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小學語文教案范文集錦7篇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那要怎么寫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語文教案7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語文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本單元以“美與丑為主題。《丑小鴨》是“快樂讀書九中的一篇課文,講述了一只鴨群中的小天鵝——丑小鴨出生、成長的過程。通過它的遭遇贊揚了丑小鴨不畏困難,向往、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告訴我們不要僅僅因為外表丑陋而自卑,丑陋的外表掩蓋不了美的本質,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
設計理念
這篇課文是一篇略讀課文。為體現“快樂讀書屋引導學生快樂讀書、培養興趣、開闊視野、增加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的特點,在教學時,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在自讀、自悟、合作、探究中感悟課文內容。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體會和感悟丑小鴨不怕困難、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明白外表的丑陋并不是真正的丑,有一顆美好的心靈才是真正的美。
3.認識本課要求認識的“烘、殼、裂”等10個生字。
教學重、難點
體會丑小鴨受人欺負時的心情和他追求美好境界的精神。
教學準備
課件、生字卡。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同學們,你們愿意聽故事嗎?老師今天就給大家講個有趣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與你們的年齡相仿。但與你們不同的是,他有一個悲慘苦難的童年。在一百多年前的丹麥,有這樣一個小男孩兒,他出生在一個窮苦的鞋匠家里,在他很小的時候家里唯一能維持生計的爸爸就去世了,后來媽媽又改嫁了,繼父特別討厭他,經常打他罵他。就這樣過了一年又一年。他有一副天生的好嗓子,這是他改變命運的希望。14歲的時候他想當一名演員,可是走了好多家劇院,卻沒有一家劇院愿意讓一個窮孩子登臺表演。后來被一位窮人出身的歌唱家收留了,并教他唱歌。可是有一次他得了重感冒,嗓子被燒壞了,再也不能唱歌了。命運總是這樣作弄他,但他并沒有被困難嚇倒,開始嘗試童話創作,最終靠著堅強的毅力和不懈的奮斗,成為世界上著名的童話大師。他把自己對生活的體驗,通過童話表達出來,他就是19世紀丹麥著名的童話大師——安徒生。在我們的“快樂讀書屋九里面,就有一篇根據他的作品《丑小鴨》改編的課文, 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
2?教師板書課題,學生書空。
(把安徒生的經歷用一個小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在學生學習《丑小鴨》這個故事的同時又知道安徒生的故事。這樣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又豐富他們對童話大師安徒生的了解,一舉兩得。)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文前提示,明確閱讀要求。
文前提示:你想知道丑小鴨有什么樣的變化嗎?這篇文章會告訴你。
2.請同學們自由輕聲讀一遍課文,要讀準字音,把不認識的字圈出來借助拼音多讀幾遍,也可以請教同桌或老師。
3.同桌之間互讀課文,讀后進行自評和互評,看讀得是否正確、流利。
4.再讀課文,思考:這篇童話主要寫了誰的一件什么事呢?
(通過四次不同形式的讀書,使學生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并且通過圈出生字,相互正音,使學生通過讀去感知課文中的生字,并能把句子讀通順。)
三、深讀課文,感悟內容
1.學生自由讀課文,思考文前提示的問題:丑小鴨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
2.學生交流,理解丑小鴨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是從什么地方感受到這個變化的。
在交流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反復讀書:
(1)由學生找出描寫丑小鴨丑的語句,引導學生朗讀第2自然段,讀出丑小鴨丑的樣子。
(2)學生找出描寫變成白天鵝后美麗的語句,引導學生讀第7自然段,讀出白天鵝的美。
(3)以指名讀、齊讀、比賽讀等形式讀出丑小鴨前后的變化,在語感上形成對比,體會丑小鴨變化前后的心情。
(通過學生自主閱讀、相互交流、反復朗讀,體會丑小鴨樣子由丑變美的不同心情,從而加深對文本的理解。)
3.丑小鴨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真讓人為她高興。丑小鴨是怎樣變成美麗的白天鵝的呢?請大家再讀讀課文找一找。(學生讀課文的3~6自然段,思考)
4.引導學生交流讀書收獲,感受丑小鴨發生變化的經過,體會丑小鴨當時的心情,教師借機引導學生感受丑小鴨的.遭遇。(中間穿插朗讀訓練和指導)
5.回歸整體,有感情的朗讀全文,從整體上深入感悟丑小鴨變化前后的心情。
6.引導學生談談讀了這篇童話故事有什么感想,明白了什么道理。
7.引導學生用自己的話講講這個故事
8.丑小鴨變成白天鵝后,欺負過它的那些人見到它會說些什么?丑小鴨又會對那些人說些什么?丑小鴨見到救過它的農夫又會說些什么呢?請同學們續編故事。
(通過引導學生自主讀書,反復讀書,談體會,不斷加深對文本的感悟,使學生站在丑小鴨的角度,感受丑小鴨的喜怒哀樂,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
四、小結
丑小鴨歷經了風風雨雨,終于變成了美麗的白天鵝,多不容易呀!你感覺這只丑小鴨的經歷和誰有點像呀?(安徒生)是呀,其實丑小鴨的經歷就是安徒生童年生活的真實寫照。安徒生和丑小鴨有一樣的經歷,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不知受了多少欺侮、嘲笑、挫折。但是他們沒有消沉,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堅強地挺立著,并且幸福地成長起來。一個成了人人喜歡的白天鵝,一個成了世界著名的童話大師。
五、檢查學生認字情況
1.每個同學都認真地讀讀文后生字,看看你都認識嗎 ?
