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31 09:35:42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范文合集9篇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不得不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助于學生理解并掌握系統的知識。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9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熱門】小學數學教案范文合集9篇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目的:

  1、知道一、兩位小數的含義,能初步應用,會讀,會寫一位小數。

  2、聯系生活實際,培養學生獨立探究與發現意識。

  3、讓學生認識小數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重點:

  理解一位小數的含義。

  教學關鍵:

  一位小數與十分之幾的關系,兩位小數與百分之幾的關系。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套,物品,彩條。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這兒有一個小朋友,他要到文具店去買東西,不一會兒就買了一大袋東西。每件物品上都有價格標簽,請你們以小組為單位仔細觀察每一件物品的標價,按照物品標價的特點分類。

  (目的:通過分類讓學生把整數分為一類,小數分為一類)

  師:那一小組起來匯報,你們是怎么分的?為什么要這樣分?

  (一類是整元的,另一類物品不是整元的)

  第二組數是小數。(用課件分物品)

  師:通過同學們的匯報可以看出大家在日常生活中對小數有一定了解,今天老師就和同學們一起走進小數王國,去認識小數。(板書:(小數的初步認識)

  二、探究發現

  (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去發現小數,通過自己觀察,討論行到小數的含義。)

  1、認識零點幾,發現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

  出示課件

  師:一支鉛筆的價錢是0.1元,你們去買這支鉛筆需要多少錢?(一角錢)

  我們可以發現什么(1角可以用力0.1元來表示)

  出示一角錢,這是多少錢,幫我數一數有幾個一角(10個),也就是多少錢(1元),那么1角是一元的幾分之幾,1角就是幾分之幾元( 元),我們就可以得到1角就是 元。

  元與0.1元有什么關系呢?(意思一樣,寫法不同)

  師:1 角可以用 元表示,1角還可以用0.1元表示,那么 元還可以怎樣表示( 元還可以寫成0.1元)板書

  2、出示2角錢

  2角錢用元做單位可以怎樣表示(0.2元),我們是用什么方式表示的(小數)還可以用分數怎樣表示( 元)

  3角呢、6角呢?

  觀察: 元還可以寫成0.1元。 元還可以寫成0.2元,從中可以發現什么(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

  三、通過米尺量,發現一米幾分米

  1、(學生動手操作,鞏固零點幾的數就是十分之幾的數,然后給整數、分數、小數分類)

  師:同捉兩位同學合作,用米尺量一量,每一根彩色的長度是多少分米?

  綠色彩條長1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么表示(0.1米)

  紅色彩條長3分米,用分數表示是多少米?( 米)

  還可以用小數怎樣表示(0.2米)

  課件出示:1角就是 元,也可以寫成0.1元

  2角就是 元,還可以寫成0.2元

  1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1米

  3分米就是 米,也可以寫成0.3米

  師:上邊這些數,你們能不能分類

  1,2,3是整數, 是分數,0.1 、0.2 、0.3叫做小數。

  出示小數,觀察他們 的共同點

  (都是小數,都有一個點,小數前一位都是零點幾,它們都是一位小數,小數點后面是一位小數)

  師:一位小數表示十分之幾,十分之幾就可以寫成一位小數。

  對口令(說分數對小數,說小數對分數)

  2、在認識一位小數的基礎上認識兩位小數。

  (引導學生學習1厘米= 米=0.01米)

  出示厘米尺

  師:米尺是把1米平均分成100份,每一份是1小格,1小格的長度就是1厘米,也就是說,1厘米是1米的幾分之幾(一百分之一)寫成:1厘米= 米

  討論:用小數這樣表示?

  3厘米呢?

  觀察

  從中我們又發現了什么(小數點后邊有兩位數的叫兩位小數,用百分之幾來表示)

  3、認識幾點幾

  用課件讓學生認識幾點幾

  師:象幾角不夠1元,幾分米不夠1米,如果用元、米來做單位,可以用小數零點幾來表示,但生活中呀我們常常遇到超過1元,1米的事,用小數該怎樣表示呢?接著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

  出示課件

  1、這兒有一個小朋友它叫小明,他每年都要量身高,上學前班的時候量的身高是7分米,用小數該怎樣表示(0.7米)

  現在他長高了,一年級時身高正好是1米,現在他已經是三年級了超過了1米,他的身高是1米幾分米,如果用米作單位用小數怎樣表示?(1.4米)

  2、怎么想的?

