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華】小學數學教案范文集合八篇
作為一名教學工作者,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讓教學工作更科學化。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材簡析:
本單元是在學生初步認識乘法的基礎上教學1—6的乘法口訣。這些口訣分為三段教學:第一段教學1—4的乘法口訣,第二段教學5的乘法口訣,第三段教學6的乘法口訣。
本單元的教材編排要注意了以下幾點。
1、教給學生編口訣的方法。教材不是把編好的乘法口訣教給學生,也不是向學生展示口訣是怎樣編的,而是讓學生參加編口訣的活動,體會編口訣的方法,逐步學會編乘法口訣。2和3的乘法口訣是教材編給學生看,4和5的乘法口訣有少數留給學生模仿著編,6的乘法口訣基本上由學生自己獨立編出。這樣編排,一是把乘法口訣與乘法的意義有機聯系,有利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乘法口訣:二是讓學生能感受相鄰口訣間的關系,有利于他們利用乘加、乘減記憶乘法口訣:三是學生能學到一些探索知識的方法,提高學習數學的能力和積極性。
2、把記憶乘法口訣和應用乘法口訣緊密結合。教材在編出乘法口訣后,把記口訣和用口訣結合起來,讓學生在“用”中“記”,在“記”中“用”。在用口訣時,又把口訣算乘法和用乘法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避免了大量的機械重復訓練,使學生充滿情趣地練習乘法口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學習乘法口訣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乘法的意義,掌握1—6的乘法口訣,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使學生在應用1—6的乘法口訣過程中,熟記這些口訣。
3、讓學生在實際問題的情景中初步認識乘加、乘減算式,知道在乘加、乘減算式中要先算乘法,并能利用乘加、乘減計算幫助記憶乘法口訣。
4、使學生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提高自主學習能力,積累學習情感,享受成功喜悅。
5、在整理1—6的乘法口訣以及其他一些練習中,初步培養學生發現簡單規律的'能力。
教學理念:
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參與到學習的全過程。
教學重點:
掌握1—6的乘法口訣,應用乘法口訣。
教學難點:
讓學生主動參與的編寫口訣的全過程。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投影、掛圖。
課時安排:
1.2、3、4的乘法口訣2課時
2.乘加、乘減1課時
3.5的乘法口訣3課時
4.6的乘法口訣3課時
5.復習2課時
6.快樂的隊日活動1課時
2、3、4的乘法口訣
第一課
主備教師:董洪發使用教師:
備課時間20xx.9.1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7-9頁
教學目標:
1、在教師的幫助下,經歷2、3、4和1的乘法口訣的編寫過程,理解這些口訣的意義和結構,初步掌握乘法口訣的編寫方法,記憶這些乘法口訣并會用它們來諸有關的乘法題。
2、進一步培養抽象概括的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編寫乘法口訣的方法及語言表達能力。
課程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投影儀、掛圖。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星期日老師帶小朋友去公園,她帶4組小朋友(每組4人),問小朋友一共去了多少人?交流:4+4=88+4=1212+4=16
4+4+4+4=16
揭示課題:2、3、4的乘法口訣。
二、探究新知
1、學習2的乘法口訣。
問: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引導討論,一個蹺板共坐了2人,1個2是幾,你會列出乘法算式嗎?
還可以怎樣列?那么兩個蹺蹺板呢?2個2是幾,怎樣列乘法算式?
師隨著學生的發言,寫出1×2=2編口訣:一二得二
引導學生根據2×2=4編一句口訣呢?交流得出二二得四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出:2×1=用什么口訣。
2、學習3的乘法口訣。
投影出示小朋友蕩秋千的場景。
分小組討論交流圖畫的意義,并說出怎樣列出算式?
1×3=32×3=63×3=9啟發小朋友說出口訣: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說出:3×1=3×2=3×3=用什么口訣。
3、學習4的乘法口訣。
出示表格:
車廂的個數:1234
人數481216
小組交流探索乘法算式及口訣。
4、獨立自主學習1×1=并編口訣
三、深化探究。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明確題意,先擺出小棒,再寫出算式后填口訣。
2、做“想想做做”第4題。
小組討論交流后連線,互相檢查。
四、反思評價。
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還有什么疑問嗎?
