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 推薦度:
- 相關推薦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那么大家知道正規的教案是怎么寫的嗎?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1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通過觀察、操作等活動體驗面積的含義,初步學會比較物體表面和封閉圖形面積的大小。2、通過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讓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3、創設有目的的活動,讓學生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探索與團結協作的意識和能力,使學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2、學生準備:學具袋(正方形與長方形每生各一個,剪刀、固體膠、小紙片、硬幣等)
【教學重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手掌面及數學書封面引出物體表面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物體表面的大小——面積)
2、以淘氣想加入到同學們當中來,出示課件引出: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二、初探面積的含義。
1、感知:
、賹ふ疑磉呂矬w的面積,學生舉手回答。
、诒容^物體面積的大小,同桌互說并舉手回答。
2、學生活動:比較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大小
、俳處煶鍪鹃L方形與正方形。學生猜測圖形面積的大小。
、趯W生動手操作,利用學具袋中的學具想出多種方法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師巡視指導。
、蹖W生演示不同方法并由學生選擇測量面積比較準確的方法。
④師引出數格子的方法。
三、應用。
1、(課件出示)用數格子的方法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生觀察后舉手回答。
2、出示兩個正方形,學生討論并判斷是否可以用數格子的方法。讓學生知道比較時格子的大小要一樣。
3、書本40頁畫一畫。
四、拓展(小小設計師)
在方格紙中小組合作完成一個圖形貼畫。
1、由智慧老人送禮物引出。
2、教師提出活動具體要求。
3、投影儀展示學生部分作品,并比較圖形面積大小。
五、 總結
在今天的學習中,你都知道了些什么?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2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結合具體實例,認識圖形的面積的含義,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為后面的面積單位做好鋪墊。
。ǘ┻^程目標
通過觀察、重疊、數格子的方法比較面積的大小,通過“拼一拼”、“擺一擺”、“畫一畫”,從實際生活中形成面積單位的表象。
。ㄈ┣楦心繕
學會自主學習、參與學習、合作學習。
【教學重點】
認識面積,知道面積的含義,建立面積的概念,能比較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學難點】
理解面積的含義,發展空間觀念。
【教學過程】
一、設境激趣,導入新課
請兩個同學做一個涂樹葉比賽,看誰先涂完。哪位同學愿意參加?你會選哪片樹葉?為什么?
二、操作探究,構建新知
。ㄒ唬┏醪秸J識面積。
1.認識物體的表面的面積
摸數學書的封面,再摸課桌面,這兩個面哪個大?哪個?
摸文具盒的上面,橡皮的正面,哪個面大呢?
引出:物體的表面就是它們的'面積。
看一看1元硬幣與1角硬幣的大小。
2.認識封閉圖形的面積
。ㄕn件抽象出面積)
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也就是說封閉圖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板書:封閉圖形)
。ǔ鍪菊n件:缺角的長方形)
師:這個圖形的面積在什么地方?它不是封閉圖形,沒有面積。
。ǘ┻M一步認識面積(比較兩個圖形的大小)
1.探密游戲
這里有5個圖形,秘密就在其中的一個里面,想知道它在哪個圖形里嗎?老師給你一些提示,排除一些錯誤答案,請聽好:①它不在面積最大的圖形里,去掉誰?(提醒學生這是用觀察的方法。)②它不在面積最小的圖形里,去掉誰?③它不在圓里。④它在剩下的兩個圖形中面積較大的圖形里,猜一猜它在哪里?
師:這兩個圖已經在桌面上了,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比較大小。打開信封,可以讓里面的學具幫助你,先思考后小組合作。比比哪個小組想的辦法多?
2.小組合作探究、匯報。
小組成員到投影前展示自己的方法。
。ㄕn件出示)游戲的秘密
原來是智慧老人,為我們帶來一個寶盒,猜猜里面裝著什么?學生猜。
打開看看是什么?
三、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這節課已接近尾聲,談談自己這節課有什么收獲吧?
2.課本第50頁“練一練”第5題(2)。
“面積”是學生學習幾何形體的基礎,因此,教師需要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理解“面積”概念。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3
教學內容:
認識面積
教學目標:
1、在操作活動中,經歷用不同的方法比較兩個物品表面、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
2、認識面積的含義,探索、研究面積比較的多種方法。
3、積極參加觀察、比較、交流活動,愿意與他人交流自己的方法。
教學重點、難點:
認識面積的含義,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
教具、學具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紙片、方格紙、硬幣、剪刀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學習興趣。
師:游戲引入
〔設計意圖:以談話的形式導入,調動了學生的興趣,為下面的學習作好準備〕
二、動手實踐,感知面的概念
1、物體表面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鼓掌時兩手掌接觸的地方就是手掌的面,請你摸摸手掌表面在哪了?
