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小學數學教案8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編寫教案助于積累教學經驗,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通過直觀,讓學生動手操作,初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乘法算式的寫法和讀法。
具體采用以下模式:
動手操作、敘述圖意(感知階段)——列加法算式,觀察說出加數的特點(建立表象)——寫出乘法算式(形成新的'概念)。
(1)師生共同擺紅花,師指導寫乘法算式。
(2)學生自己擺方塊,嘗試寫乘法算式。
(3)學生看圖說圖意,獨立寫乘法算式。
(4)分析比較,揭示本質。
指導學生觀察比較黑板上的板書:
用加法算 用乘法算
2+2+2=6 2×3=6
3+3+3+3=12 3×4=12
4+4+4+4+4=20 4×5=20
(1)讓學生看一看這三道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2)讓學生比一比這兩種算式,哪一種比較簡便?
(3)讓學生說一說"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用乘法計算比較簡便”這個結論。
這樣通過分析比較,不僅揭示了本質特點,同時也有利于學生抓住知識的內在聯系。構建新的認知結構。
(三)分層導練,鞏固新知
1.做課本Pll0“做一做”的第1題。
2.先讀算式,再用圓片擺一擺。
2×3 3×2
3.根據乘法算式,有節奏地做拍手游戲。
2×6 5×2
4.說一說下面兩個算式有什么不同?然后做“找朋友”游戲。
4×3 3×4
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特征和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設計上面這組生動有趣的有梯度的練習,可以鞏固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逐步形成技能技巧。
(四)引導總結,強化新知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知道哪些知識,學到哪些方法?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問題提出來。大家一起探討解決。
引導學生對教學內容歸納小結,起到梳理概括,畫龍點睛,提煉升華的作用,從而加深學生的印象。幫助學生建立新的知識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內容:
49~50頁的內容及練習十二1~12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并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明確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探究,理解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經歷分數與除法的關系的.探究過程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觀察、探究,滲透辯證思想,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會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教學難點:
理解可以用分數表示兩個數相除的商。
教具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表示什么意思?它的分數單位是什么?它有幾個這樣的分數單位?
2.把一根鐵絲平均截成3段,每段的長度是這根鐵絲的幾分之幾,把誰看作單位1?
3.引入:5除以9,商是多少?板書:59
如果商不用小數表示,還有其他方法嗎?學習了分數與除法的關系后,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了。板書課題:分數與除法。
二、新課講授
1.教學例1:出示題目
(1)列出算式。(板書:13=)
(2)討論:1除以3結果是多少?你是怎樣想的?
(3)教師畫出示意圖。把一個蛋糕平均分成3份,其中一份應是這個蛋糕的 ,就是 個1。
板書:13= 1/3(個)
2.教學例2:出示題目
(1)動手操作。拿出三張同樣大小的圓形紙片,把它看作3塊餅,用剪刀把它們分成同樣大小的4份。
(2)口述方法及每份分得的結果,教師總結幾種不同的分法。
(3)歸納:從上面的操作可以看出,把3塊餅平均分成4份,無論怎樣分,每一份都是3塊餅的 ,即3個 塊,把3個 塊餅合起來就是1個餅的 ,即 塊,因此,34=3/4 (塊)。
由此可見, 不僅可以理解為把1塊餅(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的3份的數,也可以看作把3塊餅組成的整體(單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這樣1份的數。
學生相互說說 表示的意義。
3.教學分數與除法的關系。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課題:連加連減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2頁和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教學目標與策略方法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掌握連加、連減的意義和計算方法。
過程和方法:引導學生經歷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
使學生感受到連加、連減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并體驗用數學的樂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創設清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策略與方法: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
課前準備與課時設置
投影片、小棒、三角圖片。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出示投影圖片,引導學生說出圖意。
(設計意圖:以生動活潑的畫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意義和計算順序。)
二、探究體驗
1、學習連加
師:誰能說說你在圖中都看到了些什么?
