓學校之近聞”、“余姚陳女士熱心興學”、“青田知事漠視教育”等。其特點是容量大、速度快、信息靈,開啟民智,增人見識。該欄目總計4198條,是全部信息量的69%。這在向來“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沉悶氛圍中,無疑吹進了一股清晰的空氣。
學術(思潮):以傳播新的學術思潮、觀點及近代的一些科技知識為主,其中有直接譯自國外的文章,也有通過國人自身消化后間接介紹的論文,及會員本身在實踐工作中得出的體會和認識等。如夏丐尊譯、盧梭著的《愛彌爾》,嚴復譯的《論東西二教育所以匯合之術》等。這類文章學術意味較濃,知識性較強,讀者可以從中學到許多新的近代科技知識和教育方法。
其它如“言論”、“法令”、“時評”、“調查”等欄目,無不表明了教育會在傳播新教育等方面所作的極大努力。對于教育界來說則可以不斷豐富更具現實意義的教學內容和更為有效的教學方法。所有這些,顯然為教育走向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1915年以后,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興起。為了適應這一新的形勢發展和更好地發達教育,1919年2月,該會經評議會決議,把《教育周報》改為月刊,易名《教育潮》,4月25日發行第一期。“自今伊始,將擴充其篇幅,變更其體例,刷新改進,以與全國教育界相見焉”[2]。該雜志以“闡發教育之真義力圖改進為宗旨”,任務是“介紹世界新教育之思想學術,批評中國教育之弊病缺點,商榷新教育之建設,記載國內外教育之現狀”[3]!督逃薄饭渤10期,止于1921車1月。其中前六期的文章內容多以積極傳播新文化、新教育為主,占70.5%。如經亨頤的“動學觀與時代之理解”,楊賢江之“現代教育主張與現代哲學”[4],杜威講演“平民主義的教育”和胡適講演“實驗主義”[5]等。
但第六期后曾一度?,到1920年10月復出第七期。復刊后的《教育潮》表面上主張“新舊兼容”,實際上已積極提倡“國粹”,反對新思潮了。第七期何競明的“新文化僅資考證應折衷經子并擬學校酌授經子說”,及第八期柯璜的“余對于新思潮之疑問”便是例證。因而立刻受到文化界進步人士的猛烈抨擊。
《教育潮》內容的變化,正是當時浙江教育界進步和反動勢力在尖銳斗爭中進步勢力暫時受到挫折的結果。浙江教育會也自此開始走下坡路。
1924年11月,省教育會發行《浙江教育會月刊》(以下簡稱“月刊”)。至1925年5月,
[1] [2] [3]
【浙江教育會與浙江教育近代化】相關文章:
義務教育學校浙江浙江省農村04-27
浙江教師教育寫作范文05-01
浙江特色·浙江人04-26
浙江的比蛇04-26
期待浙江05-02
游浙江05-01
初中科學目錄(浙江教育出版社)05-01
浙江實用醫學04-30
浙江青瓷04-29
游浙江作文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