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精選20篇)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43頁的例題和“試一試”,第43~44頁的“想想做做”第1~4題。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和交流解決問題的過程,感受解決問題的一些策略,學習畫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學會解決與倍有關的兩步計算實際問題及相應的變式問題。
2.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獨立思考和探究問題的意識、習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談話:今天,老師發現你們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褲子是誰買的嗎?你知道它們的價格嗎?這節課我們就來解決一個有關買衣服的'問題。(板書:解決實際問題)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題。
課件出示媽媽帶著玲玲去買衣服的情境。出示褲子標價“28元”,營業員阿姨說:“上衣的價錢是褲子的3倍。”玲玲的媽媽問營業員:“買一套衣服要多少錢?”
提問:從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買一套衣服的意思嗎?
談話:今天老師還請來了一位數學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線段圖。我們可以先用一條線段表示出褲子的價錢。(教師在黑板上畫出表示褲子價錢的線段圖)
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該畫多長呢?(學生討論)
為什么要畫這樣的3份長?讓學生在書上畫出表示上衣價錢的線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畫。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錢,也就是求褲子和上衣的價格一共是多少,我們可以這樣表示問題(畫出括號,寫上問號)。
這樣線段圖就畫完了,誰能指著線段圖的每一部分說說表示的意思?
談話:這個問題需要幾步計算來解決?你會解答嗎?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會解答,可與同桌討論后再解答。
交流:誰來說說你是怎樣列式的?(指名說,教師板書)
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計學生一般先求上衣的價錢,再求一套衣服的價錢)
提問:有沒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沒有不同的算法,教科書上的第二種解法不再教學。如果有學生說到第二種解法,先讓學生說出算式,教師板書。再讓學生指著線段圖說一說“1+3”表示的意思,即褲子的價錢是1個38元,上衣的價錢是3個28元,一套衣服的價錢是4個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價錢。
2.教學“試一試”。
(1)談話:媽媽想考考玲玲,她把問題改了改。(出示問題:一件上衣比一條褲子貴多少元?)指名讀問題。
(2)談話:我們先看線段圖,問題改了,線段圖要不要改?怎樣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嗎?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在黑板上改線段圖。
會解答嗎?做在練習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說說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問:有用第二種方法解答的嗎?如果沒有,不再教學這種解法,如果有第二種解法解答的,讓學生板演,并說出自己的想法。
3.比較。
提問:這兩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學生回答時,把課題板書完整。
三、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第1題。
出示帶子圖,說說問題是求什么。
獨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樣解決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題。
指名說說線段圖所表示的意思。獨立解答。
交流并訂正。說說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題。
提問:題目中告訴我們哪些信息?要我們做什么?
學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對。
4.補上合適的條件。
養牛場里有黃牛25頭,________,奶牛和黃牛一共有多少頭?
(1)補上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一道一步計算的問題。
(2)補上一個條件,使它成為一道兩步計算的問題。
先獨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圖。
編一道用今天學習的兩步計算解決的實際問題。
四、布置作業
完成“想想做做”第4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簡單的統計過程,初步學習收集、整理分析數據的方法。
2、會在簡單的統計表里反映出整理數據的結果,能利用統計表里的數據提出問題和回答問題。
3、使學生在統計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1、師:同學們笑一笑,唉,我怎么發現有的同學有幾個牙沒有了?哪兒去了?
生:我換牙了。
師:你也換牙了嗎?換了幾顆?噢,原來大家都換牙了,那么關于換牙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問題?
生:誰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
師:有這么多情況,大家能記住每個同學換幾顆牙嗎?(不能)
2、老師非常想知道你們換牙的情況,請大家想一想,怎樣才能讓老師很清楚地知道你們中有多少人換了1顆牙,2顆牙,3顆牙呢
二、調查整理,體驗過程。
1、暢談想法
生1:可以請每個同學說一說。
生2:可以請他們分別舉手表示。
生3:可以請換1顆牙的同學站一排,請換2顆牙的同學站一排,再請換3顆牙的同學站一排
2、引出課題:像同學們所說的數一數,并且把換牙的人數記下來,這個記下來的過程就是統計。(根據學生的發言引出課題。)
3、小組合作,嘗試統計
組內分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調查自己組的換牙情況。
4、交流統計結果和記錄方法
如學生想不出,可由老師來介紹一種方法。
5、比較方法,自我優化
剛才幾位同學介紹了自己的記錄方法,你喜歡哪種方法?為什么?
6、整理各組數據,把全班情況統計在黑板上。
7、分析數據,提出問題
說說從統計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引導學生根據圖、表反映的數據,充分發表見解。
三、鞏固拓展,實踐應用
1、小組活動,統計自家人口。
(1)下面我們用先記錄再整理的方法來統計一下自己家有幾口人。
請大家用自己喜歡的方法把小組中每個人家有幾口人記錄下來,再把每家人口的數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記錄方法和統計結果。
(3)說說從統計結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對大家說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3
第1課時
一天的時間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24時記時法
2、程與方法:借助鐘面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
3、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會用24時記時法表示某一時刻。
教學難點:
知道晚上12時既是24時又是0時。會計算簡單的經過時間。
教學方法:
情景教學法、自學法
教學準備:
鐘面模型
教學過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二次備課
一、 導入新課
1、師:上個星期六,我有個外地來的朋友來我們這兒旅游,他提前一天已經買來了車票,第二天9點到西安我聽了很高興。第二天我一大早起來,9點以前趕到火車站,結果等到很久也沒等到這位朋友,這是怎么回事?你們猜猜看。
2、正如同學們所猜,我這位朋友買的是晚上9時到西安,鬧了個小誤會,那么,一天中究竟有幾個9時?你有辦法避免這種誤會嗎?
3、教師板書:晚上9時 上午9時
4、師:我知道了,大部分同學都是在時間前面加上上午、中午、晚上這些表示時間的方法來區分兩個不同的
學生說說晚上9時是怎樣變成21時的?
時刻。這種方法教普通記時法,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種記時法,他比普通記時法更簡單,它叫24時記時法。
二、 探究新知
1、關于24時記時法你還有什么問題嗎?
2、看書。
3、自學反饋。
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一天有多少小時?
在一天里時針要轉幾天?
新的一天是從什么什么時候開始的?
4、接下來我們看看一天時間是怎樣過去的?
三、課堂總結
1、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2、怎樣計算經過時間?
