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推薦】
在教學工作者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就難以避免地要準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要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整理的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歡迎閱讀與收藏。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操作、交流、討論等數學活動,經歷認識簡單分數的過程。
2、初步認識分數,了解幾分之幾表示的意義,認識分母、分子和分數線。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激發(fā)學習分數的興趣。
教具準備:每生準備幾張圓形紙。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師生談話。提出觀察教材中的(1)題中的兩個示意圖,讓學生說出哪個是平均分,哪個不是平均分。指出哪部分表示這個圓的1/2。
二、新授:
1、提出(2)題中的活動要求并呈現示意圖。師生一起邊涂色邊讀、寫分數。重點讓學生理解2份是這個圓的三分之二,2/3里面有2個1/3。
2、提出(3)題中的活動要求,教學仿照(2)進行,也可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分、涂色,讀寫分數。
三、議一議:
先在小組內進行,給每名學生提供發(fā)表意見的機會,再進行全班討論。
四:認識分數:
教師說明什么是分數。以3/4為例,介紹3是分子,4是分母,中間的橫線叫做分數線。然后寫出一個分數,讓學生說出這個分數的各部分名稱。
五、試一試:交流時,給學生表達個性化結果的機會,以便加深對分數意義的理解。
六、練一練:第一、二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小組內互相評判。第三題,完成書上的'問題后,再讓學生提出其他問題。如,每人吃了這張餅的幾分之幾?兩人吃了這張餅的幾分之幾?
六、知識窗:介紹有關分數的知識。
七:小結:說說本節(jié)的收獲及教法、學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的:
1、進一步加強學生計算能力的訓練;
2、通過實際問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數量關系式的意識;
3、讓學生認識并掌握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guī)律。
教學過程:
一、口算
14×10 20×21 40×12 80×30
小黑板出示。
二、筆算
小黑板出示:
34×54 67×19 40×87
集體反饋。
三、完成復習第6題
思考:怎么算總千克數?
集體反饋時,提問:如果這三題,要你要一句話概括一下,你是怎么算的,你會怎么說?
四、完成復習第7題
然后指點回答。
1、用35×90,得電腦的價格。
2、電腦的價格比計算器的價格多多少元?
3、電腦的'價格與計算器的價格一共多少元?等等。
五、完成復習第8題
集體解答。
六、研究一個數與11相乘的規(guī)律。
出示:
24×11 35×11 57×11
完成后,讓學生思考一個數與11相乘有怎么的規(guī)律?
后通過豎式引導得出:一個數與11相乘,只要將這個數兩邊位,中間加,還要注意進位就可以了。
然后用比賽的形式完成思考后面的填空題。
七、補充作業(yè)。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3
教學內容
教材第36頁~37頁例1、“做一做”及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教學目標
1.初步了解復式統計表的格式,能正確填寫表格,并對表中數據進行簡單的分析。
2.進一步體會數據收集和整理的必要性,增強統計的意識和能力。
3.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增強數學學習的興趣。
教學重點
認識復式統計表,能正確填寫數據,并進行簡單的數據分析。
教學難點
進一步理解統計方法,培養(yǎng)數據分析觀念。
教學準備
PPT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談話激趣
1.同學們,課余時間你們都有哪些興趣愛好呢?
2.(PPT課件出示示意圖中的6項活動)我們班同學最喜歡的活動是什么?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1.復習舊知,承接新知。
(1)選擇適當的方式收集數據。
統計本班同學對活動項目的'喜愛情況,用什么方法能一目了然地表示出來?
方法一:統一計數表示;
方法二:全班集體舉手表決;
方法三:男生和女生的特點不一樣,應該分開統計。
集體討論后,用男女生分開統計的方法進行調查統計。
(2)完成數據收集與整理: 根據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并分別填入表格。
(3)分析數據:從這兩張統計數據的表格中,你獲得了哪些數學信息?
2.分析數據,體驗比較。(出示教材第36頁單式統計表)
(1)觀察討論:這兩張表有什么異同點?(這兩張表統計的項目都是一樣的,但調查的對象不同,每項的數據也不同)
(2)請你根據統計表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對男女生各項進行比較)
(3)兩張表不方便比較,有更好的方法使男女生各項對比更加直接嗎?(合并表格)
3.合并表格,揭示課題。
(1)小組討論,教師巡視指導。
(2)教師根據學生介紹,運用課件,逐步呈現新的統計表。
(3)比較表格:這張統計表與合并前的統計表有什么不同?
