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9-09 09:02:50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9篇(優選)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教案是教學藍圖,可以有效提高教學效率。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9篇(優選)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通分》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小學數學第十冊《通分》

  教學目的:通過比較異分母分子不同分數的大小,初步理解通分的意義,并在逐步探索通分的過程中,深刻體驗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成就感,選擇適合自己操作的方法解決有關問題。

  教學重點:主動探索掌握通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鋪墊創境

  1、求最小公倍數4和6 、8和9、 9和27

  2、把下面的分數按分母相同或不同進行分類 。

  3、化成分母是20而大小不變的分數。

  4、比較下面各組數的大小 ○ 、 ○ 、 ○

  二、探究學習

  1、獨立思考:你先自己動腦思考怎樣解決這個問題?

  2、小組交流:當你對問題有了初步設想時,可以與小組其他同學交流一下想法。

  3、大組交流:哪一組來說說本組的想法?其他小組可以質疑、補充。

  4、觀察分析:第一類方法的幾種情況共同經歷了一個怎樣的'過程?

  將異分母分數轉化成與原來分數相等的同分母分數的過程。說說通分是一個怎樣的過程?

  5、上面兩種通分方法,你更喜歡哪一種通分的方法?為什么?用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公分母比較簡便。

  6、做一做:把下面兩組分數通分 和

  三、鞏固深化

  1、通分練習: 和 、 和 從這組練習中,你發現了什么?并根據學生的答題情況判斷哪一組通分是對的?哪一組通分是不簡便的?

  2、比較大小: 9/10○11/12

  3、發散訓練: 1/15<( )<1/6

  通 分

  四、課堂小結:你有哪些收獲?

  轉化

  五、板書設計:

  異分母分數

  同分母分數 公分母

  分數的基本性質

  最小公倍數

  公倍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案設計

  設計說明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主要突出以下幾點:

  1.注重學生的自主探究。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課堂上應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本教案首先創設了學生感興趣的情境,然后給予學生充足的自主空間,讓學生根據情境中的信息自主提出問題,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方式探究解題方法,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為較好地掌握本節課的知識奠定了基礎。

  2.鼓勵算法多樣化。

  《數學課程標準》把“鼓勵算法多樣化”作為第一學段的教學建議之一,但多樣化之后的重要環節是“重視算法的優化”,因此,本教案讓學生在交流、比較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口算過程,在傾聽他人的想法的過程中發現最優方法,這樣設計有利于學生理解算理,完善并掌握算法,培養了學生的數感。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創設情境。(課件出示)

  師:同學們,你們愛吃水果嗎?(愛吃)

  師:看,老師這里有三種水果,分別是草莓、橙子和蘋果,在水果盛裝的過程中還有好多學問呢,你們想了解嗎?(想)

  2.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以前學習了一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那么兩位數乘一位數,整十、整百數,幾百幾十數又該如何口算呢?今天我們就進一步來學習口算乘法。

  設計意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數學教學必須注重從學生感興趣的事物出發,于是在上課開始,以同學們愛吃的`水果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學習欲望,在學生興奮的狀態下導入新課。

  ⊙開放探究,得出結論

  一、教學例1。

  1.觀察情境圖,提出問題。

  課件出示例1情境圖。

  (1)引導學生認真觀察情境圖,找出圖中提供的數學信息。(每筐裝15盒草莓,一位阿姨買3筐)

  (2)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所提供的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組織學生組內交流,發表自己的想法)

  (3)引出例題中的問題:3筐草莓有多少盒?

  2.探究口算方法,明確算理。

  (1)引導學生理解題意并列式。

  (學生匯報,老師板書:15×3)

  (2)小組之間互相交流這樣列式的理由。

  (因為每筐裝15盒草莓,一位阿姨買3筐,就是買3個15盒草莓,也就是求3個15是多少,所以列式為15×3)

  (3)討論、交流15×3的口算方法。

  [把每筐草莓分成2份,一份是10盒,另一份是5盒,買3筐就是買3個10盒和3個5盒,先算3個10盒是10×3=30(盒),再算3個5盒是5×3=15(盒),最后把兩次口算的結果加起來,30+15=45(盒)]

  3.拓展延伸。

  (1)出示題目:150×3=?