板書設計:
乘法口訣(一)
一二得二;一四得四
二二得四;二四得八
一三得三;三四十二
二三得六;四四十六
三三得九
作業設計:
1、4×12×23×24×2
2、一二得二二三得六
()×()()×()
()×()()×()
二四得八三四十二
。ǎ粒ǎǎ粒ǎ
。ǎ粒ǎǎ粒ǎ
1~4的乘法口訣
第2課時
主備教師:董洪發使用教師:
備課時間:20xx.9.2上課時間:
教學內容:教材第10頁“想想做做”第5-10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進一步熟記1~4的乘法口訣,能正確運用1~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
2、提高學生應用學過的乘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培養學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使學生進一步熟記1~4的乘法口訣,能正確運用1~4的乘法口訣進行計算。教學難點:提高學生應用學過的乘法運算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具準備:課本第10頁第10題的主題圖;口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談話:小朋友,我們上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今天我們就要用所學的乘法口訣去解決一些問題,看誰表現得最出色,好嗎?
二、復習鞏固
1、背一背:采取游戲形式,背1~4的乘法口訣。
小組背男、女生背獨立背
背完后,交流你是怎樣記住的?
2、說一說:這句口訣所表示的意義。
二三得六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3、算一算:(出示口算卡片)
3×1=2×3=4×1=2×2=
1×4=4×3=2×4=3×3=
三、拓展深化
1、第8題,學生獨立填寫。
2、第9題
3×□=□□×4=□□×□=4
這是一道開放性題,答案不止一種,鼓勵學生想出不同填法。
3、投影顯示第10題圖片。
(1)觀察圖片你看到了什么?(小朋友在游樂場玩)
(2)玩碰碰車的一共有多少人?你會列乘法算式嗎?
(3)小組交流你還能提出問題讓同學們列出乘法算式嗎?
引導學生提出:3架飛機共坐幾個小朋友?2架吊橋共有多少人?等問題,并列出算式3×3=9和4×2=8。
(4)根據所提問題,學生在書上寫答案。
四、自我評價
你對自己的表現滿意嗎?還有什么疑問需要大家幫解決?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加深對四則運算的意義及順序的理解.
2、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文字題,并能正確使用小括號.
3、掌握文字題的分析方法,提高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重點
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教學難點
學會用綜合算式解答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1、出示復習題:
45加上39的和除以6,商是多少?
2、口答:
35與43的和是多少?
67與35的差是多少?
25乘以4的積是多少?
80除以20的商是多少?
3、根據條件補問題,并且列出綜合算式.
(1)36與44的和乘5,( )?
【積是多少?(36+44)5】
(2)25減去64除以8的商( )?
【差是多少?25-648】
二、學習新課.
。ㄊ紫冉沂菊n題,板書三步計算的文字題.)
1、出示例2.45與39的和,除以45與39的差,商是多少?
集體討論:
。1)這道題最后求什么?用什么方法計算?用關系式怎樣表示?
。ㄇ笊蹋贸ㄓ嬎,被除數除數)
。2)能直接算出來嗎?必須先算什么?
。ú荒苤苯铀愠鰜,必須先算出被除數、除數.)
。3)題中被除數、除數是怎樣表示的?
。}中被除數是45與39的和,除數是45與39的差.)
。4)那么必須先算出什么?后算什么?
(必須先算被除數是45+39=84,除數是45-39=6,后算商,846=14.)
(5)怎樣列成綜合算式?把誰寫在前面、后面?為什么?
。ㄒ驗橐蟮氖巧,所以被除數45+39寫在前面,除數45-39寫在后面.)
45十3945-39
。6)怎樣表示要先算出45+39和45-39?(必須要加上小括號.)
(45+39)+(4539)
。846
。14
2、引申、變化.
把例2改成:45與39的和乘以45與39的差,積是多少?
