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教案

時間:2023-03-20 14:36:29 小學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學數學教案集合八篇

  作為一位無私奉獻的人民教師,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有助于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小學數學教案8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數學教案 篇1

  教學內容:

  課本P23頁例3,練習五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學會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會寫單位名稱。

  2、通過提供豐富、現實、具有探索性的學習活動,感知生活與數學的緊密

  聯系,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逐步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創新意識。

  3、使學生逐步養成愛動腦分析、解決問題的習慣。

  教學重點:

  解答簡單的除法應用題。

  教學難點:

  如何引導學生探索解決除法應用題的方法。

  教學準備:

  主題圖、格子圖或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出示例3主題圖。

  (1)說說你看到了什么?分組交流從圖中了解到的信息。

  (2)全班匯報。

  【設計意圖】:在愉悅的談話中拉近師生距離,讓學生情緒飽滿、積極投入學習。

  二、探索學習

  1、教學例3

  (1)從圖中你能提出數學問題嗎?講給你的同桌聽聽。

  (2)學生討論、交流、匯報:

  *一共有多少只蠶寶寶?*平均放在3個紙盒里,每個紙盒放幾只?*每個紙盒里放5只,要用幾個紙盒?

  (3)一幅圖提出了3個問題。第一個問題該怎樣解答?說說這樣解答的理由。

  第二、三個問題怎么解答?試試看能給大家講講為什么這樣計算的理由嗎?

  (4)你能說出表示的意思嗎?

  通過解答這3道題,你能發現它們間的關系嗎,和你組里的同學討論討論。

  2、出示課題

  板書:解決問題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了一些生活中的問題。

  【設計意圖】:將學生置身于現實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選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再分析、比較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為進一步學習乘除法應用題做鋪墊。創設開放情境,為學生提供信息。

  三、拓展應用

  1、引導學生完成P24頁“做一做”。請學生觀察情境圖后用自己的語言講

  小刺猬運水果的故事,引發學習興趣。鼓勵學生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提出不同的.問題并解答。

  2、學生從圖中搜索解決問題所需的信息。獨立解決書中提出的問題。

  3、要求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1~3。

  教師巡視、指導。

  做完的同學選擇一道題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樣計算的?

  【設計意圖】:讓學生經歷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四、課堂總結。

  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小學數學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活動使學生感受土地面積單位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2、知道1公頃=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頃。

  3、進一步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運用,激發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了解1公頃、1平方千米的大小。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激發經驗,發現問題

  ⒈ 填適當的單位。

  ⑴教師手拿的文具盒,它的表面面積大約是2( )。

  ⑵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300( )。

  ⑶黑板的面積大約是( )。

  ⒉ 羅山寶城廣場占地面積約5( )。

  二、感受體驗,獲取新知

  1、通常我們在測量土地面積時,要用到更大的面積單位,公頃和平方千米。

  它們到底有多大呢?這節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

  2、體驗

  (1)閱讀課本知識,同桌交流自己的收獲。

  匯報強調:邊長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公頃。

  邊長1千米的正方形面積是1平方干米。

  (2)實際感受

  ①帶領學生到操場進行實際測量,量出邊長是10米的正方形土地,用標桿及繩子把這100平方米圍起來,或讓學生手拉手,圍站在正方形土地的四周看一看。教師向學生說明,100塊這樣大的土地就是1公頃。

  邊長是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0000平方米,就等于1公頃。

  打個比方,我們的教師面積大約是50平方米,那200個教室的面積就是1公頃。

  板書:1公頃=10000平方米

  ②邊長是1千米的`正方形的面積是1平方千米。相當于100公頃。

  也就是說如果一個足球場的面積約7000平方米,那就有140個足球場面積是1平方千米。

  板書:1平方千米=100公頃

  3、了解生活中的相關知識。

  四人小組先了解課本中的“生活中的數學”,再互相說說你在那見過1公頃、1平方千米。

  4、換算(生獨立完成,交流自己的想法):

  30公頃=( )平方米 6平方千米=( )平方米

  80公頃=( )平方米 5平方千米=( )公頃=( )平方米

  70000平方米=( )公頃 4000公頃=( )平方千米

  三、鞏固運用,加深記憶

  練習二十第2、3題。

  四、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有什么收獲?