在書上找一找,可是你能不能從書上找到你需要的.答案。
把自己認識重要的句子畫下來。
學生自由反饋。
四、作業設計
完成數學書71頁的2、3題。
板書設計:
一天的時間(24時記時法)
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結束的時間
結束的時間-經過的時間=開始的時間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4
一、創設情境,談話導入。
1、同學們,現在是什么季節呀?(秋季)是啊,秋天到了,天氣涼了,一片片樹葉從樹上輕輕地飄落下來,(貼樹葉模型)你們看,老師今天也給大家帶來了一片大樹葉,你們喜歡嗎?(喜歡)一只小螞蟻也非常喜歡這片樹葉,(拿小螞蟻模型)你們瞧,它把這片樹葉當成了運動場,請同學們仔細觀察,看看小螞蟻是怎樣在這片樹葉的邊線上做運動的?通過觀察,你們發現了什么?(小螞蟻沿著樹葉的邊線爬了一圈),一圈還可以怎么說?(一周)。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關于一周的問題。(板書:一周)
二、動手實踐,感悟周長
1、摸一摸
(1)請同學們拿出課前采集的樹葉,選擇一片你最喜歡的,先摸一摸它的面,有什么感覺?(滑滑的)那你們能不能像小螞蟻爬樹葉那樣摸一摸它的邊線。
(2)學生進行摸樹葉活動。
(3)誰愿意到前面來說一說你是怎樣摸樹葉邊線一周的?
(4)學生展示,(邊說邊摸)。
2、描一描
(1)剛才你們摸了樹葉的一周,那你能不能把樹葉的一周描下來?(能)請同學們拿出彩色筆,描一描吧!
(2)學生進行描樹葉活動。描完之后,同桌互相看看漂亮嗎?
(3)誰愿意到前面來描一描這片大樹葉的一周呢?(找一名學生到前面描樹葉模型的一周)。你能不能告訴大家,你是怎么描的?(讓學生用手指著,說出從哪里開始,又從哪里結束。)拿下樹葉模型,大家看漂亮嗎?
(4)你們和他描的一樣嗎?有不同方法的同學請舉手?(找一名同學再來描一描,說一說。)
小結:同學們都看到了不管你們怎么描,都是沿樹葉的邊線描了一周是嗎?
3、找一找
(1)在生活中,有許多物體的表面象樹葉一樣有一周,你們能不能在我們的周圍找出這些物體的面?
同桌之間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
(2)小組匯報。(你找的是什么物體的面?請你摸一摸哪里是它的一周?)
4、畫一畫
(1)同學們找的可真不少,為了鼓勵你們,老師還給你們準備了一些圖形禮物。想不想要?(想要)但老師有個條件,只有正確的描出它的一周,才能得到這些禮物。請打開桌子上的信封,選擇一個你喜歡的圖形用彩筆描出這個圖形的.邊線,開始描吧!
(2)師:你們能得到禮物嗎?(能)現在我們就在小組內互相檢查一下,看看你的小伙伴描得對不對,如果他描對了,就得到禮物了,如果他描錯了,請你幫他糾正過來。
(3)都有誰得到禮物了,舉給大家看一看!老師祝賀大家。
(4)剛才我們進行了好多有趣的活動,知道了樹葉有一周,課本的封面有一周,平面圖形也有一周,那么,它們這一周的長叫什么呢?(板書:在“一周”后添寫“的長”)我們給他取個名字好不好?
(周長),你們真聰明,你們的想法和數學家想的一樣,在數學上,數學家把物體有的面或平面圖形一的長度叫作它們的周長。
5、量一量
(1)量數學書封面的周長
你們想不想知道數學書封面的周長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一種合適的測量工具,一個人量,一個人當記錄員,剩下的同學當小軍師,為你們的小組出謀劃策,也可以當小助手,幫你們小組完成任務。開始量吧!量后小組匯報測量結果。
(2)量腰圍
不僅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有周長,我們的身體上也有周長,比如要買褲子需要知道腰一周的長度,這叫圍,誰能估一估老師的腰圍是多少?(生自由發言)到底估的準不準呢?要實際量一量,誰來量一量老師的腰圍?找兩生量老師的腰圍。(邊量邊指導測量方法),量完告訴大家測量結果。你們想不想知道自己的腰圍?同桌互相幫助,先估一估,再量一量,量的結果要記在記錄卡上。量后匯報。
6、辨一辨
(1)剛才,我們知道了物體表面和平面圖形有周長,你們看這些圖形有周長嗎?(課件出示:幾個封閉圖形和不封閉圖形)指名一一回答。
(2)小結:看來,只有封閉圖形才有周長。
7、說一說
剛才我們又進行了許多有趣的活動,現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么是周長呢?(在“周長”的前面板書“什么是”)
三、拓展認識,激發思維。
1、比一比
剛才小螞蟻跟老師說,它遇到了一道難題,你們想幫助它嗎?(想)。(課件出示:45頁第三題)下面個圖形哪個周長長?(學生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看法,然后通過課件操作驗證)
2、量一量,算一算
(1)我們幫小螞蟻解決了難題,小螞蟻非常感謝我們,并且給我們帶來了禮物,(出示智慧寶盒)這些禮物就藏在這個寶盒里。你們想要嗎?(想)可是這個盒子是有密碼鎖的,只有解開密碼,我們才能打開盒子。你們想解密碼嗎?這些密碼就藏在我們書中45頁第二題中,請同學們快快找到吧!(課件出示45頁第二題)
(2)為了快速解開密碼,我們來分分工。(第一、二小組測量并計算三角形的周長,第三、四小組測量并計算長方形的周長,第五小組測量并計算梯形的周長)開始吧!
(3)誰來解第一個密碼?(先來匯報三角形的每條邊的長度,再說說它的周長是多少?你是怎么算的?)。解第二、三個密碼方法同上。
3、剪一剪,比一比
(1)、密碼解開了,智慧寶盒為我們打開了,你們看,小螞蟻又給我們帶來了一道智慧題,只有解開智慧題,才能得到小螞蟻的禮物。(課件出示智慧題),請同學們快速讀題,誰最先知道答案誰舉手。
(一個長方形,沿著對角的曲線剪開,變成兩個圖形,這兩個圖形的周長一樣嗎?)
(2)、送禮物。(每人一顆智慧星)
四、總結收獲,體驗成功。
同學們,這節課有什么收獲?你們快樂嗎?老師也為你們的成功感到快樂,今后你們還會學到更多的數學知識,希望你們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五、布置作業:
課后畫一片樹葉,想辦法量出它的周長。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5
教學內容:
第68—69頁例1、例2,練一練。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理解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算理,初步掌握筆算乘法的算法,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培養學生認真書寫,仔細檢查的良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筆算乘法的算法。
教學難點:
理解一位數乘二、三位數不進位筆算乘法的算理。
教學材料:
投影片,口算卡片。
一、談話引入
1、口算:
13×3=答案 20×4=答案 50×6=答案 300×2=答案 210×4=答案 160×1=答案
2、32×3讀作(),3×32讀作()。
3、20×4這道算式表示()。
4、9乘6可寫成()×(),還可寫成()×()。
5、計算(指名板演)
6
×7
————————————
42
3
×5
————————————
15
今天我們開始學習乘數是一位數的“筆算乘法”,這節課先學習“一位數乘兩、三位數(不進位的)”。(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授
1、出示例1,計算31×2。
問:31×2表示什么意思?(學生回答后)。
(1)學生口算31×2=?你是怎樣算的?