揭示課題:復式統計表。
4.解讀信息,體驗優(yōu)勢。
(1)這張表包含哪幾項內容?根據上表回答下面的問題。
(2)(出示教材第37頁問題)指名回答,集體評議。
小結:復式統計表更有利于對所收集的數據進行觀察、比較和分析。
三、回顧總結,積累經驗
1.回顧課堂,暢談收獲。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了什么問題?你有什么收獲?
2.新舊知識對比,積累經驗。
復式統計表和單式統計表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什么優(yōu)勢?
四、鞏固運用,拓展提升
1.課件出示教材第37頁“做一做”。
(1)全班討論,集體收集數據。
(2)記錄數據,小組討論分析。
(3)解讀信息,完成題中三個問題。
2.課件出示教材第38頁練習八的第1,2題。
引導學生根據表格結構有序地閱讀信息,并在此基礎上完成本題辨析。
五、布置作業(yè)
完成的相關習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3頁練習三的第4~9題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熟練掌握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和幾百幾十數以及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二)過程與方法:通過練習,提高學生用多種策略解決同一個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
德育目標:
培養(yǎng)學生認真審題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和幾百幾十數以及一位數除兩位數的口算方法。
教學難點:
提高計算的正確率。
教學方法:
講授法、練習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具準備:
PPT
課型:
新授
課時: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引思
課件出示:
1.口算。
30÷3=400÷2= 9000÷3=
60÷2=800÷4= 5000÷5=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是怎么算的。
師:通過剛才的'口算同學們對口算除法掌握的很不錯,今天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練習口算除法。
(二)互動生成
課件出示:
1.填出里的數。
2.完成教材13頁第3題。
指名學生回答并說一說是怎么算的。
3.完成13頁第2題。
(1)每列多少人?
(2)每個圓圈多少人?
引導學讀題,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三)學以致用
1.列豎式計算
149+278= 782-368= 126×3= 60÷7=
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
2.同學們做了38件玩具,送給托兒所18件,剩下的平均分給2個幼兒班,每班分得多少件玩具?
(1)讀題,理解題意。
(2)同桌交流,學生列式解答
(3)指名學生匯報讓學生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
(四)拓展提升
1.完成教材14頁第8題。
同桌之間交流完成,指名回答,集體訂正。
(五)課堂總結
同學們本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六)作業(yè)布置
教材練習三第5、6、7、9題。
(七)板書設計
第4課時練習三
90÷9=10(人)答:每列10人。
90÷3=30(人)答:每個圓圈30人。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5
教學內容:
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第四單元P46頁例1及相關練習。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不進位)的筆算方法,能正確進行計算。
2、理解筆算的算理,乘的順序和積的書寫位置。
3、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筆算的方法,并正確進行計算。
難點:掌握筆算乘的順序及積的書寫位置,理解筆算的算理。
教學準備:課件、三角板、點子圖。
一、復習導入
1、口算:12×20=11×30=14×10=
11×4=12×3=14×2=
2、抽查學生筆算,并說一說計算過程:
3、導入:同學們,你們有沒有去過書店買書呢?林老師這個周末也去書店買了一批書,請看屏幕(課件演示)
二、探究新知
1、教學例1
(1)出示教材第41頁例1主題圖。你能幫林老師解決這個問題嗎?
(2)要算一共買了多少本書,該怎么列式呢?為什么要用乘法?(板書:14×12=)
(3)師:同學們,兩位數乘一位數我們已經學會了,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又該如何計算呢?今天這節(jié)課,林老師要跟同學們一起解決的問題。(板書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4)引導學生利用復習題的兩位數乘整十數和兩位數乘一位數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5)小組合作探究,找到14×12的`計算結果。
(6)匯報:抽查小組成員上臺板演,并說一說是怎么想的?