  五、課堂作業

  練習二十第1、4題。

  六、課后習題

  完成課后練習題。

小學數學教案 篇3

  一、教學內容

  本單元教學扇形統計圖,眾數與中位數。

  在前幾冊教材中教學了條形圖和折線圖,學生初步了解這些統計圖的特點,能夠有選擇地使用。扇形統計圖與條形、折線圖不同,它反映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表達各部分占總數的百分之幾。因此,教學扇形統計圖,使呈現統計數據的形式更多樣了。

  眾數與中位數是常用的統計量。在許多場合,平均數不能確切地反映一組數據的基本情況,經常使用眾數或中位數來顯示。因此,教學眾數與中位數能提高數據分析的能力。

  全單元編排4道例題、兩個練習,把內容分成兩段。

  例1和練習十五,教學扇形統計圖;

  例2~例4和練習十六,教學統計量。例2講眾數,例3、例4講中位數。

  二、教材編寫特點和教學建議

  1.看懂扇形圖,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扇形統計圖的教學要求是看懂圖的內容,理解圖上的每個百分數的具體含義,能利用圖呈現的數據進行分析、比較、計算。不教學制作扇形統計圖,因為畫扇形比較麻煩,不必把教學精力耗費在畫圖上。

  學生有圓的認識,有百分數的概念,能夠看懂扇形統計圖。

  看圖、交流,理解圖里的信息。例1讓學生看我國陸地地形分布情況統計圖,在小組里交流看到了什么,看懂了什么。教材呈現了交流的場景,雖然學生的講述不完整,但都說出了從圖中獲得的信息和自己的理解。有人說得具體些,有人說得概括些,通過交流可以整理出以下三點:這幅統計圖用一個圓表示我國國土總面積;圓被分成大小不同的5塊,每塊表示一種地形,哪種地形的面積大(小),統計圖里相應的那塊就大(小);標注的五個百分數,分別表示五種地形的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百分之幾。

  計算、填表,體會圖的特點。例題告訴學生,我國國土總面積是960萬平方千米,讓他們算出各類地形的面積分別是多少。計算要利用圖中的各個百分數,從而體會扇形統計圖表示的是各個部分數量與總數量的關系,知道它與條形、折線統計圖的不同。

  比較、估計,利用圖的特點。扇形統計圖通過各個扇形有大有小,反映各個部分數量有多有少。圖的直觀形象,容易引發比較、估計和判斷。練一練第2題,看著統計圖,學生會想到我國的人口多,人均占有的`國土面積少。練習十五第1題的兩幅扇形統計圖里能清楚看出哪天的食物搭配比較合理。第2題把果盤看成一幅扇形統計圖,根據花生米所占的面積,能估計出其他幾種干果所占的面積。解答這些題利用了扇形統計圖的特點,又進一步體會了它的特點。

  2.整理數據,認識眾數。

  例2教學眾數的知識,包括眾數的含義,得到眾數的方法,以及眾數的實際應用。

  眾數是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據,由于出現的次數最多,因而有一定的代表性。

  觀察表格,初步感受眾數。表格呈現9人做黃豆發芽試驗的數據,學生最感興趣的是哪些人的試驗做得最好。例題因勢利導,讓學生找出發芽幾粒的人數最多,有幾人。通過發芽17粒的人最多,感受17是這次實驗發芽粒數的眾數。

  排列數據,理解眾數的意義。教材把表格里9人的發芽粒數依次排列,指出這些數據中17出現的次數最多,叫做這組數據的眾數。在這句話里講了眾數的意義:出現次數最多的那個數;還含有求眾數的方法:在一組數據中尋找出現次數最多的數。讓學生在現實情境中意義建構眾數的概念。