(2)教師說明:先概括口算方法,再指出,計算31×2除了口算,還可以筆算。
(3)講解算法:列出豎式,告訴學生寫乘法豎式時,先寫被乘數,再寫乘數,寫乘數時應注意將乘數的個位與被乘數的個位對齊。然后邊講解,邊板書筆算方法。
31
×2
————————————
62
A、將被乘數十位上的“3”遮住,便成了□ 1,1乘以2得2,表示2個一,寫有積的個位上,即與2對齊的.橫線下。
□1
× 2
————————————
2
B、露出遮住的“3”,引導學生想:用2乘被乘數十位上的“3”表示什么意思?得多少?(6乘以10,表示6個10是60即是60。)板書:
31
×2
————————————
62
————————用虛線寫0
C、把個位、十位乘得的積合起來,得62。
2、教學例2,計算231×2。
(1)請同桌互相說一說,這道題列豎式應該怎么算?
(2)請同學們試著在練習本上列豎式計算,邊寫邊說計算過程。并請2個學生上臺板演。
(3)1個學生說計算過程。
231
× 2
————————————
462
4、小結:象今天學習的兩、三位數乘一位數,你們應該怎么計算?
三、鞏固練習
1、列豎式計算,同桌互相說一說計算方法。
2、填空。請同學們根據因數,填出積。
3、文字題。學生自己讀題,列式解答。
4、應用題。
(1)學生讀題,找出條件和問題。
(2)列式解答。
5、聰明題:□里填幾?
四、總結
我們今天學習了什么知識?你覺得應該注意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生活經驗,認識24時記時法,使學生發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能夠對兩種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換算。并能結合具體情境,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所經過的時間。
2、過程與方法: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逐步養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建立初步的時間觀念。
教學重點:
認識24時記時法,發現和理解24時記時法與12記時法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教學難點:
能正確地把24時記時法與12時記時法所表示的時刻進行相互轉化。
教法學法:
1、情境教學法。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生動有趣的情境中學習數學,讓學生在生活情境中學有所悟,在問題情境中學有所思,在成功情境中學有所樂。
2、直觀教學法。“百聞不如一見”。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提供豐富的表象信息,激發學習,突破重難點,促進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3、實踐操作法。學生利用學具鐘對鐘面進行觀察操作,引導學生觀察在一天時間里,時針正好走兩圈,體會鐘面外圈與內圈的數的關系,使學生積累豐富的表象,理解24時計時法。
4、合作交流法。在自主探究的基礎上進行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張揚個性,互相促進,互相提高,實現資源共享,獲得成功體驗。
教學過程:
一、鏈接生活,初步感知
奧蘇貝爾認為,有意義的學習必須具有兩個條件,即認知基礎和情感動力。課始,播放學生熟悉的“新聞聯播”片頭音樂,讓學生說說這個節目播出的時刻,學生可能說晚上7時或19時,隨機板書在黑板上,喚起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再播放“新聞聯播”,在屏幕右上角會出現的“19:00”,讓學生知道19時就是晚上7時,接著詢問學生像19時這樣的記時法你知道叫什么記時法嗎,知道的學生可以回答是24時記時法(板書),那晚上7時呢,12時記時法(板書),初步感知兩種記時法在生活中的存在。
然后聯系生活經驗,說說生活中還在哪見過24時記時法,通過老師的收集演示,了解在一些公共場合,一般都要用24時記時法,使學生認識到24時記時法簡捷明了。從而導入新課,激起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
二、實踐探索,自主建構
1、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
首先讓學生討論一天從什么時刻開始,出現爭議后,課件出示央視春晚倒計時的場面,當我們倒數到1的那一瞬間,鐘面上的時針、分針、秒針都指到了12,這個時刻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新的一年開始了,新的一天開始了。讓學生了解一天的開始,在24時記時法里記作0時,12時記時法里記做夜里12時。
2、學生動手撥鐘感受一天的作息時間,知道在一天里時針正好走2圈,一天有24小時。
3、課件演示,感受一天的24時
通過多媒體動畫演示,隨著鐘面的變化,周圍環境的變化,讓學生整體感受一晝夜從0時到24時的變化過程。引導學生探索24時記時法的記時規律,強化對0時的理解,知道今天的開始0時就是昨天的結束24時。
4、觀察鐘面上第一圈、第二圈分別從幾時走到幾時,把鐘面變成兩種記時法的時間軸,直觀比較,引導學生發現12時計時法與24時計時法之間的區別與聯系。
三、深入學習,記時轉化
通過利用剛才發現的兩種記時法的區別與聯系,首先讓學生試著把24時記時法表示的.時刻,很快的用12時記時法表示出來。然后尋找規律,發現24時記時法轉化成12時記時法需要分兩種情況進行考慮,12時以前的不減12,直接加時間詞;12時以后的要減12,再加時間詞。
再學習12時記時法轉化成24時記時法,讓學生自己舉例體會轉化的方法,加深對兩種記時法之間區別與聯系的認識。
最后練習兩種記時法的轉化,從把24時計時法記錄的電視節目預告改寫成12時計時法,到生活中的不同計時法互換,層層遞進,使學生更好地掌握兩種記時方法,突破重點,體驗成功。
四、理解應用,推算經過的時間
1、閱覽時間
9:00—12:00 14:00—16:30觀察圖書館中的閱覽時間。看到這些,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自己試著算一算:圖書館全天開放多長時間嗎?對于有困難的學生,可以利用撥鐘,結合鐘面上時針和分針的位置變化推算出從一個時刻到另一個時刻經過了多長時間。
2、確定乘火車時刻
(課件出示:車票)從車票中你知道了些什么?小明從家到火車站要20分,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小組討論:他最晚在下午幾時幾分從家里出發才不會誤火車?這時一個實際問題,引導學生從火車發車時刻、加到車站所需時間和開車前5分鐘停止檢票等信息進行綜合分析。
五、課堂小結,回歸生活
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建構,用自己的語言理解為什么叫24時記時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掌握。并在課后用24時記時法做一份作息時間表,教育學生要合理利用時間,珍惜時間,爭做時間的小主人。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7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9頁的第7~1.1題,練習二十六的第10—13題
教學目的
1.使學生加深對所學的長度單位和質量單位的認識,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噸=1000千克。
2.使學生掌握正方形、長方形的特征,初步認識平行四邊形;會在方格紙上畫長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長的含義,能夠正確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教學過程
一、復習千米、噸
1.第做109頁的第7題。
教師提問,學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噸
是多少千克?
隨著回答,教師板書: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噸=1000千克
2.做第109頁的第8題。
讓學生想一想什么東西的高大約1毫米(1分硬幣),什么東西的長大約1分米.然后再用手勢比劃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長.
3.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0題。
教師在黑板上板書:4千米=( )米,讓學生想一想該怎樣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師再說一遍推想過程:因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個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著,教師再板書出:5000千克=( )噸,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學生明確它的推想過程,然后讓學生完成第10題,集體訂正時,指名說一說推想過程.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1題。
先讓學生把相等的數量用線連起來,然后再指名說一說道理。
二、復習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
1.做第109頁的第9題。
教師先在黑板上畫出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然后讓學生分別說出是什么圖形,根據學生的回答,在每個圖形下面板書圖形的名稱.
