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數學教案
作為一名專為他人授業解惑的人民教師,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學活動的總的組織綱領和行動方案。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一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一年級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一)使學生直觀認識線段,知道它的特征。
(二)使學生能辨認線段,初步學會畫線段。
(三)培養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空間的想象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線段的特征。
教學準備:
人手一根毛線、一張長方形紙、一把直尺、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小朋友,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位新朋友,想認識它嗎?它的名字就叫線段。
(板書課題:認識線段)
(二)新授
(1)初步感知
1、你覺得線段是怎樣的?(生:直直的;一段一段的;彎曲的)
2、能不能想辦法變出一條線段?
生嘗試。
師(出示準備好的'毛線):把毛線拉得直就出現一條線段。
請一生上來摸一摸。演示:這直的一段叫線段。
3、同桌合作:一個拉,另一個指出這條線段在哪里。
請兩生演示。
一生想辦法拉出線段,另一生指出:兩手之間的距離就是線段。
演示,問:垂下來的這一段是不是線段?為什么?
4、小結:線段是直直的。(板書:直直的)
(2)認識端點
1、兩頭粘上去的叫做線段的什么?(端點)(師把毛線拉直粘在黑板上)
2、一條線段有幾個端點?(兩個)(板書:有兩個端點)
(3)總結概念
現在,小朋友認識線段了嗎?線段是怎樣的?
讓生記線段:請小朋友閉上眼睛,把線段印在自己的腦子里。
(4)找線段
其實,在我們身邊,有許多物體的邊都是線段。小朋友找找看,看誰的小眼睛最亮?生:課桌邊、黑板邊(讓生用手感知)
(5)折線段
1、指出白紙中哪些邊是線段?
2、在白紙中折出一條線段。(折痕)
3、再折比剛才短一點的線段。
4、在這張紙中折出最長的線段。(擺擂臺,讓擂主說出理由和折的方法)
(6)小結
通過剛才的拉、折、指,你認識線段了嗎?
一年級數學教案2
一、教學設想:
元、角、分的認識一課是在學生對人民幣已有了初步接觸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在第一冊中學生已經認識了壹分、貳分、伍分、壹角等,但那時并不涉及進率和化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認識貨幣單位元、角、分,會按人民幣的票面數值清點錢數。讓學生熟記1元=10角,1角=10分,并能進行簡單的化聚,同時注意滲透初步的估算思想。在本節課的設計中,我注意了以下幾點:
1、嘗試由書本數學想生活數學轉變
數學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生活實踐活動,數學教學應該與學生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向他們提供充分的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讓學生們在自己的生活中去尋找數學、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數學和掌握數學。因此我們的數學教學必須由書本數學走向生活數學,取材于學生的生活實際,讓學生置身于顯示的問題情境之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探究發現數學知識。人民幣又是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我注意課前滲透,課前讓學生自己去收集人民幣,收集的過程既是實踐的過程,同時又使學生在實踐中對人民幣有所了解。教學時,讓學生拿出自己準備好的人民幣來認一認,更為直觀,更貼近生活。在元、角、分的進率的教學中,讓學生在生活問題中親歷整個探究的過程。在鞏固練習中,又創設去超市購物的情境,讓學生模擬生活,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既體驗生活,又鞏固新知,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
2、嘗試由獲得知識結構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
讓學生親歷探究與發現的過程,不僅是為了讓學生通過多種活動去探究和獲取數學知識,以達到對知識的深層理解(因為只有當學生可以用實驗得出的結論解釋現象并進行預測時,才達到本質上的理解)更主要的是使學生掌握發現、認識并理解數學的一般方法,學會在生活中發現并創造數學,在科學探究的過程中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培養敢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親歷探究發現的過程,已不是一種獲取知識的教學手段,而本身就是教學的重要目的。數學教學應該從重視獲得知識向親歷探究過程轉變。在1元=10角的教學中不是簡單地把知識結論告知學生,而是讓學生以多種方法付錢,引導學生發現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5角+5角=10角,5角+1角+1角+1角+1角+1角=10角,5角+2角+2角+1角=10角從而自主地得出1元=10角。不但使學生學到了知識,并對1元為什么等于10角有了本質的理解。
3、引導學生主動參與
注意創設平等、民主、合作的教學氛圍,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讓學生自己去認識、自己去發現。發現問題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
二、課堂實錄
(一)談話引入:
師:最近我們海鹽新開了一家家友超市,聽說很不錯,沈老師也想去逛逛。你覺得去超市買東西,最重要的是帶什么?
生:帶錢。
師:對,買東西必須要付錢。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錢,我們中國的錢就叫人民幣。今天這節課,我們就要來認識人民幣。
(二)主動探究,構建新知
1、認識元、角、分
(1)初步認識
多媒體課件出示各種面值的人民幣。
師:這些人民幣你認識嗎?你能上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嗎?
學生紛紛舉手,教師指名上前介紹。
生1:這張是10元,這張是5元。
生2:這張是100元,這張是1元。
(2)分類
師:請你拿出課前收集的人民幣來向同桌介紹介紹。
學生同桌之間互相介紹,教師巡視指導。
師:你能不能把這些人民幣分分類,看看你有幾種不同的分法?
同桌合作,動手分類。
師:你是怎么分的?請你到投影儀上分給大家看一看。
生1:我把硬幣的分成一類,其他的分成一類。
師:你的分法電腦里也有。(多媒體課件展示)
剛才這位小朋友說這一類叫硬幣,那另外一類應該叫什么呢?