  (先想4分米是0.4米,再想0.4米和1米和起來就是1.4米)

  3、出示錢幣圖樣

  師:這道題在大家又會做又會想,我們來觀察這些錢幣。

  1元3角=( )元,怎樣想

  (3角就是0.3元,1元和0.3元合在一起就是1.3元)

  5元3角=( )元

  50元3角=( )元

  100元3角=( )元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一、背景設計

  “空間與圖形”是小學數學的重要內容,《數學課程標準》對“空間與圖形”的教學作了比較具體的要求,經歷探究物體與圖形的形狀、大小、位置關系和變換的過程,掌握空間與圖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能解決簡單的問題。豐富對現實空間及圖形的認識,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形象思維等。而“角”的認識是蘇教版第四冊第七單元的內容。但對于剛進入一年級的小朋友來說,對“角”的知識比較抽象。雖然生活中對角已積累一些經驗。但對角的幾何圖形還是第一次認識。教學起來比較困難,教學時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經歷活動增加學生對角的感性認識,創設認識和理解數學角的情境。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概括,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一>學情分析(學習需要的分析)。

  1、實際是什么?(認知起點能力)

  學生在認知上已經認識了平面圖形,能夠識記平面圖形中的角及實物中的角。

  2、應該是什么?(認知上達到——使能目標)。

  知道角是如何形成的識記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方法做角,知道角有大小,會比較的大小,學會畫角并能實際理解應用。

  <二>學生分析:本班學生基礎性知識掌握較好,學習能力較強,在撐握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探究、發現,會很好地達到教學目標。

  <三>教學目標的分析

  1、知識與技能目標: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能夠識記和理解角各部分的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做出角,能識別角有大小,學畫、能識記理解和應用。

  2、過程與方法:讓學生經歷“感知—表象—抽象概括”的過程,初步體驗空間與圖形的意義。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學生自己學習的精神,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體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發展數學思考。

  二、教學策略分析

  <一>教學重點:經歷活動,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經歷直觀感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并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關系。

  <三>突破方法:設法為學生創設情境,喚起學生的探究欲望,讓學生置身于情境中體驗數學學習與生活的聯系,其次借助直觀動演示,使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習難度,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教與學的分析: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教材的特點和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采用啟發式教學模式,運用動手操作法、直觀演示法、互動交流法,引導學生通過探究學習、自主學習等方式,自主建構知識體系。并借助多媒體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參與性。從而“變教為誘、變誘為思、以誘達思”。

  三、教具學具的準備:課件、活動角、剪刀、水彩筆、木棒、紙。

  四、教學媒體的選用

  1、設計思想:第一次認識幾何圖形的角,對二年級學生來說是很抽象的,教學時必需通過直觀形象來幫助學生從實物中抽象出角的圖形,先認識實物中的角,指一指、摸一摸等初步感知,然后經態課件演示從實物中抽象出角,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鏈接生活引入新知

  1、板書角,師:你認 識嗎?讀一讀,說說你是怎樣理解的?(或者說生活中你在那里看到角)

  師:是呀!這些角生活中處處可見,而今天我們要研究的角是數學意義的角,數學中的角是怎么樣的呢?老師想聽聽大家的看法,好嗎?

  2 出示實物圖:(平行四邊形 三角形 正方形等)

  指角:指一指你認為的角在哪里?

  畫角:看來大家對角的認識有些不同,能畫出你心目中的角嗎?

  3 談話引入:大家心目中的角有所不同,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數學意義的角具有仕么樣的特點呢? 1、說生活中的角

  2、指角 (選擇自己喜歡 的圖形)

  3 畫角:在紙上試畫,說說畫的角是怎樣的)

  為學生學習數學角創設具體情境打開思路,使學生對角的認識由生活中的具體感知逐步過渡到數學中的抽象根據

  二、操作感知、自主構建

  (一)抽象角—建立表象

   1、演示觀察,正確感知:

  1課件演示—角的形成過程(從房子剪刀、扇子中抽象出角)

  提問:你又發現了什么?

  2、畫角、課件演示(從一點出發,引出兩條直的線)。

  3、師:動動小手也畫一個角,好嗎?