  求平均數,區別新舊概念。眾數和平均數都是統計量,平均數是三年級教學的。教材要求學生算出這組數據的平均數,通過計算回憶平均數的知識,體會平均數與眾數的意義不同,求法不同,從本質上區分這兩個概念。

  聯系實際、應用眾數。第79頁練一練第2題,如果把上周銷售男鞋的尺碼一雙一雙地記錄下來,在這組數據中25.5出現的次數最多,有48次,因此25.5是眾數,這個眾數會影響鞋店今后的進貨。

  3.分析數據,認識中位數。

  例3和例4教學中位數,前一道例題以形成概念為主,后一道例題教學算法。

  創設情境,產生需要。例3呈現一張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記錄單,對7號男生的成績進行分析。有人利用平均數,指出7號男生跳的比平均數少,意味他的成績不夠好。有人把九名男生的跳繩下數從多到少排列,發現7號男生處在第三名,認為他的成績不錯。不同分析出現不同的評價,而且差異明顯。為什么跳的比平均數少,成績還是第三名?是許多學生的疑問,教學中位數就能解開這個疑。

  排列數據,講解概念。一組數據的中位數,是指這組數據按大小順序依次排列,處于最中間的那個數。這既是中位數的概念,也是找中位數的方法。教材把九名男生的跳繩成績從大到小排列,很容易找到中間的數,理解它就是中位數。

  評價7號男生的成績,用中位數合適。九名男生中有2人的成績十分突出,分別是182下和170下,這兩個優異成績拉高了全組的平均成績。事實上,九人中只有2人的成績在平均數之上,其余7人的成績都低于平均數。可見,平均數在這里并不反映一組數據的實際狀況,用中位數表示這組男生的跳繩水平比較合適。

  一組數據的個數如果是偶數,按大小順序排列,正中間有兩個數。求這組數據的中位數的方法,是例4的教學內容。

  適時指點算法。例3初步教學中位數的意義和求法,例4尋找十名女生跳繩成績的中位數,學生會主動把這些女生的跳繩下數按大小順序排列。在找中位數時,發現這組數據一共10個,正中間有兩個數,于是產生疑問中位數是幾呢?教材適時指出:正中間有兩個數的,中位數是這兩個數的平均數。在教材的指點下,學生通過計算正中間的104和102的平均數,得到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03。

  用中位數分析、評價數據。求得中位數103,把10號女生的成績同中位數相比,可以看到略小于中位數,表明這名女生的成績在整體中的位置是較偏后的。仍然用中位數評價其他女生,可以判斷各人的成績在整體中的大致位置。

  像這樣用中位數進行數據分析,比平均數方便,有時比平均數合理。

  4.選用合適的統計量,反映數據的實際狀況。

  到現在為止,陸續教學了三個統計量,分別是平均數、眾數、中位數。有些時候,三個統計量都能確切反映數據的基本情況。也有些時候,統計量會引起誤解,有誤導作用。所以,選擇合適的統計量是十分重要的。

  選用統計量又是比較復雜而困難的。本單元只是初步教學選用,要求不高,難度不大。

  如果一組數據的眾數出現的次數很多,這時的眾數具有代表性。第82頁練習十六第1題里,十名男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53,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了3次。十名女生身高數據的眾數是148,眾數在這組數據里出現5次。顯然,女生身高的眾數更具有代表性。

  如果一組數據里有極端數據,這時的中位數具有代表性。這里所謂的極端數據,是指和其他數據相比,明顯大許多或小許多的數。極端數據影響了平均數的代表性,會把平均數拉大或者拉小。第81頁練一練2位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分別是43平方米和50平方米,比其他同學家庭住房面積小得多。因此,九位同學家庭平均住房面積只有77平方米,低于中位數84。如果選一個統計量表示這九位同學家庭的住房情況,中位數是比較合適的。第81頁第2題里,A飛機的飛行時間特別短,是一個極端數據。這個數據使八架飛機的飛行時間的平均數明顯小于中位數,也使平均數失去了應有的代表性。如果A飛機不飛,其余七架飛機的飛行時間里沒有極端數據,平均數和中位數應該比較接近,都可以用來表示七架飛機的飛行水平。第3題里工資的平均數、中位數和眾數分別是1800、1100、1000,平均數遠遠大于中位數和眾數,是由于總經理與副總經理的工資遠遠高于其他人。反映員工工資實際情況的統計量應該選中位數或者眾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對幻方有初步了解,知道幻方每行每列對角線和相等,三階幻方有三行三列,每行,每列及每條對角線和為15。中心數是5,兩頭湊十。 四個角是雙數。