教師:我們已經學過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大家想一想,這幾個圖形各有什么特點?
指名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寫在黑板上.教師注意引導學生按順序說,如先說邊的特點,再說角的特點,或每個圖形分別說.最后使學生看到它們 的區別和聯系。
2.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2題。
教師只說明題意,讓學生在點子圖上任意畫,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和一個正方形.教師巡視,看學生畫的方法是否正確,學生畫完以后,要說出是怎樣畫的.對畫得 又對又快的學生應給予表揚。
3.做第109頁的第10、11題。
教師:什么叫一個圖形的`周長?
讓學生做第10題.要求量的時候,精確到整厘米.每量一邊,在邊的旁邊注上該邊的長度.算完以后,讓學生說一說是怎樣算的.教師注意糾正學生中的錯誤.
4.做練習二十六的第13題。
教師可以根據班里的情況,讓學生準備兩張邊長15厘米的正方形紙。
先讓學生獨立解答,教師巡視;注意學生中出現的問題.集體訂正時,可以讓學生指出兩個正方形拼成一個長方形后,求長方形的周長是求哪幾條邊的和,有沒有 不同的解法?對想出不同解法的學生應給予鼓勵。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8
【教學內容】時間的計算
教科書第4頁例1,第5頁例2。
【設計說明】
1、本節課通過創設情境,利用猜謎語引入新課,激發學生探究的欲望,重視學生的實踐活動。
2、重視直觀教學,發揮教具、學具的作用。通過數格、撥鐘面等實踐活動把抽象的知識更加直觀化,讓學生了解計算經過的時間是生活中會經常遇到的問題,感受數學就在身邊,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目標】
1、通過加深學生對時間單位的認識,培養學生的時間觀念。會進行一些簡單的時間單位的轉換及經過時間的計算。
2、培養遵守和愛惜時間的意識和習慣,讓同學們充分利用時間。
【重點難點】
1、時間單位的簡單轉換和求經過時間的方法。
2、求經過時間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時鐘模型、課件。
一、引入新課
1、猜謎語:矮子走一步,高個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個跑不停。
出示謎底:時鐘
2、教師拿出鐘面并提問。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個”指的又是什么?
(2)分針走1小格的時間是多少?分針走1圈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1大格的時間是多少?時針走1圈的`時間是多少?
(3)1時=( )分? 1分=( )秒
3、教師演示課件,撥出不同的時刻,如:9時15分 、7時30分等。
4、引出課題:我們已經學會看時間,但如何計算經過的時間呢?這節課我們一起學習“計算經過的時間”。(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體驗新知
1、教師課件展示例2的情境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說說圖意,找出數學信息和問題。
2、老師:小明從家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組匯報:
(1)分針從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鐘。
(2)兩個時間在同一個小時內,所以45-30=15,是15分鐘。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圖,營業時間 早9:00開門,晚8:00關門,現在是早上8:40,還要等多久才開門呢?
學生獨立完成后,展示匯報
6、學生討論回答,試著讓學生歸納出計算時間的方法。
老師總結方法,根據學生的匯報板書:
計算經過的時間的方法:
(1)看鐘面,數格后計算;
(2)結束時刻-開始時刻=經過的時間。
三、鞏固練習
1、達標測評: 星期六小紅9:10做作業,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寫作業用了多長時間?
鞏固深化:
(1)50分比1時少( )分,1時比45分多( )分。
(2)一節課是( )分,課間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時。
2、 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說一說。
一列火車本應 9﹕15到達,現在要晚點25分鐘,什么時候才能到達?
生獨立完成,集體糾正。
四、課堂總結
1、說一說本節課的收獲。
2、學習寄語。
五、板書設計
解決問題
計算經過時間的方法:
1.看鐘面,數格后計算。
2.結束時間-開始時間=經過的時間。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9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經歷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簡便算法的過程,理解和掌握計算方法,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在具體情境中合理地運用口算、筆算和估算,體會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3、情感目標:在與他人的討論交流中,培養主動探索、合作交流的良好習慣,樹立學習的信心。
教學重點:探索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筆算。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在乘法這一單元里,我們已經學習了
(1)口算。哪類題目可口算?(兩位數乘整十數)
(2)筆算。哪類題目要筆算(兩位數乘兩位數)這里的兩位數我們指的是一般的情況,不包括整十數
(3)估算。估算的時候我們一般把兩位數看成是很接近它的整十數來估算的。估算允許存在一定的誤差。
2、關于乘法,我們這一課要學什么,有誰知道嗎?
板書課題:末尾有0的乘法
二、學習探究:
1、其實末尾有0的乘法也就是我們前面口算中出現的那類題,所不同的是,以前是口算,今天要筆算。
(1)、談話:今天我們仍然到奶牛場去參觀,看看奶牛場一天能生產多少牛奶。(出示主題圖)
(2)、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能提出什么問題?怎樣列式?
(3)、在交流中提出問題:今天擠的牛奶有多少千克?
讓學生說出算式后板書:2530=
2、學生用已有的筆算知識列出豎式計算
交流:板書: 3 0 或 2 5
觀察兩個豎式,說說你有什么想法?
3、注意看老師的豎式和剛才的有什么不同,板書:
問: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有什么不同的地方?(0沒有和什么數位對齊)
猜:為什么要這樣寫呢?(在算的時候先不要考慮它)
遮去0,現在的豎式變成幾乘幾?(25乘3)
一起來算一算:75。
好了嗎?(沒有,還要添上0,得數是750)
把這個豎式和剛才的豎式比一比,你更喜歡哪個豎式?為什么?
說說這種簡便豎式在寫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指出:它其實和口算差不多,先不看0,最后添0。
4、即時訓練。
想想做做1
獨立計算,指名板演,學生計算時,注意提醒學生積的末尾0的處理。
說說做這樣的兩位數乘整十數怎樣算簡便?
5、學這個簡便寫法有什么用呢?
大家來看這道題:3804500
這是一道三位數乘四位數,你能不能用新學的辦法來計算?
隨學生回答并板書,結合板書指出:先不看0,所以我們就可以把它看成
是兩位數乘兩位數,這樣就會了,不過最后還要加上3個0。
看來學了乘數末尾有0的簡便算法我們可以用它來解決一些更難的計算。
三、鞏固練習:
1、想想做做3
問:題目要的是什么?你怎樣比較第一組中的兩道題?你能想到什么?
在小組里說說怎樣比較第二組、第三組的兩道題。
2、想想做做4
看圖說說圖意,再列式計算,說說是怎樣列式的,又該怎樣進行估算。提
醒學生用約等號連接估算結果。
3、想想做做5
出示場景圖,讓學生說說收集到哪些信息,獨立計算后,再指名說說算
式,如果學生獨立計算有困難,教師重點提問:20人正好租4條船能推
算出什么?
