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研究生培養凸顯交叉特點 挑戰“單一導師制”
物理系研究生王玉璽最近進入博士論文撰寫階段,課題是關于電子自動化軟件的。這是一個跨學科的課題,所以除了跟自己導師探討,近來他經常去數學系、計算機系尋訪老師和那里的博士生,請教研究中所要用到的數學算法和軟件編程知識。“如果有一個聯合培養的平臺,那么研究中就能少走彎路,論文的進展會更順利。”王玉璽說。
如今科研中學科交叉的趨勢越來越明顯,創新點往往就在交叉點上,但研究生培養的“單一導師制”,讓交叉創新成了一種不可能。
“一對一”與“一對二十幾”
生物信息、金融數學、數字醫學、環境等新興學科,都是交叉研究的產物。有人說,像從前那樣在單一學科里搞研究而取得創新成果,可能性已越來越小。
但是至今,我們的研究生培養仍沿用傳統的“一對一”模式,從報名、面試,到讀書、做課題再到寫論文,學生始終跟定一個導師,導師的知識結構、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課題領域等,往往構成了學生不可能跳出的圈子,容易限制學生的視野和思路。
學生對導師是“一對一”,但導師卻是一對幾,甚至一對十幾。根據上海市學位辦的最新統計,在華東政法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大學等高校中,都存在一位導師指導20多名博士生的情況。正在香港讀博士的付紅給記者講了個讓人笑不出來的笑話:“一次研討會上,一位博導聽一個年輕人作報告,覺得很不錯,事后跟他說,你很有前途,讀我的博士吧。那年輕人很不好意思地說,老師,我就是您的博士。”研究生培養“放羊式”,放大了“單一導師制”的缺陷,學生如果碰上個不大負責,或者忙得分身乏術難以負責的導師,就倒霉了。
“交叉培養”漸成國際趨勢
“單一導師制”的缺陷已經引起國內教育界一些人士的警覺。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培養辦公室主任廖文武教授說,要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就要創新研究生培養模式。
“在國外一流大學,選擇學科交叉領域做課題研究,已經成為培養具備復合能力的拔尖人才的重要渠道。”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助理研究員高磊博士在調研中發現,美國的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普林斯頓大學都建有跨學科研究中心,同時開展博士生教育。在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開設了大量交叉學科研究生課程,并成立了眾多跨學科學術組織;慕尼黑大學組建了國際科學與工程研究生院,進行以項目研究為重點的研究生教育,同時促進跨學科合作以及高校、企業合作,培養青年科學家。在日本,筑波大學建有幾個大的學科群,跨學科研究、教學和研究生培養同步展開;名古屋大學則有由單一學科專業群和多學科專業群組成的流動型研究生教育體系。
據統計,美國1997-2007年被授予學位的碩士中,接受多學科、交叉學科培養者所占比例為0.75%左右,而博士學位獲得者中的這項比例在1.8%左右,近年來,這一比例有不斷上升的趨勢。
先讓導師結束“單打獨斗”
“在中國的大學里,交叉培養研究生之所以難,一個重要原因是學校的行政管理體制:院系的劃分使得學科設置固化,而學科有所‘歸屬’才能獲得經費支持和招生名額。”清華大學研究生院的高虹指出了跨學科培養研究生的制度層面的“壁壘”。
專家建議,應當改變學生圍著一個導師轉的傳統模式,建立學生為中心、學生自主學習的教育體系;研究生培養方案宜“寬口徑、個性化”,鼓勵學生跨學科、跨學院選課;可以嘗試雙導師制或多導師制,創造條件讓研究生參與交叉學科的課題研究。
目前一些高校已經開始了探索。在上海交通大學2009年錄取的博士生中,碩士學位所在一級學科與博士錄取一級學科不同的比例高達46.6%,這表示,學校在招生時就有跨學科培養和推動學科交叉研究的意向。
廖文武認為,研究生培養應由2-3名不同學科的教授組成聯合導師組,把各位導師自身的優勢和擁有的資源結合起來。上海大學副校長葉志明則提醒,研究生培養凸顯交叉特點,前提是導師能夠合作——如今的大學里,導師們還多是單打獨斗,需要先為他們之間的跨學科合作搭建平臺,以此帶動復合型研究生的培養。
本報記者李雪林
【研究生培養凸顯交叉特點 挑戰“單一導師制”】相關文章:
鄭大雙導師制培養研究生 領軍人物當導師04-25
淺談數學語言的特點及培養04-29
應將研究生雙導師制實施下去04-25
年輕干部培養導師制工作方案08-09
研究生個人培養計劃02-27
改革研究生培養機制05-01
交叉學科人才稀缺 研究生招生困難期待改革04-27
立足學科特點培養創新意識04-29
青年教師導師制培養計劃(精選19篇)04-29
學科交叉的前景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