  2、能根據幻方的規律來判斷幻方,并能將不完整的幻填寫完整。

  3、了解數學知識背后的文化,激發對數學學習的熱情。

  【教學重難點】

  1、 初步認識幻方,發現幻方的規律和特征。

  2、 運用幻方的特征,判斷一個九宮 格是不是幻方,填缺數。

  【學具準備】多 媒體課件,學習單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聽故事“夏禹與龜”

  2、認識洛書和九宮格

  3、出示課題:幻方

  【設計意圖】 導入部分教師采用了創設情境的方法,通過聽故事激起學生學 習的興趣,進而認識洛書和九宮格并引出課題。

  二、探究學 習,合作研討

  (一)初步探究幻方的秘密

  出示1個幻方:

  1、觀察數字特點:1、2、3、4、5、6、7、8、9不重復

  2、算一算每行,每列,每條對角線的和。

  3、歸納:每行,每列,每條對角線的和都是15。

  4、初步判斷幻方

  5、評價:理解星(我會判斷幻方)

  (二)深入探究幻方的秘密

  1、觀察幻方,發現規律(出示4個幻方)

  (1)同桌討論

  (2)交流反饋

  2、評價:探究星(我找到了幻方的.小秘密)

  【設計意圖】 在整個探究環節分為初步探究和深入探究兩個部分。在初步探究中 ,通過教師引導,運用觀察法和計算的方法使學生發現幻方的數字特點和行,列對角線和的特點。而深入探究幻方的特征上對孩子來說有一定的難度,教師大膽的將問題交給學生,采用同桌合作,交流探究的方式,共同找到幻方的特征。

  三、嘗試遷移,練習鞏固

  1、根據幻方的特征做填數練習

  (1)師生互動(完成第一個幻方)

  (2)小組合作(完成第二個幻方)

  (3)獨立完成學習單第三題

  (4)交流反饋

  (5)評價:應用星(我會運用幻方的小秘密補全幻方)

  2、根據幻方的特征做選擇練習(用手勢表示它的序號)

  【設計意圖】在內化新知的階段,教師創設了填數練習和選擇練習,練習題由淺入深,從師生互動到小組合作進而到獨立完成,逐步學會運用新知來解決問題。

  四、拓展延伸,課堂總結

  1、出示:0、1、2、3、4、5、6、7、8

  提問:中心數是幾?和是幾?你會把這些數填入九宮格嗎?

  2、欣賞幻方

  3、全課總結,集體評價

  【設計意圖】 全課總 結的環節,教師以一道拓展題結尾 ,把問題留給學生,最后欣賞幻方,感知數學知識的博大與奧秘。

  【板書設計】:

  幻方

  1 2 3 4 5 6 7 8 9 不重復

  每行、每列、對角線三數之和為15

  中心數是5,兩頭湊十

  四個角是雙數

小學數學教案 篇5

  [教材簡析]

  教材通過一些場景,如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等等,導人新課,讓學生感知這些都是比較重的或大宗的貨物,了解計量這些貨物有多重,通常都是用噸作單位,感受噸在實際生活中的應用。通過每袋100千克的大米,說明10袋這樣的大米重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從而引出噸與千克的進率。接著又以一個小學生體重是25千克,推算出40個這樣的小學生重1000千克,即1噸。這里所出現的大米、學生等,都是學生熟悉的,有助于學生在已經掌握單位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的概念。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師問:小朋友們,你們能猜一猜數學老師的體重嗎?

  ①請幾名學生猜一猜;

  ②讓猜的學生說說老師的體重為什么用千克作單位而不用克呢?