  4、師:誰愿意告訴大家你是怎樣畫的。

  5、學習角的各部分名稱(自學教材)。

  6、練習內化、豐富表象、課件演示。

  ①判斷,深化表象(下面的圖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

  ②回歸生活,深化認識。

  師:我們已經認識了數學意義中的角,所具有的特點,那么生活中的角是否都是數學意義中的角。

  課件演示(實物圖:五角星、扇子、山羊等) 1、觀察交流、初步理解角的形成過程

  2、學生畫角

  3、匯報你是怎樣畫的

  4、匯報角各部分名稱

  5、學生練習、評價 通過從實物中抽象出不同的角的過程讓學生感知角的特點,然后通過看、畫、找等多種感官活動初步建立角的表象,進一步感受數學源于生活,其次借助于媒體片段,激發學生的興趣,啟發學生思維。

  (二)做角—操作內化、實踐體驗

  1、談話:想不想做角呢?比比看誰的手最巧?

  2、師巡視

  3、師:通過展示你們發現了什么?

   1、做角:用毛線、吸管、小棒等學具做角。

  2、交流做法

  3、展示、相互評價

  4、議一議 做、比、議、評,體會解決問題策略性的多樣化,這一過程即鞏固對角的認識,又為學習角的大小架起了橋梁。

  (三)感知大小—實踐活動、感悟體驗 1、引導觀察,比較大小。

  師:誰來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2、創設沖突,引發爭論。

  師:你能畫一個很大的角嗎?

  3、在視頻儀上展示,提問:你認為哪個角大?為什么?

  4、直觀演示:

  ①課件演示:有兩邊重合,向左旋轉;②拉活動角

  5、師:根據觀察和活動,上面的角到底誰大,它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1、觀察、說一說哪一個角大?

  2、學生畫角,小組討論。

  3、學生仔細觀察,感知它的變化

  4、學生拉活動角、體驗(角的大小與邊叉開的距離有關) 讓孩子經歷實踐活動溝通了學生經驗與知識的聯系,獲得感性知識并掌握角的本質特征,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交叉開的程度有關,從而感受學習的樂趣。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三、總結欣賞延

  伸

  1、師:這節課,每位小朋友都開動腦筋,經歷指、畫、做、摸、想等活動,獲得了許多新知識,老師真為你們感到自豪,說說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師完成板書,認識角。

  3、欣賞—發現美。

  師:同學們,角不僅不數學中被應用,而生活也被廣泛應用,古今中外許多建筑都利用了角的特性,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它們的`奇妙和美麗。

  (課件演示:伴隨著悠揚的音樂,欣賞古建筑物)

  4、“小小設計師”用角或者有角的圖形拼出你喜歡的圖案。

  1、生談收獲

  2、帶著音樂,感受角在生活中的價值 感受角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及數學的魅力,體驗數學的美,培養學生對數學的情感,使學生熱愛數學的情感油然而生。

  五、教學流程

  六、自我評價

  1、以生動活潑的課堂組織形式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貫穿與教學活動中,借助于形象直觀的教學手段、深入淺出的化復雜為簡單,化抽象為具體,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縮短學生的認知過程。使學生進的大小,獲得對數學的理解,成功的快樂。

  2、《課標》指出:“數學活動必需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為此,教學中利用學生已有的經驗,讓學生在情境中生疑引探,在實踐活動中體驗感悟。在練習中升華,從中學到了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方法,從而產生了數學學,用數學的需要。

  3、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生活,回歸生活。在感受數學知識與生活的聯系時,發現數學知識的價值,教學中借助多媒體手段,創設了一個悠揚動聽的音樂和一幅幅美的圖片和建筑物,這樣一個情境,不僅讓學生看到了角的廣泛應用,并感受到了數學的魁力,從而產生熱愛數學的情感。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掌握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的長度。

  2.認識米尺,會用米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3.認識米,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重點:

  體會米的實際意義,能估計較長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

  掌握米和厘米間的關系,能恰當選擇單位表示物體長度。

  教學設計:

  一、情景導入

  我知道過了一年,大家都長高了,那么你知道自己有多高嗎?(學生自由說)

  師:你知道一米有多長嗎?(學生估一估、比一比、說一說)

  二、探究新知

  1. 認識米尺(出示米尺)讓學生用不同的方法感受1米的長度,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2.讓學生了解米和厘米之間的'關系,1米=100厘米 1m=100cm