2.小組合作,互讀互聽,鞏固識字。
3.采取指名讀、齊讀等形式用字卡檢查識字情況。
(此環節的設計,是在學生反復讀書、自主讀書的基礎上,檢查隨文識字的效果,達到以讀促識的目的。)
六、超越文本,拓展延伸
1.課件出示安徒生撰寫的部分童話故事篇目。
2.學生交流自己讀過哪些童話故事。
3.閱讀《小學語文閱讀資源 ( 注音版 ) 》中《老鼠的好主意》一文,讀后回答文后的問題,培養學生的略讀能力。
(此環節的設計意圖是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開放和利用課程資源,為學生創造語文實踐的機會,從而達到略讀教學以一篇帶多篇,一點帶一片,從文本向課外拓展延伸,豐富學生積累,提高語文素養的目的。)
小學語文教案 篇2
《登山》是一篇講讀課文,講的是列寧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小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故事。
全文按事情的發展順序可分為三部分。先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接著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最后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待了他第二走險路的原因。
課文的重點是列寧兩次走危險的小路。第一次走險路是為了趕上看日出,寫得比較詳細。從“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句話,可以體會到這條路的小和險,這樣的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列寧為了看日出,果斷決定走這條小路。
巴果茨基是走過幾次這條小路的,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去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從這里可以看出,他走的時候也是有點提心吊膽的。列寧走險路的表現反映了路很“險”,他“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昏目眩”。“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說明他有點害怕。但他只是“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從這里我們已經可以感受到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1.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2.列寧先走;3.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為什么還要走險路呢?列寧的話解釋了原因。列寧說了三句話。第一句講小路令人望而生畏,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第二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第三句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列寧下山時還走那條險路,正是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課文中有一段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這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教法建議
1.要引導學生通過語言文字體會小路的險。課文中直接描寫小路“險”的有一個句子,即:“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教學時可以讓學生把這個句子畫下來,并通過這個句子具體體會到這條小路的險。只有充分理解了“險”,才能充分認識列寧堅持走這條險路的勇氣和魄力。
2.要引導學生身臨其境地體會。對思考.練習1中的第一小題“列寧第一次走這條近路時害怕嗎?”要使學生通過語言文字理解到列寧是有些害怕的,同時進一步體會到當時的處境是不由人不害怕的。人站在極高極險的地方,頭暈目眩,心慌腿軟等感覺都是正常的生理反應。列寧沒有在害怕面前退下來,而是戰勝了害怕,勇敢地走了過走,正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的堅強意志品質。
3.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是本組的讀寫訓練重點。把段意連起來是抓課文主要內容的一處常用的方法。思考.練習2要求給課文分段、最納段意,再說說課文主要內容。教學時可以讓學生理解詞句、讀懂自然段的基礎上,給課文分段,歸納段意,然后把段意連起來。連接段意的時候,幫助學生疏通語言,用通順連貫的語言來歸納課文的主要內容。
4.本課最后列寧講的一段話,是課文的重點,要引導學生理解。可以先逐句理解,再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情景深入體會,最后再讓學生適當聯系思想生活實際談談感想。
5.本課的生字“剎”“爍”“釋”是翹舌音,“皇”是后鼻音,要指導學生讀準確。“喉”的右半部不是“候”,不要多寫一豎。
以下詞語解釋供教學時參考。
沙皇--俄國過去皇帝的稱號。
深淵--很深的水。
頭昏目眩--眩,昏花。頭發暈,眼發花,課文中的意思是站在高處往下看,發生眩暈的感覺。
毅然決然--堅決地,毫不猶豫地。
6.建議本課教2課時。
句段賞析
1.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析這里描寫道路窄小難走,非常危險,然而為了趕上看日出,列寧果斷地決定走這條近的危險小路,目的是為了烘托列寧不畏艱難,迎難而上的高尚品質。
2.他們登上山頂,一股柔和的陽光正好……歡快地唱了起來。
析這一段話描寫日出時的瑰麗畫面,一方面表現了自然景物的美,另一方面也含有“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思,表達了列寧和巴果茨基歷經險路,正好趕上日出,飽覽美景時的喜悅之情。
3.“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析這句話講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強調了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下山本沒必要走險路而再次要走,正是列寧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一個范例。
難句解析
“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