  (2)思考口算方法,匯報交流。

  (口算150×3時,先算15×3=45,再在45的末尾添上一個0)

  (3)觀察、對比,交流算式的不同之處。

  (15×3與150×3進行比較,是把第一個乘數15擴大到原來的10倍,第二個乘數沒有變化)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目標:

  1、首先帶動課堂氣氛

  2、教會學生什么是面積。

  3、學習圓柱體側面積和表面積的含義。

  4、能夠求圓柱的側面積和表面積的方法。

  二、教學重點:

  動手操作展開圓柱的側面積

  三、教學難點:

  圓柱側面展開圖的多樣性,并能夠將展開圖與圓柱體的各部分建立聯系,并推導出圓柱側面積、表面積的計算公式。

  四、教具準備:

  圓柱表面展開圖、紙質圓柱形茶葉罐、長方形紙、剪刀、圓柱體紙盒。

  五、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起興趣。

  出示:牛奶盒,紙箱,可比克。

  提問(1)這些東西我們很熟悉吧!誰來說說它們是什么形狀的呢?(指名說)

  (2)制作這些包裝盒,至少需要多大面積的材料?(指名說)

  師:誰能說說上一節課你學過圓柱體的哪些知識?

  生:........

  師:請同學們拿出你自制的圓柱體模型,動手摸一摸

  生:動手摸圓柱體

  師:誰能說一說你摸到的是哪些部分?

  生:.......

  師:你所摸到的圓柱體的表面,它的`大小叫做表面積,我們這節課就要學習如何求圓柱體的表面積的大小。板書課題:圓柱的表面積

  (二)、探索交流,解決問題。

  圓柱的側面積是一個曲面,那么怎樣才能把它變成我們熟悉的平面呢?(找學生回答問題)提問:請大家猜一猜,如果我們將圓柱體的側面(也就是這個包裝紙)展開,會是什么形狀的呢?

  研究圓柱側面積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先猜想,然后說說,再操作驗證。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小組交流。(學生要說清楚展開的方法不同能得到什么不同的圖形)(展開的形狀可能是長方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等)

  1、獨立操作利用手中的材料(紙質小圓柱,長方形紙,剪刀),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驗證剛才的猜想。

  2.操作活動:

  (1)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將茶葉罐的包裝紙展開,看看得到一個什么圖形?

  (2)觀察這個圖形各部分與圓柱體茶葉罐有什么關系?獨立操作后,與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3.小組交流能用已有的知識計算它的面積嗎?

  4、小組匯報。(選出一個學生已經展開的圖形貼到黑板上)

  重點感受:圓柱體側面如果沿著高展開是一個長方形。(這里要強調沿著高剪)

  這個長方形與圓柱體上的那個面有什么關系?(長方形的長是圓柱體底面周長、長方形的寬是圓柱體的高)

  板書: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

  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所以,圓柱的側面積=底面周長×高

  S側=C×h

  如果已知底面半徑為r,圓柱的側面積公式也可以寫成:S側=2∏r×h

  師:如果圓柱展開是平行四邊形,是否也適用呢?

  學生動手操作,動筆驗證,得出了同樣適用的結論。

  (因為剛才學生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剪開的,所以可能已經出現了這種情況。此時可以讓已經得出平行四邊形的學生介紹一下他的剪法,然后大家拿出準備好的圓柱紙盒用此法展開)

  (四)、練習

  求圓柱的側面積(只列式不計算)

  1。底面周長是1.6米,高是0.7米

  2。底面直徑是2分米,高是45分米

  3。底面半徑是3.2厘米,高是5分米

  (五)研究圓柱表面積

  1、現在請大家試著求出這個圓柱體茶葉罐用料多少。需要計算哪幾個面的面積?需要什么條件?(指名說)