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原來。。。先。。。又。。。)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用數學語言表述自己的思維,利于學生理解連加的計算順序。)
板書問題:現在一共有幾只小雞?
一共是什么意思?怎樣列式?引導學生列出算式并討論交流計算方法。
根據學生匯報板書:5+2+1=8
先用一只手遮住+1,讓學生算5+2=7(板書7),再用手遮住5+2,提示用7+1=8(板書8)。
說明象這樣連著加就叫連加。板書:連加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2、學習連減
師:小雞吃飽了,接下了又發生了什么事呢?我們看看圖吧。(繼續演示投影、72頁下圖)
讓學生自由觀察并自主說話。(原來。。。先。。。又。。。)
可以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引導學生圍繞“還剩幾只?”這個問題加以解決。使學生明確:先跑了2只用減法,又跑了2只還是用減法。
教師根絕學生的匯報適時板書:連減 8-2-2=4(自主探索連減兩次的計算方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
3、歸納
象這樣用三個數(有時更多)連著相加或者連著減的計算方法就是連加和連減。
(設計意圖:有利于學生理解連加、連減的意義,掌握連加連減的運算順序。)
4、完成72頁的“做一做”
引導學生說清圖意,再讓學生自己用小棒、三角圖片擺一擺,得出結果后,再填數。
三、時間應用
1、舉例: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連加連、連減呢?
學生自由回答,對敢說能說的學生要多表揚,對想說卻有顧慮的學生要多鼓勵。
2、完成練習十一的第1、2、5題。
引導學生看懂圖意,自主解答。
(設計意圖: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讓學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感受連加、連減在生活中的作用。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課本第69頁例2、3;練一練;《作業本》第31頁。
教學目標:理解解比例的意義,掌握解比例的方法,能正確地解比例。
教學重點:解比例的基本方法與依據。
教學難點:解比例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什么叫比例?
2、什么是比例的基本性質?
3、怎樣檢查兩個比是否成比例?
二、新授:
1、先請學生心里想好一個比例(數目簡單些),如2:3=4:6,只告訴其他同學其中的三項,讓大家猜一猜還有一個數字是什么?
2、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另一個未知項。
3、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4、例2解比例:
30∶12=45∶χ
解:30χ=12×45…………根據是什么?
χ=………不先求積,先約分比較簡便。
χ=18
5、例3解比例=
①請學生獨立嘗試;
②注意格式;
③反饋練習。
6、試一試。
三、鞏固練習:
1、解比例:(練一練第1題第一豎行)
2、練一練第2題
3、補充:χ∶0.8=3∶1.2
四、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
五、《作業本》第31頁。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教案
教學目的
1.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正確判斷出應用題中所涉及的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2.通過復習,能夠使學生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3.通過復習,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判斷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
通過復習,使學生能夠利用正反比例的意義正確、熟練的解答應用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1)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2)總價一定,每件物品的價格和所買的數量.
(3)小朋友的年齡與身高.
(4)正方體每一個面的面積和正方體的表面積.
(5)被減數一定,減數和差.
談話引入:我們今天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板書:用比例知識解應用題)
二、探討新知.
(一)教學例5(用比例解答下題)
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還要多少天?
1.學生讀題,獨立解答.
2.學生反饋:
3.分析:
(1)為什么需要用正比例解答?
(2)12和要求的天數之間有什么關系?
4.小結:我們在做題時,根據注意題目中的數量關系,不僅需要判定運用什么比例方法,而且還要注意找準題目中的對應關系.
(二)反饋.
1.某車隊運送一批救災物品,原計劃每小時行60千米,6.5小時到達災區,實際每小時行了78千米.照這樣計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
2.大齒輪與小齒輪的齒數比為4∶3.大齒輪有36個齒,小齒輪有多少個齒?
三、鞏固反饋.
1.一張大紙,如果裁成長36厘米,寬26厘米的小紙張,可以裁成28張;如果裁成長18厘米,寬13厘米的小紙張,可以裁成多少張?