教師提問:這道題求什么?應該先算什么?后算什么?怎樣列綜合算式?
(45+39)(45-39)
。846
。504
三、鞏固反饋.
1、口答列出綜合算式.
(1)35與25的和,除以它們的差,商是多少?
。2)25與4的積,減去75除以5的商,差是多少?
2、連線.
3、列綜合算式.
4、根據四則算式的意義,把算式讀出來.
。1)274+545(27乘4的'積,加上54乘5的積,和是多少?)
(2)(72+28)(72-28)(72與28的和,乘它們的差,積是多少?)
四、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列綜合算式解答文字題的思路是什么?應該注意什么?
五、作業.
列綜合算式解下面各題.
(1)82與15的差,乘32與18的和,積是多少?
。2)1650除以5的商,加上16與8的積,和是多少?
(3)25與16的積,減去756除以4的商,差是多少?
(4)720與160的和,除以84與40的差,商是多少?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內容:
8、7、6加幾
教材分析:
20以內的進位加法是20以內退位減法和多位數計算的基礎,著部分學習的好壞,將隊今后計算的正確和迅速程度產生直接的影響,本節課的內容是在9加幾的基礎上學習的,對各種算法如“點數”,“接著數”,“湊十”都已經有了比較,本節課主要是要求學生能用“湊十”進行計算。
教學評析:
一、情境入課,初探8加幾算法
師:星期天上午,小朋友們到公園去玩,先來了8個小朋友,又來了3個,一共要買幾張門票呢?
生:13張。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數出來的。
生2:從8接著往后數5個,就知道了。
生3:8+5算出的。
師:先來了8個,又來了5個,可以用加法8+5來算,(板書:8+5)那怎樣進行計算呢?能用小圓片擺擺,說說嗎?
學生操作
師:誰先來?
生:從5個里拿出2個給8,就有10了,加起來就是13了。
師:為什么要拿2個給8呢?誰能說的具體點?
生:以為8和2可以湊成10,從5里借2個給8是10,然后10和3加起來就是13了。
師:說得真好,表揚他。
板書8+5=13
/
23
10
師:看到8,想到了2,8+2=10,10+3=13,誰能來說說?
生1、2說
師:同桌說一說
練一練,8+38+68+48+78+8(抽幾題說算法)
評析:本課主要是在9+幾的基礎上,對湊十法有一定基礎上繼續來學習8加幾,7加幾及6加幾。以為有了9加幾的鋪墊,學生已經能基本借助手中的學具進行湊十的計算,從教學實錄可看出,學生在學習8加幾時已經比較得心應手了,教師通過適當飲彈,讓學生通過操作,積極得出計算的方法,無論是算法還是算理都比較清楚明了,了突出了學生學習的主體。
二、自主探索7加幾,6加幾
1、探索
師:小朋友們已經會算8加幾了,你能來試試這兩題嗎?想一想,同桌互相說一說。(出示7+66+5)
小組討論
師:誰先來?
生1:算7+6時,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師:說得蠻好,誰再來試試?
生2:看到7,想到3,把6分成3和3,7+3=10,10+3=13
師:為什么看到7都想到了3?
生:以為7和3湊成10。
師:怎么算6+5?
生1、2:看到6,想到4,把5分成4和1,6+4=10,10+1=11
師:大家都是這樣想的嗎?真棒!
2、小結
師:剛才我們在算的時候都是先--湊十,在算加幾。
3、練一練,猜猜我是誰?
出示:7+46+67+56+77+7
師:公園里也來了很多小動物,他們都躲在這些算式后面,我們把他們請出來八!