(7)過渡:孩子們真聰明,利用前面我們學過的知識,成功的找到
14×12的計算結果,非常棒,繼續(xù)加油哦。我們已經知道14×12=
168,怎樣把它寫成像14×2那樣,列豎式計算呢?那么請繼續(xù)跟林
老師一起學習。
2、探究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1)結合點子圖,幫助學生理解算理和算法的關系。
第一步:先算2套書的本數,就是求2個14。先算(2×4=8)那么8代表的是什么呢?應該寫在哪一位?(抽查學生上臺寫)再算2個10,寫在哪一位?求出2套書是28本。
第二步:再算10套書,就是求10個14,我們先怎么乘?按照前面乘的方法,我們是先用十位上的1與個位的4相乘,得到4個十(課件演示10×4=40),40該怎么寫?(請一位同學上臺寫)還有哪一位沒算?再算十位上的1與十位的1相乘,得到1個百(課件演示10×10=100)該怎么寫?算出10套書是140本。
第三步:最后要算12套書,該怎么做?(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28+140=168)(板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
3、討論:第二層積個位上的“0”寫不寫?
(因為4在十位就代表40,不影響計算的結果,可以省略不寫)
4、回顧并引導學生歸納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課件演示)
5、兩人一組,互相說一說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三、鞏固練習。
1、
2、
四、總結
1、今天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
2、總結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
五、板書設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6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知道“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是0”。
2.能熟練掌握一位數筆算除法法則的基礎上,學會正確、熟練計算“商中間有零的除法”。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難點:商中間有0的兩種情況。
教學過程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我們來看一幅畫,韋老師給大家來講一個故事。
孫悟空找來4個西瓜,說每人分一個。豬八戒非常積極說:“我來分。”貪吃的豬八戒看到西瓜嘴都饞了,他想反正有4個我吃掉一個吧,就這樣他一個又1一個把4個西瓜全吃完了,這下他怎么分給孫悟空、沙和尚和唐僧啊?
二.新課
1、西瓜一個都沒有了,其他3人可以分到多少?誰會算?
0÷3=
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啟發(fā)學生想:根據用乘法口訣求商的方法,要求0除以3得幾,就得想幾和3相乘得0。
再讓學生想一想:0÷2=?,0÷4=?0÷5=?……
由此概括出:0除以任何不是零的數都得0。
2、出示例題6
309÷3=
(1)要求學生按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法則列豎式進行計算。
(2)當學生計算到十位時,教師重點指導:由于被除數是0,0除以3得0,所以十位要商0。0和除數3相乘得0,0減0得0。
(3)計算完畢后,向學生說明中間用3除0的那一步,可以省略。并要求學生用虛線圈起來。
(4)問:豎式中用3除0的這一步可以省略,那么,商十位上的“0”可不可以省略呢?為什么?(不可以省略,因為0起的是占位的作用)
(5)現在,我們把這題用簡便寫法完整的做一遍。(找一同學板演)
(6)鞏固算理:
①404÷4=11。討論:這題的結果正確嗎?商中的.兩個“1”應在什么數位上?為什么?商的十位上為什么要寫0?應該怎樣改正?
②做一做:
402÷2609÷3
匯報、交流
3、420÷3=
先由學生獨立試做。
匯報、交流
明確:在除的過程中哪位不夠商1就在那一位上商0占位。
4、試一試
750÷5980÷7
對比例兩題,今天學習的除法有什么共同點?(板書課題:商中間或末尾有0的除法)。在計算中應注意什么?
5、你會選哪一家?
