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

時間:2024-05-22 10:57:44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實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5篇

  作為一名老師,總歸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那么什么樣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實用】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5篇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通過活動,使學生知道數學知識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能有意識的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培養組織活動的能力。

  2、進行有關的思想教育,如教育學生要有禮貌,注意安全,愛護果樹等物品。

  二、教學過程:

  課前準備:課前已把表格發給了每一位學生,學生已對果園產生了興趣,通過已經分好組的計劃,讓學生自己去收集有關的信息,例如:學校到果園實踐購物及費用方面,有了解大家愛吃什么,賣多少,每種物品的價錢及一共要多少元等等,這些都要學生通過自己小組的討論而定。

  X月X日:全班師生乘車來到柳埠X果園進行參觀,路上,大家興致勃勃,紛紛詢問各自所帶的物品及自己小組的活動計劃。

  以下為教學片斷的梗概:

  師:現在我們已經到了美麗的`果園,進了果園之后,要講禮貌,注意安全,要愛護果樹,保護好果園的環境。(在農民與學生的交流中,教師也要記錄有關的數據這樣自然的融入到班級中去。)(電腦設計果園,教師在其中)

  小A:農民伯伯,您好,我們的果園這么大,它到底大雞長有多少米,寬有多少米呢?

  農民:果園可大了,長由174米,寬有126米。

  教師:那它到底占地多少公頃?(及時引發學生思考)

 。▽W生沉默片刻)

  小B:大約有22100平方米,我是用174第六以126得出的。

  教師:大家同意嗎?

  小C:不對,老師問的是多少公頃,而不是多少平方米,應該是2.21公頃。

  教師:這次大家同意嗎?

  全班:同意。

  小D:果園這么大,能栽多少棵樹呢?

  農民:我們這里有1278棵果樹。

  小E:這么多,那一棵蘋果樹能產多少千克蘋果呢?

  農民:大約一棵樹能產50千克。

  教師:農民伯伯用汗水換來的豐碩的果實,一千無蘋果按市場價能賣多少元?(教師融入其中,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誰能幫農民伯伯計算一下他一年能掙多少錢?

 。▽W生爭先恐后的想在農民伯伯這里展示一十自己,有的議論,有的筆算,有的干脆用上了計算器)。

  小F:我們知道了,現在市場價每千克蘋果1.60元,照這樣計算,農民伯伯一年的收入大約是102240元。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2

  教學目的:

  1.學生通過觀察、探究、研討等活動,初步認識多(少)幾求和、幾倍求和(差)的兩步應用題的結構,掌握這類應用題的分析方法,并會分步列式解答。弄清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一步應用題與兩步應用題的聯系和區別,加深學生對兩步應用題的理解。

  2.初步培養學生主動探索、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分析處理信息和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3.滲透數學來自于生活實踐的思想,培養學生初步的數學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兩步應用題的分析思路和方法。

  教學難點:理清數量關系,找出中間隱藏的條件。

  教具、學具準備:多媒體課件一套。

  教學過程:

  一、呈現材料,提出問題:

  1.出示課件,師:春天來了,小動物們都出來活動,看!森林里有一群小兔子,它們也出來找吃的了。

  出示:白兔5只,黑兔比白兔多5只。

  2、問:

 。1)從圖中你看到了什么?你得到了哪些數學信息?(生匯報)

  (2)你是怎樣理解這些數學信息的?(學生分析黑兔比白兔多5只的含義)

 。3)信息中的數量有直接關系嗎?你怎么想的?

  (4)你根據這些信息,能提哪些數學問題呢?(學生說,師用黑板條出示)

 、儆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谟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兩種兔共有多少只?

 。5)這些問題中,哪個一步能解決?哪個不能一步解決?(生說)

  3、明確要研究的問題:

  那我們就一起來研究這個問題,師指②

  二、合作探索,研究問題:

  1、這道題應該怎樣分析呢?在小組內試著分析一下。

  學生在小組內用不同方法分析(線段圖、從條件入手、從問題入手)

  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匯報分析方法:

 。1)哪個小組先來說說你們是怎樣分析這道題的?

  生:我們組是用畫線段圖方法來分析的。

  師:那好,請你到前面邊畫圖邊分析,好嗎?

  白兔

  5只共?只

  黑兔

  多5只

  (2)師:他們組是用畫線段圖的方法來分析的。其他組的同學又是怎樣想的呢?

  生:我們組是從條件入手分析的。

  師:你能分析嗎?指名分析。

  師:他是從條件入手分析的,他分析的多完整呀!

 。3)師:還可以怎樣分析呢?

  生:我是從問題入手分析的。指名分析。

  師:他分析的真準確。誰還能用這樣的方法再來分析一遍。

  指名兩人分析。

  3、 解決問題:

  (1)能把你們的想法用算式表示出來嗎?學生自己列式解答,教師巡視、指導后進生。

 。2)指名板演:

 、 黑兔有多少只?5+5=10(只)

 、 兩種兔共有多少只?10+5=15(只)

 。3)指名講解,師追問:為什么第一步要先求黑兔的只數?也就是說黑兔的只數是解決兩種兔共有多少只的什么?(中間問題)

  誰再說說解決兩種兔共有多少只的中間問題是什么?

  4、 討論比較:

  大家觀察比較一下第①和②小題,看這兩道題有什么相同點?有什么不同點?

  學生充分討論,認識到:這兩道題的`條件相同,問題不同,所以解答方法不同。第(1)題只需一步解答;

  第(2)小題卻要分兩步計算,問:在解答過程中,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為什么用兩次?其中黑兔的只數用了兩次,即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板書課題)

  三、聯系實際,鞏固提高:

  1、求異拓展:

  小兔子們又給我們提出一個新的問題。

  出示線段圖:

  白兔

  5只 共?只

  是白兔的2倍

  黑兔

  (1) 你先看圖說說圖意、指名說。

 。2)你能分析解答這道題嗎?自己分析、解答。

  (3)指名分析、解答。師追問:解決共有多少只的中間問題是什么?哪個條件用了兩次?為什么用兩次?

  2、開放練習,靈活組合:

  小兔子們看同學們這么聰明,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禮物。快看看是什么?

  出示:

 、 海棠花12盆;②杜鵑花比蘆薈多10盆。③茉莉花的盆數是海棠花的3倍;

  ④蘆薈8盆;⑤月季花比海棠花少6盆;⑥蝴蝶蘭的盆數是蘆薈的2倍。

  師:你知道海棠花的盆數是月季花的多少倍嗎?