  2、動畫:圓柱體表面展開過程

  3、圓柱體的表面積怎樣求呢?得出結論:圓柱的表面積=圓柱的側面積+底面積×24.一個圓柱形茶葉筒的高是10厘米,底面半徑是3厘米,它的表面積是多少平方厘米(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反饋)

  (六),鞏固應用,內化提高

  1、比較有蓋,無蓋,一個蓋的圓柱物體的表面積計算的異同?多媒體出示:水管,水桶,糖盒提問:這些圓柱形物體在計算表面積時有什么不同?(指名說)

  2、做一個沒有蓋的圓柱形水桶,底面半徑是10厘米,高是40厘米,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厘米?(得數保留整百平方厘米)重點感受:沒有蓋,至少這兩個詞語。在實際中,使用的材料都要比計算得到的結果多一些。因此,要保留整百平方厘米,省略的十位上即使是4或比4小,都要向前一位進1.這種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進一法。

  3.一個圓柱形水池,直徑是20米,深2米,在池內的側面和池底抹一層水泥,水泥面的面積是多少平方米?

  六、教學結束:

  布置學生用本節課所學知識制作出一個筆筒,下節課帶來送給自己的朋友。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4頁的例,第44~45頁“想想做做”的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得出和是6、7的加法算式。

  2、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3、發展初步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簡單的函數的思想。

  教學重點: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進一步認識和理解加法的含義,能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發展初步的動手能力、觀察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探索的精神,初步感受簡單的函數的思想。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在所有的數字娃娃中,6和7是最要好的兄弟。有一天,他們卻吵起來了,6說:“兩個數相加,和是6的算式比和7的算式多。”7說:“不對,不對,兩個數相加,和是7的算式比較多。”小朋友,你認為誰說得對呢?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是6、7的加法。(出示課題:和是6、7的加法)

  二、自主探索,體會領悟

  1、操作學具

  請小朋友拿出學具來擺一擺,看看能寫出幾個和是6、7的.加法算式,填在下表里。再比一比,到底誰的加法算式多?

  2、教學例1

  電腦演示學生植樹的動畫,讓學生說說動畫的意思。

  提問:要算一共有幾個小朋友,可以怎樣列式?

  質疑:為什么同一幅圖可以列出兩道不同的算式,而得數卻相同?

  教師左手拿2支筆站在學生中,分別叫前后的學生列算式,得到不同的算式。(2+5=7,5+2=7)

  提問:從這兩道題中你發現了什么?

  3、教學例2

  電腦出示例2圖:3個青辣椒,4個紅辣椒,再出示括線和問號,告訴學生:這是括線和問號。

  讓學生猜括線和問號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請學生互相說一說整個圖的意思,再指名說。

  4、“想想做做”第2題——說一說

  讓同桌學生說一說圖畫的意思,再指名說,然后把算式寫在書上。

  5、小結

  剛才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提問:黑板上的算式有點亂,誰來整理一下?說一說為什么這樣整理。

  三、鞏固深化,應用拓展

  敘述:小朋友表現很好,老師帶你們到動物世界去輕松一下,好不好?(完成“想想做做”第3~5題)

  四、小結與質疑

  提問: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不懂的問題或新的想法嗎?

  六、 教學后:1 學生基本上能掌握本節課的內容。

  2 學會通過數的分合來學習新知識。

  3 對于利用加法求減法,還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利用。

  4 計算的時間太長,有一部分學生不能快的反應出來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P58

  教學目標:

  1、探索并掌握三位數除以一位數時,因不夠商1而在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商中間或末尾商0的`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內容是學習比較復雜的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或者末尾有0的除法。上一節課中的兩個題目是被除數的某一位上是0而商0,本節課是因為除到被除數的某一位時不夠商1而商0,這部分內容是學習的一個難點。通過6123要讓學生明白算理和算式的簡便寫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嘗試探索

  1、創設情景:本月輪到你當家庭主管,負責分配零用錢,零用錢一共612元,平均分配給家里3個人,每人該分配幾元?