美羊羊一家要去旅游
四、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研究的是“商中間或末尾有零的除法”。你有什么收獲?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7
一、教材分析:
“元、角、分與小數”單元是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教材設計的意圖是讓學生在“元、角、分”的情境中,學習小數及其簡單加減運算的初步知識。選擇“元、角、分”這樣一個情境讓學生學習小數,首先是由于學生對于小數認識的直接經驗來自價格;其次,結合購物情境學習小數,可以突出“元、角、分”與小數的密切聯系,有助于學生對小數的理解,并滲透了解決問題的要求。另外,教材這樣安排也為以后學習小數提供了一個直觀、具體的模型。所以在實際教學時,注意本單元小數的學習不要脫離這一背景。
本單元安排了“買文具”“貨比三家”“買書”和“寄書”等具體情境,目的是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驗出發(fā),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及其加減計算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二、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內容,理解小數的意義,體會小數的特征,能認、讀、寫簡單的小數。
2、經歷比較商品單價的過程,學會比較簡單小數的大小。
3、結合解決問題的`過程,學會一位小數的加減計算。
4、會運用小數表示日常生活的一些事物,解決相關的一些簡單問題,與同伴交流,感受小數與實際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緊密結合購物的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小數的意義
首先,讀懂商品標價牌是購物必需的知識技能。會用元、角、分說明用小數表示的商品價格,是理解小數意義的一個標志。認、讀、寫小數的學習過程,都是以學生已有的“元、角、分”的經驗為背景,并在具體情境中進行的。
2、給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機會,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與合理性
“貨比三家”,放手讓學生想辦法獨立去解決“去哪個文具店買鉛筆盒便宜”的問題,并進行交流,與同伴分享各自不同的策略。教師切忌包辦代替,把某一種策略歸納為知識點灌輸給學生,禁錮了學生的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造性;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獨特的見解或質疑;對學生的各種策略的評價,要有助于他們提高對策略的選擇與合理優(yōu)化的自我意識。
3、把解決問題的過程與學習加減法計算結合起來
這不僅是因為計算是手段,解決問題是目的,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更能使學生體會學習計算的必要性;而且也是培養(yǎng)學生數學的應用意識,感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的有效途徑。學生第一次學習小數加法是結合“買書”的情境進行的,在討論小數加法的多種算法的過程中,揭示這些不同算法的共性,即相同單位(數位)的數才能相加。這也是理解小數相加時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的根據。學生只要理解了這一點,就打通了把整數加減法的經驗向小數加減法遷移的大道。
4、逐步擴大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時間和空間
“買書”一課,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側重理解小數加法的算理和算法。“寄書”一課則可以讓學生獨立探索,因為學生學過整數加減法,已經具有了處理進位退位問題的經驗,又初步理解了小數加減法的算理,所以“寄書”這一課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大的獨立性與自主性。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8
教學目標:
1、在觀察、比較、溝通等活動中理解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2、能正確運用乘法對整除與帶余數的除法進行驗算。
3、培養(yǎng)良好的驗算習慣。
教學重點、難點:
讓學生經歷觀察、填寫、思考等學生活動,感知乘、除法的關系。初步感受可以用乘法來驗算除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1、聽算20題。
2、通過觀察比較初步得出驗算方法。
出示:18X6=108
46X7+3=325
3、比較一下,上下兩個算式之間有什么聯系?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根據學生得結論教帥板書:商X除數二被乘數
商X除數+余數二被乘數
二、新授
1、驗證用乘法驗算除法的方法。
指板書問:是這樣嗎?我們來驗證一下:出示例4。
教帥巡視指導。
你們驗證的結果怎樣?
2、驗證帶余數除法的方法。
你是怎樣驗算的?還有不同的方法嗎?
教帥要鼓勵學生創(chuàng)新,除數商的一種還可以:
100—2 = 98
984—7=14
3、小結。通過上面題目的.聯系,請同學們說說除法驗算的方法和驗算時要注意的問題。
三、練習
1、課本第25頁做一?做。你們驗算了嗎?我們要養(yǎng)成自覺驗算的良好習慣。
2、課本第26頁第3題。
你們打算用什么方法把它分成題目要求的這兩類?
一般學生:算出結果再分類。
好學生:看末尾。如果是。或5能被5整除,沒有余數,反之帶余數。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9
教學重點:認識旋轉、平移現象。
教學過程:
一、認識旋轉現象。
(一)做風車:
1、指導學生動手用正方形彩紙做風車。
2、讓學生將自己親手制作的風車玩一玩。觀察風車轉動的情形,說說風車轉動有什么特點。學生在小組討論。
3、全班交流,使學生了解風車是繞一個點或一個軸轉動的,說明風車的轉動就是旋轉。
(二)說一說:
根據學生的生活經驗,可直接鼓勵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出在生活中見過哪些旋轉現象。
二、認識平移現象。
(一)做一做:
1、在教師的帶領下,師生共同操作。
2、讓學生交流自己取書、推書的動作。
3、討論:
取書、推書的'動作以及書的移動有什么特點?