4、想想做做6
學生獨立閱讀題目后,先觀察平面圖,找到方向標,確定圖中的方向,再
明確題目要求解決的問題。
讓學生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總結。
今天這節課你有何收獲?
五、作業:想想做做2
教材分析:
這部分教材教學乘數末尾有0的乘法的簡便筆算方法,是在學生已經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和估算以及兩位數乘整十數的口算的基礎上教學的.
例題先讓學生按照豎式的一般算法以及口算方法算出結果,然后介紹簡便的筆算方法,這樣安排可以減少計算的錯誤,并使學生產生學習筆算簡便方法的需求.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0
設計說明
針對《數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學段目標,結合教材求經過時間的問題,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認識并掌握解決此類問題的數學模型,培養學生的模型思想。
1.明確相鄰的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使學生分清時刻與時間段。
學生已經對時、分、秒具有一定的感性體驗,能正確認讀幾時幾分幾秒,因此在教學例1的過程中,注重讓學生牢牢記住已經掌握的相鄰時間單位之間的進率是“60”。同時讓學生通過具體生活情境理解時刻與時間段的區別。
2.借助直觀模型,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由于時間是比較抽象的概念,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充分借助鐘面模型,放手讓學生自己觀察鐘面,幫助學生理解經過的時間,然后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通過交流探究找到解題方法,即“經過時間=結束時間-開始時間”。
教師準備 PPT課件、鐘表
學生準備 鐘表模型
教學過程
⊙復習舊知,導入新課(出示PPT課件)
1.出示復習題。
(1)鐘面上有( )個小格,每兩個數之間有( )個小格。
(2)時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分針從一個數走到下一個數是( ),秒針走1圈是( )分鐘。
(3)1時=( )分
(4)1分=( )秒
2.出示古詩:“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1)交流:這是一首描述什么的古詩?你是怎么知道的?
(2)小結:這是寫珍惜時間的詩句,光陰就是時間。
3.揭示課題:時間的`計算。
⊙探究新知
1.學習例1
2時=( )分
想:1時是60分,2時是60分加60分,即120分。
做一做。
(1)5時=( )分,怎么想?[用5個60連加的方法;也可以這樣想:在120分的基礎上再加3個60分,即120+180=300(分)]
(2)( )時=240分
(3)3分=( )秒
(4)4分=( )秒
設計意圖:例1比較簡單,讓學生自主探究算法,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2.時間的計算。
(1)創設情境。
引導學生思考:你早上幾時離家,幾時到校呢?
(課件出示例2情境圖)
請同學們討論并提出數學問題。(小明從家走到學校用了多長時間)
(2)討論算法。
師:大家這么快就知道是15分鐘,你是怎樣計算的?請把你的計算方法講給組里的同學聽。(小組討論)
預設 生1:數鐘面上的大格,分針走了3個大格,是15分鐘。
生2:數小格,15個小格是15分鐘。
生3:45-30=15(分)
師:計算時,在同一個小時內,我們只要用分鐘相減來求經過的時間就可以了。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歡哪一種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匯報)
師小結:剛才同學們計算的這道題中,幾時離家,幾時到校,這里的幾時我們叫做“時刻”。而剛剛大家計算的經過時間,我們叫做“時間段”。時刻,只要看鐘表就可以知道,而時間段是要經過計算得出的。以后計算時間段,也就是計算經過的時間,要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方法。
(3)情境練習。
出示教材5頁“做一做”。學生獨立解決,同桌交流算法。設計意圖:時間的計算這部分知識有一定的難度,本部分教學采用學生喜歡的情境,激發學習興趣,化難為易,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到知識。在計算的過程中不必要求學生統一使用一種算法,體會算法的多樣化。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1
一、乘除法
一、教學內容:P2~P14
二、教學目標:
1、 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迅速準確的計算出結果。
2、 使學生能夠熟練掌握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夠迅速準確的計算出結果。
3、 使學生能夠應用本單元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體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緊密聯系。
4、提高學生的估算能力,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三、教學重點:
1、 一個因數是一位數的口算乘法
2、 除數是一位數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確迅速計算的同時,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四、教學難點:
1、 口算乘法中的進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
3、 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五、課時安排:7課時
六、教學進度:第1~2周
小樹有多少棵
教學內容:P2~P3
教學目標: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重點: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確地進行計算。
教學難點:結合具體情境,在討論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意識和能力。
教學用具:掛圖、數字卡片。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引入:
同學們,今天是開學的第一天,大家一進校園就會看到花壇里盛開著美麗的鮮花,它在裝點著我們美麗的校園,這么美的環境大家喜不喜歡。(喜歡)要有美麗的環境,就需要花草樹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掛圖,大家看一看,這里有什么?
1、仔細觀察并說出圖意。
2、誰能根據這幅圖提出問題?
3、試著解決所提問題。
引出:20×3=
4、討論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將學生的方法板書到黑板上,并讓學生說說20×3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互相交流20×3的計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師再提哦出問題: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學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組內與同伴交流。
三、 拓展應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說說你發現了什么規律?
學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發現的計算規律,說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確,教師都給予肯定。
2、完成P2第3題,做完說說計算時是怎樣想的。
3、完成練一練第1~3題
(1) 1~2 學生獨立完成。
第一題先認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題獨立完成后集體訂正。
(2)第三題前兩問可讓學生先討論怎樣算,然后再做。最后一問有開放性,學生要對自己提出的問題解答。
四、數學游戲
教師先向學生說明游戲的規則,并演示幾次,讓學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進行游戲。
五、小結
這節課你學了什么? 學得怎樣?
需要多少錢
教學內容:P4~P5
知識目標:1、探索并掌握兩位數乘一位數的口算方法,經理多種算法交流的過程,并能正確地計算。
2、結合具體情境,能用乘法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感受數學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教學重點:能計算一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
教學難點:經歷與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過程。
教具準備:掛圖、幻燈、小黑板。
教學設計:
一、 情境導入:
暑假里,有三個小朋友,來到了美麗的大海邊。
出示掛圖:同學門自己觀察這幅圖把你看到的說給同桌聽一聽。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圖,并根據圖提出問題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2
設計說明
1、本節課是在學生掌握了常用的時間單位時、分、秒和24時記時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
2、學習的興趣直接影響著學習的效率。因此在設計本節課時,始終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為主線。引入新課時通過呈現北京的小蘭和烏魯木齊的古麗的活動情境圖,引導學生思考8時古麗才起床,而小蘭已經開始上課的原因。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學生完全進入情境,進而引出本節課的學習內容。
3、在后面的教學過程中依然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在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制表、評表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動手實踐,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始終發揮引導和組織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時鐘模型
學生準備:時鐘模型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出示情境圖,引導學生觀察情境圖,獲取信息。
提問:你從圖中獲取了什么信息?