2.某車間有男工25人,女工20人.如果男工增加15人,要想使男工和女工人數的比不發生變化,女工應該增加多少人?
3.一項工程,10人去做24天可以完成;如果每人的工作效率不變,現在需要提前4天完成,需要多少人?
4.兩個底面半徑相等的圓柱體,第一個圓柱的高是第二個圓柱高的.第二個圓柱的體積是60立方米,第一個圓柱體的體積是多少立方米?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教師明確: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這節課通過比較弄清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比、比例和比例尺的概念的整理和復習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35頁的第l一3題,練習九的第l一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明確。比例”和“比”、“比值”等概念之間的聯系和區別。,
2,使學生進一步提高對比例、正比例、反比例的意義和判斷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加深對比例尺的認識,會求比例尺、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
教具準備:投影儀、投影片、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復習;;比”和“比例”
1.復習整理。
教師:這一單元我們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請同學們舉例說一說什么叫做比?什么叫做比例?比和比例有什么區別?
隨著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如下表。
指出:比是表示兩個數相除的關系,有兩項;比例是一個等式,表示兩個比相等,有四項:
2.練習。
用小黑板出示下面的題讓學生完成。
(1)六年級一班有男生24人,女生20人。六年級一斑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最簡單的整數比是( )。
(2)六年級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6:5。男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女生人數和全班人數的比是( )。
(3)六年級一班男生和女生人數的比是6:5。男生有24入,女生有( )人。
二、復習解比例
1.完成第35頁的第2題。
指名回答什么叫解比例,解比例要根據什么性質。
接著以 : =l :x為例,復習解比例的過程,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在解比例時,如果有帶分數,要先把帶分數化成假分數,然后利用比例的基本性質,把比例式變為含有未知數的等式來解。
然后讓學生完成第2題的其余習題。
三、復習正比例、反比例
用投影片逐一出示下面問題,讓學生回答。
1.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和正比例關系?
2.什么叫成反比例的量和反比例關系?
3,正比例和反比例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學生回答,教師填寫小黑板上的表。
然后教師出示下面兩個表,讓學生根據表中兩種量中相對應的數的關系,判斷它們成什么比例,并說明理由。
使學生明確:要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是成正比例還是反比例,要看相對應的兩個數的商或積是不是一定,如果積一定說明這兩個量成反比例,如果商一定說明這兩個量成正比例。如第二個表,通過計算,可以看出上、下兩個相對應的數的商一定,也就是說,這個三角形的高的 一定,因而高也一定,所以三角形的面積與底邊成正比 例。
四、課堂練習
完成練習九的第1—3題。
1.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集體訂正。在訂正第(4)小題時,可以先讓學生說說12的約數有哪?然后說出自己用選出的四個約數組成的比例是什么。教師把學生說出的比慎寫出來。訂正第(6)小題時,要注意檢查學生是否把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的單位續一了。
2,第2題,除第(2)、(7)小題教師要提示外,其余各題由學生自己判斷,第(2)行駛的路程
小題,教師可以先說明 =周長,再讓學生判斷。第(7)小題,可以先讓幾個學生說說自己的體重和身高,教師把數據記下來,再讓學生判斷。使學生知道:人的體重和身高有一定的關系,一般人的體重是隨著身高而增加的,但體重和身高不成正比例關系。
3.第3題,教師向學生說明:這題要求圖上長方形的長、寬和地基的實際面積。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比較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理解正、反比例的意義,弄清它們的聯系和區別,掌握它們的變化規律.
2.使學生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重點
正、反比例的.聯系和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判斷正、反比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判斷下面每題中兩種量成正比例還是成反比例.
1.單價一定,數量和總價.
2.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3.正方形的邊長和它的面積.
4.時間一定,工效和工作總量.
二、新授教學
(一)出示課題
教師明確: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的關系,這節課通過比較弄清它們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
(二)教學例7(課件演示:正反比例的比較)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解比例教案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解比例的意義.