生:紙幣。
師:我們把人民幣分成硬幣和紙幣,這是一種分法。還有沒有別的分法?
生2:我把幾元幾元的分成一類,幾角幾角的分成一類,幾分幾分的分成一類。
師:我們來看一下電腦也有這種分法。
師:元、角、分是人民幣的單位名稱,誰來給他們三兄弟排排隊。誰是老大?
生:元是老大。
師:老二是誰呢?
生:老二是角。
師:那么這個分肯定就是
生齊說:老三。
(3)嘗試練習:
師:老師這里有一些錢,你能不能幫我看看有多少錢?
生:8分。
師: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生:5分+2分=7分,7分+1分=8分。
師:那這里有多少錢?
生:4角8分。
師:4角8分可以買什么東西?
生1:可以買一塊橡皮。
生2:可以買一本本子。
師:老師買一支牙膏花了這些錢,你來看看這支牙膏到底多少錢?
生:2元8角。
2、發現進率,進行簡單化聚
(1)探究1元=10角
師:超市里有1只玩具青蛙,它的價格是1元,你想買嗎?
生:想買。
師:那你打算怎么付錢?
生1:我就付一張1元的。
生2:我打算付10個1角。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是這樣嗎?10個1角是幾角?
生:10角。
師:你還有別的付法嗎?
生3:我打算付2個5角。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2個5角是幾角?
生:10角。
師:還有沒有不一樣的付法?
生:我打算付1個5角緩和5個1角。
師:(多媒體課件演示)1個5角和5個1角是幾角?
生:10角。
師:老師這里選了幾種不同的付法,請你仔細觀察一下,告訴大家,你發現了什么?
生:都是等于10角。
師:什么都是等于10角?
生:1元=10角。
生齊讀。
師:2元等于幾角?
生:2元=20角。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元=10角,2元就是2個10角,是20角,所以2元=20角。
師:70角等于幾元?
生:70角=7元。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0角=1元,70角里面有7個10角,就是7元。
(2)探究1角=10分
師:老師想把1角換成分幣,你愿不愿意幫忙?
生:1角可以換成10分。
師:那我們可以說1角=10分。
生齊讀。
師:你還知道幾角等于幾分?
生1:3角=30分。
生2:6角=60分。
師:80分等于幾角?
生:80分=8角。
師:你是怎么想的?
生:10分=1角,80分里面有8個10分,所以80分=8角。
(3)師:老師想把10張10元的換成1張的,你能不能幫我換?而且要換地讓我滿意。
生:換成1張100元的。
師:對,10個10元,可以換成100元。
(4)嘗試練習:
多媒體課件出示練一練第2題,指名說。
(三)鞏固運用新知:
1、在圓里填上、或=
指名說,并說說你是怎么想的。
2、模擬購物:
多媒體課件出示下列物品:洋娃娃、足球、練習本
師:洋娃娃你想買嗎?
生:想買。
師:你先估計一下這個洋娃娃大概多少錢?
生1:4元。
生2:10元。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10元)
你打算怎么付錢?
生1:就付1張10元的。
生2:付20元,讓阿姨找10元。
生3:付2張5元的。
生4:付1張5元和5張1元。
師:如果你現在有12元錢,你打算買什么?
生1:我想買
(四)課堂小結:
師: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
生1:我學會了買東西。
生2:我認識了元、角、分。
生3:我知道了1元=10角,1角=10分。
三、課后反思: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教學內容的特殊性和學生的認知水平、積累的生活經驗,突破傳統的教學方法,緊緊圍繞重點、難點,注重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
1、根據學生實際,正確把握教學起點
由于人民幣是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息息相關的,學生在日常的購物,在生活的環境中常常有機會接觸人民幣,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已積累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再者,學生在第一冊中對人民幣已有了初步的接觸,認識了壹分、伍分、壹角等,這使學生有了一定的認知基穿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認知情況,我注意正確把握教學起點。一開始就讓學生上前向大家介紹你認識的人民幣,大多數學生都能認識各種面值的人民幣,原本不認識的學生一經其他學生的介紹也有了認識。整個認識各種面值人民幣的過程成了學生展示自己本領的過程,不但達到了教學目標,而且使學生心理上產生了成功的愉悅。
2、注重聯系生活實際,突破教學難點
由于教學內容本身的特殊性,使本節課的教學能更容易地與生活實際緊密結合起來。同時,知識的獲得能從感性上升為理性,這最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抽象的東西能以它蘊藏于其間的生活原有狀態呈現,在學生交流生活經驗之中提煉,這種知識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學生能輕松、自然地理解與掌握,并自覺轉化為一種生活的技能,學以致用。本節課的重點、難點是元、角、分之間的進率,我把這一重點、難點的解決置于一個生活情境之中。由購買一元錢的玩具青蛙展開,1元錢你打算怎么付,由于買東西,特別是買1元錢的東西,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碰到,于是便非常樂意參與,因而也想出了很多種不同的付法。這樣,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自然地得出1元=10角,顯得水到渠成,并使學生對1元為什么等于10角有了本質的理解。
【一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下數學教案01-27
一年級左右數學教案04-30
一年級數學教案04-25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案07-02
一年級上數學教案02-05
一年級北師數學教案02-25
一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3
一年級數學教案10-13
小學一年級的數學教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