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工程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論文

時間:2023-05-03 22:02:10 論文范文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機械工程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論文

  摘要:從“中國制造2025”現代制造業轉型升級對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需求轉變的角度出發,提出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能力素質新要求。分析現有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在人才培養標準、實踐教學、導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的不足。結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積累的經驗,從培養目標定制、能力素質體系構建、課程內容優化、實踐教學資源整合、校企協同育人以及教育評價體系完善六個方面,探索服務“中國制造2025”的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改革舉措與實施路徑。

機械工程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論文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人才培養

  近年來,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取得較快發展,目前已與學術學位研究生共同成為研究生培養的重要組成部分[1-2],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在碩士研究生培養中將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智能制造成為我國制造業的主攻方向,生產方式的信息驅動要求更高層次的應用型專門人才[3]。如何明確新時期專業學位究生培養標準的發展方向,制訂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是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的難題之一。

  一、“中國制造2025”對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能力素質的新要求

  隨著現代制造業的全球化升級,許多發達國家實施了有效的研究生教育改革規劃,將高層次人才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提升視為重要突破點,在教育理念和教育實踐的層面上走在了我國研究生教育的前面[4-5]。“中國制造2025”對技術、生產與人三者之間的關系進行了重新定義,以適應日益發展的市場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

  (一)面向工程、側重職業的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定位

  “中國制造2025”發展規劃的提出推進了我國現代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對具備工程師能力和職業素養的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的需求急迫。然而,機械工程行業現有工程師幾乎都是通過企業對專業技術人員的二次培養而來,加之我國企業技術人員流動性較大,培養效率和規模都非常有限,尤其與“中國制造2025”十大重點規劃領域人才的匹配性較低。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要求緊密結合工程與職業,彰顯高校自身的專業優勢和區域產業特色,突出扎實的機械專業理論基礎和實踐能力,利用現代工程技術創造性地解決某一領域內的復雜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并能夠擔負行業技術和管理工作,具備高度社會責任感和優良職業素養,有效緩解我國制造業發展過程中高層次人才短缺的問題。

  (二)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多工程領域實踐背景

  兩化融合和智能制造已成為“中國制造2025”的時代發展主題,僅僅掌握機械學科以內的專業知識和行業技術的人才,很難適應現代制造業多領域技術交叉成為常態的知識需求。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制造業信息化、人工智能、互聯網等熱點技術的融入,注重創新思維、工程意識和團隊協作能力的培養,形成“多學科知識交叉融合、多工程領域實踐背景”的復合型高層次人才,由“學科知識導向”向“工程需求導向”轉變。

  (三)跨界創新思維和創新意識能力

  新時期現代制造業領域涉及的工程項目開發和產品設計越來越注重創新元素,因此跨界創新是“中國制造2025”引領的產業變革的關鍵。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博而廣的知識是一切創新思維和創新實踐的源泉,是變構思為現實的基礎,要針對與我國制造業十大重點領域相關的前沿理論與必備知識,進行有目的性、有組織性地強化;第二,創新思維是“中國制造2025”的根本,是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動力,教學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工程項目和產品設計的全生命周期性。符合“中國制造2025”要求的高層次專門人才,并不簡單是“專業知識+職業能力”,應該是創新、知識和能力的有機結合體。

  二、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中現存問題的分析

  (一)培養標準尚不明確、培養方案與學術型趨同

  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的人才培養側重于工程應用,其目標是向行業企業輸送大量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然而,很多高校在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方案、課程內容、教學資源配置等諸多方面投入不足,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相對滯后。部分高校為應付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改革,直接將學術學位研究生培養方案進行簡化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此外,課程設置中缺乏實踐性,未能彰顯面向工程應用的專業特色,致使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理論教學方面不如學術學位研究生全面,在工程實踐教育方面又未得到實質性的兌現,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初衷相差甚遠,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處于“四不像”尷尬局面。

  (二)企業參與度不高、實踐能力提升流于形式

  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更需要有針對性的開設與培養標準相匹配的實踐教育,校企產學研深度合作是實現這一目標的重要渠道[6]。由于我國研究生高等教育現有體制的局限性以及當前經濟社會發展所處歷史階段等原因,雖然從政府產學研激勵政策、校企共同申報項目數量等方面來看,校企合作取得的成果非常豐富,但校企合作仍然面臨渠道單一、不穩定因素多、流于形式等困境。究其原因:一是高校與企業兩者的利益驅動差異化嚴重,高校通過校企合作的期望集中在研究生培養經費、共同申報項目等方面,將企業視為實踐教學基地的一部分,并沒有切身為企業的發展轉型考慮,企業不會讓研究生接觸自身的核心技術;二是企業實際用于生產制造的工藝技術較為成熟,適合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創新課題和研發需求較少;三是企業對于實踐基地的人員和經費投入有限,具有行業資深經歷的高級技術人員相對較少,缺乏研究生指導經驗,且大部分高級技術人員都兼任管理崗位,從經驗、時間和精力三方面來看企業導師非常容易流于形式,共同制訂人才培養方案、培養計劃、指導學生畢業論文等深層次校企合作育人將更難以實現。

  (三)導師隊伍配置不足、評審機制不合理

  隨著專業學位研究生招生比例的提高,應用型導師的數量在短時間內又較難提升,很多學術型導師臨時兼任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指導工作,人才培養思路和培養模式沒有實質性的轉變,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過程中并未體現培養目標中所要求的工程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盡管教育部早在2009年發布的《關于做好全日制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的若干意見》中就提出要“建立健全校內外雙導師制”,各科研院也積極響應聘請企業技術骨干作為校外導師參與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指導工作[7]。但校外導師所享受的工資待遇仍然主要來自于任職企業,自身的工作壓力和崗位職責相比于高校教師較為繁重,指導研究生的時間不能保證,因此經驗和時間雙重合格的校外導師數量同樣非常有限,最終研究生主要還是依靠校內導師指導,以“能力為導向”的人才培養理念很難從“理論”走向“現實”。