這句話寫出這條路的小和險,小到“只能容一只腳”,說明小路很難行走,而且非常危險。“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只要一失足,就會掉進萬丈深淵,更加突出了小路之險。就是這樣的小路,列寧還決心走過去,可見列寧是臨危不懼的。
“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
這是列寧說的兩句話。第一句講革命者對待害怕的正確態度是:不應該被害怕壓倒,不要被困難嚇倒,要有戰勝困難的勇氣和決心。第二句是講一個革命者要自覺地鍛煉自己的意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是強調要充分利用每一個機會,而列寧正是這樣,不放過每一個可以鍛煉自己意志的機會,堅持走那條小而險的路。表現了他不畏艱險,迎難而上,自覺鍛煉自己意志的高尚品質。
重點難點
1.理解課文主要內容。練習用歸納段意的方法抓課文主要內容
2.聯系列寧兩次走險路的經過,體會最后一段話的含義。
3.弄明白列寧登山所體現的革命者的品質。
文章結構
全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可分三部分。
第一段(第1自然段):講列寧為了躲避沙皇警察的搜捕,隱居在普羅寧。
第二段(第2自然段到“歡快地唱了起來”):講列寧和巴果茨基為看日出走了一條危險的近路,登上山頂,飽覽了日出的壯觀景象。
第三段(從“大約過了一個小時”到結束):講看完日出往回走,列寧仍堅持走危險的小路,并交代了他第二次走險路的原因。
寫作特點
巧用對比贊頌品格。
首先,巴果茨基與列寧走險路的對比。巴果茨基自己幾次走過這條小路,他這次走的時候,“背貼著峭壁,扭轉了頭,不看深淵。”走過最險的地方,“輕輕地舒了口氣”,可見他也是有點提心吊膽。而列寧“在最險的地方停住了”的時候,“頭暈目眩”,但“站立了幾秒鐘,定了定神,又小心地向前移步”,他“不慌不忙”,“一步步地走過”去了。從對比中進一步贊頌列寧臨危不懼的品格。
其次,以第二次與第一次走險路相對比。巴果茨基說“不必走”,而列寧仍舊堅持要走那條小路。第二次是列寧先走,巴果茨基跟在后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過去。說明列寧比第一次走險路更無所畏懼,意志更堅定了。
解釋說明畫龍點睛。
課文結尾是列寧對巴果茨基問題的解釋,起了畫龍點睛的作用。列寧先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它”,但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要“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進一步突出了革命領袖列寧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堅定的革命意志。
中心思想
本文記敘了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看日出走過靠近深淵的危險小路的事,表現了列寧自覺地磨煉自己意志的可貴品質。
教學設計示例
14.登山
教學目標:
一、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二、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1.自學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一、提示課題
同學們,我今天要介紹一篇好文章給你們,想了解嗎?(板書)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同學們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課文。
三、按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課文
1.指導朗讀。注重表揚、激勵,激發朗讀興趣。(這一次讀,要比初讀課文時讀得更好、更流利、更有感情。)
2.生談精讀課文之后的感受。
3.鼓勵學生表演課文內容。
①指名上臺表演。
②讓表演的學生評價剛才的表演情況。
(學生自主地進入角色,充分品味文章的內涵。)
4.質疑:同學們還想知道什么?
(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各樣的問題,如:列寧下山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他第一次走與第二次走有什么不同?課文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列寧說的那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5.教師歸納學生的疑難問題。
四、課堂練習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了解列寧兩次登山的經過(走險路),學習他自覺地磨練自己意志的堅強品質。
2.理清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按一定順序寫作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明確學習目標
(出示上節課歸納的疑難問題)
1.課文的題目是登山,作者為什么還要寫在山頂上看到的美麗景色呢?
2.列寧下山時為什么還要走那條危險的小路?第二次走與第一次有什么不同?
3.“一個革命者不應該讓害怕把自己壓倒。咱們得每時每刻、隨時隨地鍛煉自己的意志。”這兩句話該怎樣理解?
二、深入探究課文內容
1.自學課文,試著解決疑難問題。
2.小組合作研討,組長歸納意見。
3.班上交流匯報。
(1)解決第一問題。可先讓學生自由地讀課文,了解列寧和巴果茨基登山時走的是一條什么樣的路。(路寬只能容一只腳,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小路之險,作者沒有直接描寫,而是通過人物的語言、動作、感覺的描寫反映出來的。(巴果茨基的語言:“路太窄,又太危險,要經過深淵邊上。”“您不能從這兒過。”動作:“貼、扭、不去看、移動”。列寧的感覺:“頭昏目眩”。)然后讓學生讀寫景的那段話,抓住“鳥兒們放開歌喉,歡快地唱起來。”這句話引導學生讀一讀,議一議,進行交流。感悟到:“鳥兒的歌唱”,不僅僅是為列寧看到自然風光而唱,它仿佛為列寧勇敢地走過小路而慶賀,更使人體驗到了“無限風光在險峰”的意境。作者通過景物描寫,抒發了列寧為自己走過險路,飽覽到美麗的景色而欣喜的心情。
(2)解決第二個問題,關鍵是引導學生讀懂列寧說的那段話,從中找出原因。①列寧坦率地承認自己害怕走這條路;②作為一個革命者,要勇于戰勝困難,而不是回避困難;③作為一個革命者要時時處處鍛煉自己的意志。
第二次走險路,與第一次相比有幾處不同:①不必走,而列寧仍舊走;②列寧先走;③列寧在最險的地方沒有停下來,毅然決然地走了過去。
(3)齊讀最后一段課文。
(4)聯系實際,談一談這段話對你有什么啟發?