  2.課件展示場景:碼頭的貨物、貨場上的集裝箱、鐵路運輸線上的貨車車廂。

  ①學生觀看場景圖,師說明這些圖中堆放或者運輸的都是些很重或大宗的物品;

  ②提問:如果我們現在用克或者千克作單位來表示這些物件的重量,會出現什么樣的情況,用時方便嗎?

  3.揭示課題:

  如果用克或千克作單位來表示上面物品的`重量,用起來比較麻煩。因此,計量這些重的物品或大宗的物品,通常用“噸”作單位,可以用符號“t”表示。

  板書:噸的認識

  [設計意圖]通過猜老師的體重,喚起學生對質量單位的回憶,接著通過觀看場景圖,初步感知在計量比較重的或者大宗物品有多重時,需要用比克或者千克更大的單位,從而引出噸這個單位。

  二、參與實踐,充分體驗

  1.感知25千克、50千克、100千克大米的重量

  (1)感知25千克

  出示25千克重的一袋米,請一位力氣小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力氣大的學生來搬。

  (2)感知50千克

  出示50千克重的一袋米,還請上面力氣大的同學來搬,如搬不動,再請一位學生來幫忙搬。

  (3)感知100千克

  出示100千克重的一袋米,讓班級幾位力氣最大的學生一起來試試,看能否搬動,搬完后,讓學生談談搬米袋的感受。

  [設計意圖]讓學生三次搬米袋,由最輕到重,逐步強化學生對100千克重的感知,為下一步建立1噸重的表象鋪設合適的臺階。

  2.直觀感知1噸的實際重量

  (1)談話:剛才同學們在搬100千克米袋時,感覺很重,那么2袋這樣的大米多少千克呢?3袋、4袋……10袋呢?(課件展示10袋大米的情境圖)

  (2)學生按老師所說的大米袋數說出相應的千克數。

  (3)小結:1袋大米100千克,10袋大米重是1000千克,1000千克就是1噸。板書:1噸=1000千克,lt=lOOOkg。

  (4)讓學生根據:1噸=1000千克

  說出3噸=( )千克,8噸=( )千克,5000千克=( )噸,7000千克=( )噸。

  (5)假如我們班學生的平均體重是25千克,算一算,我們班多少位同學才有大約1噸?

  學生動手算一算,然后交流算法,得出40位同學大約有1噸。

  [設計意圖]用10袋大米,40個學生的體重,讓學生體會1噸重的概念,學生看得見,模得著,有助于學生在學過的質量單位克和千克的基礎上初步建立1噸重的概念。

  3.結合實際,加深對噸的認識(多媒體結合演示)

  (1)讀一讀:

  一棵白菜重1千克,1000棵白菜重才是1噸

  每頭牛重500千克,2頭牛重是1噸

  一桶油重200千克,5桶油重是1噸

  每袋水泥重50千克,20袋水泥是1噸

  (2)算一算:

  1桶水大約10千克,( )桶水重1000千克

  2塊磚重5千克,200塊磚重是( )千克,( )塊磚重是1噸

  (3)想一想:

  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運用噸這個單位?

  學生舉例說明重大約1噸的物體。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讀一讀、算一算、想一想等活動,豐富學生對1噸有多重的感性認識,有利于學生對1噸觀念的建立。

  三、鞏固練習,加深認識

  1.填一填:

  一只河馬重3( )

  一只羊重大約45( )

  一個蘋果重200( )

  一輛卡車的載重量是4( )

  拖拉機能裝20xx千克石子,也就是( )噸

  大象的重量約6000千克,也就是( )噸

  一條藍鯨重7噸,也就是( )千克

  一條鯊魚重約3噸,也就是( )千克

  2.算一算:

  一臺起重機一次能吊起2t的貨物,照這樣計算,15次能吊起的貨物是多少噸?

  3.試一試(多媒體):

  出示一幅電梯照片,上面標記限重量是1t,13個成人

  (1)如果是我們三年級的小學生去乘的話,每次可以乘坐幾個?