預設
生:8時的時候北京的小蘭在教室里認真地上課,而烏魯木齊的古麗才剛剛起床,正在穿衣服呢。
師:同學們知道這是為什么嗎?
生:因為兩地的日出時間有差別,新疆的日出時間比北京要晚大約2時。
2、揭示課題:同學們知道的知識可真多啊,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研究一下這兩個地方上課時間表的有關問題。(板書課題:時間表)
設計意圖:通過情境圖中兩個小朋友作息時間的不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探究新知的欲望,為新知的.學習作鋪墊。
經歷過程,體驗感知
1、看一看,說一說。
(1)課件出示教材72頁第一幅主題圖和下面的兩個時間表,說一說你看到了什么,發現了什么。
(2)交流所得,學生匯報。
預設
生1: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天上午都有四節課。
生2:我發現了從上午第一節課到午休結束,新疆民族小學每節課的上課與下課的時刻都比北京啟明小學推遲2時。
生3:我發現了兩所學校每節課都是40分,午休時間都是1時25分。
生4:上午11時35分小蘭開始午休,古麗卻剛剛做完眼保健操。
2、根據時間表解決問題。
(1)出示問題:上午第二節課,小蘭和古麗都看了一下表,她們看到的可能分別是哪個時刻?(出示教材72頁三個鐘面)
(2)學生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方法。
(3)個別學生匯報解決問題的方法。
①需要分別在兩個時間表上找到上午第二節課的上課和下課時間。
②分析這段時間時針與分針的位置特征。
③利用排除法把時針和分針不具備上述位置特征的鐘面去掉,保留下來的鐘面就是所求。
(4)匯報答案。
第一幅圖是小蘭所看到的鐘面;第三幅圖是古麗所看到的鐘面。
3、引導學生自主探究,補充時間表。
(1)出示小蘭和古麗的對話內容。
小蘭:下午從13:00開始上兩節課,第五節課后是1時的大課間,然后上第六節課。
古麗:我們下午從15:00開始先上兩節課,然后是1時的課外活動。
(2)組織學生認真讀對話內容,理解意思后獨立補充時間表。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3
設計說明
1.結合情境,進行有效學習。
《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數學與生活緊密聯系,數學來源于生活,而又服務于生活。”通過呈現淘氣存零用錢的情境,引入小數的加減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使學生掌握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通過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明確數學就在自己的身邊,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2.自主探究,實現知識遷移。
在上課的開始,首先進行了整數加減法的復習,并讓學生思考兩個問題,即列豎式時應注意什么,計算時應從哪位開始算起。通過復習,有目的地對學生的思路進行有效引導。當學生在解決所提的問題時,讓學生自己去探究算法。在學生的匯報中,追問:怎樣才能保證相同的數位對齊?學生馬上就說出只要小數點對齊就可以了。這樣,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上自然是水到渠成,而且印象深刻。由于有了復習的鋪墊和探究中適時的點撥,學生很自然地實現了從整數加減法到小數加減法的知識遷移。最后總結方法,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PPT課件 學情檢測卡
教學過程
⊙以舊引新,喚醒已有的知識經驗
1.回憶整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筆算:35+52 168-27
想一想:
(1)在計算整數加減法時,列豎式應注意什么?
(2)計算時應從哪位開始算起?
學生獨立計算后個別匯報。
2.這節課我們來學習小數加減法。(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創設問題情境,喚醒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在回顧整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同時,為探究新知作鋪墊。
⊙探究新知
1.解決第一個問題:淘氣兩個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錢?
(1)觀察主題圖,獲取數學信息。
(2)說說獲取的數學信息,提出問題:淘氣兩個月一共存了多少零用錢?
(3)想一想應該用什么方法解答。
(用加法解答,列式為11.5+3.2)
(4)探究算理和算法。
師:請同學們估一估大約有多少元。
組織學生各自獨立探究計算方法。
學生集體交流后個別匯報。
預設
生1:把元化成角來計算。
11.5元=115角 3.2元=32角
115角+32角=147角147角=14.7元
生2:用豎式計算。 生3:用小數計算。
(5)組織學生討論:
①三種算法有什么共同之處?(相同單位的數才能直接相加)
②用豎式計算小數加法時有什么特點?為什么?
(小數點一定要對齊;小數點對齊,就是相同數位對齊,不對齊就不能直接相加)
(6)集體評議:哪種算法比較簡單?(教師引導學生直接用小數來計算并掌握這種算法和算理)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4
設計說明
在學習本節課之前,學生已經掌握了三位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不僅具備了一定的計算能力,而且理解了三位數加減法的算理。針對學生的知識基礎,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如下:
1.尊重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給學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
在教學中,當學生明確題中的信息和要解決的問題之后,教師不再過多地講解,放手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法進行三位數連加的計算,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提高學習的效率。
2.注意培養學生細心計算的良好品質。
由于三位數連加數目較大,步驟較多,有時還會遇到連續進位的情況,對于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要同時應對這么多的問題還有一定的難度。在教學中,不刻意追求計算速度,適時提醒學生在計算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耐心細致地計算,力求計算準確。幫助學生養成細心計算的好習慣。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教學過程
⊙互動游戲,導入新課
小游戲:找鄰居。
(1)找出與下列數最接近的幾百幾十數:327,213,482,194。
(2)找出與下列數最接近的整百數:203,197,517,808。
(找出一名男同學和一名女同學進行比賽,看誰找得又快又準,其他同學當裁判,勝利者獎勵漂亮的貼紙)
師:這節課我們學習的內容就與這個游戲有關。
設計意圖:在新課的開始做“找鄰居”的'游戲,讓學生練習找與某個數最接近的幾百幾十數或整百數,為新知識的學習進行預熱,為接下來的估算打好基礎。
⊙創設情境,實踐探究
1.課件出示教材17頁情境圖,請學生獨立觀察,從圖中找出數學信息,并嘗試提出數學問題。
師:圖中呈現了哪些信息?
預設
生1:三年級的捐書情況是:三(1)班118本,三(2)班104本,三(3)班95本。
生2:四年級的捐書情況是:四(1)班103本,四(2)班109本,四(3)班98本。
師: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預設
生1: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生2:四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生3:哪個年級捐的書多一些?
2.嘗試估算,探究估算方法。
師:你能看出哪個年級捐的書多一些嗎?說說你的想法。
(1)學生嘗試獨立估算,并與同伴說說自己的估算方法。
(2)集體交流估算結果及估算方法。
預設
生1:我是先把相對應的班級逐一比較,再看比較后的數據。118比103多15,104比109少5,95比98少3,總體來看三年級比四年級多捐了7本書。
生2:我是把各班捐書的數量按照四舍五入的方法看成幾百幾十數再相加,三年級120+100+100=320,四年級100+110+100=310,所以三年級捐的書多一些。
過渡:剛才我們通過估算初步確定是三年級捐的書多一些,接下來我們要仔細算一算,用準確的數據來說明到底哪個年級捐的書多一些。
3.解決問題:三年級一共捐書多少本?