2.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會解比例.
教學重點
使學生掌握解比例的方法,學會解比例.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改寫成兩個內項積等于兩個外項積的形式,即已
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一)解下列簡易方程,并口述過程.
2 =8×9
(二)什么叫做比例?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質?
(三)應用比例的基本性質,判斷下面哪一組中的兩個比可以組成比例?
6∶10和9∶15 20∶5和4∶1 5∶1和6∶2
(四)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下列各比例改寫成其他等式.
3∶8=15∶40
二、新授教學
(一)揭示解比例的意義.
1.將上述兩題中的任意一項用 來代替(可任意改換一項),討論:如果已知任何三項,可不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說明理由.
2.學生交流
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把它改寫成內項積等于外項積的形式,通過解已學過的方程,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外一個未知項.
3.教師明確: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如果已知比例中的任何三項,就可以求出這個比例中的另一個未知項.求比例中的未知項,叫做解比例.
(二)教學例2.
例2.解比例 3∶8=15∶
1.討論:如何把這個比例式變為已學過的含有未知數的等式,并求出未知數的解.
2.組織學生交流并明確.
(1)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可以把比例改寫為:3 =8×15.
(2)改寫時,含有未知項的積一般要寫在等號的左邊,再根據以前學過的解簡易方程的方法求解.
(3)規范并板書解比例的過程.
解:3=8×15
=40
(三)教學例3
例3.解比例
1.組織學生獨立解答.
2.學生匯報
3.練習:解下面的比例.
= ∶ = ∶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解比例.想一想,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根據比例的基本性質將比例式轉化成已學過的簡易方程),然后再解簡易方程即可.
四、鞏固練習
(一)解下面的比例.
1. 2. 3.
(二)根據下面的條件列出比例,并且解比例.
1.5和8的比等于40與 的比.
2. 和 的比等于 和 的比.
3.等號左端的比是1.5∶ ,等號右端比的前項和后項分別是3.6和4.8.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人教版第九冊第102頁練習二十五的習題。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這一類簡易方程的解法,并能正確解簡易方程。
2、養成自覺檢驗的良好習慣。
3、培養分析推理能力和思維的靈活性,提高解方程的能力。
教學重點:
進一步理解和掌握ax±b=c這一類簡易方程的解法。
教學難點:
能正確解簡易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溫顧。
1、根據下面的情景列方程并求方程的解,結合情景說說怎樣解方程,每一步算出什么。
8×5+3x=70
2、把下列解方程和檢驗過程補充完整。
5x-3.7=8.5
解:5x=8.5○()
()=12.2
x=()○()
x=2.44
檢驗:把x=2.55代入原方程,
左邊=5×()-3.7=()
右邊=()
左邊○右邊
所以x=2.55是原方程的解。
8x-4×14=0
解:8x-()=0
()=56
()=56÷8
x=()
檢驗:把x=()代入原方程,
左邊=()×()-4×14=()
右邊=0
左邊○右邊
所以x=()是原方程的解。
3、解下列方程:
⑴6x=42
⑵6x+35=77
⑶6x+5×7=77
比較:這幾道方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解題后有什么體會?
(這幾道題方程的解都是一樣的,后幾道方程都是由第一道方程演變過來的,每一道方程都比前一道要復雜,解題步驟也相應地增多。體會:再復雜的方程只要解題方法正確,都能化成一般簡單的形式。)
二、鞏固練習。
1、可以把5x看作減數的是方程()。
A.5x-6=20B.30+5x=75C.30-5x=5D.5x÷3=20
2、2x在下列方程中可以看作什么部分數?