使學生了解書是沿一個方向做平移運動。
(二)說一說:
1、先讓學生觀察教材中的事例,說出平移現象。
2、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一說在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平移現象。
三、練一練:
第1題:鼓勵學生用多種方式做平移、旋轉動作。
第2題:給學生充分的觀察、交流空間。
第3題:先讓同桌討論,再全班交流。先讓學生指出事物的運動情況,再說出哪些是平移現象,哪些是旋轉現象。重點了解學生用不同的符號表示的情況。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0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一位數除兩位數及幾百幾十數的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并能正確的計算。
2、進一步體驗除法的意義,感受數學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重點:
掌握口算除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能夠迅速正確的計算
教學方法:
探索法、練習法
教學過程:
教師的教學設計:
學生的活動教學反思:
一、復習
口算練習,一位數除整十整百數。
二、新授
1、出示掛圖,引導學生看圖,滲透環(huán)保教育。提出問題:可以分多少組?
2、將學生列的算式及方法板書。并用全班學生一起復述,使每個學生弄白算法。
3、將答案完成在書上。
4、完成試一試第1~2題。
第1題學生獨立完成
第2題先說說用什么方法作,然后由學生完成。
三、練習。
完成P11 1~3題
第一題,學生獨立完成
做完后交流算法。
第2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獨立完成,集體訂正。
第3題:先讓學生看圖,明白圖意,然后根據問題選擇有用的數字信息。
四、課堂小結
說說這節(jié)課學了什么?自己學得怎樣?
學生聽算,做完后交流。
學生看圖,從圖中獲得數學信息。
學生獨立思考列出算式,探究算法,與同伴進行交流。
獨立完成。
集體訂正,交流算法。
從圖中獲得信息,然后獨立完成。
學生自己完成,個別學生給于適當輔導。
學生互評,自評。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1
教學內容:
教材第4頁例2及練習一第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讓學生在圖上表示各建筑物的位置關系,并集體交流,使學生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2、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fā)展。
3、培養(yǎng)學生認真觀察事物的良好習慣、體會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
知道地圖通常是按上北下南,左西右東繪制的。
教具準備:
掛圖
教學過程:
一、回憶舊知,引入情境
復習四個方向,請學生介紹學校四個方向的建筑物。
想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學校,可以使用校園示意圖。
二、動手操作,學習新知
出示第4頁彩圖。
1、這些小朋友正在繪制示意圖,看過他們的情況你能說出繪制校園示意圖時要畫上哪些內容嗎?
2、生繪制校園示意圖。
3、小組交流展示。
4、看第4頁彩圖,說說怎樣畫更簡便、更清楚?
三、鞏固練習
1、出示第6頁第2題彩圖。這是小明的房間,你能幫他介紹一下四面的擺設嗎?
2、一人說房間的.陳設,一人繪制出平面示意圖。要求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
3、全班交流。
四、課堂小結
這節(jié)課我們把有關方向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當中,學會了繪制簡單的平面示意圖。課后請大家按照上北下南,左西右東來繪制一張標準的校園示意圖給你們的爸爸媽媽看看,向他們介紹我們的校園。
板書設計:
繪制平面圖
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2
課題:兩位數乘兩位數
教學內容:
人教20xx版三年級(下)第四單元第二課時46--48頁。
教學目標:
1、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方法。理解每一步計算的算理。能多角度地探索14×12的積的方法。
2、運用觀察、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等數學方法,滲透數形結合、轉化、簡化、模型等數學思想和方法。
3、經歷“現實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建構模型”的數學學習過程,感受數學的簡潔美,體驗數學的嚴謹和邏輯性,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
學情分析:
課前測試結果顯示:60%的學生通過預習并不能達到對預習的知識完全理解的地步。究其原因是因為孩子們對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順序和書寫格式不明就里。站在豎式計算教學的角度思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計算屬于一個規(guī)定的七部規(guī)范動作,屬于方法模型范疇。
教學重、難點:
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掌握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乘法(不進位)。理解乘的順序以及第二部分積的書寫位置。
教學過程:
一、探究算理、構建模型。
1、創(chuàng)設情境,提出問題并列式
孩子們,你們喜歡讀書嗎?這真是個好習慣,老師今天也帶來了一個關于書的問題.你看到了多少套書?同學們接著看,你們又看到了什么?你們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怎樣列式?為什么用乘法列式? 14 × 12究竟該怎樣計算?結果是多少?其中的道理又是什么?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
2、估一估,說一說。
你估計一下14 × 12的結果大約是是多少?