  自己分析解答;指名匯報。

  你能提出用兩步解答的問題嗎?自己提問題、解答。

  四、總結收獲:

  1、 你有什么收獲?

  2、比較歸納,揭示規律。

  師問:今天學習的應用題從結構上有一個共同的特點是什么?你認為解答含有兩個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關鍵是什么?

 。ń獯鸷袃蓚已知條件的兩步應用題的關鍵是根據題里給出的已知條件,確定出哪一個已知條件要用兩次,先求出中間隱藏的條件,再進行計算。)

  五、課外實踐作業:觀察和調查自己身邊的一些事物,應用本節學到的本領,編成兩步計算的數學問題,并解答出來。

  六、板書設計:

  含有兩個條件的兩步應用題

  ①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黑兔有多少只?

  5+5=10(只)

 、 有5只白兔,黑兔比白兔多5只。兩種兔共有多少只?

  白兔 ①黑兔有多少只? ①黑兔有多少只?

  5只 共?只 5+5=10(只) 52=10(只)

  黑兔 ②共有多少只? ②共有多少只?

  多5只 10+5=15(只) 10+5=15(只)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00~101頁,練習二十六的第1~6題.

  教學目的

  使學生初步認識軸對稱圖形,知道軸對稱的含義,能夠找出軸對稱圖形的對稱軸.

  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準備一些實物圖、剪紙、剪刀,學生準備剪刀、方格作圖紙、直尺.

  教學過程

  一、新課

  1.教學軸對稱圖形.

  教師出示教科書第100頁上面的實物圖和一些軸對稱的剪紙,讓學生觀察它們有什么特點.使學生初步體會到這些實物圖有“軸對稱”的特點.

  然后教師和學生仿照教科書第100頁中間的圖形用紙剪一剪,讓學生觀察、討論剪完的圖形有什么特征.

  教師指出:如果一個圖形沿著一條直線對折,兩側的圖形能夠完全重合,這個圖形就是軸對稱圖形;折痕所在的這條直線叫做對稱軸.

  2.做教科書第100頁下面的“做一做”的題目.

  讓學生通過觀察進行判斷,教師還可以再出示一些圖形讓學生觀察.

  3.教學軸對稱的`幾何圖形.

  教師讓學生拿出方格紙,按照教科書第101頁上面的圖畫出這些圖形,再剪下來折一折,判斷這些圖形是不是軸對稱圖形,并畫出它們的對稱軸.然后讓學生觀察在一個圖形中有沒有不止一條對稱軸的.

  再讓學生把軸對稱圖形和非軸對稱圖形進行比較,比如把等腰三角形和它左邊的銳角三角形進行比較,使學生認識到等腰三角形是軸對稱圖形,它的兩條腰兩個底角分別相等;而它右邊的這個銳角三角形就沒有這些特性,不是軸對稱圖形.

  4.做教科書第101頁“做一做”中的題目.

  讓學生根據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進行判斷,并畫出對稱軸,還可以讓學生簡單地說一說自己判斷的理由.

  5.教學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教師讓學生拿出直尺,量一量第101頁“做一做”中每個軸對稱圖形左右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能不能發現什么規律.

  教師小結:在軸對稱圖形中,對稱軸兩側相對的點到對稱軸的距離相等.

  二、課堂練習

  做練習五的第1~6題.

  1.第1題,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是怎樣判斷的,尤其是第4個圖,多讓幾個學生說一說.

  2.第2題,要讓學生找出教科書上沒有出現過的三個軸對稱圖形.比如說紅領巾、量角器、黑板、桌面、電視機等等.

  3.第3題,讓每個學生都動手剪一剪,再說一說剪下的圖形展開后,是不是軸對稱圖形,使學生知道對稱性質在服裝等行業中的用處,進而認識到對稱性質的用途是十分廣泛的.

  4.第4題,讓學生仔細觀察、判斷,再找出“0”、“8”各有幾條對稱軸.

  5.第5題,先讓學生回憶學過哪些平面圖形,再找出哪些是軸對稱圖形,各有幾條對稱軸.

  6.第6題,指名到前面畫,觀察學生第1個圖怎樣畫對稱軸,第2個圖畫幾條對稱軸.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4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6頁體積計算和練一練,練習二十第5一14題,練習二十后的思考題。

  教學要求:

  使學生加深理解和掌握已經學過的體積計算公式,進一步了解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以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正確地進行體積計算。

  教具準備:

  三個大小不同的物體,如文具盒、橡皮、粉筆盒等;練習二十第13題的長方體(用橡皮泥做成)。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口算。

  讓學生口算練習二十第5題。

  2.引入課題。

  今天這節課,復習立體圖形的體積計算。(板書課題)通過復習,要進一步掌握已經學過的體積計算公式,更加清楚這樣公式的推導過程及相互之間的聯系,能根據公式正確地進行體積計算。

  二、復習體積計算

  1.復習體積的意義。

  出示三個大小不同的物體。提問:這三個物體的大小相同嗎?大小不同就是什么不同?什么叫做物體的體積?(板書;體積:物體所占空間的大小。)哪個物體的體積最大,哪個物體體積最小,

  2.復習體積的計算。

  (1) 提問:我們學過哪些形體的體積?(分行板書畫出正方體、長方體、圓柱、圓錐的圖形)請同學們在課本第106頁用字母表示出這樣形體的體積計算公式。一邊寫一邊看每個圖形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關系,再思考這些體積公式是怎樣推導出來的。指名學生口答體積計算公式,老師接在每個立體圖形后面板書相應的體積公式。提問:這些體積計算公式里,哪一個是其他幾個的基礎?誰來說一說,我們是怎樣由長方體的體積計算推導出其他體積計算公式的?老師進一步說明體積公式推導過程的聯系,并在圖形之間用箭頭表示出來.

  (2) 歸納柱體體積公式。請同學們比較一下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的體積公式,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說明:正方體、長方體和圓柱體,它們上、下底面是完全一樣的。像這樣從上到下一樣大小的直直的形體,一般都叫做柱體。從上面統一的公式可以看出,這樣形體的體積,都用底面積乘高計算。

  3.學生練習.

  (1)做練一練第l題.

  指名三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說明計算體積一般按體積計算公式進行。

  (2)做練一練第2題.

  讓學生做在練習本上。指名口答算式和結果,老師板書。追問:求容積是按什么來計算的?要注意什么?指出;計算容積按計算體積的方法進行,要注意應從容器里面測量長度,結果一般用容積單位。

  三、綜合練習

  1.做練習二十第6題。

  讓學生先在課本上判斷。指名學生口答,錯誤的說法要求說明理由。

  2.討論練習二十第7、8題.