①2x+2.5=32.5()②2x-30=60()③2x-3×5=45()
④2x×7=42()⑤30×2-2x=12()⑥2x÷12=35()
3、不解方程,你能判斷下列方程的解是否正確嗎?說說你的方法。
①7x+15=120的解是x=15。()
②5x-3×6=22的解是x=9。()
③6x÷5=12的解是x=15。()
④12×5-3x=30的解是x=10。()
4、解下列方程。(也可以選擇第2題的方程其中3題)
4x-7.2=10
0.4(x-5)=16
1.2x+0.16÷0.2=3.2
5、列出方程并求方程的解。
8與5的積減去一個數的`4倍,差是20,這個數是多少?
以上各題4人小組獨立完成后,先交流訂正,再集體訂正。
第4、5題,要求做錯的題目,訂正在練習紙的右欄。
三、錯題分析。
1、出示學生作業中的錯題,學生分析指出錯誤,并說說理由。(需批改作業時收集)
2、出示常見的錯題。
觀察下列各題的解方程是否正確,不正確的指出錯處。
7x-3.5=17.5
解:x-3.5=17.5÷7
x-3.5=2.5
x=2.5+3.5
x=6
7x-3.5=17.5
解:x=17.5+3.5
x=21
7x-3.5=17.5
解:x=17.5+3.5
7x=21
x=21÷7
x=3
2x+4×3=48
解:2x=4×3
2x=12
2x=48-12
2x=36
x=36÷2
x=18
四、拓展練習。
1、根據方程24×6-x=80創作情景(編題)或把下列情景補充完整。(視學生情況而定)
情景:學校食堂買來6袋大米,每袋()千克,用去了一些,還剩()千克,()多少千克大米?
2、解下列方程(可以只選擇其中兩道方程,快的同學可以全部做完)
①6x+5×7=70+7
②2×3x+5×7=70+7
③(3+2x)×2=30
3、如果2x+4=16,那么4x+8=()
4、⑴x等于什么數時,3x-9的值等于12?
⑵x等于什么數時,3x-9的值大于12?
五、復習小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一、教學內容:
第2~3頁例1、例2。及相應的“做一做”,練習一第1題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初步認識負數,知道正數和負數的讀寫方法。知道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負數都小于0。
2.使學生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教學重點:
知道正數、負數和0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難點:
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的產生與應用。
五、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溫度計。
六、教學過程:
㈠、創設情境,初步認識負數。
1.情境引入: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節目片頭。
出示例1:宜昌、哈爾濱的溫度。
2、提問: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
學生回答:宜昌是零上16度,哈爾濱是零下16度
3、引導:宜昌和哈爾濱的氣溫一樣嗎?有什么不同?(正好相反)在數學上怎樣表示這兩個不同的溫度?
4、請會的學生介紹寫法、讀法。同時在圖片下方出示:16℃(+16℃)-16℃
師問:你們怎么知道的?
5、小結并板書:“+16”這個數讀作正十六,書寫這個數時,只要在以前學過的數16的前面加一個正號,“+16”也可以寫成“16”;“-16”這個數讀作負十六,書寫時,可以寫成“-16”。
6、通過“零上16攝氏度”和“零下16攝氏度”這兩個生活中常見的相反溫度用怎樣的數可以表達并區分?這一問題的提出,讓學生感受到過去所學的數在表達相反意義的量時的局限性,產生學習新數的需求。同時,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能很快聯想到在“16”這個數前添加不同的符號表達相反意義的量的方法,借此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㈡、進一步體驗負數,了解正、負數與0的關系
1、課件出示例2直觀圖,銀行取款與存款。
2、師:你從圖中能知道些什么?你能用今天所學的知識表示取款預存款嗎?
3、學生嘗試表達,并說含義。
4、小結:存入2000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兩個量正好相反,正數表示存入,負數表示取出。
㈢、歸納正數和負數。
1、通過銀行取款與存款,存入2000元用+20xx表示,取出500元用—500表示則為負數。這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正數、負數與0三者間的關系很有益處。
師引導:觀察這些數,你能把它們分類嗎?
2、請學生移動貼紙獨立分類,匯報。
師問:你為什么這樣分?