。ㄋ銓σ粋,出示小動物,錯了說算法)
評析:在這個教學過程中,教師已經完成了由扶到放的過程,放手讓學生大膽地進行嘗試,自主探索,讓學生經歷整個學習的過程,體會到如何去學習,很好地進行了數學思想的啟發。教師采用順口溜的方式,理解湊十,記住算法,非常符合小學生的學習特點,并進行了質疑,鞏固了算理。另外練一練的設計頗具童趣,很好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
三、分類,揭題,小結
1、小組合作交流
師:每個四人小組都有一個信封,請組長拿出卡片,一起算一算,看哪組先完成。
2、請最先完成的接受大家的考驗,計算。
3、分類
4、反饋:
生1:按照答案分。
生2:我們是按照答案的單雙分的。
生3:我們按照算式的`第一個數分的,8加幾,7加幾,6加幾。
師:這正好是我們今天學的內容,在計算時都是先湊十。分類只要有根據,我們可以有很多種分法。
評析:此環節的設計頗具匠心,與所學分類相聯系,有一個知識的整合,使數學知識更體系化,滲透了構建的思想,尤其突出了“湊十”,有效的小組合作也鍛煉了學生之間的協調能力。
四、應用拓展
1、幫小螞蟻找家
師:小螞蟻聽說小朋友們這么能干,碰到麻煩就來找你們幫忙了,你看,背上寫了家的地址,送他們回家吧!
6+67+56+59+68+78+()()+()
2、剩下8+()()+()
師:想想辦法把他們也送回家。
生:填上3,送到……
3、小結
五、課堂作業
評析:小螞蟻回家的設計非常富有童趣,不僅鞏固了8、7、6加幾,而且激發了學生的興趣,體會到助人為樂的樂趣,尤其開放題的設計拓寬了練習的范圍,,起到了很好的鞏固作用。
總之,本堂課是一節成功的設計,無論從教學目標,學生學習興趣,學習結果,都是一節成功的課,我覺得主要有以下三個特點:
一、注重學生的學,突出探究。
本堂課由始至終,老師都沒有告訴學生應該怎么樣,而是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摸索,探究出正確的算法。老師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完全輕松的探究范圍,其中有同學之間的互相合作,也有自己的獨立的思考。本堂課探索的目標比較集中,借助學具,學生自己解決了8加幾的研究,對自己有了一定的信心,急于證明自己的能力是可以解決7加幾,6加幾的,這就是學生探究的欲望。一年級的小朋友自主能力比較差,無法完成較大程度的探究,所以教師設計了個坡度,有利學生掌握。
二、注重學生的年齡特點。
本堂課的情境,練習都充分照顧到了學生的年齡特點。一年級的小朋友,注意的時間比較短,需要不斷地有新鮮事物和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刺激,公園買票,小動物捉迷藏,幫螞蟻回家都是學生熟悉或喜愛的形象,整堂課都是在輕松愉快的氣氛下度過的,練習的設計也做到了開放活潑,鍛煉了學生的思維。
三、注意數學思想的滲透。
教師特別注意了思想的傳遞,如遷移,構件,注意數學素質的培養,非常難能可貴的。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能正確比較兩個數的大小,能表達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的過程和結果,能夠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感受大數的意義,發展數感,培養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3.在活動中培養獲取、提煉信息的能力,提高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意識,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樹立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信。
教學重點: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總結并熟練掌握和運用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準備:
教學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我們的祖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名山大川更是讓世人心馳神往。今天老師帶領大家一邊領略美麗風光,一邊學數學知識,好嗎?(出示情景圖)。
〖資料:黃山素有“天下第一奇山”之美稱,徐霞客曾兩次游黃山,留下“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的感嘆。
香山是北京著名的森林公園,香山紅葉最為著名。
恒山,人稱北岳,亦名“太恒山”,又名“元岳、紫岳、大茂山”,海拔20xx米,與東岳泰山、西岳華山、南岳衡山、中岳嵩山并稱為五岳,揚名國內外。
華山,自古以來就有"華山天下險"、"奇險天下第一山"的說法,正因為如此,華山多少年以來吸引了無數勇敢者。〗
師:哪座山比較高?這樣可以比嗎?必須知道什么?(每座山的高度),從圖中你知道了什么?