  提問:第7題里,沙填在沙坑里后成什么形狀?第8題圓柱側面展開是正方形,說明了什么?

  3.做練習二十第11、12題。

  指名兩人板演,其余學生分兩組,每組一道題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先提問每個問題求的是什么,再檢查計算過程和結果。追問:一般說來,求制作時所用的材料是要計算什么?求能容納物體的`重量要求出什么來計算?

  4.做練習二十第13題。

  出示橡皮泥長方體讓學生觀察,然后提問:怎樣把它截成兩個正方體?用刀把長方體切成兩個正方體。誰來說說,增加的表面積部分在哪里?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學生做在練習本上。集體訂正,讓學生說說怎樣想的。

  5.口答練習二十第15題。

  讓學生在小組里先估計,解釋估計的方法。討論后讓學生交流,并給出合理的解釋。

  四、講解思考題

  讓學生說明題意,按題意畫出示意圖。提問:求這個梯形面積要知道哪些條件?梯形的上底、下底和高都與正方形哪個條件有關?梯形的一條底比另一條底長多少厘米?你有辦法根據題里已知條件之間的關系,求出原來正方形的邊長嗎?請大家課后想一想,試一試。

  五、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復習,你更加明確了哪些內容?

  六、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十第79題,第11和12題里自己未做的一題。

  家庭作業;練習二十第10題。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5

  教學內容:教材第119~121頁統計表和統計圖、“練一練”,練習二十三第1~7題。

  教學要求:

  1、使學生加深認識統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統計表,掌握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的方法,能根據統計表作簡單的分析。

  2、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簡單的統計圖,明確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自的特點和作用,能在看懂統計圖內容的基礎上作簡單的分析。

  教學準備:“練一練”第2題的兩張統計圖。

  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1.統計的意義。

  提問:在小學里,我們學過哪些統計知識?為什么要做統計工作?

  2.引入課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里,經常需要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比較、研究問題,這樣就需要進行統計。在統計時,又經常要用統計表、統計圖,并且常常進行平均數的計算。今天起我們開始復習簡單的統計,這節課先復習統計表和統計圖。(板書課題)通過復習,要進一步認識統計表、統計圖,提高整理數據制作統計表的能力,認識統計圖的特征、作用,能根據統計表和統計圖作簡單的分析。

  二、復習統計表

  1.讓學生看第119頁前兩行。

  提問:怎樣才能制出一張統計表?你能根據上面的過程,說出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的方法嗎?

  2.做“練一練”第1題。

  請同學們看“練一練”第1題。大家把收集的原始數據分類整理,制成統計表。可以用畫“正”字的方法按要求整理數據,然后填表。學生填表后集體校正。現在請同學們按表下面的要求分析表里的`數據,把結果填在()里。指名口答分析結果。提問:從表里還可以看出哪些問題?(如哪一段人數最多,哪一段人數最少,各占百分之幾等)

  3.做練習二十三第1、2題。

  讓學生把練習二十三第1、2題做在課本上。

  (1)口答校對第l題。

 。2)出示第2題表格。

  讓學生口答結果,老師板書,并讓學生說一說每個數據是怎樣得出的。

  三、復習統計圖

  1。說明:在進行統計時,除了用統計表,還經常要用統計圖。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有時要用統計圖?說明:為了把數量之間的關系表示得形象具體,便于比較和研究,有時還需要把收集到的數據制成統計圖。提問:我們學習過哪幾種統計圖?(板書:條形統計圖折線統計圖)

  2.出示“練一練”第2題兩個統計圖。

 。1)提問:這兩個統計圖各是什么統計圖?

 。2)說明:這是“練一練”第2題的兩個統計圖。(讓學生看第2題)從題里可以知道,這兩個不同的統計圖都表示了某廠兩個車間全年產值的統計數量。提問:條形統計圖是怎樣表示數量的?(板書條形統計圖的特點)折線統計圖是怎樣表示數量及數量變化的?(板書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3)讓學生口答第2題的兩個問題。

  提問:條形統計圖可以直接看出什么?折線統計圖除了看出數量多少,還可以直接看出什么?你認為統計時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怎樣的作用?(分別板書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4)提問:條形統計圖與折線統計圖比,它們的特點、作用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追問:統計時只要求看出數量的多少,用哪種統計圖比較合適?如果既要看出數量多少,又要看出數量變化情況,用哪種統計圖比較好?

  3.做練習二十三第3、4題。

 。1)讓學生做第3、4題,完成在課本上。

 。2)讓學生口答第3題,集體訂正,并說說百分率是怎樣計算的。提問:你還能想到哪些問題?

 。3)讓學生口答第4題,集體訂正,并說說百分率是怎樣計算的。提問:你還能想到哪些問題?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復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你認為要怎樣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統計時用條形統計圖和折線統計圖,各有怎樣的作用?

  五、布置作業

  課堂作業:練習二十三第5、6題。(學生做在課本上,老師巡視、指導)

  家庭作業:練習二十三第7題。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6

  教材分析

  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理解比的意義,知道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并能類推出比的基本性質;能夠正確地化簡比和求比值。這為以后學習運用比的知識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打下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能理解并掌握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會進行分數除法計算。

  學情分析

  分數除法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也是非常要的一課,這節課的學習效果將直接影響到后面解決問題的學習。由于學生普遍基礎較差,必須在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的基礎上開始學習。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差,因此,要培養學生在探索除分數以整數計算方法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分數除法的意義,體會數學知識間的內在聯系,發展分析、比較、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學目標

  1.通過具體的問題情境,探索并理解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2.能正確地進行分數除法的計算。

  3.培養學生分析、推理能力。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理解分數除法的意義,掌握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分數除以整數計算法則的推導過程。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教學分數除法的意義

  1.以3盒水果糖的重量為問題為切入點,請你們列出算式并計算,看誰算的又快又好!

  (1)每盒水果糖重100g,那么3盒有多重?

  100×3=300(g)

 。2)3盒水果糖重300g,那么每盒有多重?

  300÷3=100(g)

 。3)300g水果糖,每盒重100g,可以裝幾盒?

  300÷ 100=3(盒)

  2、師: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三個算式,觀察一下這三個算式的已知數和得數,說一說它們都是已知什么,求什么的運算?這就是分數除法的意義。

  討論:分數除法的意義和整數除法的意義一樣嗎?

  總結:分數除法的意義與整數除法的意義相同,都是已知兩個因數的積與其中一個因數,求另一個因數的運算。

  二、探究分數除法的計算方法

  (1)引導參與,探究新知

  師:我們已經知道了分數除法的意義,那么如何來計算呢?請同學們看黑板。

  出示問題1。

  請大家拿出一張操作紙,涂色表示出這張紙的4/5。

  師: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怎樣列式?