師:誰來演示一下?好誰再來摸摸數學書的封面在哪了?
。ㄗ寣W生演示)
師:好,現在請你摸一摸你鉛筆盒蓋的表面,再請你摸一摸你課桌的桌面在哪了?
(讓學生充分的感受物體的表面)
師:剛剛我們摸了這么多其實摸得都是什么?物體的表面。(板書:物體的表面)
2、封閉圖形,理解大小
師:好,老師給你們每個人都準備了一個圖形。請你用彩筆涂涂圖形的表面,男生給圖一涂色,女生給圖二涂色,F在開始!
師:誰能展示一下你涂的圖形?
。▽⒛、女同學代表的圖形展示)
師:老師剛剛看到女生普遍涂得比較快,這是為什么?
生:因為圖形有大有小。(板書:圖形大小)
師:那物體表面呢?請你看看你鉛筆盒蓋的表面和課桌的表面。你發現了什么?
生:物體表面也有大有小。
師:那如果老師把這條線去掉行嗎?你還能畫出這個圖形的面嗎?為什么?
師:也就是說這些圖形都是封閉圖形(板書:封閉圖形)
師:那好,我們把物體表面或封閉圖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這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要研究的內容什么是面積。
。ㄒ稣n題)
三、動手實踐,學會比較面積的多種方法
師:那么我們手掌表面的大小,其實就是手掌的什么?
師:現在請大家伸出你的右手,和老師右手手掌的面積比一比。誰能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
生:老師手掌的面積大
師:對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來的(板書:看)
師:真棒!那如果你和同桌手掌面積比,你還看得出來嗎?
。ㄕ垉晌煌瑢W舉起手來演示)
師:你們看得出來誰的手掌面積大嗎?
生:看不出來
師:那同桌之間想想辦法。
師:誰來和大家說說你們是怎么比的?
。ㄗ寣W生上前演示)
師:哦,他們是把手掌怎么樣?(板書:重疊)最后你們得到的結論是什么呢?
師:好,老師現在手里有兩個圖形?一個是……?一個是……?你看得出來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嗎?那這樣重疊比呢?
師:那好我們就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知道這兩個圖形哪個的`面積大,哪個的面積。∧銈兛梢杂檬掷锏墓ぞ,也可以想其他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現在開始討論。
師:好,停!哪組同學向大家匯報一下你們組想到的辦法?(學生上前演示)
1、擺硬幣:你是用的什么來比的?大家看看他是用的硬幣的哪?
好,這個正方形的面積大約相當于9個硬幣的面積之和。
那么這個長方形的面積大約相當于10個硬幣的面積之和
好,那你得出的結論是什么?(長方形的面積比正方形的面積大)
2、拼擺法:用小正方形。
總結:通過我們同學自己的思考想出了這么多比較面積大小的方法。真棒!那你現在知道什么是面積了嗎?你會不會比較面積的大小了呢?
師:那好,我們現在就一起來看一道題。
四、課堂練習,深化認知
1、說一說那個圖形的面積大,那個圖形的面積小?
2、下面方格中哪個圖形面積大?
3、在下面的方格中畫3個不同的圖形,使他們的面積都等于7個方格那么大。
我們畫的這三個圖形是面積相等,形狀不同的。
總結:所以我們就知道面積只與面的大小有關,與形狀無關。
4、哪個圖案的面積大?
板書:
什么是面積
物體的表面的大小叫做它們的面積
1、觀察法
2、重疊法
封閉圖形
3、數格子法
4、拼擺法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實例和涂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2、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學生在活動中懂得解決問題的方法不是的。
3、讓學生在觀察、比較、操作的實踐活動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重點:結合具體實例和涂色活動,認識圖形面積的含義。
教學難點:經歷比較兩個圖形面積大小的過程,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教學流程:
一、周長和面積對比中感受面積的含義。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準備的一元和一角硬幣,請同學們沿著硬幣的輪廓畫一圈,想想畫出的是什么圖形呢?(圓形)請同學們來畫畫吧!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呢?(提示一定要沿著硬幣的輪廓的邊緣來畫)比一比,看誰畫得好!
在這里感覺我設計的這個環節,學生缺少參與其中的熱情,我這個設計還要思考,要讓學生充滿熱情的去畫,在教師的引領下,產生積極的數學思考。
2、學生動手畫
3、如果我們畫的兩個圓是兩只小螞蟻的運動場,你能說說你的發現嗎?(這個情境我沒有在課的`一開始設置。)
A:大圓的周長長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多;小圓的周長短一些小螞蟻跑的路程少些。
B:一個圓(面積)大些,一個圓(面積)小些
…………
這些答案都有可能,因為學生上學期學習周長的時候,描過樹葉的周長,所以學生說周長的可能性多一些,關于面積能提到我就順勢讓學生涂面積,不提到,我就讓學生幫助小螞蟻鋪草坪涂顏色。
4、下面我們用彩筆涂上綠色,幫助小螞蟻把運動場鋪上草坪。
A:涂完后,能從數學的角度去說說涂的感受嗎?