小結:像+16、19、+20xx、、6.3這樣的數都是正數,像-16、-、-7、-500這樣的數都是負數。正數都大于0,負數都小于0。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完成板書)
㈣、練習題
(1)完成第4頁第1題。
(2)完成第4頁第2題
提問:讀一讀下面的海拔高度,你知道些什么?(都是負數,低于海平面或比0小)
(3)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1題。
先讀一讀,指出下列各數中的正數、負數,并把它們填入相應的'圈內。
提問:
①0為什么不寫?(0既不是正數,也不是負數)
②觀察這些正數,你發現了什么?(正數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我們以前學過的除0以外的數都是正數)
③你是怎樣理解負數的?(負數要小于0,可以是整數、小數或分數)
完成第8頁“練習一”第2、3題。
七、教學結束:
總結:本節課是學生初次認識負數,為了讓學生對負數的內涵與外延有完整的認識,認識到了負數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是客觀存在和非常廣泛的。
在習題中增加了小數和分數,通過練習讓學生體會過去已學過的數(除0外)都是正數,溝通新舊知識的內在聯系。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人民幣單位間的十進關系,初步掌握基本的單位換算方法.
2.通過教學,初步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和應用意識,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初步理解人民幣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
教學難點
正確地進行單位換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口答:人民幣的單位有哪些?(元、角、分)
元和角之間是什么關系?角和分之間呢?
板書:1元=10角 1角=10分
2、出示卡片,指名回答.
2元=( )角 7角=( )分 50角=( )元
30分=( )角 1元=( )分
學生填空以后,說一說是怎樣想的.
師:同學們對人民幣有了一定的認識,你們愿意用自己學到的知識幫老師解決一個實際問題嗎?
二、探索新知
1、教學例5
(1)理解換算方法
師:有幾個同學托老師幫他們買卡片,卡片買回來以后,還剩了一些錢,你們看,剩了幾元幾角?
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張1元的紙幣和2個1角的硬幣) 下載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元2角
師:每個同學要退還3角錢,我該怎么辦呢?(把1元錢換成10角)
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原來的1元錢變成了10個1角錢)
師:原來的1元2角錢就是現在的多少角?(12角)
你是怎么算的.?(1元換成了10角,10角加上原來的2角就是12角)
板書:=12角
(2)練習
猜一猜:1角4分=( )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一下.
訂正時問:這道題應該怎么想?(想:1角=10分,10分再加4分就是14分)
2、教學例6
(1)理解換算方法
師:小芳攢了一些零錢,你們幫她數一數,一共是多少角?
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出示:15個1角的硬幣) 下載
隨學生回答,老師板書:15角
師:媽媽怕小芳拿著不方便,就幫她兌換了一下,請你猜一猜兌換以后,小芳手里是幾元幾角呢?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進行驗證.
師:誰來匯報一下,你是怎么擺的?
隨學生的回答,老師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計算”(10個1角換成1元) 下載
師:15角就是幾元幾角?(板書:=1元5角)
讓學生自己說一說怎樣把15角換算成幾元幾角.
(2)練習
猜一猜:16分=( )角( )分
學生猜完以后,動手擺學具驗證.
三、鞏固練習
1、教材第44頁做一做
第1題:1元1角=( )角 13角=( )元( )角
1元7角=( )角 25角=( )元( )角
學生獨立完成以后訂正,重點說一說第4小題是怎么想的.
第2題:3角+7角= 9角-6角=
5角+8角= 1元-8角=
學生先獨立完成,然后小組進行交流,最后全班進行匯報.
訂正時,對“3角+7角=1元 5角+8角=1元3角”的同學要給予表揚.
“1元-8角=”這道題要讓學生重點說說是怎么想的.