  (1)你能完成這項任務嗎?請你試試看。

  (2)小組討論,比一比誰完成得好。

  (3)匯報,注意表達的條理性和完整性。

  2、情況分析

  (1)在計算過程中,碰到什么問題?

  (2)說一說你是怎樣解決每個問題的。

  二、引導歸納,提煉方法

  1、提問:除到被除數的十位時,不夠商1怎么辦?接下去的豎式該怎樣寫?(這是重要環節,讓學生充分討論,充分發言;教師準確引導,方向明確)

  2、提煉:用被除數十位的1除以3,不夠商1,就在商的十位上寫0;3和0相乘得0,在1的下面寫0,1減0得1,再把個位的2寫下來,12除以3商4。(教師在演示的時候,每一步都要起到示范的作用,促進學生養成好的計算習慣)

  3、介紹簡便的寫法。

  三、獨立嘗試,鞏固提高

  1、嘗試寫豎式計算:5224在嘗試解題過程中運用已有知識解決問題。(強調在計算過程中的每個步驟和注意事項)

  2、歸納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99頁例1,練習二十三第1、3、4題。

  教學目標:

  1.學會用兩步計算乘法解決問題,培養自主探究的學習能力。

  2.經歷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的學習過程,從中感受一些用乘法計算解決實際問題的活動

  經驗與方法。

  3.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學會欣賞自己和同伴。

  教學重點:

  探索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過程。

  教學難點:

  收集對解決問題有用的數學信息,靈活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設計:

  一.預習作業:

  1.自學教材第99頁,例1的主題圖,想一想:

  (1)畫面上同學們在干什么?

  (2)從圖中你還獲取了哪些信息?

  (3)怎樣解決每個方正有多少人?

  (4)怎樣解決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5)10×8表示什么?80×3又表示什么?

  (6)你還有別的解決方法嗎?并說出每一步表示的意義。

  嘗試作業:P99做一做說一說:第1步求什么?第2步求什么?

  二.預習反饋:

  1.出示畫面:2個班同學做操,每班4排,每排8個同學。

  學生根據畫面內容,提出問題:一共有多少人?

  2.獨立解答。指名說解決問題的過程和結果。

  3.今天我們繼續學習解決新問題。(板書:解決問題)

  4.出示情境圖:運動會開幕式上廣播操表演。一個方陣與例1相同,3個方陣一共有多少人?

  5.請同學們自己觀察畫面,你看懂了什么?

  收集解決問題的信息數據,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遇到困難可以與同桌交流意見。(組織學生交流。)

  (1)你收集了哪些有用的信息?

  (2)怎樣列式計算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完善解答過程。你解決問題的過程與結果對嗎?

  二.關鍵點撥:

  1.自主解決問題。課本第99頁“做一做”。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解決問題。

  2.組織交流,鼓勵學生從多角度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1)5×6×8 (2)5×6×(5+3) (3)5×6×7+5×6

  (4)5×6×7+30 (5)30×8 (6)30×5+30×3……

  只要學生說得有道理,答案正確就給予肯定和鼓勵。

  3.看到這么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你有什么感想?

  (觀察事物的角度不同,收集到的'數學信息不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不同。)

  師:以后同學們在解決實際問題時頁可嘗試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收集信息,解決問題的方法也就多樣了。

  三、應用遷移,鞏固提高

  1.練習二十三第1、3、4題。(放手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解決問題。)

  2.三(1)班5個小隊去植樹,每小隊8人,每人種3棵柳樹和2棵桃樹,他們一共種了多少棵桃樹?(訓練學生收集有用數學信息的能力。)5×8×2

  四、反思,拓展升華

  1.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和體會?