學生可能會回答:
黃山1873米,香山575米,恒山20xx米,華山2160米。
華山最高,香山最低
……
(設計意圖:《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币虼嗽诒竟澱n一開始,我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圖片——黃山、香山、恒山和華山,并給出了相應的海拔高度,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的大數,挖掘生活中的數學素材,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讓學生在活動中感受、體會、理解并掌握知識,真正成為活動的主體。)
二、實踐活動,探索新知
1.位數不同直接比。
黃山和香山哪座山高?, 你是怎樣比較的?
學生回答:黃山高。黃山1873米是四位數,香山575米是三位數,四位數比三位數大,所以1873>575(板書)。
師:這個同學分析很有道理,四位數確實比三位數大。根據這個道理,從圖中,你還可以知道哪些山也一定比香山高?
2160>575
師:你還知道哪些位數不同的數可以直接比?
[五位數一定大于(四位數、三位數、兩位數、一位數……)]
師:從剛才的比較中,我們知道:(板書:位數不同直接比)。
生提問:位數相同怎么辦?
師:這個問題問得真好,這就是我們接下去要研究的問題。
2.位數相同,比首位。
師:黃山和恒山比較,哪座山高呢?為什么?
生:恒山和黃山都是四位數,先看千位,千位上1比2少,所以1873<201(板書)。
師:真聰明。比較兩個數,位數相同的數,從最高位比起,最高位大的那個就大(板書:位數相同,比首位)。
師:你能舉個例子來說一說嗎?
3.位數相同,首位也相同,依次比
恒山和華山比較,那座山比較高呢?你能說說理由嗎?
生:華山。恒山和華山都是四位數。從最高位比起,它們的最高位千位相同,就比較百位,在百位上,0比1要少,所以20xx<2160。
師:這個學生的思路很清晰,語言概括很具體。同學們,比較兩個數,如果位數相同的數,最高位也相同的數,就比下一位,這樣一位一位比下去。(板書:首位相同,依次比)
師:出一個這類的題目,考考你的同桌。
4.總結萬以內的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ㄔO計意圖: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教學中,學生是一個積極的探索者,教師的作用是創設一種學生能夠探索的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通過“比一比”的活動,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利用討論等方法,在合作中,不斷主動探索比較數大小的方法,四位數比三位數大;如果都是四位數,就要先看最高位,最高位上數大的那個數就大,如果最高位相等,就依次比較下一位……從而去發現、去創造有關的數學知識。)
三、鞏固練習 應用新知
1.練一練。
師:欣賞完了名山,下一站是參觀動物園,進動物園需要門票,只要你做36頁中的練一練,你就可以得到門票,順利進入動物園,有信心嗎?
。ㄔO計意圖:根據小學生“爭強好勝”的特點,故意設置障礙,讓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爭取到自己想要的,從而體驗成功的快樂。)
2.試一試。
師:動物園到了,咦,這里怎么這么熱鬧呀?讓我們來一探究竟:原來呀,這六只小動物是非常好的朋友,它們決定以兄弟姐妹相稱,可比來比去,比了半天,也沒弄清楚誰大誰小?小朋友,你們愿意幫他們按年齡的大小排好順序嗎?
(課件展示,學生在教材上自主完成)
師:你為什么這么快就能把這么多數排列出來呢?
生:先按位數多少分一分,分出兩位數、三位數、四位數,就很容易排列了。
生:……(點擊課件檢驗并給予鼓勵)(設計意圖:小學生最喜歡樂于助人了,通過幫助小動物們確定身份這一載體,讓學生感受數學就在身邊,同時加強了學生實際應用的能力。)
3.想一想:
最小的三位數是多少(100)?最大的三位數是多少(999)?
最小的四位數是多少(1000)?最大的`四位數是多少(9999)?
指名回答,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你還知道什么?
