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

時間:2023-12-16 07:54:59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好一份教案,教案是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1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認識量角器、角的度量單位,會在量角器上找出大小不同的角,并知道它的度數,會用量角器量角。

  (2)通過一些操作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讓初步建立1°角、30°角、60°角、120°角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

  (3)通過聯系生活,使學生理解量角的意義。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操作學習活動,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同時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

  (2)通過先估后量,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的基本方法,能靈活、正確地測量各種不同位置的角,并感知角的大小與所畫邊的長短無關。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在學習過程中,感受數學與生活密切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量角器,會用量角器量角。

  教學難點:會用量角器量角,會正確讀出所量角的度數。

  三、教學用具:

  電子白板、量角器、三角板、多媒體課件,牙簽。

  四、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了角和直角,并明確了角的概念,知道了角是有大小之分的基礎上學習本課的知識,并為學生后續學習角的分類和畫角打下基礎。

  五、學生分析:

  學生對于角的大小有了初步的體驗,并知道了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且有部分學生已經知道了量角器,但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用量角器來測量角幾乎沒有體驗。

  六、教學過程:

  課前一分鐘:

  師:同學們,喜歡玩兒游戲嗎?我們一起來玩兒一個打蚊子的游戲。(鏈接到導入-大炮游戲)一次角度大了,二次角度小了,三次擊中目標。

  師:游戲中我調整了大炮的什么,最后擊中了目標?

  (設計意圖:本情境設計既能圍繞知識關鍵點、重點展開,卻又點到為止,彰顯了情境設計直接為教學服務的目的,不僅明確了精確角度的重要,更產生了一種欲罷不能和急切學習的心理狀態。)

  (一)復習角的概念和各部分的名稱

  1.提問:(1)怎樣的圖形叫做角?白板上畫1個角。(2)說一說角各部分的名稱。白板上書寫:邊、頂點、邊。并演示延長。

  (預設: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角的兩邊都是射線,可以向一端無限延伸,教師用直線筆延長演示,讓更多的學生體驗到無限延伸的含義。)

  2.白板上畫幾個角。

  (1)讓學生把這些角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它們排隊。

  角1角 2角 3

  (2)教師繼續追問:“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嗎?”

  3.揭示課題

  師小結:如果我們能夠度量出這兩個角的大小,問題就可以解決了。你們想不想知道它們究竟相差多少呢?(揭示課題:角的度量)

  (設計意圖:“思起于疑”,在導入環節,在讓學生指出各部分的名稱之后,將一個富有挑戰性的問題“你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嗎?”拋給學生,由于無法用已有的知識經驗解決這個問題,一下激起了學生的疑問,激發了學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究新知

  揭示課題后,教師順勢提出,要知道“角3比角1大多少,可以使用什么方法?”

  (1)目測:用以個固定大小的角去比和量。白板演示。(鏈接到導入-置景導新)

  (2)用量角器。板書“量角的大小,用量角器”。

  1.認識量角器。

  (1)白板工具欄中選取出量角器。學生觀察白板上的或者自己的量角器上有什么。

  (2)讓部分學生嘗試說一說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稱。

  (3)教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鏈接到概念-量角器),補充并小結歸納:

  量角器半圓周上所刻的線就是量角器的刻度線,每10格上標一個數。圓心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點。外圓刻度(順時針方向)從0度開始到180度止,內圓刻度(逆時針方向)也是從0度開始到180度止。

  (4)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稱。

  (5)自學看書本的知識。

  (6)學生匯報,教師邊用多媒體演示邊說明,并板書:角的計量單位是“度”,用符號“o”來表示。把半圓形分成180等份,每一份所對的角叫做1度的角,記作1° 。這里的“度”同溫度的“度”不同,溫度是“攝氏度”,也不同于用電的多少“度”,用電的“度”是“千瓦/時”。這兩個地方的“度”是我們的習慣用語。

  (7)、建立1度的觀念。利用白板上的量角器畫出1度。(畫角要小心)

  (8)認識幾度。學生在白板量角器上找出20度、30度、60度、120度、135度、150度。并請一學生在白板上指出。

  (設計意圖:在認識量角器時,讓學生初步整體感知量角器,知道量角的大小,要用量角器,并認識。在讓學生認識1度的角時,放手讓學生自主觀察,這樣將學生自主探索和多媒體演示補充有機結合,有效幫助學生進一步建立1度角的實際大小的表象。)

  2.量角。

  (1)(窗口播放器)課件上出示書本上的∠1,提問:你能讀出這個角的度數嗎?該怎么辦呢?