(1)課件出示問題,請學生嘗試獨立解答。
師:求三年級學生一共捐書多少本,應該怎樣列算式。
生:118+104+95。
師:你們能利用以前學過的知識算出這個算式的得數嗎?
學生獨立思考,用自己能想到的方法進行計算。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5
教材分析
本課是在學生已經熟練地掌握了表內乘法,能夠正確地口算出整十、整百數乘一位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乘法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廣泛的應用,并且還可以用來檢驗計算的結果,同時估算意識的建立也有利于數感的培養。
學情分析
乘法估算需要有一定的.口算乘法的基礎,因而在學生有一定口算能力的基礎上進行估算教學,在教學本課時,盡可能給學生提供思考的機會和時間。創設學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培養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觀察周圍世界的習慣。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用乘法口算直接估算。
2、通過所學知識解決生活實際問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3、使學生感悟到數學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產生活。
教學重點和難點
用四舍五入法口算進行估算。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6
教學目標:
1.梳理本單元知識內容,理清豎式計算的方法,會進行簡單的估算,幫助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2.通過不同形式的練習,分層次檢驗學生知識掌握情況,在練習中及時查漏補缺。
3.在解題過程中培養學生解題能力,體會時刻與經過時間的區別和聯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復習回顧
同學們,第二單元我們都學習了哪些知識呢?請你結合下面的提綱,回憶一下吧?
1.幾百幾十加減幾百幾十(口算)
師:我們一起學習了兩位數加減法的口算,你還記得方法嗎?
生1:在口算的時候可以把幾百幾十看作幾十幾個一。
生2:在做兩位數加減兩位數口算時,可以拆成簡單的口算題。
2.幾百幾十數加、減幾百幾十(筆算)
師:那筆算方法是什么呢?
生:筆算時要注意數位對齊,從個位算起。在計算加法時每一位滿十向前一位進一,在計算減法不夠減時要向前一位退一。
3.用估算解決問題
師:我們還一起認識了估算,你有哪些想法呢?
生1:在解決問題時,有時候不一定非得需要準確數,知道約數就可以了。
生2:估算的時候要注意找這個數的近似數。
生3:在估算時,不是一定要用四舍五入,而是要根據實際問題,具體分析。
設計意圖:通過教師提問引起學生回憶,師生一起總結計算方法以及估算的方法,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
二、基礎練習
1.列豎式計算
410+250=970-480=340+370=360+240=
2.請你先估一估,再連一連。這三位同學應該上哪輛車呢?
3.2008年的上海世博會,參觀人數突破了7000萬人次,刷新了1970年日本大阪世博會約6400萬人次的參觀記錄,上海世博會比大阪世博會多多少萬人次?
設計意圖:在基礎練習中回憶起加減法的計算方法以及注意事項。
三、易錯練習
1.明明原來的眼鏡度數是300度,現在他的眼鏡度數是150度,明明的眼鏡度數減少了多少度?
2.這兩位同學的家相距多少米?
3.我來當醫生。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幫助學生理清豎式計算的主要事項,會分析解決問題,減少出錯率。
四、拓展練習
1.我今年8歲,媽媽今年36歲。當媽媽50歲時,你多大
2.電扇245元,電飯煲187元,媽媽有400元,買這兩件商品夠嗎?
3.選一選。倉庫里有貨物712箱,已經運走了358箱,剩下的貨物用這輛卡車能一次運走嗎?
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練習,培養學生利用學過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7
活動目標:
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圓,正方,長方形,三角形活動重點: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能夠數出來
活動難點:
認識基本的平面圖形,能正確數出多少種圖形
活動過程:
1、初步認識長方體。
教師: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見到的物體有不同的形狀,(拿出一個紙盒)。大家看,這是一個紙盒,誰知道它是什么形狀的?板書:長方形。
讓學生數一數紙盒有幾個面?教學生有順序的.數法:上下,左右,前后各兩個面,一共是六個面。
再出示一個長方體實物,其中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要求學生看一看長方體的各個面和相對面有什么特點。
這樣使學生明白長方體有6個面,相對的兩個面的形狀相同。
2、初步認識正方體。
出示一些正方體的實物。問:誰知道它們是什么形狀的?板書:正方體。讓學生數一數正方體有幾個面?并且指出正方體的六個面有什么特點?
3、出示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圖。
4、辨認長方體和正方體。
5、認識球體和三角形也同樣列舉出一些道具,例如:乒乓球、籃球、三角尺等。讓幼兒在很直觀的辨認出各種圖形,并讓幼兒自己列舉出生活中都看見過哪些實物是什么圖形?
二、鞏固練習
做練習十五的第1—4題。
三、小結
回憶長方體有幾個面,相對面一樣嗎?
正方體、球體、三角形呢?
課題10以內連加法第11周第4—5課時
活動內容:10以內連加法活動目標:1、學會連加法2、能夠準確計算
活動重點:學習計算方法,能準確計算活動難點:正確,快速的計算活動過程:一、口算練習
4+4 2+3 5+2 2+5 6+2 7+1 8+1 7+2 7+3 10+0 9+1 4+4 2+8 2+6 2+7 6+4 4+3 5+5二、新課學習
教室里有2個同學,不一會來了3個同學,又來了2個同學,現在教室里共有多少名同學呢?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體的幾分之一的基礎上認識幾分之幾。
2、發展動手操作、與人合作交流以及表達能力。
3、體會分數與現實生活的聯系,積極參與具體的數學活動,產生對數學的親切感。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1、情景導入:小朋友,動物王國有許多小動物,看,來了4只小猴子,他們蹦蹦跳跳,玩的可開心了。正當他們玩得滿頭大汗的時候,媽媽給他們送來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媽媽可能為他們帶來什么水果?(出示課件)
2復習討論:猴媽媽肯定會把這些桃子怎么分?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呢?
3、課件演示:剛才我們通過復習,知道猴媽媽把一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這盤桃的四分之一。
二、學習新知:
1、教學例題。
(1)提出問題。
談話:同學們,猴媽媽看見小朋友們表現這么精彩,非常高興,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戰?聽,猴媽媽又提出了新的'問題。(并伴隨課件:我想把這盤桃平均分給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2)自主探究,小組交流。
談話:請同學們仔細想一想,有困難的可借助手中的圓片代替桃子擺一擺,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3)大組交流。
問:誰來說一說,3只小猴共分得這盤桃的幾分之幾?
(4)課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過程。
2、教學想一想。
(1)出示情境圖:
談話:看見猴兒們和小朋友們相處得這么火熱,兔兒們也蹦蹦跳跳地趕來了,兔媽媽說:小朋友們,聽說你們個個非常聰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們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戰。
課件出示:把10個蘿卜平均分給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這些蘿卜的幾分之幾?