預設:①10×12=120。
②14×10=140。
③10×10=100。
同學們估的方法都很好,到底它的精確值是多少?你們會算嗎?看來同學們都會算了,會算還不夠,你能把你的想法在圖上表示出來嗎?
【設計意圖】通過估算來提高對數的感知和直覺思維能力。
3、準確值探究。
如果我們用一個點來表示一本書,14本也就是一套。這是幾套?…..孩子們接著看,現在幾套了?還差幾套?好,利用這幅點子圖分一分,圈一圈,再列式算出一共多少本?
出示活動要求:
(1)借助點子圖分一分,圈一圈,再列式算一算。
(2)完成的同學可以和同桌交流一下你的想法。
老師剛才發(fā)現有幾份代表性的作品,我們來聽聽他的想法。(學生講解)。
預案1:我把12拆成了10和2,先算14 ×10=140(本),在算14 ×2=28(本),140 +28 =168(本)
預案2:把14拆成10和4.先算每一部分:10 × 12=120(本),4× 12=48(本),再合起來:120+48=168(本)
預設3:14×6×2=168(本)
觀察這幾種方法,他們有什么相同點?
如果采用先分后合的方法,每一步計算起來都比較怎么樣?(簡單,好算)剛才同學們把一道難算的題目想辦法轉化成了比較好算的題目,這在數學上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數學思想,能幫助我們解決新問題。
【設計意圖】學生經歷用圖示表征解釋算法的'過程,通過學生的匯報,在交流展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中溝通圖形表征、算式表征和計算方法之間的聯系。把研究的 “兩位數乘兩位數” 新問題轉化成了“兩位數乘整十數、兩位數乘一位數”的舊知識,體會轉化思想的重要性。
二、探究豎式,構建模型
同學們,在眾多的方法中,我們來研究這種方法。(出示課件)
其實他還可以用一種更為簡潔更為直觀的形式呈現出來,你們知道是什么嗎?對,就是豎式。那么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該怎樣書寫?每一步又該怎么計算呢?請同學們在作業(yè)紙大膽的嘗試一下。
1.學生板演豎式。
我們讓這位小老師給大家講講他是怎么想的?
他講的怎么樣?你們有沒有想考考他的?
預設1:140個位上的0為什么不寫?
預設2:28是誰和誰的積?
預設3:140是誰和誰的積?
預設4:28和140為什么要加起來而不用乘法呢?
2.豎式中運用的4句乘法口訣的數字的意義,并在點子圖找到相應的位置,結合點子圖深化理解豎式的由來。
你學會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豎式了嗎?請你把自己剛才的豎式改正一下,并和同桌說一說每一步算的是什么?
同學們大家已經會計算14×12的積了,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的時候還可以列乘12×14。
請用豎式在作業(yè)紙上用豎式計算它的結果!
這兩個算式都能解這個問題,都等于168。觀察這兩個算式,你還有什么發(fā)現?根據這個特點,在今后我們可以采用交換兩個因數的位數再算一遍的方法來進行乘法的驗算,這也是我們不久將要到中年級學習的一種乘法運率,能幫助我們解決新問題。
【設計意圖】溝通橫式和豎式之間的聯系,引導學生將口算的橫式寫成豎式的形式,在此過程中學生清晰的看出每一部分的來龍去脈,幫助理解算理。
三、鞏固練習。
1.做一做。
師:試著完成下面2道題(時間2分鐘,計時開始)
23 ×13 = 43 ×12=
2.改錯。
3.猜猜蘋果下面藏得是幾?