  (2)如果是我們學校83位老師都要乘電梯,至少要乘幾次?

  [設計意圖]讓學生填一填,算一算,使學生充分認識噸這個質量單位,通過讓學生解決乘電梯問題,不僅加深了學生對噸的認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估算意識和能力。

  四、小結評價,回歸生活

  1.說說這節課你學得怎么樣,有哪些收獲。

  2.課外實踐:星期天在家長的陪同下,到商店或超市調查一下,有哪些貨物是用噸作單位的,有哪些貨物是用千克作單位的?如果是以千克作單位,估計一下多少件這

  樣的貨物的重量是1噸,作好記錄。

  [設計意圖]讓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知識,體驗成功的樂趣。教學活動由課內向課外拓展,通過調查、收集、處理信息,進一步體驗數學的應用價值,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小學數學教案 篇6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22、23頁

  教學目標:

  1、結合“動物聚會”的具體情境,能夠說出相同數連加與乘法之間的關系。

  2、結合具體情境,能夠說出一個乘法算式表示的意義,體會到同一個乘法算式在不同的情境中所表示的意義有所不同。

  評價方案設計:

  1、目標1達成的評價方案

  通過學生對“想一想,連一連”的做題情況進行評價。

  2、目標2達成的評價方案

  通過學生對“3×6還能解決生活中的哪些問題”的回答情況進行評價。。

  教學重點:

  在具體的情境中理解乘法的表示意義,能夠列出乘法版式進行計算,體會乘法的簡單應用。

  教學難點:

  體驗、比較和區分似“3個6”和“6個3”的不同含義。

  教學過程:

  一、故事引入

  教師邊敘述美麗的童話故事邊出示主題圖:秋天到了,勤勞的小動物們都帶著自己的勞動成果,慶祝共同的`豐收,它們喜氣洋洋地歡聚在一起。(板書:動物聚會)

  二、問題探究

  1、教師啟發:你能提出什么乘法問題?

  要求

  A、獨立觀察主題圖,思考問題;

  B、小組內交流: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并解釋算式的意義。

  2、小組匯報

  一共有多少只小鳥?

  3×3=9(只)

  表示:每根樹枝上有3只小鳥,3根樹枝上有3個3只。

  要求

  A、求加數相同的和可以用乘法算式表示;

  B、明確乘法算式中4和2的含義:2表示每架飛機上有2個人,4表示有四架飛機;

  C、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乘數、乘數和積。會讀、寫乘法算式;

  D、乘法算式中兩個乘數調換位置,積不變。

  活動(一):火車上坐了多少人?

  4+4+4+4+4+4=24(人)

  4×6=24(人)或6×4=24(人)

  要求:(與活動一相同)

  活動(二):劃船的有多少人?

  3+3+3=9(人)

  3×3=9(人)或3×3=9(人)

  要求:(與活動一相同)

  活動(三):坐在椅子上的有多少人?

  1+2+3=6(人)

  質疑:

  A、上面的求和算式能用乘法表示嗎?為什么?(加數不同,不能用乘法表示)

  B、怎么調位置坐,才能用乘法表示?

  ①

  3+3=6(人)

  3×2=6(人)或2×3=6(人)[空一張椅子,每張椅子坐3人]

  ②

  2+2+2=6(人)

  2×3=6(人)或3×2=6(人)[每張椅子坐2人]

  三、鞏固應用

  完成“試一試”中的第1、2題。

  要求

  1、獨立讀題、列式計算;

  2、學生交流每個乘法算式中各個乘數的意義;

  3、匯報,訂正答案。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會了什么?