  2.希望每個同學都能注意觀察、發現,提出身邊的數學問題,并能用所學的知識去解決這些問題。

  3.聯系身邊的事,提出需要用乘法兩步計算解決的問題,并解決問題。

  五、布置作業

  《作業本》第49頁。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設計說明】

  統計的思想和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學好統計知識非常重要,統計知識的教學重在激發學生的興趣,熟悉統計的基本思想和方法,逐步形成統計觀念。折線統計圖是在學生掌握了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本節課作了如下設計:

  1.在感知折線統計圖的特點上運用了比較策略。

  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認為“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小學數學中有許多內容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在教學中充分運用比較的方法,有助于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使學生容易接受新知識,防止知識的混淆,提高辨別能力,從而扎實地掌握數學知識,發展邏輯思維能力。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通過對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比較,可以讓學生很清楚地看出它們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這樣不僅反映了兩者在數量變化趨勢上的不同,更彰顯了折線統計圖的直觀性與便捷性。

  2.注重在分析與預測中體會統計的意義和作用。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統計教學應讓學生經歷統計的.過程,并能根據統計的數據作出簡單的判斷和預測。本節課的例題呈現了富有現實意義的素材,使學生不但能根據折線統計圖對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提出問題并解決問題,而且能根據折線統計圖中數據的變化趨勢進行合理的推測。同時,在學習過程中使學生體會到統計在生活中的作用和意義,培養了學生描述、分析數據和對現實生活中多方面信息統計的能力,激發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回顧導入

  1.創設情境。

  師:同學們喜歡機器人嗎?

  (課件出示教材104頁例1情境圖)

  2.回顧舊知。

  (1)課件出示下面的統計表。

  中國青少年機器人大賽參賽隊伍統計表

  年份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xxxx

  20xx

  參賽隊伍/支

  426

  394

  468

  454

  489

  499

  519

  師:從統計表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學生觀察,匯報時說出各個年份參賽隊伍的支數)

  (2)動手操作。

  師:我們在前面已經學習過條形統計圖,你能把統計表中的數據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來嗎?

  先組織學生在小組中議一議怎樣繪制條形統計圖,再在練習本上嘗試畫出條形統計圖。

  教師巡視指導。

  (3)匯報展示。

  各小組展示繪制的條形統計圖。

  (4)師生共同回顧條形統計圖的繪制方法。

  ①畫出縱軸和橫軸,標明起點。

  ②根據縱軸長度并結合所給數據確定一個單位長度代表的數據是多少;在橫軸上確定各項目的位置,即等距離確定各直條的位置。

  ③取各數量對應的點,畫出直條,并在直條上標明數據。

  ④標明統計圖的名稱、制圖時間等。

  3.導入新知。

  除了用條形統計圖表示以外,我們還可以這樣畫,大家一起看(出示一幅折線統計圖),這就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數學源于生活,通過教材中情境的創設,讓學生感悟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既回顧了條形統計圖的相關知識,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究新知

  1.觀察思考。(課件出示教材105頁折線統計圖)

  統計圖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教學內容:

  百分數的應用(一)教材第23——24頁

  教學目標:

  1、在具體情境中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計算出實際問題中“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提高運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會計算實際問題中“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

  教學難點:在具體情境中理解 “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1、 關于百分數,我們已學過那些知識?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百分數的意義

  小數百分數分數之間的互化

  百分數的應用

  利用方程解決簡單的.百分數問題

  2、 引入:從這節課開始,我們繼續學習有關的百分數的知識。

  板書課題:百分數的應用(一)

  二、 新知探究

  問題引入:盒子里有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冰的體積約為50立方厘米。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約增加了百分之幾?

  1、 引導學生認識“水結成冰,體積會增加”這種物理現象,并找出題中的條件與問題。

  2、 你認為“增加百分之幾”是什么意思?

  指導學生畫線段圖理解“增加百分之幾”的意思是:冰的體積比原來水的體積增加(多)的部分是水的百分之幾

  3、 學生自主解決問題,師巡視,個別指導。

  4、 合作交流:

  方法一:(50-45)÷45 方法二: 50 ÷45 ≈ 111%

  =5÷45 111%-100%≈11%

  ≈11%

  指名學生說出自己具體的想法:

  方法一:先算增加了多少立方厘米,再算增加了百分之幾。

  方法二:先算冰的體積是原來水的體積的百分之幾,再算增加百分之幾。

  5、 即時練習

  指導學生完成第23頁“試一試”。

  重點引導學生理解“降低百分之幾”的意思是降低的價錢數目占原來價錢的百分之幾。

  三、 總結:

  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應用題的方法:

  (1) 先求一個數比另一個數增加或減少的具體量,再除以單位“1”。即:兩數差額÷單位“1”

  (2)先求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再把另一個數看作單位“1”即100%根據所求問題兩者用減法運算。

  四、練習提高

  指導學生完成第24頁練一練第1,2,3,4,5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材分析

  1、這節課是解簡易方程的第一課時,是在學生學了四則運算及四則運算各部分之間的關系和學生已具有的初步的代數知識(如:用字母表示數,求未知數x)的基礎上進行教學。

  2、這節課為后面學習解方程應用題做了準備,為后面學習分數應用題、幾何初步知識、比例等內容時要直接運用,這節課是教材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內容之一。

  學情分析

  1、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知識很感興趣,這對開展有效的課堂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學生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但不同的學生具有不同的潛力。

  3、優秀學生與學習困難生對方程的理解在思維水平上有較大差異。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圖例,進一步理解等式不變的規律,會用等式不變的規律解方程。

  2、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3、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并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4、培養學生進行數學探究的能力及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

  1、本節課的重點是:根據等式的性質解方程。

  2、本節課的難點是:理解等式的性質;掌握解方程的步驟和書寫格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什么叫方程?什么叫方程的解? 什么叫解方程?

  2、前面,我們學習了兩個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等式的不變規律是什么?

  等式這些規律在方程中同樣適用嗎?

  今天我們就學習如何利用等式保持不變的規律來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電腦出示課件例1。

  2、從圖中可以獲取哪些信息?圖中表示了什么樣的等量關系?

  要求盒子中有多少個皮球,也就是求x等于什么,該怎樣列方程?我們怎樣解這個方程?

  3、探究怎樣解方程。

  利用天平讓學生進行探究,怎樣才能使天平左邊只剩下x,而且保持天平平衡?

  (讓學生通過探究得出:從兩邊各拿走3個玻璃球,天平仍然平衡。)

  4、知識遷移。

  把剛才天平的做法用到方程上,也就是方程兩邊怎樣做,方程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方程兩邊同時減去一個3,左右兩邊仍然相等。)

  板書+3—3=9—3

  x=6

  5、追問:左右兩邊同時減去的為什么是3,而不是其它數呢?

  (因為方程兩邊減去3以后,左邊剛好剩下一個x,這樣,右邊就剛好是x的值。因此,解方程就是通過等式的變化,如何使方程的一邊只剩下一個x即可。)

  6、x=6帶不帶單位呢?讓學生明白x在這里只代表一個數值,因此不帶單位。

  7、x=6是不是正確的答案呢?怎么驗算呢?同桌之間進行討論并驗算。(x=6是方程的解)

  8、學生練習:解方程(X+21=32 X+41=50)

  9、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0、如果方程的兩邊同同時加上同一個數,左右兩邊還相等嗎?為什么?

  11、學生嘗試解方程:X—3=9

  12、學生討論交流: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是什么?

  13、小結:解X+a=b這類方程的思路。(根據等式的性質1,在方程的左右兩邊同時加上或減去同一個數,左右兩邊仍然相等。實際上是加了什么就減去什么,減了什么就加上什么,兩邊同時進行。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在書寫的過程中寫的都是等式,而不是遞等式。)

  三、鞏固練習:

  1、填一填(出示課件)。

  使學生進一步加深理解和運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決問題實際問題。

  2、書上“做一做”第1題(1)題

  3、鞏固嘗試:解方程(出示課件)。

  讓學生獨立完成會用等式不變規律1解方程,強調驗算。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都有哪些收獲?

  五、拓展活動:

  利用課余時間小組內探究像32—X=10這類方程可以怎樣解?

  六、作業設計:

  練習十一第5題一二行,第6題一行。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综合 | 亚洲精品字幕乱码 | 中文字幕在线码一区 | 制服丝袜中文字幕亚洲欧美 | 午夜性爱视频久久 | 亚洲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