  3.做一做:1米有多少厘米。

  4.數一數:1米=100厘米 1m=100cm

  5.找一找:在教室中哪些物體的長度接近1米。

  三、練一練

  試一試,填m還是cm呢?(結合實際經驗了解一-般物體的長度)

  1.衣柜高約2-----------

  黃瓜長約20----------

  房子高約3------------

  2.練一練 17頁(估計自己的課桌有多高,再實際分組合作)

  3.有一只蝸牛和螞蟻在賽跑,看誰能跑第一呢?(課本17頁3題)

  4. 拓展訓練

  ①畫一條3cm長的線段(難度較大,需要在老師指導下完成)

  ②畫出比6厘米短的三條線段

  四、課堂總結(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內容: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學數學第一冊(修訂本)“8的認識”(第40~41頁,練習八第1~2題)。

  教學目標:

  l.通過數8個物體的實踐活動,認識8,會寫8。

  2.知道8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8以內數的大小,能準確區分8個和第8個,培養初步的比較能力。

  3.通過數、分的實踐活動,掌握8的組成,培養操作技能。

  4.結合課文內容對學生進行安全教育。

  2.總結。

  (1)這節課你學會了哪些知識?(先互相說說,再告訴老師和大家。)

  (2)帶“8”字說一句話。

  3.布置課外活動題。

  張開想象的.翅膀,用8根小棒創造美麗的世界。

  [總評:本課有兩個主要特點:第一,積極實行啟發式和討論式教學,在教學的引入階段為學生創設主動發現8的學習情境;展開階段通過操作學具的小組合作活動,交流匯報主動發現的8的組成,培養獨立學習能力、合作意識、操作技能以及初步的函數思考能力;總結階段放手讓學生匯報學習成果,培養成功學習的自信心。第二,根據入學不久學生的特點,創設以激趣克服認識抽象數8的學習難點的愉悅情境,以智力源泉的操作實踐活動為基本認知手段,組織學生參與操作交流、歸納、練習等數學活動,指導學生人人參與匯報學習成果的學習,全面達到學習目標。這是一節比較好的創造性教學設計。]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學內容:

  用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

  教學目標:

  1.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掌握用正、反比例關系解答應用題的數量關系和解題方法,提高解答此類題的能力。

  2.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審題、認真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1.基礎知識訓練。

  判斷下面各題中的兩種量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口答。)

  (1)工作總量一定,工作效率和工作時間。

  (2)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

  (3)繩子的長度不變,剪下的米數和剩下的米數。

  (4)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5)煤的總量一定,每天燒煤量和能夠燒的天數。

  (6)圓的半徑和它的面積。

  學生回答后,可讓他們說說正、反比例關系的相同點及不同點,正、反比例的判斷方法。

  [訂正:(1)成反比例(2)成正比例(3)不成比例(4)成正比例(5)成反比例(6)不成比例]

  2.對比練習,加深理解。

  教師談話:我們已經學習了正、反比例的意義及正、反比例的應用題,這一節課要復習用比例的知識解答應用題。

  (1)教師提問:用正、反比例知識解答應用題的步驟是什么?關鍵是什么?

  先判斷題中的數量關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再根據題中的比例關系,找到等量關系;然后把其中的未知數量用x表示,列出方程解答。關鍵是正確判斷題中的數量關系成不成比例,成什么比例。

  (2)基本練習,區分比較。

  出示復習題。(全班同學動筆完成,指名板演。)

  ①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路共用幾天?

  ②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實際每天修0.6千米。實際多少天修完?

  [訂正:

  ①解:設修完這條路共用x天。

  答:修完這條路共用24天。

  ②解:設實際x天修完。

  答:實際20天完成。]

  訂正時,可讓學生說說解答正、反比例應用題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是什么?

  [相同點是解題步驟和解題關鍵相同;不同點是正比例應用題根據商一定列比例式,反比例應用題根據積一定列比例式,所列出的比例式的形式不同。]

  (3)變式練習,加深理解。

  出示復習題。

  ①修一條公路,總長12千米。開工3天修了1.5千米。照這樣計算,修完這條公路還要多少天?

  ②修一條公路,計劃每天修0.5千米,24天完成。實際每天多修0.1千米。實際多少天可以修完?