B:哪個涂得快些,哪個涂得慢些?為什么?
A、B兩個問題我到底怎么提好呢,還要結合課堂的生成,也想聽聽大家的意見。問題A給學生的思考空間更廣泛一些。問題B過于直白。
(大圓面大涂得慢,小圓面小涂得快些。這里學生不一定能一下子說出面積這個詞語。)
5、教師引導學生總結:(就象剛才的兩個圓形這樣的)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6、我們來摸摸課桌的表面,說說你的感覺,這個桌面的大小叫做課桌的面積。
看看,說說我們的生活中還有哪些面,你有什么感受?
引導學生總結:桌面、課本封面及其它物體表面的大小,就是它們的面積。
7、揭示課題:
同學們在摸和涂色中知道了什么是面積(板課題:面積)。能否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面積嗎?
問題:這里我的初備是和一笑老師的的想法是相同的,先出示部分概念,這里我沒想好怎么揭示這個概念,呈現這樣兩種形式,還想聽聽網友的意見。
8、揭示概念:
教師板書:物體表面的或平面圖形的大小叫做他們的面積
導入中,我采用的是比較簡單的形式,這個設計的靈感來源于自己的曾經的教學和前幾天房間里的一個老師的困惑-----學生對周長和面積的概念區分的不好。所以我在對概念的引入從周長入手。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中感受,周長是是表示長度的。而在涂面的時候,感受面積的概念是和長度的含義是不同的。學生不一定能表述的很清楚。但是在這畫和涂的過程中,學生的內心已經能充分感受他們的區別。學生在涂平面圖形和摸實物的過程中自主建構了面積的概念。
這里面對于周長和面積的區別我在教學中并沒有強調的很多。主要是讓學生經歷畫和涂的對比中去感受周長和面積的概念。
一笑的教學設計我看了。她是從生活中物體的面積導入。更直接一些。我最欣賞一笑老師的二次設計中,給文具盒和橡皮做束身衣,這個部分,充分體現讓學生感受物體表面積的大小。我的設計雖然是從平面圖形引入,但是這個平面圖形也是從生活中的具體事物抽象出來的圖形,我想對于學生來說,可能并不是完全的抽象的。
二、比較面積大小,體驗比較策略的多樣性。
1、說說教室里一組物體的面,并比較一下他們面積的大小。
2、有些圖形我們一目了然就能比較出它的大小,但是有些圖形我們就不能。出示書上39頁比一比
(1)提問:猜一猜,哪個圖形面積大些?
讓學生先進行直觀估測,和后面的驗證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2)找驗證策略:
A、到底哪個結論是正確的?能不能結合學具袋里的學具想出辦法來驗證?
B、個人嘗試(讓學生把學具袋里的學具都可以嘗試一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驗證)
C、小組同學交流,相互說一說。歸納小組的辦法。(這里面的交流重在體現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梢韵嗷ソ梃b,相互學習)
D、小組展示驗證,全班匯報,并說明理由或想法。
至少可以呈現這樣四種方法:折疊、用圓形圖片擺、用小方塊擺、用透明膠片的格子比較
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反思和評價
(3)小結:比較兩個圖形面積的大小時?梢圆捎貌煌姆椒ǎ炞C過程必須科學、準確。
三、鞏固練習
(1)第一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1頁的1、2題。讓學生及時鞏固新知并滲透數格子比大小是比較圖形面積大小的基本方法。其中第二題主要是培養學生的直觀估測能力,發展空間知覺。
(2)第二個層次的練習我安排了40頁的畫一畫。這里我改了一下呈現順序。感覺這個題目更有難度一些,接著做41頁的3題。3題中的第二個圖形教師要讓學生充分的想辦法,把兩個三角行就可以合成一個小正方形。如果這個地方突破了,后面的4題就不成問題了。
(3)第三層次的練習41頁的4題。是讓學生進一步鞏固面積的含義,同時拓寬學生的思維。
四、全課總結:學習了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你還想知道哪些關于面積的知識?
全課的結束,我向學生拋出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你還想知道哪些關于面積的問題。(我就在想,學生會不會提出,我們學校操場的面積那么大,我們怎么能知道他是多大呢,課桌的面積的大小到底是多大呢?)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什么是面積》教案4篇02-10
小學數學圓的面積的教案04-18
小學數學教案《面積》02-10
小學數學《圓的面積》教案02-23
小學數學《面積單位的換算》教案02-10
數學面積單位教案01-04
數學圓的面積教案02-14
小學數學比較圖形的面積優秀教案09-29
小學數學圓的面積教案(精選11篇)0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