(最小的一位數是1,最大的一位數是9,最小的兩位數是10,最大的兩位數是99。)
四、考驗能力,樹立自信
1.考眼力: 估計杯子中的豆子多少粒。(說說你是怎么想的?生說思路課件用紅色虛線演示比一比)
2.考智力: 確定數的單位。
。ㄔO計意圖:通過考眼力和考智力,目的在于讓學生體會估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發展學生的數感,感受大數的意義。)
3.數學游戲:
兩人一組,一人想數,一人猜。想數的人只能說“是”或“不是”,猜數的人按照題中提示的方法提問,直到把數猜中,猜的次數盡可能少。
(設計意圖:通過互動游戲,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活動中進一步加深對三位數和四位數大小的比較方法,并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五、課堂評價,總結延伸
1.這節課我們學到了哪些數學知識?你覺得自己表現得怎么樣?
2.課件出示比較方法:
位數不同,直接比;位數相同,比首位;首位相同,依次比。
六、板書設計
比一比
1873 >575 位數不同,直接比
四位數 三位數
1873 < 20xx 位數相同,比首位
四位數 四位數
20xx <2160 首位相同,依次比
四位數 四位數
教學反思:
這節課的內容是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比較數的大小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經常遇到的問題,學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和知識基礎。本節課旨在讓學生對萬以內的大數有進一步的認識,掌握萬以內的數的比較方法,并在有趣的數學活動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數學課程標準》特別提倡所學數學內容與現實世界的密切聯系。本單元的主題是生活中的大數,因此,教材一開始就出示四幅生活中的圖片——黃山、香山、恒山和華山,并給出了相應的海拔高度,通過這種獨特的方式呈現出生活中的大數,讓學生比較大小,并概括總結出比較萬以內大數的方法。接著,教材又通過“比一比”“想一想”“猜一猜”等活動進一步鞏固比較大數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最后,教材安排了一些接近生活,具有操作性、開放性和挑戰性的習題,讓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
本節課密切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幾個教學環節的設計都能緊扣生活情境,讓學生感到數學就在生活之中,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了本節課的數學知識、數學方法。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用湊十法計算6加幾的題目,理解6加幾的計算過程并會口述.
2.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遷移能力.
3.滲透函數思想,培養學生積極探索的精神和良好的計算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6加幾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熟練進行6加幾的計算.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你們還記得怎么算嗎?出示口算卡片: ,指名說口算過程.(想:把8湊成10需要2,把5分成2和3,
8加2等于10,10再加3等于13.)
依次出示口算卡片,學生開火車口算.
投影出示
指名回答.
師:前一段時間我們學習了9加幾、8加幾和7加幾的題目,猜一猜今天我們該學習什么了?(6加幾)
板書課題:6加幾
二、指導探索.
1.教學例1.
。1)板書: □
師:這道題該怎么算呢?請你們試著做一做.
學生嘗試著完成.全班進行交流:
隨學生口述的過程,教師演示課件6加幾.
師:同學們能夠用不同的方法計算這道題,說明你們很會學習,誰愿意再用湊十法說說這道題的計算過程?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問:為什么要把5分成4和1?
。2)板書: □
指名回答.(如果有學生很快說出結果,要問他:你怎么算得這么快?學生可能是由上一題 推算出來的',在此要給予鼓勵并引導學生用湊十法進行計算.如果沒有上一題的結果,怎么算6加6等于多少?)
學生分組交流.
指名回答,教師板書:
2.教學例2【繼續演示課件6加幾】.
板書: □, □, □
師:這幾道題你會做嗎?請你試著做一做.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
。ǹ赡軙霈F幾種做法:① ②想: ,所以 )
比較:哪種方法能很快說出得數?(用交換加數的位置, 來推算 比較簡便.)
三、鞏固練習【繼續演示課件6加幾】.
1.
指名敘述圖意:左邊的葉子上有6只七星瓢蟲,右邊的葉子上有5只七星瓢蟲,一共有多少只七星瓢蟲?
學生獨立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么計算的?
2.
學生自己敘述圖意列式解答.
訂正:你是怎樣計算的?
3.指名口算.
4.學生獨立完成下題.
四、課堂小結.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還有什么問題嗎?