  讓學生嘗試度量書本37頁的∠1,并標上度數。教師巡視,注意發現以下幾種錯誤類型的同學,但不急于糾正。

  ①錯誤類型一:中心點和角的頂點沒有重合。②錯誤類型二:零刻度線與角的邊沒對齊。③錯誤類型三:內外圈讀數反了。

  (2)學生同桌之間說一說自己度量角的具體步驟。

  (3)請學生說一說量角的方法和步驟。讓剛才巡視中注意發現有錯誤的同學先匯報,同時教師要組織學生說說怎樣才能避免以上錯誤,正確迅速地量出角的度數呢?

  (4)根據學生的匯報,教師小結學生的量角的步驟:課件展示。

  (5)教師一邊演示量角,一邊讓學生對著課本上的∠1,跟老師一起用量角器度量。

  (6)課件展示歌謠:中心對頂點,0線對一邊,它邊看度數,內外要分辨。(齊讀)

  (7)學生自主度量37頁的∠2,同時同桌互相交流方法。

  (8)教師再次點一下量角的方法和量角過程中應注意的事項。

  3.角的大小決定因素。

  (1)白板上畫兩個角(一個用小量角器畫,一個用大量角器畫):請學生說一說兩個角有什么不同。估計一下,誰大誰小。

  師:我們一起來驗證一下,請看到書本P38頁例1。用量角器在書上具體量一量,并標出度數。

  (2)學生操作,教師巡視,進行個別輔導。

  (3)學生匯報哪個角大?”相信通過度量,絕大部分學生都知道兩個一樣大。教師此時要指出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長短沒有關系,并提出角的大小與什么有關的問題,學生很容易說出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鏈接到測量-想一想)

  (4)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小結并板書:

  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畫出的長短沒有關系。角的大小要看兩條邊叉開的大小,叉開的越大,角越大。

  (設計意圖:角的大小決定因素的教學,由猜測到驗證,再到結論的得出,加深了學生對角的大小的認識,遵循了兒童的認知規律,培養了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同時,也把角的兩邊是射線可以無限延長這一知識點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系統的知識系統。)

  4.擺角。(每人提供兩根牙簽)

  (1)在自己的量角器上用牙簽擺角:一人板演,在實物展臺上擺相應角。

  ①擺一個1度的角。指名演示,同桌說說怎么擺的?

  ②擺一個直角。

  ③擺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同桌互評。

  ④教師在白板上運用量角器畫角,注意與直角形成對比。

  (2)在桌面上擺一個50度左右的角。

  (設計意圖:先讓學生在量角器上擺1度的角、90度的角,幫助學生建立特殊角的表象,再擺30度、45度、60度、120度的角,有利于學生正確判斷所擺的角的度數是讀內圈,還是外圈,從而解決量角時讀數的難點。最后讓學生脫離量角器,在桌子上擺角,培養學生對角度大小的初步估量。)

  5.檢測環節(白板出示)

  (1)回應課前引入“角3比角1大多少”這一問題。通過讓學生度量,計算出角3比角1大的度數。(漫游返回)(B、C組做)

  (2)你能估出下面的角哪些角小于90°?哪些角大于90°?(畫角在白板上)(B、C組做)

  (3)書本38頁做一做第3題。先讓學生估計兩個三角板上各個角的度數,然后把這些角描在練習本上,再用量角器量一量各是多少度?(A組做)

  (教師進行小結的時候,注意提醒學生以后量角的時候,可以先心里把所要度量的角與三角形的角比一比,估計一下多少度,再進行度量。)

  七、全課總結

  今天學習了什么內容?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2

  教學內容:

  江蘇教育版數學教科書三年級(下)P100-101

  教學目標:

  1.能在具體情境中體會以“米”、“元”為單位的小數的含義。

  2.能正確讀、寫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知道小數各部分的名稱,知道自然數和整數。

  3.結合操作,明白小數與十進分數的關系,知道小數也是十進制計數。

  4.在觀察思考、比較分析、綜合概括等數學活動中,與人合作交流,培養發現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體會小數部分是一位的小數其含義、讀、寫。

  難點:建立小數與十進分數之間的聯系。

  教學準備:

  教師:米尺、課件、計數教具

  學生:米尺、學習單、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在“米尺”中初步感知

  1.(出示米尺,結合情境)學生觀察發現:課桌長1米。

  2.(繼續情境)師:你知道課桌的寬、高分別是多少米嗎?試著在學習單上寫一寫。

  (1)交流課桌寬。

  發現寬不足1米,答案可能有:

  ① 4/10米 師:為什么用4/10米表示?

  ② 0.4米 師:你是怎樣想的?

  ③ 4米 預留空間,讓學生糾錯。

  小結:把1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4份可以寫成4/10米,也可以用0.4米表示,也就是4分米。(板書:4/10米 0.4米 4分米)

  (2)交流課桌高。

  ①師:你是怎么表示高的?現在覺得還能怎么表示嗎?(意在讓學生用分數和小數表示)。

  ②在米尺上指出表示課桌高的長度,說說這樣表示的理由。

  3.提問:在米尺上還能找到其它長度嗎?

  學生分小組在米尺上指一指,說一說自己的發現。

  4.全班交流,概括小結。

  (1)同一長度可以用不同形式的數表示。

  (2)十分之幾米就可以寫成零點幾米。

  (3)表示對應長度的方式不同,含義是一致的。

  5.揭示課題。(板書:認識小數)

  ◇設計意圖:為了讓學生對小數與十進分數的聯系能從形象具體抽象到含義理解,利用長度測量和單位轉換是較為直觀漸進的方式之一。因此,以教材例題中測量課桌的寬和高為素材,引導學生從不滿1米開始思考如何表示,調動已有知識和經驗,聯系分數的含義,由十分之幾米可以表示幾分米,引入零點幾米(小數)也可以用來表示。以此為基礎,開始小數含義的'認識歷程。這種從源頭起步,從需要出發的教學設計,對直觀感知小數的含義十分重要。

  二、在“價格”中有所感悟

  1.師:這塊橡皮的價格你能用小數表示嗎?

  (1)學生先寫一寫、圈一圈。思考為什么這樣表示?

  (2)交流為什么這樣表示的理由。

  ①學生圖示中表達的理由。

  ②數學含義中表達的理由。

  2.觀察小數,了解各部分的名稱,以板書強化對小數點、整數部分、小數部分的認識與書寫。

  3.十分之幾的分數為什么可以用零點幾表示?

  ①學具操作,引導發現小數和整數一樣“滿十進一”。

  ②含義理解,明確十分之幾的分數可以用零點幾表示。

  4.專項練習:幾元幾角與幾點幾元的互換。

  5.回顧反思,抽象概括。

  ◇設計意圖:從學生熟悉的生活和已有的知識出發,在初步感知小數的基礎上,將幾元幾角改寫成用元做單位,以圖示、表達的方式了解學生對小數含義的認識程度,再次讓他們自主建立小數和分數的聯系,使小數的含義由最初的感知漸進到理解,再通過學具操作,引導發現小數和整數內在的“滿十進一”共性。

  另外,設計直接讓學生探索整數部分不為0的小數,一方面是為學生學習提供新空間,另一方面是由熟悉的事物和環境實現認識純小數向認識混小數的過渡與發展,避免“小數比整數小”的錯誤認識。

