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大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社會性思考教育論文
摘要:動機是促進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內驅力?v然影響大學生學習動機因素眾多,但是當前中國處在社會全面轉型期。因此,有必要從社會視角探究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進而深入了解當前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學習觀,以便為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支持。
關鍵詞:大學生;學習動機;社會性思考
動機是由一種目標或對象所引導,激發和維持個體活動的內在心理過程或內部動力。人的一切活動都離不開動機,動機是活動的動力與源泉。而學習動機是指引導學生活動,維持學習活動,并導致學習活動朝向一定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在學生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學習動機是學習過程的核心,是影響學生學習活動的重要因素,它不僅影響學習的發生,而且影響學習進程和結果。大學生學習活動具有專業性、獨立性和自覺性等特點,這就更需要濃厚的學習興趣作為推動學習的內部動力,促使其在學習活動上保持足夠的強度和力度。
筆者認為,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是學校教育重要任務之一。學習動機的影響因素眾多,既有與動機指向的目的相關的因素,又有個體相關的因素。然而,處在社會轉型期,外在的社會環境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影響越來越重要。為此,作為高校教師有必要了解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并從社會角度提出各種舉措,培養和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不斷提高學習能力,使其順利完成學業。
一、大學生學習動機的特點
大學生學習動機強弱受到現實社會的影響,隨著科學技術發展,社會對大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學生學習動機理應隨著要求的提升而不斷增強。然而在社會經濟制度轉型時期大學生學習動機強度呈現不升反降的態勢,而且受到多元文化與不同價值觀的沖擊,大學生學習動機凸顯出新特點。
1.功利性
在就業壓力日益嚴峻和考研熱、公務員熱“成瘋”的雙重社會現實影響下,絕大部分在校大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及在學習內容選擇上都與職業掛鉤,熱衷于各種形式的考證,以便為將來順利就業添加砝碼,而往往輕視其他課程的學習。大學生學習動機呈現明顯的功利性,尤其是隨著年級的遞增,這種特性就愈發突出。
2.懼師性
與中小學學習活動相比,大學生的學習具有自覺性、自主性、獨立性等特點,這就表明在學習過程中,要充分依靠學生個體的主動性,自主進行學習。然而,由于缺乏家長的督促與升學的壓力,部分學生不能嚴格要求,放松自己的學習。而且很大部分學生學習動機強弱與任課老師的嚴厲程度成正相關。如果教師工作嚴謹,對所教課程內容和考試要求嚴苛,那么在這種情形之下,學生礙于教師的威嚴,產生恐懼心理,會擔心考試掛科,進而就會端正學習態度,設法強迫自己學習,這時學習動機就會得以強化,否則亦然。
3.多變性
筆者根據所教學生學習情況的觀察發現:大學生學習動機強度不穩定,呈現多變的趨勢。大學生學習動機強度的多變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自我控制力較弱。大學校園猶如社會,學生們處在各種復雜的關系之中,由于大學生心理尚未完全成熟,其情緒容易受到外界干擾,進而會影響到學習動機的強弱。其次,不同年級間學習動機呈現差異。筆者曾做過相關調查研究,周末主動在教室或圖書館自習的學生中,大一新生占40%,大二10%,大三5%,大四45%。這一結果表明:大一、大四學生學習動機較強,而大二、大三的學生學習動機較弱。學習動機強度與年級遞增之間呈倒U形的關系。
4.社會性
隨著知識的增加和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大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人生目標與遠大理想逐步樹立,其學習動機的社會性意義也在日益擴大。根據山東大學的一項調查表明,大一新生認為自己高考復習的學習動機是“報答父母恩情”、“爭口氣”的占91.3%;而在大學一、二年級學生的調查中,則有89.5%的學生認為“做一個對社會有更多貢獻的人”、“在××專業領域要有所建樹”等是自己學習的動力源泉。 二、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途徑
通過對大學生學習動機的作用以及社會轉型時期大學生學習動機特點的分析,筆者認為可以通過以下途徑來激發和培養大學生學習動機。
1.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
人才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發展的動力。尤其是社會劇變、科技高速發展的今天,人才更是國家綜合實力的象征,擁有了高素質的人才就能在國際競爭之中占據主導地位。受過高等教育熏陶,掌握了本專業基本理論與知識,具有較強能力的大學生們,是我們國家發展的寶貴資源。
“知識改變命運”,但是在社會轉型期,隨著就業壓力劇增,部分大學生歷經四年學習,畢業時卻無法找到合適或滿意的工作,而且部分大學畢業生的工資還不如民工。當前社會現實表明:在一定程度上知識并未能改變其命運。這就致使很多高中生棄高考,直接進入社會,讀書無用論的思想重新抬頭。雖然出現這一社會現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社會有責任改變這一現實,營造一個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
2.創設任人唯賢、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
在取士選才上任人唯賢在中國社會源遠流長,最早可以追溯到漢代董仲舒的選士思想。至此以后,德才兼備成為歷朝歷代用人的標準之一。在古代社會中,盡管很多有識之人學富五車,但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并不能求得一職半官。筆者認為,缺乏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是造成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經濟產業結構的調整,畢業生就業觀念的轉變,就業渠道隨之多樣化。但深受“學而優則仕”觀念的影響,絕大部分畢業生還是傾向于選擇穩定、體面的工作,而這些工作的招聘方式主要是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試來篩選出優秀者。據報道,2011年國家公務員考錄比例達到59∶1,要從眾多的報考者中選拔出優秀者,就必須堅決杜絕托關系、走后門,任人唯親的不良風氣,而是理應創設任人唯賢、公平、公正的用人環境。
3.樹立大膽使用人才的觀念和肚量
深受儒家封建倫理道德思想的影響,中國職場上論資排輩現象非常盛行,在公務員行列、事業單位表現尤為明顯,用人單位對人才的提升不是以其自身的能力加以衡量,而是根據其工作年限、職務等方面作為主要考量指標。
任何企業與組織要保持長久的競爭力,無時無刻都需要注入新鮮血液,大學畢業生們是一個精力充沛、自信滿滿、視野獨特、知識結構合理、思想靈活的群體,可以為單位拓寬新的發展領域,為單位提供動力支持。但是在現有行政組織體制之下,很多領導在使用人才時肚量太小、寬容心不夠,不能提拔德才兼備、有識之士,使得這些受過高等教育的學子們缺少施展才華的舞臺與空間。
4.拓寬人才成長通道,創造學生主動學習的外部條件
何謂人才?何謂高素質人才?并沒有確定而絕對的標準。而且學生存在個體差異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根據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的多元智能理論可知,個體存在八種不同的智力發展空間,作為教師要善于了解學生,積極肯定學生的閃光點與長處,拓寬學生成長的通道,摒棄以知識、以分數作為學生成才與否的指標。
學習是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腦力活動,整個學習過程都需要學生主觀能動性的充分發揮。盡管影響學生學習動機持久的動力來自于學生自身,但學習動機的發揮也需要來自外在的驅力。那么這就需要教師積極創設一些迫使學生主動學習的外部條件。如改善教學方法、改變教學組織形式、采取積極有效的激勵措施等舉措。
【大學生學習動機激發的社會性思考教育論文】相關文章:
論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04-30
創設求趣環境激發學習動機論文05-02
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04-29
如何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05-01
論高職院校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04-28
如何激發農村中學生學習動機的論文04-27
激發學習興趣 強化學習動機04-30
英語學習動機的激發和保持05-03
借鑒歸因理論 激發學習動機04-30
如何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動機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