  指導學生審題,并與前面的基本題進行比較,找出它們的相同點和不同點,然后讓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學生可能有如下的解法:

  ①解法一:

  解:設修完這條路還要x天。

  解法二:

  解:設修完這條路一共用x天。

  答:修完這條路一共用21天。

  ②解:設實際x天可以修完。

  (0.5+0.1)x=0.5×24

  0.6x=12

  x=20

  答:實際20天可以完成。

  訂正時,重點讓學生說說這兩題在列式時和前面基本題有什么不同,為什么?(強調列式時要注意對應關系。)

  (4)多種解法,培養能力。

  教師談話:以上兩題你們可以用其它方法解答嗎?試一試。

  學生獨立解答,指名板演。

  [訂正:

  ①(12-1.5)÷(1.5÷3)=21(天)

  或:12÷(1.5÷3)-3=21(天)

  ②24×0.5÷(0.5+0.1)=20(天)]

  訂正時,可先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然后比較算術解法和用比例知識解答各自的優點。在此基礎上,教師小結:這些應用題用算術方法解,計算時比較方便,但是遇到稍復雜的.題目,用比例知識列方程解答容易思考。今后解答這類題時,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靈活選用適當的方法解答。

  3.鞏固練習,靈活運用。

  (1)用比例知識解答。(全班動筆完成。)

  ①某車隊運送一批救災物資,原計劃每小時行40千米,7.5小時到達災區。實際每小時行了50千米。照這樣計算,行完全程需要多少小時?

  ②100克蜂蜜里含有34.5克葡萄糖。照這樣計算,2千克蜂蜜含有多少克葡萄糖?多少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訂正:

  ①解:設行完全程用x小時。

  50x=40×7.5

  x=6

  ②解:設20xx克蜂蜜含有x克葡萄糖。

  解:設x克蜂蜜里含有207克葡萄糖。

  (2)選擇合適的方法解答。(全班動筆完成。)

  ①學校買來塑料繩135米,先剪下9米做了5根跳繩。照這樣計算,剩下的塑料繩還能做幾根跳繩?

  ②生產小組加工一批零件,原計劃用14天,平均每天加工1500個零件。任務?

  [訂正:①(135-9)÷(9÷5)=70(根)

  或:135÷(9÷5)-5=70(根)

  訂正時,可讓學生說說解題思路,如用其它的方法,只要列式合理,計算正確,就算對。

  (3)用多種方法解。(全班動筆完成。)

  大齒輪與小齒輪的齒數比是4∶3,大齒輪有36個齒,小齒輪有多少個齒?

  (4)思考題。(供學有余力的學生解答)

  一間長4.8米,寬3.6米的房間,用邊長0.15米的正方形瓷磚鋪地面,需要768塊。在長6米,寬4.8米的房間里,如果用同樣的瓷磚來鋪,需要多少塊?如果在第一個房間改鋪邊長0.2米的正方形瓷磚,要用多少塊?

  [提示:如果瓷磚的大小不變時,房間地面的面積與瓷磚的塊數成正比例,所以只要求出兩個房間地面的面積,就可以求出第二個房間需要多少塊瓷磚。解法是:

  解:設需用x塊瓷磚。

  如果都是在第一個房間鋪,瓷磚的大小變了,總面積一定,瓷磚的塊數與每塊瓷磚的面積成反比例。(注意這里是與瓷磚的面積成反比例,而不是與瓷磚的邊長成反比例。)解法是:

  解:設要用x塊瓷磚。

  0.152×768=0.22×x

  x=432]

  4.布置作業。(略)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設計:

  本課主要是讓學生在實際情境中體驗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這樣就需要創設解決問題的情境,把學生帶回生活中,學習生活中的數學問題。首先創設情境讓學生介紹同學,通過不同方向的介紹,明確前后的確定與面對的方向有關,為分清左右突破難點,學習左右時采用介紹同學、作游戲解決生活問題等,都與學生的生活緊密聯系,使學生在感受生活的同時學習數學。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在具體的生活實踐和游戲中,體驗前與后、左與右的位置與順序。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2、初步培養學生首先確立參照物,再按一定順序進行觀察的習慣。

  3、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反應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體會前后,左右的相對性,提高應用意識.

  教學重點:能準確地確定物體前后左右的位置與順序,并能用自己的語言表達。

  教學難點:準確的區分左和右。

  教學過程:

  一、導入:

  老師想和大家做一個游戲,猜一猜同學的位置。

  教師說位置,學生做一做,找一找

  二、新授:

  (一)學習左右。

  1、你能不能不轉身,把你周圍的同學介紹一下?