三、延伸拓展
既要鍛煉自己的意志,又要注意安全。在生活中怎樣做才能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同學之間交流一下這方面的體會。
四、布置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聯系生活實際,談一談學習本文后的體會。
小學語文教案 篇3
教學目的
1. 會認本、像、著、最、狗、叫、貓、跳、又9個生字。會寫又、手、書、本4個字及詞語一本書。
2. 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識字和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朗讀,激發學生對書本的興趣,培養學生愛看書的習慣。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準備:生字,詞語卡片或教學掛圖。
教學過程
(一) 識字、寫字。
1. 識字。
⑴讓學生借助拼音讀準生字的字音。
師:利用生字卡片點名讀、和開活車的方式讀,比一比,誰讀得準,以便激發學生識字興趣。
⑵重點指導最、狗、貓三個字的讀音,發現讀得不準的要及時糾正。
⑶說說自己的識字方法。
⑷師要啟發學生用多種方法記憶字形。如最字,可啟發學生:這個字是我們認識的哪些字組成的 ?讓學生把它拆成日、耳、又三個已經認識的熟字,以便幫助記憶。叫和貓可連成一起編成兒歌小貓、小貓,喵喵叫來記憶。本字可與木字進行比較。
2. 寫字。
⑴讓學生先看一看要寫的字的字形。
⑵師引導:又本兩字書寫時撇和捺要伸展。手字書寫時撇和兩橫要寫在上半格,這三筆的間隔要均勻,下面一橫要寫長一點,寫在橫中線上,最后一筆是彎鉤。
⑶書空
⑷課堂練,教師輔導。
(二)朗讀、背誦指導。
⑴朗讀第一節的`前三句,語速稍緩慢,語調輕而低,體現爸爸、媽媽和我沉浸和陶醉在書本中。我也愛看書中的也字應拖長一點,表現出我
也喜歡看書。第二節的前三句中,厚厚大大花花綠綠應讀重些,強調書的種類多。
第二節的最后兩句押韻,朗讀時要讀出韻腳。
⑵帶著愉快的心情輕松地朗讀,體會我對書中的小狗小貓猴子的喜愛之情和被它們所深深吸引,體會了我對書本的濃厚興趣。
⑶引導學生邊讀邊做動作,表演朗讀。
⑷檢查互讀。試背誦。
(三)感悟、理解。
⑴讓學生朗讀課文后,師引導觀察:畫面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干什么?讓學生說說,然后引導學生,小朋友的 爸爸和媽媽在看書,小朋友和他們一樣在看書,就是我也在看書,體會也的用法。
⑵讓學生做拿和捧的動作,比較課文中用詞的準確性,同時體會小朋友一家對書本的喜愛。
⑶找出課文中的一些句子,讀一讀,然后 讓他們進行想象,感悟課文內容的精彩。
⑷結合課文內容,編故事,把編的故事說給同學們聽一聽,
(四)完成課后練習第2題。先讓學生回憶,再進行交流。
(五)實踐活動
⑴讀讀詞語花籃中的詞語,在選擇喜歡的詞語填寫在空花朵上。
⑵布置學生看外書,喜歡看什么書就看什么書,看誰看的書最多。
小學語文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認識“坡、割”等12個生字,會寫“嗎、吧”等6個字。
2.體會小白兔的情感變化,讀好^對`話語氣,做到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初步了解“燕子低飛、魚游水面、螞蟻搬家”與下雨的關系。
教學重點:
識記生字,讀好^對`話語氣,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2345,豎起小耳朵!”出示課件,讓學生聽刮風和打雷的聲音。“小朋友,這是什么聲音?”“聽到刮風和打雷的聲音,你們會想到什么?”(表揚學生會聽會想)
“對呀,要下雨了!”“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這個故事。”
二、看老師板書課題,讀好課題
“你為什么要這樣讀?”(表揚學生會讀)
三、看課件,聽故事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欣賞這個故事吧!”“請小朋友一邊欣賞一邊仔細觀察和思考,看看故事里寫了哪些動物,他們知道要下雨了會怎樣做?好嗎?”
四、提問剛才的問題,老師適時把各種動物的圖貼到黑板上(表揚同學們會觀察會動腦筋)
五、自己讀課文
“小朋友,喜歡這些動物嗎?”“想讀讀它們的`故事嗎?”“請大家打開書本68頁,你喜歡怎樣讀就怎樣讀,但要把生字讀準,難讀的地方可以多讀幾遍。”(表揚小朋友讀得真認真)
六、學習“我會認”的生字
“課本71頁有好多的生字寶寶等著跟大家交朋友呢!”
1、“下面請小朋友在四人小組里交流學習生字的情況,注意互相幫助學習,爭當小老師。”(表揚小朋友會合作學習)
2、“合上書本,請小老師帶我們認字吧。”(表揚小老師真會教,注意正音,表揚翹舌音讀得準確)(老師逐個把生字卡片貼到黑板上)
3、“你最會認哪個字?”
(指名說自己的認字方法)
4、“脫掉拼音帽子,你還會認嗎?”(課件顯示)
(同位互相讀、開火車讀)
5、“生字寶寶跳到詞語里面了,你能讀嗎?”(課件顯示詞語)
(自己讀、小組輪流讀)
課間小息:歌舞《茶壺》
七、學習兩個“我會寫”的生字
“還有兩個生字寶寶在這里等著跟大家交朋友呢!”
1、出示小黑板,指名小老師教讀
2、“你會記嗎?”
3、“請你說吧!”
4、“誰能發現這兩個字在田字格里的秘密?”
5、在書本71頁各寫兩個
(表揚小朋友寫字姿勢端正)
“小朋友學習了生字后,讀故事一定更棒”
八、打開書本,動筆找找課文有幾個自然段,提問
九、學習第一自然段
1、“誰想讀第一自然段?”(課件)“能把機會讓給老師嗎?”“請一位同學跟老師合作。”(師范讀,生做動作)
“同學們,剛才這位小朋友做了兩個相反的動作,你發現了嗎?”