  三、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的重構與措施

  (一)制訂“多學科知識、多樣化能力”的培養目標

  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不僅要掌握機械工程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還要具備智能制造、互聯網和大數據等交叉學科的知識。根據國內外制造業強國戰略背景下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培養的新目標和新要求,歸納總結專業學位研究生適應智能制造、技術創新應具備的知識和能力特征。通過指導研究生運用先進的科學理論與技術方法完成某一領域內復雜工程問題的解決,交叉培養創新能力、實踐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實現“多學科知識、多樣化能力”人才培養目標。

  (二)構建“注重專業能力、突出應用創新”的能力素質體系

  緊依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應用型定位,分析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在專業領域內的知識理論基礎能力、技術攻關能力和實踐創新能力等核心要求,細分能力素質組成要素,突出多學科綜合應用能力和技術創新能力在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中的重要地位。現代制造業的智能化和個性化轉變,產品的升級換代以及對新技術、新功能的需求越來越快,工程問題的跨界融合創新、多元集成創新將成為主流趨勢,研究生培養過程中要注重創新思維的培養,挖掘研究生在實踐活動中的創新潛能。

  (三)優化“兩化融合、技能優先、面向工程案例”的研究生課程內容

  依托與校企合作共建的合作平臺,圍繞與制造業信息化相關機械工程學科領域發展的最新動態、工程技術、生產工藝和實際工程問題等,實施面向工程實際的、產品生命全周期的研究生課程內容改革。課程內容中要拓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先進制造業的應用范圍,強調綜合性、應用性、開發性,多一些實際的案例分析。組織理論功底扎實、實踐經驗豐富的研究生導師,編寫適用于專業學位研究生應用型教學的特色教材。課程內容設置要圍繞自身的專業特色和區域產業需求,以職業為導向,讓更多的行業企業參與進來,共建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面向工程實際應用的課程內容。

  (四)整合“產教融合、虛實相長”的實踐教學資源

  深入開展產教融合,面向企業開放辦學,將政府、企業、科研院所和行業協會等社會實踐資源融入研究生培養,共商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計劃,共建企業研究生工作站、推進“科技副總”和“產業教授”等政策,形成多學科融合、多團隊協同聯合培養模式。我校以與西門子公司深度合作辦學為重點,將機械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發展需求實時反饋到教學理念中,以協同項目為載體,按照產品設計制造、工業生產管理等智能制造全流程,建設了機械產品設計制造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資源,構建以智能制造為核心的全流程實踐教學體系。

  (五)實施“項目綁定、校企協同培養”的育人模式

  校企之間建立的有效產學研合作機制是實施校企協同育人模式的關鍵,積極調整專業學位研究生得培養模式,培養滿足行業企業實際需求得高層次應用型專門人才。建立健全“雙導師”制度,拓寬學校與企業之間深度溝通的渠道,利用企業的實踐資源彌補校內實踐教學的不足。校內導師和校外導師根據合作項目的需求和研究生培養目標,共同制定符合研究生個性化發展的培養計劃,明確研究生階段化學習目標、課題及論文的完成進度。企業可以通過雙向選擇,選拔對企業產品和企業文化比較感興趣的研究生,畢業后優先考慮為合作企業服務,通過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實現雙方的“共存共贏”。

  (六)完善“多元評價、以用為主”的教育評價體系

  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培養過程是“研究生—高校—企業”三者之間互動的有機整體,如何衡量其人才培養質量是否符合“注重專業能力、突出應用創新”的能力素質要求,則需要一個合理的教育評價制度。充分考慮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目標定位和自身特色,突出以知識應用能力評價、解決工程問題能力評價和實踐創新能力評價為重點的專業學位研究生實踐能力評價方法,建立社會、企業、院校共同參與的多元化評價機制。及時對人才培養方案做出調整優化和改革,推動校企協同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模式的良性循環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潔,張小玲,武文潔.對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教育與培養模式的思考與探索[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15,36(1):60-63.

  [2]別敦榮,易夢春,李家新.“十三五”時期研究生教育發展思路[J].中國高教研究,2016,(1):83-90.

  [3]國務院關于印發《中國制造2025》的通知[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15,(16).

  [4]范冬清.美國專業碩士培養現狀、特征及爭議[J].比較教育研究,2016,(10):65-70.

  [5]王文科.中、英兩國專業碩士教育比較[J].高教發展與評估,2010,26(6):69-73.

  [6]張志紅,潘紫微.全日制專業碩士:產學研合作培養模式的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4):133-136.

  [7]曹二磊,張立昌.全日制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雙導師制”問題研究[J].教育探索,2015,(8):75-78.

【機械工程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研究論文】相關文章:

學術學位與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模式比較研究04-30

研究生學位論文撰寫規范04-30

軟件外包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論文05-02

研究生學位論文致謝詞(精選13篇)01-25

中南大學啟用論文測謊儀 把關研究生學位論文04-24

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的論文04-27

軟件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論文05-02

本刊主辦院校研究生學位論文題錄04-28

科學學位博士研究生學位論文匿名評閱結果分析04-29

直面現實需求 加快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04-25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三区 | 先锋影音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 中文乱码字幕国产中文乱设 | 亚州成a人片在线观看高清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亚洲AV观看 | 中文字幕成人乱码视频在线 | 永久免费在线观看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