  (1)出現兩種情況:

  說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介紹嗎?)

  說不出左右,(他這樣介紹同學的,你還能怎么介紹?)

  (2)比較,兩種說法哪種更好?

  (3)原來我們可以用左右來介紹兩邊的同學,這樣說真清楚,你也能這樣介紹你兩邊的同學嗎?

  (4)我們剛才用了哪兩個詞介紹我們兩邊的同學的?我們又認識了兩個新朋友。板書:左右。

  你的哪邊是左邊?右邊呢?

  指指你左邊是誰?右邊呢?

  2、做游戲。

  跟著老師的`口令做動作。

  舉左手、指右眼、左手摸右耳、左手摸左腿、(起立)伸右腿、左腳向前一步……

  3、練習

  提出問題:他們為什么都在左邊走呀?

  組織學生討論,像前后那樣得到結果:面對方向不同,左右不同。

  (二)、學習前后

  向你的朋友介紹你的前后都是誰?

  (三)、觀察課件,請你向大家介紹你看到景物

  學生認識上、下

  三、鞏固練習

  46頁試一試。

  1、看參照物。2、說出相對應的前后左右的車。

  47頁練一練

  1、左右的練習。2、相對性的靠右行走(公共道德)

  3、思考題:上下左右的相對位置綜合練習。

  四、課堂小結:

  說說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

  前上

  左右

  后下

  教學反思:學生對于平面內前、后掌握較快,對于左右掌握會很慢,在介紹自己的前后左右的同學時,先讓他找到自己的右手(寫字的手一直舉著),學生很快分清左和右。上下是立體的通過樓上與樓下就分清。練習中讓學生學會看圖理解題目要求,學生就會了。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平均數可以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和區別不同組數據的總體情況這一統計學上的意義。

  2、使學生認識統計與生活的聯系,發展學生的實踐能力。

  3、鞏固求平均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1、師出示一杯水,告訴學生這一大杯水大約600克,而后把這杯水分別倒入4個杯子中(每個杯子的水不同)提出:你們能求出這4個杯子的水的平均重量嗎?

  2、學生動手解決,并交流解決的方法。

  3、六一節,老師帶了許多糖果想送給大家吃,老師給奮飛組6人共分36塊,給前進組8人共分了40塊,給藍天組5人共35塊,你們認為哪一組的同學分到的糖果多?怎么解決?

  (1)組織交流解決的方法。

  (2)小結:象這種情況下,每組的人數不一樣,不能直接拿總數來比較,而是要求出每組同學的平均數來比較。板書課題。

  二、探究體驗

  1、出示情景圖,告訴同學穿蘭色衣服的是開心隊,穿黃色衣服的'是歡樂隊。

  2、引導學生觀察后猜一猜:你認為哪一隊的身高高?并說說理由。

  3、出示統計表,組織學生收集有關數據,根據統計表估一估,歡樂隊和開心隊的平均身高分別是多少?并說說估的方法。

  4、同桌合作,一人求歡樂隊的平均身高,另一個求開心隊平均身高,然后比較哪一隊高?

  5、組織交流計算的方法與結果。

  6、組織討論:從剛才的這件事,你有什么發現?

  7、小結:平均數能較好地反映一組數據的總體情況。

  三、實踐應用

  1、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事要通過求平均數來解決問題。

  2、生獨立完成練習十一第4、5題。

  四、全課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有什么問題需要幫助的嗎?

  2、師總結。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引入課題

  因為簡單應用題是一切應用題的基礎,所以今天我們從簡單應用題入手,進入解決問題的復習。[板書課題:解決問題(一)]

  ⊙回顧與整理

  1.簡單應用題。

  (1)明確:只含有一種基本數量關系或用一步運算解答的應用題,通常叫做簡單應用題。

  (2)簡單應用題的解題步驟。

  ①審題,理解題意。(了解應用題的內容,找出應用題中的條件和問題)

  ②選擇算法和列式計算。(根據所給的條件和問題,聯系四則運算的意義,分析數量關系,確定算法,正確解答并標明單位名稱)

  ③檢驗。(看所列算式和計算過程及結果是否正確,如果發現錯誤,馬上改正)

  2.復合應用題。

  (1)引導明確: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基本數量關系組成,用兩步或兩步以上運算解答的應用題,通常叫做復合應用題。