  4/5÷2

  請同學們通過涂一涂,算一算的方式來研究4/5÷2怎樣計算。小組合作,匯報交流。

  方法一:把4/5平均分成2份就是把4份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2個1/5,也就是2/5。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2/5=2/5

  方法二:把一張紙的4/7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多少就是求4/5的1/2是多少,可以用乘法來做。展示折紙和計算過程。

  4/5÷2=4/5×1/2=2/5

 。2)質疑問難,理解新知

 、賻熜〗Y:有的是用分子除以整數,分母不變的方法算出結果2/5,有的是轉化成分數乘法來做……那么在這些方法中,你最喜歡哪種?

 、诮酉聛砭驼埬阌米约合矚g的方法來解決這個問題:把一張紙的4/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這張紙的幾分之幾?先列式再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

 、弁ㄟ^計算你們有什么發現?

  生1、用第一種方法就不能做了。因為:上一題的時候,分子4是2的倍數,4÷2能得到整數商。而4÷3時,分子4不是3的整倍數,得不到整數商。所以不能用分子除以整數這種方法了。

  生2:把除法轉化成乘法來做……4/5÷3=4/5×1/3=4/15

  能再講講這樣做的道理嗎?

  師:“4/5÷3”表示把4/5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的一份。

  請同學們拿出第二張操作紙,你能把圖中的4/5平均分成3份,并表示出其中的一份嗎?

  展示學生的分法

  師(指著涂色部分):你所表示的這一部分是4/5的多少?

  通過直觀圖理解4/5的1/3是4/15

 。3)比較歸納,發現規律。

  分數除以整數(0除外),等于分數乘這個整數的倒數。要注意的是:

  結果最簡。除號要變成乘號。

  三、鞏固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

  四、課堂小結

  1、分數除法的意義是什么?

  2.分數除以整數的計算法則是什么?(學生總結)

  五、作業布置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7

  教學內容:教科書第64頁的例2,練習十五的第5—8題。

  教學目的:使學生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知道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意義和用途;了解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的一般步驟,初步學會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

  教具準備:準備復習用的統計表、條形統計圖和例2的統計表以及未完成的復式條形統計圖,練習十五第5題已畫好坐標軸而未畫直條的統計圖的膠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幸福小學五年級有3個班,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的人數如下面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幸福小學五年級參加課外活動小組統計圖

  40 40 1998年1月制

  35

  30 26

  25 20 18

  20 16

  15

  10

  5

  0數學小組語文小組美術小組音樂小組體充小組

  教師出示幸福小學五年級參加課外活動人數的統計表和統計圖后,讓學生先觀察,根據表和圖列出數據的情況可以提出哪些問題?學生紛紛提出問題后,教師可以歸納出以下五個問題:

  (1)哪個課外小組的人數最多?是多少人?

  (2)哪個課外小組的人數最少?是多少人?

  (3)體育小組的人數是數學小組人數的多少倍?

  (4)平均每個課外小組有多少人?

  (5)平均每個班參加課外小組的有多少人?

  然后,教師指名回答以上五個問題。

  二、新課

  1.教學例2。

  教師出示例2的統計表,并提問:例2的統計表與例1的統計表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例l的統計表只有降水量一種數據.例2是復式統計表,是分性別、車間統計的人數。)

  教師又問:要畫例2的條形統計圖時,哪些地方與例l相同?哪些地方與例1不同?(跟例l的相同處是降水量和男工、女工的人數都是用直條來表示,不同處是,每年的降水量只要用一個直條來表示。而每個車間的男、女工人數要各用一個直條來表示。)

  教師問:它們之間怎樣來區分?(表示男工和女工人數的直條可以分別用不同的顏色或線條來表示。)

  教師說明制圖的方法:

  (1)畫出水平射線和垂直射線,垂直射線上表示人數,水平射線上表示車間。在兩條射線上分別畫上適當的刻度(見下圖)。

  140

  120

  100

  80

  60

  40

  20

  0第一車間第二車間第三車間

  (2)在水平射線上畫直條,如在第一車間部分,左邊畫出表示男工80人的直條(畫有斜線)。右邊畫出表示女工30人的直條。其它兩個車間的直條畫法相同(見下頁圖)。(出示條形統計圖時可以先把第三車間部分遮住,學生畫完后再揭開。)

  教師讓學生仿照第一、第二車間直條的'畫法,在書上畫出第三車間的兩個直條。

  學生畫圖時,教師巡視,注意學生的畫法是否正確,長度是否準確。學生畫完后,教師揭開黑板上條形統計圖中遮住的部分,讓學生核對。

  (3)引導學生畫圖分析。

  教師提問:

 、倌泄と藬底疃嗟氖悄膫車間?最少的是哪個車間?(男工人數最多的是第三車間,有13;人;最少的是第一車間,有80人。)

 、谂と藬底疃嗟氖悄膫車間?最少的是哪個車間?(女工人數最多的是第二車間,有135人;最少的是第一車間,有30人。)

 、蹚慕y計圖中怎樣找出哪個車間的人數最多?哪個車間的人數最少?(第二車間表示男女工人數的直條之和大于其它車間,所以第二車間的人數最多。第一車間,表示男女工人數的直條之和小于其它車間,所以第一車間的人數最少。)

  (4)教師讓學生簡要復述制作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步驟和要注意的問題。

  前進機床廠各車間男,女工人數統計圖

  單位;人年月制

  男工女工

  140 135 135

  120 110

  100 80 80

  80

  60

  40 30

  20

  0

  第一車間第二車間第三車間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求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2、會運用公式計算圓錐的體積.

  教學重點

  圓錐體體積計算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圓錐體積計算公式.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

  1、提問:

 。1)圓柱的體積公式是什么?

  (2)投影出示圓錐體的圖形,學生指圖說出圓錐的底面、側面和高.

  2、導入:同學們,前面我們已經認識了圓錐,掌握了它的特征,那么圓錐的體積怎樣計算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個問題.(板書:圓錐的體積)

  二、探究新知

  (一)指導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公式.

  1、教師談話:

  下面我們利用實驗的方法來探究圓錐體積的計算方法.老師給每組同學都準備了兩個圓錐體容器,兩個圓柱體容器和一些沙土.實驗時,先往圓柱體(或圓錐體)容器里裝滿沙土(用直尺將多余的沙土刮掉),倒人圓錐體(或圓柱體)容器里.倒的時候要注意,把兩個容器比一比、量一量,看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并想一想,通過實驗你發現了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學生匯報實驗結果(課件演示:圓錐體的體積1、2、3、4、5) 1 2 3 4 5

  ①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不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一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②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兩次,又倒了一些,才裝滿.