  三、在“設計”中鞏固認識

  1.選擇適合自己的材料設計自己想表示小數。

  2.學生獨立完成,全班共同分享。

  (1)整數部分是0的小數。

  (2)整數部分不為0的小數。

  3.介紹自然數、整數概念。

  ◇設計意圖:學生對小數的認識過程是一個主動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需要學生自己投入、自然建構。“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①因此,提供學習材料,預留學習空間,讓他們自由自在地將小數與分數、整數融合,完成直觀感知下的形象到抽象的認識。符合數結合形,自主構建小數的認識進程。

  四、全課總結

  請學生回顧總結本節課的收獲。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3

  教學內容:蘇教版《數學》第六冊教科書第92—94頁。

  目標預設:

  1.讓學生在豐富的具體問題情境中,感受求平均數是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的需要,并通過操作和思考體會平均數的意義,并學會計算簡單數據的平均數(結果是整數)。

  2.在運用平均數的知識解釋簡單生活現象、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積累分析和處理數據的方法, 發展統計觀念。

  3.體驗運用已學的統計知識解決問題的樂趣,建立學習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①理解平均數的意義。②會計算平均數。

  教學難點:理解平均數的意義。

  教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出平均數

  1.第一輪套圈比賽

  (1)師:看!體育組的男、女生正在進行套圈比賽,每人套15個圈。

  第一個出場的是2個隊的隊長:李小剛和吳燕。想不想看看他們的成績?

  (2)師:第一輪比賽: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你是怎樣比出來的? (6<10,比個數 或 直接從統計圖中,條形的高度看出的)

  2.第二輪套圈比賽

  (1)師:比賽還在繼續:男生要加油了!出場的是誰?張明套中……

  女生也不甘示弱!成績如何?

  (2)現在看3個男生和3個女生的成績,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的準一些呢?你是怎樣算的?

  (3)第二輪男生套的準些!男生趕上來啦!男、女生平手!

  3.第三輪套圈比賽

  (1)師:最后的機會來了!男生最后出場的是誰?套中了多少個?再看女生!

  (2)現在,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只比總數不公平,男女生人數不一樣!)

  (3)討論:比什么才公平?男生4人共套中28個,女生5人共套中30個。怎么比呢?

  師小結:男女生人數不等,不能只比總數,比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才公平!

  二、移多補少,認識平均數

  1.出示男生成績統計圖。

  (1)師:先來看男生成績統計圖。只能用眼睛看,比一比,看誰的眼力好!

  你能從圖中看——出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嗎?

  師:你怎么看出來的?(引導學生口述移多補少的過程,課件演示)

  師小結:從多的里面移給少的,使每份同樣多,這叫做“移多補少”

  (2)師:“7”是指每個男生都就套中了7個嗎?

  師小結:這個“7”是將男生每個人套中的個數通過“移多補少”以后得到的結果,它是4個男生套中的個數的平均數。(板書課題:平均數)

  2.出示女生成績統計圖。

  (1)師:再看女生成績統計圖。這次,比一比,看誰估計的準?

  估一估,女生平均每人套中了多少個圈?寫在自己本子上,不給其他人看!

  (2)師:你估的是幾?

  (3)師:有估計10個的嗎,可能嗎?為什么?

  女生平均每人套中4個,有可能嗎?為什么?

  (4)你怎么估計出來的'?

  3.師:現在你能快速評判出是男生套得準一些還是女生套得準一些?

  解決這個問題,是誰幫了我們的忙?平均數還真有用!

  三、深入研究,計算平均數

  1.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師:剛才我們是用“移多補少”的方法求出平均數,想一想,還有沒有其他方法求平均數?

  師:誰來算一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圈?(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2.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

  你能計算出女生平均每人套中多少個嗎?(生自練,匯報)

  3.對比

  (1)師:計算的結果與“移多補少”的結果一樣嗎?

  (2)師:為什么計算男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用總數除以4,而計算女生平均每人套中的個數時除以5呢?

  4.師小結:我發現同學們的數學素質很高!眼力好,用移多補少看出平均數;會動腦,還會用“先求和再平均分”的方法計算出平均數。這兩種方法你喜歡哪種?哪種好?實踐出真知!下面,我們試一試!

  5.及時練習

  (1)練習“想想做做”第1題。

  ①出示3個筆筒(6枝、7枝、5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里有多少枝筆?生匯報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來的?