五、游戲:投籃【詳見探究活動】.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目標:
1能熟練地運用連加和連減等有關知識,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運用估算,探索加減混合運算的方法,可以順利運算。
教學重難點:
1靈活運用連加連減等有關知識,結合具體情境,解決問題。
2運用所學的知識,靈活解決生活中實際的問題。
教學準備:草稿紙
教學過程:
一.你學到了什么
這一欄目,目的在于讓學生對學過的知識進行回顧與整理,這一活動有助于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關的知識。這兩副畫是對學生學過知識的一個提示,左圖是有關認識圖形的知識,右表可以利用呈現的數據練習加減法。教師可以通過這幅圖,引導學生自己說一說想到了什么,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
二.我的成長足跡
這一欄目,目的在于讓學生回顧在學習過程中的體會與進步,體現了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生成長記錄的方法,是學生自我評估的一種方式。教科書中提出了三個方面的問題,比整理與復習(一)提高了一步。學生可以展示最滿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組織學生用不同的方式進行展示和交流,并適當加以指導。
三.練一練
1.第1題
練習萬以內的'加減法。學生可以列豎式計算,要求學生計算正確,在速度上不要提過高的要求。
2.第2題
教材通過“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個問題,不僅復習了萬以內數的感受和培養了學生的估計意識。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出其他的數學問題,并試著解決,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第3題
復習認識圖形的內容,可以讓學生獨立完成。
反思: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經歷探索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計算方法的過程,能比較熟練的進行計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通過讓學生主動地學習,培養學生的審題能力、分析能力、綜合能力以及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難點:
重點:
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的方法
難點:
比較兩種方法的不同點和相同點,正確計算。
說教學方法與手段:
本節課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有:直觀操作法、小組合作、演示法。
主要是考慮到一年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采用他們易于接受的方法和手段,從易到難,把抽象的知識形象化。故此在教學中采用了上述幾種方法。并通過多媒體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教學的實效性。
教學程序:
1、創設情景,引入新知:
(放映CAI課件,春天的場景,伴隨著音樂)春天到了,大地披上了綠色的盛裝,處處鳥語花香,人們都喜歡到郊外去游玩。同學們,你們喜歡嗎?好,現在老師帶你們去郊游。接下來出示圖:大公共車,有42個座位,小公共車有30個座位,小轎車有3個座位。
提問:今天我們班有多少人?你認為我們應該坐什么車?為什么?(學生通過思考,回答:我們班有43人,一輛車坐不下,必須要兩輛車才行。)
提問:同學們,請你們選擇一下,我們該坐哪兩輛車?
。1)出示圖:大公共車和小公共車提問:大公共車和小公共車一共有多少座?學生回答。在此,板書:42 + 30 = 提問:42加30得多少呢?請同學們算一算。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學生可以用小棒,也可以用計數器,還可以用其他的方法)。接下來學生匯報,并且交流他們所用的幾種計算方法:1從42開始,10個10個往上數。如:42、52、62、722擺小棒:先擺4捆小棒和2根小棒,再添上3捆。(得出7個十和2個一是72。)3用計數器:撥算珠4分一分,再合起來:先把42分成40和2。40 + 30 = 70 70 + 2 =72板書:42 + 30 = 7240 270教師接著提問:我們班只有43位同學,而大公共車和小公共車一共有72個座位,如果我們座這兩輛車就顯得太浪費了。哪么我們該選擇哪兩輛車比較合適呢?
(2)經過學生的思考和選擇,出示圖:大公共車和小轎車提問:大公共車和小轎車一共有多少座?我們又該怎樣計算?學生回答,并板書:42 + 3 = 提問:42加3得多少?該怎樣計算?讓學生自己先想一想,再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學生匯報、交流計算的方法。板書:42 + 3 = 45 40 2 5
。3)通過剛才的計算,老師發現同學們都肯動腦筋思考,下面我們來比較一下42 + 30和42 + 3有什么不同?學生觀察比較后回答。教師小結:42 + 30 先把十位上的40和30加起來,再加個位上的2。42 + 3 先把個位上的2和3加起來,再加十位上的40。接下來是課間娛樂:同學們,解決了前面的問題,F在,讓我們來聽這首《春天在哪里》,感受一下春天來臨的美好氣息吧!