  ③圓柱和圓錐的底面積相等,高相等,圓錐體容器裝滿沙土往圓柱體容器里倒,倒了三次,正好裝滿.

  4、引導學生發現:

  圓柱體的體積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圓錐體體積的3倍或圓錐的體積是和它等底等高圓柱體積的 .

  板書:

  5、推導圓錐的體積公式:用字母表示圓錐的體積公式.板書:

  6、思考:要求圓錐的體積,必須知道哪兩個條件?

  7、反饋練習

  圓錐的底面積是5,高是3,體積是()

  圓錐的底面積是10,高是9,體積是()

 。ǘ┙虒W例1

  1、例1 一個圓錐形的零件,底面積是19平方厘米,高是12厘米.這個零件的體積是多少?

  學生獨立計算,集體訂正.

  板書:

  答:這個零件的體積是76立方厘米.

  2、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積是25平方分米,高是9分米,她它的體積是多少?

  3、思考:求圓錐的體積,還可能出現哪些情況?(圓錐的底面積不直接告訴)

 。1)已知圓錐的底面半徑和高,求體積.

 。2)已知圓錐的底面直徑和高,求體積.

 。3)已知圓錐的底面周長和高,求體積.

  4、反饋練習:一個圓錐的底面直徑是20厘米,高是8厘米,它的體積體積是多少?

 。ㄈ┙虒W例2

  1、例2 在打谷場上,有一個近似于圓錐的小麥堆,測得底面直徑是4米,高是1.2米.每立方米小麥約重735千克,這堆小麥大約有多少千克?(得數保留整千克)

  思考:這道題已知什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重量,必須先求什么?

  要求小麥的體積應怎么辦?

  這道題應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最后求什么?

  2、學生獨立解答,集體訂正.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9

  一、情景引入

  出示一堆煤的情景圖,圖中標明煤的重量為1噸,一個炊事員說:這堆煤計劃燒40天。

  你們知道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

  后來在實際燒的過程中,情況發生了變化,你們想知道發生了什么變化嗎?

  那么我們今天就一起來學習有關計劃與實際比較的應用題

 。ò鍟n題)

  二、教學新課

  1、教學例2

  在情景圖上加上另一個炊事員的對話框:由于改進爐灶,每天節省5千克。

  你們知道發生了什么新情況嗎?

  根據上面的情景,你能編出應用題嗎?

  根據學生的'編的應用題,選出與例2有似的問題

 。1)讀題,審題,分析數量關系

  要求改進爐灶后,這批煤可以燒多少天。要知道哪兩個條件?我們應該先求什么?

 。2)你用什么方法來理解題目中的數量關系?

 。3)讓學生嘗試解答。

  2、如果把題目里的第三個已知條件和問題改成改進爐灶后,這批煤比原計劃多燒10天,每天實際燒煤多少千克?該怎樣解答?

 。1)讓學生自己分析數量關系后列式解答。

 。2)講評時讓學生說出分析過程。

 。3)引導學生看一看例2與改編后的題目的聯系和區別

  3、做一做

  (1)讓學生獨立完成做一做。

  (2)指名板演,其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0

  教學目標

  1、進一步加深對統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2、進一步加深對求平均數問題數量關系的理解,熟練掌握解答方法。

  3、學會分析統計表中包括的內容及各部分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掌握編制和檢查一個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重點

  本節課整理和復習平均數、統計表、統計圖三項內容。通過學習掌握平均數的數量關系、解題關鍵和方法,進一步明確統計表包括的內容及數量關系,掌握編制、填充、檢查統計表的方法。

  教學難點

  綜合運用已學過的知識,分析解答有關求平均數問題的應用題,編制和檢查統計表。

  教學步驟

  一、鋪墊孕伏!狙菔菊n件“簡單的統計”】

  1、教師提問導入。

  同學們,記憶是智慧之母,你們誰的記憶最好呢?提個問題考考大家:在小學階段都學了哪些統計知識?都是在哪冊書上學的?

  2、學生匯報。

  在第十冊的第一單元學習了數據的收集和整理,求平均數;

  在第十二冊的第四單元學習了統計表和統計圖。

  二、歸納整理。

 。ㄒ唬┘由顚y計工作重要性的認識。

  1、學生討論匯報。

  2、教師說明:統計知識在生產、工作、科學研究等方面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要認真學好統計知識,提高統計能力。

  (二)整理復習求平均數。

  例1。某初級中學七個班的學生人數如下:

  初中一年級:一班40人,二班38人;

  初中二年級:一班40人,二班40人;

  初中三年級:一班41人,二班38人,三班36人。

  1、學生讀題,分析條件和問題。

  2、獨立解答。

  3、教師提問:在求一組數據的平均數時,必須先求出什么?

  例1的平均數是按什么平均?

  如果已知七個班的'平均人數,求這七個班的總人數該怎樣計算?

  4、啟發思考:求平均數的關鍵是什么?

  關鍵:先求出一組數的總數量,再知道平均分成幾份。用總數量除以要分的總份數就等于平均數。

  5、練習。

  在一堆小麥中取樣五次,每次測得小麥的千粒重是:32克、34克、36克、35克、38克。這五次測得的小麥千粒重平均數是多少?

  6、學生獨立解答例2。

  振華小學六年級學生做玩具小熊。一班48人,共做267個;二班50人,共做292個;三班47人,每人做6個。六年級學生平均每人做多少個?

  7、思考:結合兩道例題的解答過程,能試著概括出一個關系式嗎?

  總數量÷總份數=平均數

  (三)整理和復習統計表。

  1、指導看書。

  2、教師提問:統計表中橫向有幾欄,縱向有幾欄,分別表示什么?

  制作一個統計表,一般包括哪些內容?

  3、分析統計表中各數據之間的關系,根據已填的數據,把空缺的數據填滿。

  4、教師說明:統計表的內容是根據統計的實際需要而確定的。在編制和分析統計表時關鍵要弄清各欄目、各數量之間的關系。

  5、練習。

 。1)下面記錄的是某班女生1分鐘仰臥起坐測驗的成績(單位:次)

  25、33、31、28、13、36、30、29、32、21。

  32、29、25、30、19、27、31、35、26、28。

  根據上面的成績填寫下表,再算出這班女生測驗的平均次數。

  參加測驗人數:XXX總次數:XXX平均次數:XXX

 。2)下面是育新小學六年級兩個班學生上學期體育成績統計表。

 、俑鶕媳碇械臄祿,回答下面的問題:

 、趦蓚班各有多少人?(百分號前面保留一位小數)

  (四)整理和復習統計圖。

  1、指導看書。

  下面的兩幅統計圖,反映了某市電子儀器一廠、二廠兩個方面的情況,請你看圖回答下面的問題。

 。1)從折線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產值增長的快?