  ②變成5個筆筒(9枝、1枝、3枝、6枝、2枝)

  師:平均每個筆筒有多少枝?師追問:為什么不用“移多補少”的方法?

  ③師小結:求平均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擇方法。

  (2)練習“想想做做”第2題。

  出示3根絲帶,這三根絲帶的平均長度是多少?(生動筆算,匯報,交流)

  追問:18厘米大概在什么位置?到屏幕上來指一指。

  四、鞏固練習,加深理解

  1. 籃球隊員的身高。

  師:你們身高大約多少?打籃球需要高個子!

  師:聽田老師說,請你判斷。對的打“√”,錯的打“×”。準備好筆!

  (1)那么,籃球隊里每個隊員身高都是160厘米。

  (2)李強身高155厘米,有可能嗎?(口答)

  (3)王明是中鋒,隊里最高的,他可能身高多少厘米?(口答)

  師:課前,田老師拍了他們的照片,介紹給大家認識:請看!

  哪個是李強?哪個是張宇?

  2.游泳有無危險。

  (1)小紅身高130厘米,她在深110厘米的兒童游泳池練習游泳有危險嗎?

  (2)小南身高130厘米,他在平均水深110厘米的池塘游泳,下水游泳不會有危險呢?為什么?

  五、機動練習,拓展應用

  機動:回到我們男女生的賽,引導學生看題,提出問題。

  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想到大于12的數。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范文4

  教學內容:國標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第39~41頁

  教材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認識了直線、射線和線段的性質,學習了角以及角的度量等知識的基礎上學習的。它是空間與圖形領域的基礎知識,是后面的學-行線性質、三角形、四邊形等知識的基礎,也為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提供了一個很好的載體。

  設計理念: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作好計劃,提前打算,做事成功的機率就大。學習更是如此,每節課內容的學習如果能夠自己先做好預習,那么你就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預習使同學們變得主動,站在主動進攻位置上的人當然容易打勝仗。有一位哲人這樣說,預習是合理“搶跑”,一開始就“搶跑”領先,爭取了主動,當然容易取勝。

  教學目標:

  1.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交流進一步體驗直線的相交與不相交關系,認識兩條直線互相平行,能判斷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

  2.能根據直線平行的意義,畫出平行線;能在師生交流中掌握用直尺和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步驟和方法,能正確地畫出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3.使學生通過觀察、操作,形成平行線的表象,發展空間觀念;初步了解生活里的平行現象,產生學習圖形位置關系的興趣。

  教學重點:結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知平面上兩條直線的平行關系。

  教學難點:借助三角尺、直尺等工具畫平行線。

  預習指導:

  同學們,我們不僅要向他人學習,更要向課本學習。下面就請你打開數學書39、40頁,認真學習吧!通過學習,相信你一定能解決下面的問題。

  一、填一填

  1. 互相平行,其中 平行線。

  2.下面哪幾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劃(√),不是的在下面劃(×)。

  ( ) ( ) ( ) ( )

  3.找一找生活中還有哪些互相平行的例子并記錄下來:

  ① 是互相平行的。

  ② 是互相平行的。

  二、畫一畫

  1.想辦法在下面畫出一組或幾組平行線,比一比誰想的辦法多。

  2.讓爸爸媽媽欣賞一下你畫好的平行線,告訴他們你是怎樣畫的?

  教具準備:課件、直尺、三角板、鉛筆、方格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平行線

  1.揭示課題

  同學們,昨天我們回家認識了一位新朋友,他是誰?(平行線)今天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認識平行線。(板書課題:認識平行線)

  2.理解概念

  我們先來看一組生活中的圖片。這些圖片中隱藏著我們熟悉的線段,您能找到嗎?誰能上來指一指?(根據學生指的情況閃動)如果把這些線段無限延長我們可以畫出下面三組直線。

  這三組直線,哪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第二組)