師總結:我們通過王老師買書情境圖,提出問題,一起來研究兩位數乘兩位數。接著我們做什么了?對,借助點子圖,將其中的一個數拆分進行計算解決了14×12這個問題。把一道難算的題目轉化成了一道比較好算的題目,轉化是一種非常重要的而數學思想。接著我們做什么了?對,我們一起探究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計算方法,并在點子圖上找到了各部分的位置。之后我們又采用交換兩個因數的位置再算一遍的方法,進行驗算。最后我們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設計意圖】強調本課重點內容,同時培養(yǎng)學生善于總結歸納的能力。
拓展延伸:其實我們古時候的數學家也非常聰明,早在我國明朝《算法統宗》中講述了一種“鋪地錦”的乘法計算方法,他是用格子進行計算的。比如在計算14 x 12的時候,把14和12寫到格子的上邊和右邊,分別計算他們的結果,比如說這個區(qū)域就是用來計算2乘4的結果,等于8,就在這個區(qū)域寫0,8;而這個區(qū)域就是來計算2乘1的結果,等于2,就在這個區(qū)域寫0,2;在這個區(qū)域用來計算1乘4的結果,等于4,就在這個區(qū)域寫0,4。那它該怎樣計算和我們今天學習的豎式之間有什么樣的奧秘呢?老師希望同學們下課可以研究一下。
【設計意圖】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孩子的好奇心。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多位數乘一位數(不進位)的計算過程。
2、初步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了解豎式每一步計算的含義。
3、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和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學會乘法豎式的書寫格式,掌握計算方法。
難點: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體驗計算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
一、提出問題
(出示主題圖)
師:元旦到了。小明、小華和小英正在用彩筆畫畫,準備布置“迎接元旦”專刊。他們要用美麗鮮艷的彩色圖畫歌頌偉大的祖國,迎接新年的到來。從這幅圖畫中,你能提出哪些用乘法計算的數學問題呢?引導學生提出:他們每人都有一盒彩筆,每盒12枝。他們一共有多少枝彩筆呢?
先請同學們估算一下,3盒大約有多少枝彩筆?
教師提問:如果我們要知道準確的枝數,該怎么辦呢?
小精靈問了:怎樣算一共有多少枝彩筆?
二、探討交流
請同學們說一說:
(1)用什么方法計算?怎么列式?
(2)12×3表示什么意思?
(3)這道題與我們以前學過的乘法計算有什么不同?
教師提問:這道題該怎樣算呢?
讓小組內每個同學先思考3分鐘,在紙上算算看,能不能算出來。也可以擺出小棒(或其他學具)或畫畫圖等。如果能想出幾種算法的,就把幾種算法都寫出來。
完以后,在小組里交流,把自己的算法說給同組的其他同學聽。
小組長歸納一下本小組一共想出了哪幾種算法。這時教師巡回了解各組的情況,尤其要鼓勵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積極參與小組的活動。
全班匯報。由各小組的代表向全班同學匯報自己小組的各種算法,教師將其板演在黑板上。
三、分類評價
教師提出要求:現在同學們想出了這么多種算法,我們能不能把這些算法分分類,看看一共有幾種思路。
四、介紹豎式
從剛才議論的結果來看,用數的分解組成方法來算比較簡便。那么我們能不能把這三個算式像加法豎式那樣合并成一個豎式呢?下面就請大家打開課本第74頁看看小英是怎樣列出乘法豎式的。
先出示有部分積相加的豎式,再出示簡便豎式,并說明為什么可以寫成簡便豎式。
學生在練習本上完成“做一做”的三題,教師巡視了解情況。如有發(fā)現錯誤,指導訂正。
五、鞏固練習。
學生完成練習十六的作業(yè)。每道題先讓學生估算,然后再用豎式計算。
第1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說說為什么是用乘法計算。
第2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同桌互相檢查并說說自己是怎么算的。
第3題讓學生獨立完成后,再交流這道題有哪幾種算法。
六、小結
1、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在筆算時?
2、結合實例,初步感知旋轉、平移現象。在對物體旋轉、平移運動探索的過程中,發(fā)展初步的空間觀念。
3、感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體驗數學活動的樂趣。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4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情景,進一步體會三位數乘一位數乘法的意義。
2、進一步理解并掌握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能準確地、比較熟練地計算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乘法。
3、初步體會所學知識的應用價值,培養(yǎng)學生的.應用意識。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教師出示:
421×4=_____
726×7=_____
285×4=_____
561×2=_____
478×4=______
要求學生計算出這些算式結果,并說一說計算方法。
這節(jié)課我們繼續(xù)研究三位數乘一位數的筆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進行新課
1、教學例2
這是我們在前一節(jié)課學過的內容,但前一節(jié)課只算了買3個微波爐要用多少錢。這里還有這么多的商品呢?你能看圖提出一些數學問題來大家解決嗎?