  (2)解決復合應用題常用的方法。

  ①分析法。從問題入手逆推,尋找解題條件,直至所需條件都已知。

  ②綜合法。從題中已知條件入手,逐步推導,直到求出所求問題。

  ③圖解法。把應用題的條件和問題用線段圖或其他圖形表示出來,使分析的問題具體、形象。

  (3)常見復合應用題的類型、特點及解法。

  ①“平均數”問題。已知幾個不相等的同類量和與之相對應的份數,求平均每份是多少,或者已知若干份的平均數,求總平均數是多少。

  ②“歸一”問題。文字中常帶有“照這樣計算”的`字樣或暗含著單一量不變。

  ③“歸總”問題。題中暗含著總量不變,即乘積不變。

  ④“行程”問題。關于走路、行車等問題,一般都計算路程、時間或速度。

  ⑤“和差”問題。已知大、小兩個數的和以及它們的差,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⑥“和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和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⑦“差倍”問題。已知兩個數的差及它們之間的倍數關系,求這兩個數各是多少。

  ……

  (4)明確每種類型應用題的解題關鍵和解法。

  ①“平均數”問題。

  解題關鍵:確定“總數量”和與“總數量”相對應的“總份數”。

  解法: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②“歸一”問題。

  解題關鍵:從已知的一種對應量中求出單一量(即歸一),再以它為標準,根據題目要求算出所求量。

  解法:總數÷份數=單一量

  單一量×份數=總量(正歸一)

  總量÷單一量=份數(反歸一)

  ③“歸總”問題。

  解題關鍵:找到題中隱含的總數。

  解法:單一量×份數=總數

  總數÷另一個單一量=這個單一量對應的份數

  總數÷另一個單一量對應的份數=這個單一量

  ④“行程”問題。

  關鍵要先弄清速度、時間、路程、方向、速度和、速度差等概念,了解它們之間的關系,再根據這類問題的解題規律解答。

  [結合圖示,引導學生弄清行程問題的一些規律:

  同時同地相背而行:總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相向而行:相遇時的總路程=速度和×時間

  同時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前,速度快的在后):追及時間=路程÷速度差

  同時同地同向而行(速度慢的在后,速度快的在前):路程差=速度差×時間]

小學數學教案 篇9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2.初步學會較容易的除法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重點

  使學生學會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的道理.

  教學過程

  一、鋪墊

  (一)列式計算:一筒奶粉500克,3筒奶粉多少克?

  教師板書:500×3=1500(克)

  (二)變式:

  1.3筒奶粉1500克,一筒奶粉多少克?

  2.一筒奶粉500克,幾筒奶粉1500克?

  教師板書:1500÷3=500(克)

  1500÷500=3(筒)

  (三)小結:整數除法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新知

  (一)理解小數除法的意義.

  1.課件演示:小數除法的意義

  2.小結:小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的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3.練習:根據小數除法的意義,寫出下面兩個除法算式的商.

  1.8×0.5=0.9

  0.9÷0.5= 0.9÷1.8=

  (二)教學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1.理解題意,并列式:21.45÷15

  2.小組討論,理解算理,嘗試計算.

  3.課件演示: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例1)

  4.練習:68.8÷4 85.44÷16

  5.總結計算法則: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按照整數除法的法則去除,商的小數點要和被除數的小數點對齊.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你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除數是整數的小數除法和整數除法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四、課堂練習

  (一)計算下面各題.

  42.84÷7 67.5÷15 289.8÷18

  (二)只列式不計算.

  1.兩數的積是201.6,一個因數是72,另一個因數是多少?

  2.把86.4平均分成24份,每份是多少?

  3.64.6是17的多少倍?

  (三)判斷下面各題是否正確.

  五、布置作業

  (一)計算下面各題.

  101.7÷9 79.2÷6 716.8÷7

  (二)一臺拖拉機5小時耕5.55公頃地,平均每小時耕地多少公頃?

  六、板書設計

  小數除法的意義

  例1.服裝小組用21.45米布做了15件短袖衫,平均每件用布多少米?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06-12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07-06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日本丰满的少妇中文字幕 | 一本色道综合久久加勒比 | 婷婷免费在线视频 | 思思久久99精品久久中文 | 亚洲另类精品国产一级欧美 | 日韩美女在线观看不卡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