  第一組的兩條直線是什么關系?(相交)它們相交的點叫什么?(板書:交點)第三組呢?你是怎么想的?剛才同學們都贊成第二組的兩條直線是互相平行的,你是怎么想的?指名說說自己的想法。根據學生回答延長,它們相交嗎?不相交嗎?不相交,他們是什么關系呢?(互相平行)什么是互相平行?板書:同一平面內,不相交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同一平面內你怎么理解?誰能說說看?互相平行你是怎么理解的?其中一條直線是另一條的平行線,我們就說這兩條直線互相平行。(出示一組平行線)如果這是一組平行線,我們可以怎么說?還可以怎么說?(直線a是直線b的平行線,直線b是直線a的平行線,直線a和直線b互相平行。)

  3.練習:下面哪幾組的兩條直線互相平行,是的在下面劃(√),不是的在下面劃(×)。你是怎么想的?

  ( ) ( ) ( ) ( )

  4.找平行線

  我們的生活中有許多互相平行的現象,你能舉例說一說嗎?

  我們學過的平面圖中也有平行線段請大家看大屏幕:下面每個圖形中哪些線段是互相平行的?各有幾組平行的線段?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的具體場景→抽象出“數學模型”→回歸生活舉例,一方面使學生在對豐富多彩的生活實例的觀察、辨析中,加深了對平行現象的認識,另一方面也讓學生深刻地感受到平行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培養了學生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周圍世界的意識。“練習”是使學生進一步學會辨別平行,更深一層提煉平行的意義。]

  5.總結

  認識平行線,觀察思考很重要,如果能動手畫就更好了。

  二、畫平行線

  1.展示畫好的平行線

  課前我們都動手畫了一組平行線,你是怎樣畫的?向你的同桌介紹一下你的`畫法。

  誰愿意上來展示給我們大家看?

  總結:剛才同學們展示了用不同方法畫出的平行線段,讓我們大開眼界。

  2.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這兒有一條已經畫好的直線,怎樣畫出它的平行線呢?你是怎樣畫的?

  指名上臺展示并介紹畫法。

  思考: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能畫多少條?試著畫一畫。

  3.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⑴如果在直線點上一點,要求經過這一點,畫下面這條直線的平行線,也用直尺畫可以嗎?為什么?那你是怎樣畫的?和你的同桌說說

  指名上臺介紹同時示范。

  ⑵教師示范:過一點畫已知直線的平行線

  強調:先要找到三角板上的直角邊,用其中的一條與已知直線貼緊,另一條緊貼著直尺,(直尺不能動),將三角板沿直尺平移,這樣就不會有偏差了,移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再畫出另一條邊,這樣得到了一組平行線。

  ⑶課件演示

  ⑷學生再畫

  ⑸想一想:過直線外一點能給這條直線畫幾條平行線?

  [設計意圖:通過“自我展示”這一活動,讓學生體會利用利用不同工具畫平行線的樂趣。在這個基礎上,重點介紹借助直尺、三角尺畫平行線的方法再通過電腦演示,激起學生想動手操作的興趣,在畫的過程中,總結畫平行線的四步驟:合、靠、移、畫。]

  4.回憶一下我們剛才畫平行線的過程,其中我們應用了三年級學過的知識,它是什么?(平移)

  這兒有一組平移的圖形,你能在平移前后的圖形中找到幾組互相平行的線段?在書上指給同學看一看。誰來指一指?

  三、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哪些知識?

  四、課后探究:

  把一張長方形紙照下面的方法對折兩次,在打開。

  這幾條折痕互相平行嗎?量出每條折痕的長度,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設計意圖:在課堂練習中,我是以書本為主的,強調掌握基礎知識為主的。當然,給予一部分學生拓展也是很有必要的。最后,我以一個探索活動結束練習。]

【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7-04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教案01-27

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3-17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教案(精選12篇)02-03

數學第二單元位置與方向教案03-31

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15篇03-17

數學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案(15篇)03-17

人教版五年級下冊數學第二單元教案01-14

三年級數學下冊第二單元教案01-15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精品乱子伦一区二区三区 | 中文字幕亚洲乱码精品 | 亚洲综合成人AV一区在线观看 | 亚洲欧洲日韩综合AV | 欧美亚洲另类小说图片视频 | 午夜福利精品在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