 。2)從條形統計圖中可以看出,哪個廠的工人人數多?哪個廠的技術人員多?

 。3)你認為哪個廠的生產搞得好?為什么?

  2、比較【繼續演示課件“簡單的統計”】

  3、練習。下面是某班上學期美術成績統計表。

  根據表中的數據制成條形統計圖。

  三、全課小結。

  這節課我們整理和復習了哪些內容?解答求平均數問題和編制統計圖表的關鍵是什么?

  四、隨堂練習。

  1、口述解答求平均數問題的關鍵和方法。

  2、口述統計表包括的內容,檢驗統計表的方法。

  3、口述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

  五、布置作業。

  1、甲乙兩港相距140千米。一艘輪船從甲港駛往乙港用了4.5小時,返回時因為逆水比去時多用了1小時,求這艘輪船往返的平均速度。

  2、李小春、王芳、張強三個人的平均體重是43千克。其中李小春重44千克,王芳重40千克,張強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3、根據下面的統計圖,編制成一個統計表。

  4、某地去年每月降水量如下表。

  根據上表中的數據,制成折線統計圖。

  六、板書設計。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1

  【教學內容】

  統計表。

  【教學目標】

  使學生進一步認識統計的意義,進一步認識統計表,掌握整理數據、編制統計表的方法,學會進行簡單統計。

  【重點難點】

  讓學生系統掌握統計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情景導入】

  1.揭示課題

  提問:在小學階段,我們學過哪些統計知識?為什么要做統計工作?

  2.引入課題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經常需要對一些數據進行分析、比較,這樣就需要進行統計。在進行統計時,又經常要用統計表、統計圖,并且常常進行平均數的計算。今天我們開始復習簡單的統計,這節課先復習如何設計調查表,并進行調查統計。

  【整理歸納】

  收集數據,制作統計表。

  教師:我們班要和希望小學六(2)班建立“手拉手”班級,你想向“手拉手”的同學介紹哪些情況?

  學生可能回答:

  (1)身高、體重

 。2)姓名、性別

 。3)興趣愛好

  為了清楚記錄你的情況,同學們設計了一個個人情況調查表。

  課件展示:

  為了幫助和分析全班的數據,同學們又設計了一種統計表。

  六(2)班學生最喜歡的`學科統計表

  組織學生完善調查表,怎樣調查?怎樣記錄數據?調查中要注意什么問題?

  組織學生議一議,相互交流。

  指名學生匯報,再集體評議。

  組織學生在全班范圍內以小組形式展開調查,先由每個小組整理數據,再由每個小組向全班匯報。

  填好統計表。

  【課堂作業】

  教材第96頁例3。

  【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第1課時統計與概率(1)

 。1)統計表

  (2)統計圖:折線統計圖條形統計圖扇形統計圖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會確定物體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紙依據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同伴進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較熟練地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教學重點:了解根據方向和距離確定物體位置的方法。

  教學難點:能根據描述,在平面圖上標出物體的具體位置。

  課時安排:1課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學(導學)

  課前兩分鐘

  一、舊知鋪墊、導入復習課

  1、說一說自己的家在學校的什么位置?

  出示學習目標

  知識與能力:結合教材提供的素材,會確定物體的位置,并能利用方格紙依據兩個數據確定物體的位置。

  過程與方法:能把自己的思維過程與結果用語言表達出來,并與同伴進行很好的交流、合作。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能較熟練地在方格紙上確定物體的位置,初步體會坐標的思想。

  前置學習(自學)

  (1)教師肯定以上學生描述的方式。

  (2)明確說明本節課我們要進一步復習確定位置的有關知識。

  讓學生暢所欲言,談談自己在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還有什么不足,一起討論。

  小組合作

  學習

  (互學)

  1、教學例1實物投影出示主題圖:

  (1)說一說主圖中所說的含義:

  臺風中位于A市東偏南30度方向,距離A市600千米的洋面上,正以20千米每小時的速度沿著直線向A市移動,

  (2)學生觀察座位圖,想說誰的位置就跟同伴說一說。

  (3)理解題意,確定觀測點,建立方向圖。

  (4)臺風在A市的東偏南30度距離600千米的地方。

  (5)圖例要弄懂。

  (6)探索用數據表示位置的方法。

  臺風中心在A市的什么地方?并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引導學生認識用數據表示物體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全班交流

  展示學習

  (展示)

  2、完成教材第20頁做一做,

  3、復習教學例2

  投影出示課本中主題圖

  (1)觀察示意圖,說一說那看到了什么。

  (2)說一說本題的.含義。

  (3)互相討論方法。

  4、完成21頁中的做一做。

  1)你是怎樣做的?

  2)集體訂正。

  5、學生自學教材第22頁例題3.

  (1)、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臺風的經過路線圖。

  (2)、同坐互相說一說臺風的經過路線圖。

  完成教材22頁的“做一做”。P23第2,4,6,7題

  集體訂正。

  挑一道典型的求平均數的題目進行練習,如求平均速度;復習一下畫角的過程,會描述小林家在小強家什么位置,小強家在小林家什么位置?

  拓展檢測

  學習

  (測評)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剛才,我們是怎樣探究出表示物體物體的位置的方法?

  畫平面圖的方法:先確定方向,再確定距離,確定距離的時候可以用一條標有數量的線段表示地面上的距離。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3

  教學目標:

  1、理解比的意義,學會比的讀寫法,掌握比的各部分名稱及求比值的方法。

  2、弄清比同除法、分數的關第,明確比的后項不能為0的道理,同時懂得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的。

  3、通過主動發現的小組合作學習,激發學合作意識,培養比較、分析、抽象、概括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4、養成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理解和運用比的意義及比與除法、分數的聯系。

  教學難點:

  理解比的意義。

  教學準備:

  課件、實物投影、表格、四幅比例不同的畫。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出示四幅畫,(A、頭身一樣長 B、頭:身=2:3 C、頭:身=1:5 D、頭:身=1:6)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人物速寫。

  師:早在一千多年前,德國心理學家費希納也做過這樣一個類似的實驗,而評選的結果與我們剛剛的評選竟驚人地不謀而合。那這些人物畫為什么會被大家公認為是最美的,其中的奧秘到底又在哪里呢?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學習。

  師:根據經驗,你覺得一幅人物速寫美不美,主要跟它的什么有關?