2、利用換算關系擺指定的錢數
老師說錢數學生擺學具:(要擺換算以后的錢數)
如,師說:1角3分 生擺:13分
2元1角 21角
12分 1角2分
18角 1元8角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板書課題:單位換算)
你有哪些收獲?學生自由發言.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說明
本節課復習的是百分數知識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常見的百分率是小學數學中的重要基礎之一。
本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有如下特點:
1.創設情境,在具體的情境中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在數學教學中,適時地給學生營造一個生活情境,不僅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探索新知。復習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體會百分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理解百分數的意義,并在列表對比中,明確百分數與分數的區別和聯系。
2.巧用圖示,有序地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思維導圖在教學中備受關注,因為它可以幫助學生理清思考過程,把知識要點清晰地呈現在學生眼前。引導學生有序地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時,結合學生的回答,把三者之間互化的方法用圖示表示出來,使學生直觀地了解并輕松掌握三者之間的互化方法以及相互間的可逆關系。
3.重視遷移,培養學生類推的能力。
根據百分數與分數的密切關系,百分數問題在解題思路和方法上與分數基本相同這一特點,聯系分數知識復習、理解百分數問題中的數量關系,使學生能夠正確解答百分數問題。這樣設計,可以幫助學生溝通分數、百分數之間的內在聯系。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情境激趣
(出示課件)一件絨衣的成分如下:
羊絨:14.8%
超細羊毛:73.5%
天絲:11.7%
讀出這件絨衣成分的相關數據,并說出這些數據的意義。
設計意圖:通過具體情境,調動學生復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復習熱情,為高效復習作鋪墊。
⊙復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
1.復習百分數的意義。
(1)什么叫百分數?它的意義是什么?(板書:百分數)
(像14.8%、73.5%、11.7%…這樣的數叫做百分數。百分數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百分數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2)百分數和分數在意義上有什么不同?
(結合學生的回答,用課件展示,列表對比)
百分數 | 分數 | |
意義 | 百分數是表示一個數是另一個數的百分之幾的數。 | 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1份或幾份的數叫分數。 |
區別 | 百分數通常只是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 | 分數既可以表示兩個數的倍比關系,又可以表示一個具體數量。 |
聯系 | 百分數可以看作分母為100的特殊分數。 |
2.復習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
(1)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方法是什么?
①小數與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②小數與百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③百分數與分數的互化方法。(結合學生的回答,課件展示)
(2)鞏固練習。
①把下面各數化成百分數。
0.625= 0.2= 0.6= 3=
②把下面的分數化成百分數。
= = =
③把下面的百分數化成小數或整數。
42%= 108%= 5.4%= 200%=
3.復習百分數應用題。
(1)復習常見的百分率問題。
(課件出示教材116頁12題)
取小麥500 g,烘干后,還有428 g。計算出這種小麥的烘干率和含水率。
烘干率=×100%
含水率=×100%
(解決問題,然后復習其他常見的百分率)
(2)復習百分數乘、除法應用題。
[課件出示教材113頁3題第(3)、(4)、(5)小題]
①一件襯衣原價125元,現在降價20%。現在售價是多少元?[125×(1-20%)=100(元)]
②一件襯衣降價20%后,售價為100元。這件襯衣原價是多少元?[100÷(1-20%)=125(元)]
③一件襯衣售價為100元,一條長褲的價錢是這件襯衣的150%,這條長褲的價錢又是一雙皮鞋的。這雙皮鞋售價是多少元?
長褲:100×150%=150(元)
皮鞋:150÷=180(元)
(3)小結。
解百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關鍵是找準單位“1”,解題思路與分數乘、除法應用題的解題思路一樣:單位“1”已知,求比較量用乘法計算;單位“1”未知,求單位“1”用除法計算。
設計意圖:在系統復習百分數的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重點復習應用百分數知識解決問題的思路和解題方法,使學生利用百分數乘、除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鞏固練習
完成教材114頁5題。
⊙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復習,你都進一步理解了哪些知識?
⊙布置作業
教材116頁13題。
板書設計
百分數(一)
1.百分數的意義
2.百分數、分數、小數的互化
3.百分數應用題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13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