2、發現“彎”和“直”(課件顯示成紅色)
3、自己讀讀這段。質疑“天氣很悶”(師介紹:下雨前,有時會像剛才那樣刮風、打雷,有時會很悶,一點風也沒有。大家以后注意觀察就知道了。)
十、學習第一幅圖的內容
1、課件出示第一幅圖,“課文里哪些自然段是寫這幅圖的?”
2、指名找兩個同學分段讀“誰能讀?”
3、評一評“能讀得準確嗎?”
4、課件顯示小白兔和燕子的^對`話,指導讀好(范讀、指明讀、挑戰讀、開火車讀)
5、戴上頭飾分角色朗讀
6、評一評
7、從小白兔和小燕子的^對`話中,你知道,要下雨了小燕子會怎么做?(表揚小朋友真會思考,又會回答問題)
7、“這里還有個練習,你敢挑戰嗎?”
我正忙著捉蟲子呢。
()正忙著()呢。
指名讀句子,說句子。
十一、布置課外任務
“大自然可神奇了!請同學們課后跟家長一起去找找資料,看看還有哪些動物知道要下雨了,會做一些他們喜歡做的事情。好嗎?”
小學語文教案 篇5
教學要求
1.了解爬山虎這種植物的特點,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2.學習作者圍繞爬山虎的腳這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練習朗讀課文,背誦2~4自然段。
教學重點
1.學習作者圍繞一個意思寫具體的方法。
2.通過學文、觀圖和實際觀察,了解爬山虎腳的特點。
教學難點
學習作者抓住事物的特點,把事物寫具體的方法。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準備
詞語卡片、掛圖、投影片。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初讀課文
(一)學生小聲讀課文,標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動物還是植物?(是植物。)
(二)請五個同學每人讀一個自然段。要求聲音宏亮,讀準字音。其它同學邊聽邊想:這篇課文主要寫了爬山虎這種植物的哪兩部分?(寫了爬山虎的葉子和腳。)
二、學習本課生字新詞
(一)學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結構和需要注意的筆畫。
1.讀生字表中的字,口頭組詞。
2.分析字形結構,說說每個字的結構和部首。
3.兩人一組,說說每個生字需要注意的筆畫和記法。
隙:右上邊的小不要寫勾。右半部分的記法是小日小。
拂:筆順不要寫錯。第六筆是,第七筆是丿。最后兩筆不要都寫成豎。第六筆中的第二個折要寫短一些。
漾:右上邊是禿尾巴羊,右下邊是永。永的第二筆橫折中的橫要寫得短。注意不要寫成水。
柄:右邊丙里的人,最后一點不要和勾連起來。柄在這里當把兒講。
萎:容易寫得很長,各部分要盡量寫扁。第八筆是捺,不要寫成點。
(二)讀詞語卡片。
舒服空隙漾起葉柄刀柄把柄嫩莖均勻
拂過吹拂萎了枯萎休想蕩漾重疊新鮮
枝狀觸角痕跡牢固瞧不起
(三)抄寫本課后第4題讀讀寫寫的詞語。
三、學習課文一至二自然段
(一)默讀課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寫了什么?(第一段寫了爬山虎生長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
(二)重點學習第二段,了解課文從哪幾個方面介紹了爬山虎的葉子,練習給第二段分層。
1.聽讀第二段,標出共有幾句話。(四句)
2.默讀第二段,想想每句話說的什么意思。(第一句介紹了爬山虎葉子的顏色變化;第二句說的是長大了的葉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說了葉子綠得新鮮和排列情況;第四句寫了葉子的動態。)
3.用‖給第二段分層。(可以分成三層。第一層是第一句話;第二層是二、三兩句;第三層是第四句。)
教師問:為什么把二、三兩句合成一層?(因為這兩句都說的是長大了的葉子什么樣,綠的顏色和怎樣排列的。意思上連得很緊密。)
4.請一位朗讀語氣好的同學讀第二段,其它同學閉眼聽讀,頭腦中要想象出一幅畫:青翠欲滴的滿墻綠葉,鋪得是那樣均勻,排列是那樣整齊,看著是那樣舒服,微風一吹,漾起波紋。
5.每人說一個比喻句,把爬山虎的葉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詞不能一樣。(猶如碧綠的湖水,好像農田中綠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從飛機上看到的一片樹林。)
6.練習朗讀。爬山虎的葉子這樣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畫面,請幾個同學讀這一段,看誰的語氣最好,把爬山虎的葉子讀得最美。
四、反饋驗收
(一)聽寫本課的生字新詞。聽寫第二段最后一句話。
(二)練習背誦第2自然段。
第二課時
一、教師導入
本單元的訓練重點是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本課是圍繞哪一個意思寫的呢?(圍繞爬山虎的腳寫的)從哪兒看出來的?(題目)默讀課文,想一想哪幾段是圍繞爬山虎的腳的。(3~5自然段。)
二、總結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的方法
(一)怎樣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確定了要寫的`是什么。(板書)爬山虎這種植物在我國各地都有,為綠化祖國,美化環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們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滿墻碧綠的葉子,從小到大,從紅到綠,又從綠到紅,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們為什么能那樣牢固地鋪在垂直的墻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風雨也不會把它們打落下來。但卻很少有人扒開那密密的葉子仔細觀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這一點,所以寫出了這樣生動有趣的文章。我們要學習作者這種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好習慣。
(二)要圍繞一個意思寫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寫的是什么,還要根據要寫的意思選擇好內容。(板書:選擇好內容。)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作者要寫爬山虎的腳,選擇了哪些內容呢?