  師:確實,人物畫的美與所畫的頭與身之間的關系有密切的聯系。想想怎樣比較它們之間的關系?

  二、探索規律,揭示意義

  (一)出示:

  1、一個鏡框長5分米,寬3分米。長是寬的幾倍?

  還可以怎樣表示長與寬的關系?

  像這種表示長與寬的關系有時也說成長與寬的比是5比3,

  寬與長的比是3比5。這兩個長度的比屬于同類的量相比。

  2、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90千米。

  已知什么?可以求什么?

  路程與時間兩個不同類的量,表示它們的關系時可以用速度來表示,也可以說成:汽車所行路程與時間的比是90比2。

  三、自主學習,合作交流。

  (1)看書自學,小組討論交流:通過剛才的學習,我們理解了比的意義,在課本的46~47頁還涉及到一些關于比的其他知識,你們想自己研究、探索嗎?那么就請你們先獨立自學,自學完了在四人小組里你學會了什么?還有什么疑問?開始吧!

 。2)匯報。(允許學生無序匯報,注意讓學生舉例說明,并即時練習)

  ①寫法。

  我學會了比的寫法,5比3記作5∶3。(讓學生板演)

  問:這個∶叫做什么呢?誰愿意給它起個名字?(強調:寫∶應該注意上下對齊,點要圓一點,它不同于冒號。)那么4比3、110比12.51又記作什么?(指名板演,其他同學寫在練習本上)3∶4 4∶3 110∶12.91又怎樣讀呢?

  思考:剛才大家學會了用∶的形式來寫出兩個數的比,除了這種形式,還可以寫成什么形式呢?(指名板演)讀作什么?還可以讀作二分之三嗎?為什么?(把3∶4改寫成分數形式的比,并齊讀。)

 、诟鞑糠置Q。(結合板書)

  ③比值。

  我學會了什么叫做比值。(比的前項除以后項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問:那么怎樣求比值呢?(前項除以后項的商)

  練習:求出下面各比的比值。3∶4 0.7∶0.35 8∶4

  0.2∶

  讓學生觀察求比值的過程,想想比與除法有什么聯系?

 。ㄋ模┨接懕扰c分數、除法的關系、區別

  根據分數與除法的聯系想想比與分數有什么聯系?

  小組合作,讓學生拿出所發表格進行填寫。

  展示學生整理的內容:

  聯 系 區 別

  比 前項 比號(:) 后項 比值 兩數之間的關系

  除法 被除數 除號() 除數 商 一個算式

  分數 分子 分數線() 分母 分數值 兩數之間的關系或具體的量

  用字母a和b分別表示兩數,想想比、除法、分數的關系可以怎樣表示呢? (a:b=ab=(b0))

  比也可以寫成分數形式:如3:5也可寫成。。。。

  【1】第一層練習

  1、填空:

  (1)小華家養了12只雞,9只鴨。

  雞和鴨只數的比是 ( ),比值是( )。

  鴨和雞只數的比是 ( ),比值是( )

  (2)買3千克蘋果用了7.5元。買蘋果的總價和數量的比是( ),比值是( )。

  2、把下面的比改寫成分數形式、

  25∶100 21∶18

  這里注意:改寫成分數形式后讀法還是和比的讀法一樣,讀做誰比誰。

  并且不能約分,因為約分后的結果是比值,不是比。這里要區分

  3、選擇

  買4支鋼筆是12元,鋼筆總價和數量的比是( )

  A、4∶12 B、12∶4 C、12/4

  為什么B和C的答案都對呢?(因為比還可以寫成分數的形式,但是讀還是讀做幾比幾。)

  4、判斷:

  (1)小明今年10歲,爸爸37歲,父親和兒子的年齡比是10∶37。

  (2)一項工程,甲單獨做要7天完成,乙單獨做要5天完成,甲乙兩人的工作效率比是7∶5。

  (3)大卡車的載重量是6噸,小卡車的載重量是3噸,大小卡車載重量的比是2。

  【2】第二層練習

  1、寫出比值是2的比。

  【3】隨機練習(看時間情況定)

  陳俊明今年12歲,是六年(4)班學生,該班共有48個學生,小明爸爸今年38歲,在科技公司上班,每月工資5000元,年薪60000元,小明媽媽每月工資800元,年薪9600元,她所在單位有職工24人。

  要求:根據題目中提供的條件,尋找合適的量,說出兩個數之間的比。

  五、課堂總結,拓展延伸。

  1、這節課學習了什么知識?你有什么收獲?

  2、你能說出一些生活中的關于比的例子嗎?(學生舉例)

  師:同學們,其實,比在我們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

 。1)松下高清晰數字彩電有4:3的寬屏幕,與未來標準接軌,超 值影院享受。

 。2)雀巢咖啡是由白砂糖和速溶咖啡按2:5混合而成的,香氣濃郁,味道好極了!

 。3)在雅典奧運會上,共32次冉冉升起的五星紅旗,它的寬和長的比是著名的黃金比 1:1.618.。

  (4)人的腳長與身高的比大約是:1︰7;拳頭翻滾一周,它的長度與腳的比大約是:1︰1知道這些有趣的比很有用,如果你到商店買襪子,只要將襪底在你的拳頭上繞一周,就會知道這雙襪子是否適合你穿。

  課后,希望同學們能繼續調查比在生活中的應用,并且把你的發現寫成一篇數學日記。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六年級數學(上冊)第80頁~第81頁。

  教學目標:

  1、同學們要經歷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

  2、我們還要理解觀察點、遮擋點、可視區域等詞語的意思。

  3、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

  教學重點:

  經歷分別將眼睛、視線與觀察的范圍抽象為點、線、區域的過程,感受觀察范圍隨觀察點,觀察角度的變化而改變,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難點:

  能運用“觀察的范圍”的相關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問題。

  教學過程:

  一、古詩引入,導入課題。

  1.我們在小學學了五年的古詩,那么你們積累了那些古詩呢?誰能說一說。誰還記得王之渙寫的詩《登鸛鵲樓》?齊讀。

  這首詩中哪一句描述詩人登高遠望時的感受,(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作者為什么要說:欲窮千里目,須“更上一層樓 ”呢?今天我們就來研究“觀察的 范圍”,從數學的角度來研究這個問題。

  2.引入課題:觀察的范圍(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發現規律。

  1、秋天到了,桃樹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聞到香味,在墻外向里張望 。可是前面一堵墻,小猴子能看到墻內的桃子嗎?