  學生交流后教師結題:知道了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可以用乘法表示,用乘法表示比用加法表示更簡;學會了乘法算式的讀寫法。認識了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

小學數學教案 篇7

  活動準備:

  1、教具:木制圓柱體b組:高度一定,直徑漸減。

  2、錯誤訂正:在教具上,每個圓柱只能嵌進相合的園穴。

  活動過程:

  基本提示:1-p:用圓柱體b以圓柱找穴練習。p為pairing(配對)的代表符號。

  1、準備地毯,介紹圓柱體。

  師:"今天我們工作的是插座圓柱體"。教師示范從教具架上把圓柱體取下。用雙手托握教具兩端,(大拇指在后,小拇指彎曲托住底端,其余三指略微彎曲把住前面和側面)搬運。

  幼:用眼睛仔細觀察老師的每一個細微動作。

  (評析:在蒙氏教學中,教師很少用語言告訴孩子該如何操作,而是用慢而精確的動作示范來讓孩子了解操作步驟,這一點是符合幼兒的直觀形象思維趨勢的。同時需要孩子們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動中觀察。)

  2、將圓柱取出,放在木枕下方。

  師:"這是插座圓柱體"。

  幼:"這是插座圓柱體"。

  師:"插座圓柱體在哪里?"幼:"插座圓柱體在地毯上。"師:"這是什么?"幼:"這是插座圓柱體"。

  3、教師握住圓柄。

  圓柱體底部朝上一手觸摸圓柱體的直徑和洞穴直徑,盡興配對工作。

  (評析:在蒙氏教學中,三段體的'教學方式是經典而有效的。首先老師具體讓孩子了解工作的名稱(例:"這是插座圓柱體"。),接著讓孩子理解工作(例:"插座圓柱體在哪里"?),最后讓孩子運用工作(例:"這是什么?")。孩子們通過三段體的學習,真正掌握了工作的名稱。)

  4、請小朋友試試看。

  師:你想試試看嗎?

  幼:好的。

  5、將教具、地毯歸位。

  (評析:蒙氏教具最終是為幼兒的發展服務的,讓幼兒用自己的手去觸摸,用眼睛觀察,用思維來控制操作,才能促進孩子的發展。教師的每一個提示和所需的時間都要考慮到幼兒的思考。

小學數學教案 篇8

  一、 教學目標

  1、 在用小正方形拼長方形的活動中,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培養有條理思考的習慣。

  2、 在1-100的自然數中,能找出某個自然數的所有因數。

  二、 重點難點

  找因數的方法。

  三、 教學過程

  (一) 游戲引入新課

  1、

  ①、用12

  ②、再與其他同學交流。

  2、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312的因數。

  4、 總結:

  ①12的全部因數有:1、2、3、4、6、12。

  ②體會找一個數的`因數的方法。

  5、 練習:用同樣的方法,分別找出9和15的全部因數。

  (二) 練習鞏固,加深理解

  無紙化備課教學設計

  1、 練一練。1、填空。

  2、 第2題:讓學生自己找一找18的因數和21的因數,并用不同

  的符號作好記號,然后讓學生說說找因數的方法。最后,說說哪幾個數既是18的因數、又是21的因數。

  3、 第3題:利用數形結合,進一步體會找因數的方法。

  4、 第5題:可以引導學生用找因數的方法進48=1×48=2×24=3×16=4×12=6×8,48有1010種裝法,如每行12人,排4行;每行437只有2個因數,只有兩種裝法。

  (三) 總結

  四、 板書設計

  找因數

  1×12 12=3×4

  =2×6 12=4×3

  12=6×2 12=12×1

  12的全部因數有:1、2、3、4、6、12。

  教學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教學,學生們初步掌握了找因數的方法。但在具體實施時很難正確得出結果,即使得出了結果,書寫不規范。比如:48=3×16=6×8=1×48=4×12=2×24。48的全部因數有:1、48、2、24、3、4、6、8、12、16。不是按照一定的順序書寫的;找因數的時候不準確。在經后的練習中應及時糾正。

【小學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9

小學數學教案(經典)08-10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5

【精選】小學數學教案07-06

小學數學教案(精選)07-06

[經典]小學數學教案08-02

小學數學教案12-17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08

小學數學教案07-13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五月婷婷色色色热 | 偷拍一区二区三区 | 青草久久久国产免费观看视频 | 色婷婷狠狠97成为人免费 | 亚洲有码Av一区二区三区 | 人人视频久久精品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