1.請三個同學分別讀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說了什么?
(1)分小組討論這三個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2)請各組選派代表說一說。
(第3自然段主要介紹了爬山虎什么樣;第4自然段寫了爬山虎是怎樣爬的;第5自然段寫了觸著墻和沒觸著墻的爬山虎的腳有什么不同的結果。)
(三)作者選擇好了要寫的內容,還要安排好寫的順序,這樣才能表達得更清楚,更有條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樣安排順序的呢?
三、學習課文第三自然段
(一)默讀第3自然段,共有幾句話。(6句)
(二)這6句話分別說了哪幾個意思?(一、二句寫了作者發現爬山虎有腳;三、四句寫了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和形狀;第五句寫了爬山虎腳的顏色。)
(三)指導朗讀。當作者發現爬山虎是有腳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墻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樣的?(非常驚喜。)
1.學生小聲練習讀出驚喜的語氣。
2.教師范讀。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讀出疑惑的語氣。第二句中原來爬山虎是有腳的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尤其是有腳的三個字語氣更要強烈。
(四)在書上畫出爬山虎的腳長的位置。注意要畫準確。(爬山虎的腳長在莖上。莖上長葉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過看圖或投影讓學生清楚爬山虎的腳到底長在什么地方。弄清莖、葉柄、反面這幾個關鍵詞語的意思。要給學生直觀印象。再讓學生用自己的話,加上手勢說說爬山虎的腳長在什么地方。
(五)爬山虎的腳是什么樣子的呢?學生在書上畫下來。(枝狀的六七根細絲,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學生看圖加深理解,產生直觀印象。作者在這里還用了一個比喻:每根細絲像蝸牛的觸角。換句話說:爬山虎的腳就像六七根蝸牛的觸角;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的腳什么樣。
(六)爬山虎的腳是什么顏色的?(像新葉子一樣,也是嫩紅的。)
(七)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爬山虎腳的位置、形狀和顏色。
(八)再請兩個同學讀這一自然段,要讀出語氣。(第二句要讀出驚喜的語氣。后面幾句要讀得像解說員一樣,介紹要清楚。)
四、學習課文第四自然段
(一)請一個同學讀第4自然段,然后請其他同學說一說這段主要寫了什么。(爬山虎的腳是怎么往墻上爬的。)
(二)讀這段中的第三句話:爬山虎就是這樣一腳一腳地往上爬。這句中的這樣指的是怎樣爬?從上文找答案,劃在書上。(前面的兩句話。)全班一齊讀一讀。
(三)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爬山虎的腳是怎樣一腳一腳往上爬的。
(四)請兩個同學用動作演示: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彎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貼到黑板上。再用同樣的動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學齊讀(或背誦)這一部分。說說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五)每個同學都要邊背邊演示動作。
(六)齊讀最后一句話,說說為什么看到那些細小的腳就會使人想起蛟龍的爪子?(太像了。)當兩種事物很相像的時候,就可以用比喻句來形容。請同學們把這句話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細小的腳就像圖畫上蛟龍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換一個詞,句子內容不能變,可以換成哪些詞?學生練習說句子。(好像、像、猶如、如同、像似的)
五、學習課文最后一個自然段
(一)一人讀,其它同學說說這一段主要說了什么?(爬山虎的腳觸著墻的和沒觸著墻的結果不同。)
(二)看投影:
1.填空。
2.回答問題
(1)灰色的腳指什么?原來是什么顏色?
(2)從哪兒能看出爬山虎的腳扒在墻上相當牢固?(要是你的手指不費一點兒勁,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莖。)
六、再讀課文三、四、五段,說說作者是按什么順序寫爬山虎的腳的?
七、從全文來看,作者是圍繞爬山虎的腳這個意思來寫的,但為什么還要用那么多的筆墨來寫爬山虎的葉子(分小組討論)
原因有三:
(一)因為平時人們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葉子,課文就從人們的認識規律入手,使人讀起來感到親切、熟悉。
(二)爬山虎這種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對人類最有貢獻的部分就是葉子。
(三)用葉子來襯托爬山虎腳的重要,如果沒有爬山虎的腳,就不會有綠得那樣新鮮,看著那樣舒服,鋪得那樣均勻,蕩漾得那樣好看的綠葉。
小學語文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 認識“術、鉛”等9個生字,會寫“由、術”等10個字。
2、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 仔細體會人物的語言,了解人物的內心活動。
教學重點:
理解李麗和林圓圓的四次對話的意思。
教學流程:
一、啟發導入
出示一片畫好的藍色的樹葉。
提問:看到這片樹葉你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對呀?樹葉怎么會是藍色的?(教師邊說邊把藍色的樹葉粘在黑板上)。那我們就一起學習19課《藍色的樹葉》,一起讀讀題目。
二、初讀課文
1、課件出示自讀要求:
自由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生字;喜歡讀的段落多讀幾遍;同桌合作,讀一讀新詞,相互解答不明白的詞意。
2、匯報交流。
(1)指名讀喜歡的.段落,檢查自學效果。
(2)課件演示摘蘋果游戲,識記生字:
術、鉛、惹、吐、桌、盒、注、削、皺
(3)課件出示詞語,生認讀。
皺眉 借鉛筆 趴在 削鉛筆 不由得 吞吞吐吐 盒子 惹人喜愛 臉紅
三、細讀課文
1、課件出示李麗沒畫完的畫,問:“這幅圖還缺什么呢?”(樹還沒有涂上顏色)
從這幅圖你可以知道些什么?(李麗要向林園園借綠鉛筆的原因)
齊讀第1自然段。
2.讀講第2、3、4自然段。
(1)用筆劃出李麗和林園園的四次對話。
(2)指導讀對話部分,理解詞語。
課件出示:李麗小聲對林園園說:"把綠鉛筆借給我用一用行嗎?"林園園吞吞吐吐地說:"我還沒畫完呢。"
重點理解"小聲說"、"吞吞吐吐""沒畫完"等詞語。
課件出示:李麗只好趴在桌子上看林園園畫畫。等到都畫完了,李麗說:"現在可以把你的綠鉛筆借給我了嗎?"園園說:"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了。"李麗說:"我小心一點兒。"
理解"只好"。這個詞是說李麗沒有別的辦法可想。她已經把房子、小山畫好了,只等畫樹。沒有綠鉛筆,沒法畫,所以只好等林園園把畫畫完,才又一次向林園園借。
."我怕你把筆尖弄斷了。"這是林園園的心里話,她擔心李麗使綠鉛筆時會把筆尖弄斷,實在有點舍不得借。
課件出示:林園園從盒子里拿出綠鉛筆,說:"你要注意,不要削,不要用力畫,不要畫得太多。"林園園講了三個"不要",總是擔心李麗弄壞,或者使用得太費,舍不得借。聽了林園園的話,李麗連忙說:"我只畫樹葉和小草。"
理解三個"不要"和"連忙""只畫"。("連忙"和"只畫",是講李麗一心想借用綠鉛筆,既然林園園肯借給她綠鉛筆,就立刻表示同意林園園的要求)
課件出示:林園園皺著眉頭,說:"還畫小草嗎?太多了!"這是林園園聽到李麗說要畫小草,覺得太費綠鉛筆了,所以林園園說:"太多了!"意思是你要用,就只準畫樹葉。
(讀好對話是這篇課文教學的重點,李麗說的三句話分別要用請求、商量、誠懇的語氣來讀;林圓圓的四句話分別要讀出矛盾、擔心、吝嗇、不樂意的語氣。在逐句指導后,再組織學生把林園園和李麗的對話分角色有表情地讀,根據課件演示配音讀等。)
3.讀講第5段。
課件出示 課文段落,指名讀后,提出思考題:林園園看見李麗畫了藍樹葉,為什么臉紅了?使學生理解林園園已經認識到自己的做法是不對的,同學有困難應當熱情幫助。她因為羞愧而臉紅。
理解"用心"、"不由得"等詞語。
課件演示 從林園園的神情聯想“此時,她在想些什么?”,從而使學生受到思想教育。
4、讀完課文后,你覺得林園園和李麗是兩個怎樣的孩子?(注意不能將林圓圓當成批判對象。)
四、書寫指導
1、出示生字,學生認讀。
2、認真觀察田字格中的生字,找出關鍵筆畫。
3、教師范寫(請學生幫老師找不足),同學臨寫,組內互相展示,說說你有什么話要提醒你的伙伴。
小學語文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能聯系生活實際理解“我不能不講信用”這句話的意思。
2、指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感受、體驗宋慶齡是怎樣做 到守信用的,并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從小就應當養成這種好習慣。 教學重點: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宋慶齡是怎樣做到守 信用的。
教學難點:
感悟守信用的重要,懂得從小就應當養成這種好習慣。
一、創設情境,引入課文
課前談話
師:同學們,在生活中你們遇到過等別人的情況嗎?
(學生說自己等人的事)
師:當你等人等了他好長時間,他還沒有來,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呢?2、這節課,我們就跟隨宋慶齡一塊兒去等等小珍,感受一下這個過程,看看小宋慶齡是怎么說,怎么做的。(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通過第一課時的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課文內容。誰來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屏幕出示:課文講了宋慶齡答應( ),為了等小珍,她沒有( ),等了( ),可最后( )。
(指名填寫——集體填一填)
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體驗宋慶齡是怎樣做到守信用的
1、學習1自然段,感受宋慶齡等小珍答應得很堅定
師:課文中哪一自然段寫的是宋慶齡答應教小珍折花籃的?(學生說1自然段)
大家都讀讀1自然段,當時宋慶齡是怎么答應小珍的?
學生回答:宋慶齡點點頭說:“好,我一定等你。”
句子對比:宋慶齡點頭說:“好,我等你。”
宋慶齡點點頭說:“好,我一定等你。”
師:讀一讀兩個句子,你有不同的感受嗎?
(學生談感受,可能會抓住“點點頭”、“一定”兩個詞語談宋慶齡答應得很堅決。)
師: 你們體會得真好,能把你們體會到的讀出來嗎?
(練讀——指讀——師生合作讀)
過渡語:宋慶齡答應教小珍折花籃之后發生了什么事,她是怎樣做的呢?
2、默讀課文2—4自然段,想一想宋慶齡怎么說的,怎么做的?用曲線畫出相關的語句。(學生讀,畫)
3、引導匯報
師:宋慶齡答應教小珍折花籃之后發生了什么事?(學生用自己的話說)
師:宋慶齡是怎么說,怎么做的呢?
(1)宋慶齡拍著手說:“太好了!”
引導:從這兒你讀懂了什么?