  2、看,小猴子爬到了這個位置,能看見地上全部的桃子嗎?你猜想小猴看見多少個桃子?看來,光靠眼睛看是不準確的,你們能不能想出辦法,準確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說說你的想法。

  3、在A點時,我們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觀察點”,(板書:眼睛 觀察點)。

  4、阻礙小猴子觀察視線的是什么?(墻) 它的最高處在哪里?(墻的右上角 )

  5、我們把阻礙視線的這個最高點叫“阻礙點“(板書:阻礙點)。

  6、觀察點和阻礙點進行連線,這條連線和地面的交點,就是離墻最近的點。

  連接觀察點、墻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點的線是一條什么線?(虛線) 這條虛線就是觀察的視線。為什么要把視線畫成虛線?(視線是看不見的,所以要畫虛線)

  7、這條線能往上畫一點嗎?往上畫會怎么樣?(觀察范圍變小)

  這條線能往下畫嗎?往上畫會怎么樣?看來,這條線必須穿過圍墻的右上角 。

  8、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該怎么辦?(再往上爬)

  9、如果小猴子繼續往上爬,爬到B處、C處,你能找到墻內離墻最近的點嗎?(打開課本第80頁,畫一畫)

  10、匯報

  11、觀察點的變化,直接影響觀察范圍 的變化。那么,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呢?

  先看( 觀察點),再找(阻礙點),連接這兩點,延長到(地面的'交點)確定觀察范圍(齊讀一遍)。

  12、我們把三次觀察的結果放在一起,你發現了什么?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有關,還與什么有關?

  (觀察的范圍與觀察的高度、觀察的角度有關)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 多 ;說明小猴看到的范圍就越 大 。

  可見,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板書:觀察點越高,觀察的范圍越大。)

  13、聯系古詩:現在你明白王之渙為什么說“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嗎?

  你能從數學的角度來探究其中的道理嗎?說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道理。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下面,請同學們 用學過的知識,解決一些生活問題。

  1.完成課本80頁試一試第1題。

  2.課本80頁試一試第2題。變化的樓房。

  (1) 如果客車繼續向前行駛,那么他所能看到B樓的部分是如何變化呢?生:逐漸縮小

  (2) 客車行駛到位置2時,司機還能看到建筑物B嗎?為什么?

  3.小貓捉老鼠。一天小花貓出來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殘墻,有一只聰明的小老鼠就躲在這堵殘墻的后面。

  (1)請你在圖中畫出小老鼠可以活動的區域。(學生在課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貓,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樣變化?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貓的位置怎樣變化?

  (3)比一比:小貓的位置改變后,它的觀察區域分別有什么變化?說一說你的發現。

  4.(1)在黑夜里把一個球向電燈移動時,球的影子是怎樣變化的?

  (2)晚上與家長在路燈下散步,當走向路燈時,你的影子是如何變化的?遠離路燈 時呢?

  5、在城市建設中,規定兩幢樓的距離不能太近。為什么?

  6、小麗能看到甲樓上的A點嗎?能看到甲樓上的B點嗎?

  7、填空

  (1)觀看物體時,站的越( ),觀察到的范圍就越( )。

  (2)路燈下物體影子的變化規律是,離路燈越近,物體的影子就越( );離路燈越遠,物體的影子就越( )。

  (3)紅紅和芳芳分別住在同一棟房的4樓和8樓,她們觀看夜景,( )比 ( )觀察的范圍要大。

  8、判斷題

  (1) 同樣的電線桿離路燈越遠,它的影子就越長。( )

  (2)人遠離窗子時,看到窗外的范圍變大。 ( )

  四、歸納整理,全課總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這節課學習了什么?你學到了什么?你認為觀察的范圍與什么有關?怎樣確定觀察范圍?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5

  教學內容:

  課本第31頁例3和“練一練”,練習五第10-1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具體情景,繼續學習用分數乘法解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

  是多少”的簡單實際問題,豐富對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的認識,拓展對分數乘法意義的理解。

  2、使學生經歷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進一步培養觀察、比較、分析、推理的能力,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

  教學重難點:

  分數乘法的意義以及計算方法。

  課前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例3中的條形圖。

  問:從圖中你能知道什么?

  引導學生用分數描述圖中的數量關系。

  如:把黃花看作單位“1”,紅花是黃花的11/10,綠花是黃花的6/10(3/5);把紅花看作單位“1”,黃花是紅花的10/11,綠花是紅花的6/11等。

  二、組織探究

  1、教學例3。

  出示題目:黃花有50朵,(1)紅花比黃花多1/10,紅花比黃花多多少朵?

  引導學生看圖思考: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圖中的.哪個部分?它是那種花朵數的1/10?也就是多少朵的1/10?

  追問:50朵的1/10是什么?指出:“紅花比黃花多1/10“,是把黃花朵數看作單位”1“,也就是紅花比黃花多的朵數是50朵的1/10。

  指名列式。

  問:列式時是怎樣想的?

  學生完成計算。

  2、學第(2)小題。

  出示:綠花比黃花少2/5,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

  學生嘗試解答,指名板演。

  追問:綠花比黃花少2/5這個條件中,要把哪個數量看作單位”1“?要求”綠花比黃花少多少朵“,就是求多少朵的2/5?

  反思:你認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什么?

  指出:理解用分數表示的數量關系時,關鍵是弄清這個分數是哪兩個數量比較的結果,比較時把哪個量看作單位”1“的。

  3、做”練一練“

  學生獨立完成。對有困難的學生,提示可以先按要求畫一畫,再完成填空。

  三、鞏固訓練

  1、做練習五第10題。

  先說出每個分數的意義,再把數量關系寫完整。

  2、做練習五第11、12題

  獨立解答,交流思考過程,集體訂正

  四、課堂總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你在今天課堂上的表現怎樣?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13-15題。

  教學反思:

  通過填空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可以用乘法計算。

  3、練習五第6、7題。

  四、課堂總結

  本節課學習了那些內容?通過學習你有那些收獲?還有那些疑問?

  五、布置作業

  練習五第8、9題。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小學數學教案01-04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01-12

小學六年級趣味數學教案01-05

小學六年級上數學教案01-01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2-31

小學六年級教案數學教案01-05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模板10-17

蘇教版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11-09

小學六年級數學教案(精)12-25

小學數學六年級數學教案04-04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一本清到视频在线 | 亚洲少妇熟女精品专区 | 一本久久久久久久一次 | 日韩字幕一中文在线综合 | 中文字幕国产精品 |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