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語文校本課程管理的三度空間論文
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思維特點和思考方式,對問題有自己的想法和見解。但是在傳統的語文課程中,教科書都是分科知識,過分強調本學科知識,這與在實際生活中學生所要面對和處理的生活事件或問題的多元化相矛盾,忽視了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特別是扼殺了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創新能力。面對教育和現實脫節的現象,在大量的理論學習之后,我們根據后現代課程觀,給校本課程建設作了重新定義,認為它實際上是學校教育教學活動實施的過程,是校園文化形成的過程,是學生個性成長和教師專業得到提升的過程。
我們在對照語文課程標準和課程計劃的基礎上,以“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作為導向,對本校一千多名學生進行問卷調研,從語文課程目標的設定、課程內容的設置、課程資源的開發等方面進行改革。我們嘗試利用社區和學校的課程資源,遵循學校校本課程管理制度,有機擴充語文教學內容,研發了“創意閱讀與表達”和“趣味語文”兩門語文校本課程。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了語文校本課程管理的“三度空間”。
一、整體規劃,部門聯合,決定了課程的高度。
校本課程開發是一項復雜、系統的工程,需要學校整體規劃,各部門加強聯合,以此提升校本課程的高度。
首先,由校長室牽頭,架構了校本課程管理的三級組織機構,即教導處、德育處、科研室、黨支部和總務處,聯合負責校本課程的建設、管理、規劃審定、監督檢查和考核驗收等工作,并分成課程決策和研究兩支隊伍來分頭落實。第一支隊伍由專家、校長、教師代表、學生代表和家長代表組成,其職責是確立目標、建立制度、組織教師、安排課時、確定場地、強化社會、溝通協調和實施評價;第二支隊伍是根據課程編制的需要,由同學科或不同學科的教師組成,其職責是制訂方案、明確分工、相互研討、合作教學、編寫教材、評估學生等。
其次,我們精心制訂了《語文校本課程建設方案》,對校本課程所涉及的學校各方面的人力、物力與財力,包括教學設備、師資結構、教學組織等予以落實,進行整體規劃。我們規范了校本課程的管理流程:從課程申報、初步審核、課程實施、課程管理、活動總結、實施評價到課程評定等,每個環節都有與之相匹配的管理制度和落實情況的檢查。在管理過程中,教導處、德育室、科研室聯手,形成合力,從課程組織上予以全程管理,保障落實。在遵循課程計劃剛性規定的基礎上,我們努力拓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時間和空間,讓活動具有可操作性。
同時,我們還設立了校本課程建設專項基金,用于重點課程所需的器材費、活動展示費、聘請專家費和績效工資獎勵等,采用“多米諾骨牌”式的研究策略,對在課題建設方面表現突出的教師進行獎勵,激勵教師在不斷學習、實踐、反思、提升的過程中,以理論學習為先導,以探索實踐為重點,逐漸形成特色,積累富有成效的做法和經驗,將校本課程建設浸潤到學校工作的方方面面,由點到面,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讓課程改革深入到每個人的心中,將課程改革推向新的高度。
二、統整課程,內外貫通,決定了課程的寬度。
語文學習應該是分支廣、范圍寬、實踐性強的綜合性學習過程,它需要各種學習資源和學習途徑。因此,我們在研發語文校本課程時,立足于關注學生的生活,統整各類課程,打破學科壁壘,溝通校園內外,尊重和滿足每個學生和教師個性發展的需要,以“大語文”的學習思路,拓展了校本課程的寬度。
從宏觀角度看,我們在學生問卷調查的基礎上,從學校的辦學理念、學生成長需求、社會發展期待等方面,架構了“金色童年”校本課程體系的基本框架。其目標是系統地安排基礎型、拓展型、探究型三類課程的學習內容,形成學習鏈,以此彰顯學科學習的綜合性。語文學科就是將語音、文字、語法、修辭、邏輯等語言文字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語言文字進行實踐活動的成果(如思維、寫作、演講、交際)等內容進行整合。在實施語文校本課程的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到打破學科壁壘,利用社區和學校的各類課程資源,選擇貼近學生日常生活的常識性問題,較系統地引導學生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來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除了教給學生學科知識與技能外,還加入了學生思想、觀察、記憶、想象、思維、審美、創造能力、人格情操等各種語文學習能力和人文精神的培養。