(2)請同桌互相討論一下,如還有困難,還可借助圓片擺一擺、分一分。
(3)學生交流匯報。
兩種意見:一種是分得這些蘿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種是分得這些蘿卜的十分之六。
(4)課件演示分的過程。
3小結:把一些物體看成一個整體平均分成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一,其中的幾份就是這個整體的幾分之幾。(板書課題:幾分之幾)
三、組織練習
1、做想想做做1。
(1)讓學生仔細觀察,思考把幾個看成一份,在圖上分一分。
(2)填寫分數,并指名說出結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導學生看清每幅圖平均分成幾份,涂色部分占這樣的幾份。
(2)各自填寫分數。
3、做想想做做3。
學生獨立涂色,然后與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擺一擺。
(2)交流:你是怎樣擺的?
(3)你還能拿出這堆小棒的幾分之幾?
四、全課總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通過今天的學習,你知道了什么?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19
一、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質量單位噸,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知道1噸是1000千克,并能進行質量單位的簡單化聚。
2,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估計的能力,能在實際生活中解決一些相應的問題。
二、教學的重點與難點:
初步建立1噸的觀念
三、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1,(展示場景)水果貿易市場,一箱箱,一袋袋水果, 一個蘋果重200( )
一箱蘋果重15( ) (分別填上合適的單位名稱) (一輛裝滿蘋果的大卡車)請學生估計這一車的蘋果的重量
(如:3噸)
2,請學生說說對"噸"的認識(同時揭示課題:"噸的認識")
(二),在實踐體驗中認識"噸"
1,直觀感知,初步認識"噸"
(1)請同學們找出教室中有沒有可以用"噸"作單位的物體
(如:桌,椅,電視機,書本等用什么作單位比較合適 )
(2)那么哪些物體用噸作單位呢
(請同學舉例)
(3)媒體展示:大象,汽車(輪船)的載重量,建筑工地的一大堆石料等,用"噸"作單位比較合適
2,認識噸
(1) 請出4個同學站在一起,讓學生說說他們的重量。
A,4個三年級學生的重量大約是多少千克 (約100千克)
B,8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
C,40個這樣的同學大約重多少千克
(2)為了簡便計量1000千克規定為1噸
聯系班中40個同學,想象一噸的重量。
(3)媒體展示:看一看,算一算
A,一袋大米重100千克,幾袋大米的重量是1噸
B,100塊磚的重量是200千克,多少塊的`重量約是1噸
(4)想一想,填一填(小組合作)
一箱蘋果的重量是10千克,一副啞鈴的重量是5千克,一袋面粉的重量是25千克,1頭牛的重量是500千克,那么( )個( )的重量是1噸。
(5)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哪些地方要用到"噸"作單位
(6)填上合適的重量單位。
A:卡車載重4( )
B:小明體重35( )
C:一塊橡皮的重量是8( )
D:浙江舉重運動員,在二十七屆奧運會上以挺舉207.5( )的成績再一次獲得冠軍,為國爭光。(請學生聯想他能挺起幾個學生,幾個占旭剛就可以挺起一噸)
一座橋的載重量是10( )(再請學生說說什么是"一座橋的載重量")
(三):噸和千克的化聚。
1,請同學試一試例3.
(1)5噸=( )千克 (2)2450千克=( )噸( )千克
填好后分別指明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2,試一試
8000千克=( )噸 6噸20千克=( )千克
(四),課堂小結
學過的重量單位有那些?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五),練習
1,填空
4000千克=( )噸 3噸=( )千克
2噸600千克=( )千克
4200千克=( )噸( )千克
7噸38千克=( )千克
2,①一頭大象重5000千克,合多少噸
②一輛卡車能裝4噸500千克大米,合多少千克
③一個鴕鳥蛋重1500克,合多少千克多少克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 20
課題:
小數的大小比較第課時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從中進一步學習簡單的數學推理。
2.通過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3.培養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的習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掌握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方法。
教學難點:
運用一位小數大小比較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
1.課件出示教材第90頁主題圖,談話引入:今天天氣真熱,童童想到冷飲店買些冷飲。請大家觀察價目表,看看這里有哪些品種的冷飲,價錢分別是多少?
學生看圖,教師指名說說每種冷飲的名稱和價錢。
教師整理板書: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磚1.5元,蛋筒2.2元。
提問:通過這些商品的價錢,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學生自由提出問題)
2.談話:童童想買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個貴一些,你能幫她比一比嗎?揭題:怎樣比較小數的大小呢?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學例3。
提問:如何比較0.8和0.6的大小?
課件出示:0.8 ○ 0.6
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交流、匯報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兩個正方形,讓學生在正方形中分別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結:兩個小數都是零點幾的,我們可以比較它們的小數部分,十分位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2.試一試。
提出問題:比一比雪糕和冰磚的價格,并和同學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出示:0.8 ○ 1.5
(1)學生獨立思考后小組討論,小組選派代表匯報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數部分是0,1.5的整數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寫成分數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談話:同學們說得很多,這些方法都能比較出它們的大小,我們還可以用數軸來表示這兩個數。
(出示數軸圖)提問:你能在數軸上標出0.8和1.5的位置嗎?
學生在教材中的數軸上標出兩個小數的位置。
學生匯報交流,并說說自己的想法。
小結:兩個小數的整數部分不相同時,可以先比較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
(3)引導:在數軸上標出0.6,比較0.6、0.8和1.5這三個數哪個,哪個最小。學生獨立標出位置,并比較大小。
(4)任意選兩種冷飲,比一比價格,再說說你是怎樣比的。
學生在小組里交流,主要比較以下四種情況:
0.8○2.2 0.6○2.2 1.5○2.2
組織學生在班級中交流比較的方法,師生共同講評。
比一比:四種飲品,哪種冷飲最貴,哪種,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結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
提問:我們在比較小數的大小時,可以采用什么方法來比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師總結。
(1)采用換算單位法,把較大的單位換算成小的單位。
(2)數軸比較法,先把這些數依次在數軸上標出,然后比較其大小。
(3)整體比較法,即位數相同,從位比起,相同數位上的數誰大這個數就大;位數不同,先看整數部分,整數部分大的這個小數就大。整數部分相同的時候,就比較十分位上的數,十分位上的數大,這個小數就大。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1題。
(1)出示圖片,讓學生觀察。
提問:從圖中你能知道兩條彩帶各長多少厘米嗎?(6厘米和9厘米)
再問:用分米作單位,這兩條彩帶分別長多少?
再問:你能比較這兩個小數嗎?(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寫出小數再比較大小。
學生獨立完成,集體交流,并說說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2題。
讓學生先根據圖中的涂色部分寫出小數,然后比較大小。
指名匯報,匯報時讓學生說說自己的比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先回顧比較小數大小的方法,再獨立完成,完成后指名匯報。
4.完成教材第91頁“想想做做”第4題。
讓學生先在數軸上標出數,然后按順序把三個數填入括號內,最后集體交流,說說比較的過程。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還有哪些疑問?
【小學三年級數學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小學數學上冊教案01-29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6-20
小學六數學上冊教案01-14
【熱門】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推薦】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熱】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門】01-10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復習教案01-02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精】01-08
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教案【熱】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