生答:去李伯伯家做客,宋慶齡特別想去,她非常高興。
師:你們能用朗讀來表達宋慶齡此時的心情嗎?試一試。(練讀——指讀)
師:和家人一起出去做客,多么快樂的一件事呀。接下來,宋慶齡又是怎么說的呢?
(2)忽然,她想起小珍要來的事,說:“哎呀,差點兒忘記啦!我和小珍昨天就約好了,等一會兒她要來學折花籃的。我不能去李伯伯家!”
問:宋慶齡那么想去李伯伯家,可她為什么沒有去?
生可能會說:因為她答應小珍要等她,就應該等她。
師:答應了別人的事,就要辦到。你們說得多好啊,宋慶齡是怎樣說的?
(“我不能去李伯伯家!”字體變紅)指名讀——練讀
師:宋慶齡不能去李伯伯家了,可是爸爸想讓女兒去,他是怎么對慶齡說的?你們都讀讀。(指名生讀)
師:聽了爸爸的話,宋慶齡又是怎么做、怎么說的?
(3)出示:宋慶齡想了想,說:“爸爸,你們去吧!我不能不講信用。我一定要等她!”
A、(學生讀)宋慶齡想了想,她在想什么?(是去李伯伯家,還是等小珍。)
如果換做你,你是去做客,還是等小珍,誰來發表你的看法?
學生:我會等小珍。答應了別人就應該做到。不然,小珍來了一定會等著急了,很失望。下次就不相信我了。以后有機會我再去李伯伯家。
師:大家的發言非常精彩。宋慶齡也和你們想得一樣。她當時是怎么說的呢?
(指名讀,“我不能不講信用。”字體變紅。)
B、師:這句話,想一想這句話什么意思?
(學生用自己的話說句子的意思。)
句子對比: “我要講信用。”
“我一定要講信用。”
“我不能不講信用。”
對比著讀一讀,體會一下,這三句話給你的感受相同嗎?哪句話更能表達宋慶齡此時的心情?
再讀原句,讀出自己的感受。(指名讀)
連起來分角色讀2自然段,或者師生配合讀,去掉提示語讀。
師:一家人出門做客,有好吃的,有好玩的,多開心呀。可是為了等小珍,宋慶齡放棄了和家人出門做客的機會。此時,你覺得宋慶齡是個怎樣的孩子?
過渡語:宋慶齡是這樣說的,又是怎樣做的呢?讀第三自然段。
(4)宋慶齡一個人留在家里,一直等到十點多,始終不見小珍來。她雖然感到有些失望,但是仍舊耐心的等下去。
A、師:讀了這段話,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你是從哪些詞體會到的? 引導學生抓住:一直、始終、雖然、但是、仍舊等詞語,體會宋慶齡是個講信用的人。
B、師:宋慶齡從早上一直等到了十點多,小珍還沒來,此時此刻,如果是你在等小珍,你有什么感受?會想什么?(學生說。)
師:再想想,此時此刻,爸爸、媽媽他們在李伯伯家有說有笑,多開心呀。可宋慶齡卻孤孤單單的一個人等了小珍半天,現在,你對她又有了哪些新的認識?C、應當怎樣來讀?指讀——齊讀。4、宋慶齡從早上一直等到十點,又從十點等到了中午十二點多,小珍還是沒有來。爸爸、媽媽回來了。爸爸、媽媽是怎么說的?
(出示對話,學生讀)
①指名分角色朗讀。
②爸爸惋惜什么?媽媽為什么親吻宋慶齡的`小臉蛋?
③既然沒有等到小珍,又沒有去成李伯伯家,你覺得宋慶齡等了這么半天,值不值呀?(學生發表看法,可能會結合5自然段的內容來談。)
④小珍為什么沒有按時來呢?你覺得她是“講信用”的人嗎?(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
⑤宋慶齡全家人,為什么會心地笑了?
四、補充課外資料
學了這課,你們知道了宋慶齡小時候的故事。你們還想聽宋慶齡的故事嗎?那時她已經五十多歲了,她已經是宋奶奶了。 師講故事。
宋慶齡很喜歡孩子。一天,她說好去幼兒園看望孩子們。不料,這天天氣突變,狂風四起,風沙彌漫,人們走在大街上連眼睛都睜不開。工作人員勸她取消活動,她不同意。幼兒園的老師們都以為宋慶齡不會來了,可是宋慶齡卻冒著漫天風沙準時出現在孩子們面前。 師:同學們,當幼兒園的老師問宋奶奶:為什么這么大風沙還要來?你們猜宋奶奶是怎么回答的嗎?生答:我不能不講信用,我一定要來。師:對,宋奶奶就是這么回答的。聽了這個故事,你對宋慶齡又有更深的了解嗎?師:宋慶齡一生都是一個講信用的人。所以她得到了全國、全世界人民的愛戴和敬仰。是個非常了不起的人。
五、作業
1、摘抄有提示語的對話。(或者給對話加標點)
2、選作
①收集有關宋慶齡的故事。
②選擇合作伙伴,自編自演課本劇《我一定要等她》
板書設計:
我一定要等她
我不能不講信用
【小學語文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語文的教案01-10
語文小學教案01-12
《小學語文》教案01-26
小學語文經典教案01-08
小學語文老師教案小學語文教案10-11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六》教案01-11
小學語文《語文天地一》教案01-1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七》教案02-04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02-03
小學語文《語文園地三》教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