2、應用鞏固新知:
。1)課本第25頁第一題:用算珠撥一撥,并說出結果。(學生先用計數器撥一撥,然后集體訂正:指名讓學生在展示臺上用計數器進行演示)26 + 20 = 50 + 34 = 26 + 2 = 5 + 34 =
。2)第2題:計算:(學生自由計算,方法不限)41 + 50 = 53 + 40 = 20 + 67 =41 + 5 = 53 + 4 = 2 + 67 =
。3)小競賽:學生以組為單位,看哪個組算得又快又對。評出優勝組,給予獎勵。59 + 20 = 40 + 47 = 6 + 33 =43 + 6 = 34 + 50 = 41 + 5 =6 + 31 = 28 + 30 = 27 + 40 =70 + 18 = 3 + 62 = 4 + 73 =
。4)思維拓展:(應用題)一筐蘋果有40個,一筐梨有34個,蘋果和梨一共有多少個?(學生列式并計算)
3、小結: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知識?分別是怎樣計算的?通過學生的回答,板書: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
4、板書設計:經過本節的課堂教學活動,形成如下的板書設計: 兩位數加整十數或一位數 42 + 30 = 72 42 + 3 = 45 40 2 40 2 70 5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設計說明
“面積單位的換算”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掌握了面積、面積單位及長方形、正方形面積計算方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結合教學重、難點及學生的認知水平,本節課主要采用猜想、設計實驗驗證、遷移類推、實踐應用等形式進行教學。
1.激趣導入,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
上課伊始,以游戲的形式導入,讓學生輕松愉快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這個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合作的妙處,從而提示學生可以利用合作的形式探究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2.復習與思考。
復習題的設計是為了讓學生在尋找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新舊知識間的聯系,為學生猜想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作鋪墊。同時設計貼近生活的實際問題,既提高了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又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理念。
3.自主探究新知。
學生首先猜想、討論“1平方分米與1平方厘米有什么關系”,然后通過操作得出: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最后利用遷移類推明確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學生在猜想、操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取了新知識,樹立了學好數學的自信心,提高了自主探究的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米的正方形紙片
學生準備 直尺 面積是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紙片 面積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紙片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問題導入
師:同學們,讓我們一起來做一個小游戲吧。(出示課件)
1.搶答比賽1。
1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1米=( )厘米
師:同學們,常用的長度單位有哪些?相鄰兩個常用的長度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學生思考后回答)
2.搶答比賽2。
師:常用的面積單位有哪些?1平方厘米大約有多大?1平方分米大約有多大?1平方米呢?
(學生討論后匯報)
師:看來大家都有各自的想法,那么相鄰兩個常用的面積單位之間的進率是多少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究。(板書課題:面積單位的換算)
設計意圖:用游戲的方式復習已經學過的知識,為學習新知識作鋪墊,這樣既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又使學生對本節課所學的知識有了初步的感知,并能夠正確區分面積單位與長度單位。
⊙探究新知,實驗驗證
1.教學教材56頁上面例題。(課件出示)
(1)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是多少呢?請同學們拿出自己準備的正方形紙片。(拿一個同學的學具與老師手中的`正方形紙片比較一下,確定大小是相等的,老師把這張正方形紙片貼在黑板上)
(2)先用直尺量一量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再計算它的面積。(有的同學以分米為單位,量出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1分米,所以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就是1平方分米;有的同學以厘米為單位,量出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邊長是10厘米,所以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就是100平方厘米)
(3)提問:想一想,計算的是同一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為什么會出現兩個答案,并且這兩個答案都是正確的呢?(用的單位不同)
(4)猜想、討論:平方分米與平方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匯報結果)
預設
生1: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因為1平方分米和100平方厘米都是這張正方形紙片的面積,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生2:邊長是1分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分米,又因為1分米=10厘米,邊長是10厘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10=100(平方厘米),所以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13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7
小學數學教案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