下面請同學們翻開書第29頁看著第4題,請你幫助這些小動物判斷一下,它們的計算究竟對不對?如果有錯,錯在什么地方?又該怎樣克服呢?
2、教學練習五第5題
讓學生在書上計算出結果,抽一個學生的作業(yè)在視頻展示臺上展出,集體訂正。
三、鞏固練習
(1)指導學生完成練習五第3題。完成后集體訂正。
(2)學生獨立完成練習五第7題。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15
教學目標:
1.在觀察年歷卡的活動中,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知道一年有12個月,分為大月、小月和二月,大月有31天,小月有30天,能記住一年中哪幾個月是大月,哪幾個月是小月。知道一年有365天 或366天。
2.在年歷上查找、交流一些有紀念意義的日子,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提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接受思想教育。
3.通過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開展觀察、操作、游戲、計算等學習活動,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學習能力,充分調動學生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時間單位年月日,掌握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
教學難點:
發(fā)現并掌握閏年的判斷方法。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回憶一下,之前我們學過哪些時間單位?(時、分、秒)
揭示課題:今天我們來學習較長的時間單位,認識年、月、日。(板書課題)
先了解一下年、月、日的由來。
(人們根據地球自轉,產生晝夜交替的現象形成了日的概念;根據月亮繞地球公轉,形成月的概念,根據地球繞太陽公轉產生的四季交替現象而形成了年的概念。)
二、找找圈圈,認識年歷
1.師:認識時分秒要看鐘表,認識年月日要看什么呢?(年歷)
這是一張2005年的年歷,(課件圈出老師自己的生日)課件上圈出的這個日子,對老師來說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大家來猜一猜,這一天可能是老師的什么日子?是幾月幾日?
2.生在年歷卡上找到自己的生日,圈一圈。
你的生日是哪一天能告訴大家嗎?指名說。
同桌互相說說自己的生日是哪一天?
你能在書上的年歷卡上圈出自己的生日嗎?打開數學書P17,圈一圈。
誰能從大屏幕上找出自己的生日,說一說你是怎么找的。
師:1到12這些大的數字表示什么意思?每個月里的'數字呢?
3.師:知道祖國母親的生日是哪一天嗎?指名說一說,找一找。
師:你還知道哪些節(jié)日?先說一說什么節(jié)日是幾月幾日,再找一找。
教師可適當進行思想教育。
4.小結:記錄我們每個人的生日、值得紀念的重大事件的日子,都需要用到年、月、日等時間單位。
三、探究發(fā)現,學習大、小月。
1.觀察各年年歷,獲得年月日的知識。
師:觀察書上的年歷卡,你發(fā)現了什么?同桌討論。
學生回答12個月時,師引導:年歷卡是哪一年的?一年有幾個月?每年都有12個月。(板書:一年有12個月。)
學生回答每月的天數時,師引導:每個月的天數都一樣嗎?(板書:31天、30天、28天)
師:你們觀察得真仔細,老師也非常喜歡愛動腦筋的你們。
2.整理每月天數,認識大小月。
師:我們把每個月的天數來整理一下吧。填寫表格。
一起來把整理的結果說一下。集體交流,師把表格填完整。
師:誰再來看著表格說一說一年有多少個月?
師:觀察表格,每個月最多有多少天?31天的有哪幾個月?30天呢?還有呢?
課件出示:(31天)1、3、5、7、8、10、12(月)
(30天)4、6、9、11(月)
2月
師:有31天的月份是大月(課件:大月)。有30天的月份是小月(課件:小月)。還有一個2月有28天,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
誰再來說說哪些月是大月,哪些月是小月。(板書同課件)
請大家給表格里的大月涂上黃色,小月涂上藍色。
是這樣涂的嗎?數一數大月、小月各有多少個?
師:2月為什么不涂?
一年中有多少個大月,多少個小月?還有1個二月。總共是12個月。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相關文章:
三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01-04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1-15
小學數學下冊教案12-27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2-18
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7-12
三年級的數學下冊教案10-22
三年級下冊數學數學教案01-14
蘇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5-02
三年級數學下冊教案05-01
小學數學三年級下冊教案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