從微觀角度看,我們根據“金色童年”校本課程體系的框架結構,聚焦三類課程建設,將語文校本課程的研發納入到整個語文課程體系建設中。課程內容的組織結構包括社區、學校、家庭多個層面,它的組織方式既有一定的規律,呈遞進或形成序列,又有多維度的交叉,具體如下。
內環——基于課程標準,立足教材,活用教材,對教材進行適度調整,以此來彌補課程標準要求下的教材局限。中環——基于課程標準,根據學情,進行學科拓展,設計開發學科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按學段將學科知識與技能進行梯度式拓展,并形成序列,引導學生將課內所學的基本知識和方法在生活情境中綜合運用。外環——基于課程標準,挖掘資源,進行學科整合,通過設計開發跨學科式綜合實踐活動校本課程,從目標、內容、實施方法三個層面對基礎型課程的教材進行統整,以此打破學科間的壁壘,在多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中,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
在開發校本課程的過程中,內環是核心,主要是通過課堂學習,讓學生儲備知識和學習方法,培養基本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中環和外環屬于綜合實踐活動范疇。前者是單學科的,旨在促進單門學科知識向能力的轉化;后者是跨學科的,旨在幫助學生提高綜合素養。從活動來說,中環的實踐活動主要是借助任務單實現統一的學習目標,外環則更具有選擇性,具有激揚學生個性發展的活力。我們基于國家課程標準,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經歷,培養了他們的語文學習能力和人文精神,提升了學生的語文素養,賦予“金色童年”校本課程新的活力和內涵。
三、多元評價,延展時空,決定了課程的厚度。
除了豐富的語文教學資源和合理的教學方式,還需要配套的評價方式才能有效落實課程的實施。因此,我們結合“上海市中小學生學業質量綠色指標”測試和金山區基礎素養評估項目,根據語文三類課程的不同特點,嘗試采用體現表現性的多元評價模式。我們將學生的知識、能力與綜合素質作為評價考核目標,延展評價的時空,通過課內和課外兩條途徑實施課程評價,搭建各類平臺,讓學生“表真、表善、表美”,將校本課程推向縱深發展。
課內三條措施:一是通過精心設計學案,在學科課時計劃中完成;二是依托“快樂活動日”的實施,在學科拓展型課程中完成;三是基于學科知識結構和能力目標培養,借助其他學科共同完成綜合素養的提升。
課外三條措施:一是依托校園學科節,基于學科特征,在校園活動中自主完成;二是賦予“雛鷹假日小隊”學習知識與技能的行動內涵,在小隊活動中合作完成;三是挖掘寒暑假黃金時段的資源,在親子活動中互動完成。
我們從基礎知識技能、綜合素養評價和快樂活動評價這三個視角,從評價主體、評價內容、評價方法等方面進行動態評價。例如,教師根據每個學生參與學習的態度,以課堂評價、作業展評、教師評價為主,采用“單向研究學習單”“成長記錄表”和“網絡探究的交流”等多元化評價方式。
“單向研究學習單”是根據研究主題確定研究內容和方法來設計的具有項目特點的學習記錄單,通過過程性記錄,學生之間互評,不斷改進學習成果!俺砷L記錄表”即用表格的形式,分為“優秀”“良好”“一般”“較差”幾個層級記錄學情,作為“優秀學生”的評比條件,由學生本人、其他學生、教師、家長(或社區)四方面分別予以評價。最后,把學生項目活動的成績載入《學生成長手冊》。同時,教師將學生的活動成果借助班級展示墻、開放閱覽角、“小荷才露尖尖角”博客網站等進行展示評比,通過發布主題式網絡研討話題帖子,讓不同年級的學生共同參與研討,根據點擊率和評價質量的好壞,來評選“麻辣點評家”“精華帖”等,將研究的內容不斷擴大,研究的難度逐步加深。
在教師、同伴、家長、自己等多方評價下,學生在品鑒別人活動成果的同時,學會積累與自我評定,取長補短,促進學生自我反省能力的提高和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生發現了自己的優點,獲得了自信,從而能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快樂地學習。
【語文校本課程管理的三度空間論文】相關文章:
高中語文校本課程使用策略論文04-27
校本課程工作的闡述論文05-03
小學語文校本課程綱要04-30
對初中校本課程開發的思考論文05-02
小學德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及探索論文05-02
校本課程開發的內涵及基本理念論文05-03
校本課程管理制度04-30
農村初中校校本課程建設思考論文05-02
我國中學校本課程開發論文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