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

時間:2023-03-06 19:40:21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5篇

  作為一名教師,時常需要編寫教案,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弄通教材內容,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我們應該怎么寫教案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5篇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

  教學內容:P62~P63頁的例1及相應的“試一試”“練一練”。完成練習十三第1~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讓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3.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學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強從生活現象中探索數學知識和規律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重點:結合實際情境認識成正比例量的特點,加深對正比例量的理解。

  難點:能跟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課件

  課時安排:第一課時

  課前設計:

  一、導入。

  談話:通過將近六年的數學學習,我們已經了解了一些數量之間的關系,例如行程問題中速度、時間、路程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再如購物問題中單價、數量、總價之間的關系,你知道這三個量之間的關系嗎?這個單元我們要用一種新的觀點,更深入地研究數量之間的關系,什么觀點呢?事物變化的觀點,讓一些量變起來,從變化中發現規律。

  二、教學例1。

  1.出示例1的表格。提問:表中列出了哪兩種量?(板書:時間和路程)觀察表中的數據,哪一種量的變化引起了另一種量的變化?你是怎么看出來的?

  指名回答。

  談話: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關聯”是什么意思?為什么說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我們已經知道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還要進一步研究,這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3.仔細觀察表中的數據,這兩種量在變化中有沒有什么不變的規律呢?現在小組內討論,再在班內交流。(有的學生可能會發現兩種量中所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不變)

  提問:觀察這些比值,你發現了什么?這個比值80表示什么?(速度)你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上面的規律嗎?根據學生回答,板書:=速度(一定)

  4.講述:通過觀察和計算,我們對路程和時間的關系有兩點發現:第一點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也就是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第二點路程和對應的時間的比的'比值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我們就可以得到結論: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的量。(板書: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5.談話:這就是這節課我們所學習的正比例。(板書課題)請閱讀課本第62頁的一段文字,各自默讀,邊讀邊畫。

  再指名讀。提問:你能讀懂嗎?

  在這題中,哪個量和哪個量是成正比例的量?同桌互相說一說為什么時間和路程是成正比例的量,并在全班交流。

  三、教學“試一試”

  1.出示“試一試”,學生自由讀題。

  2.要求學生根據已知條件把表格填寫完整。

  3.學生根據表中數據,先嘗試獨立完成表格。下面的四個問題,然后和同桌交流。

  4.全班交流。板書:總價和數量是相關聯的量,=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

  5.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四、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正比例關系。

  1.比較例題和“試一試”的相同點。

  提問:觀察上面的兩個例子,它們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2.談話:如果用字母和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怎樣的式子來表示呢?

  談話:這是正比例關系式表達式,對這個式子要這樣理解:和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比的比值一定,我們就說和成正比例。

  五、鞏固練習

  1.完成第63頁“練一練”。

  學生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要用完整的語言說出判斷的理由。

  2.完成補充習題。

  一輛自行車在公路上行駛,行駛的時間和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123456……

  路程/千米355060708590……

  這輛自行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是相關聯的量嗎?成正比例嗎?為什么?

  先獨立思考,再和同桌說一說。

  全班交流,并討論:成正比例的量必須符合哪些條件?

  3.完成練習十三第1題。

 。1)學生按題目要求嘗試獨立完成。

  (2)全班交流,重點讓學生說說為什么碾米機的工作時間和碾米數量成正比例,引導學生完整地說出判斷的思考過程。

  4.完成練習十三第2題。

 。1)讓學生獨立判斷,并說明理由。

 。2)談話:如果去掉“同一時間”這個前提,物體的高度和影長還成正比例嗎?

  5.完成練習十三第3題。

 。1)說一說:將圖中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的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

  (2)畫一畫:在書上畫出放大后的圖形。

 。3)算一算:算出每個圖形的周長和面積,并填在表中。

 。4)討論表格下面的兩個問題。談話:兩種量若要成正比例必須是相關聯的量,但相關聯的量不一定成正比例,只有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成正比例。

  六、全課。

  提問: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

  時間和路程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80=80=80……

 。剿俣龋ㄒ欢ǎ

  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總價和數量是相關聯的量,=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

 。剑ㄒ欢ǎ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2

  教學目標:

  1、使學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圖象特征,并能根據圖象解決相關簡單問題。

  2、通過練習,鞏固對正比例意義的認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重點難點:

  能根據數量關系式或圖象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新課講授

  教學第46頁內容。

  教師出示表格(見書),依據表中的數據描點。(見書)

  師:從圖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這些點都在同一條直線上。

  看圖回答問題

 、偃绻U筆的數量是7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②總價是4、0的鉛筆,數量是多少?③鉛筆的數量是3支,那么鉛筆的總價是多少?描出這一對應的點,它們是否在同一直線上?

  你還能提出什么問題?有什么體會?

  組織學生分小組匯報,學生匯報時可能會說出

  ①正比例關系的圖象是一條經過原點的直線。

 、诶谜壤龍D象不用計算,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二、練習講授

  1、基本練習。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頁第1題。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正比例的意義及判斷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學生獨立完成練習。

  教師要求學生從兩個方面說明為什么成正比例。

  a、電是隨著用電量的增加而增加;

  b、電費與用電量的比值總是相等的。

  師生共同訂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km,2小時行駛180km,3小時行駛270km,4小時行駛360km,5小時行駛450km,6小時行駛540km,7小時行駛630km,8小時行駛720km……

 、俪鍪鞠卤,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發現了什么?

 、劢處燑c撥:隨著時間的變化,路程也在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芙處煟焊鶕嬎隳銈儼l現了什么?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教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們繼續學習和練習。

  2、指導練習。

 。1)完成教材第49頁第2題。

 。2)完成教材第49頁第3題,先由學生獨立做,后由老師抽查。在抽查第(1)小題時,多讓不同的學生回答。做第(2)小題時應多讓學生們交流。第(3)小題匯報時要求說出,你是怎樣估計的,上臺在投影儀上展示估計的思維過程。

 。3)解決教材49頁第4題:

 、偻队俺鍪緯械谋砀瘢龑W生觀察表中的數據。

 、诮M織學生在小組中合作探究。

  a、動手畫一畫,指名匯報圖象特點。

  b、組織學生說一說,相互交流。

  提示: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斷它們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判斷它們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課堂作業

  1、根據x和y成正比例關系,填寫表中的空格。

  2、看圖回答問題。

 。1)在這一過程中,哪個量沒變?

 。2)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

 。3)不計算,從圖中看出4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4)7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課堂小結:

  教師:判斷兩個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的三個要素是什么?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課后作業:

  完成練習冊中本課時的練習。

  板書設計:

  正比例圖像

  圖像:一條過原點的直線。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3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六年級下冊39頁~40頁,練習七第1、2題。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比較、判斷、歸納等方法,幫助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培養學生用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使學生能夠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3、用表示變量之間的關系,初步滲透函數思想。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概括出成正比例的概念。

  【教具準備】

  學生實驗錄像課件

  一、觀察實驗,引入新課

  1、認識實驗器材

  (1)談話:同學們,你們喜歡做實驗嗎?我們一起去實驗室瞧瞧吧。ㄕn件出示:實驗桌和實驗器材。)

 。2)提問:實驗桌上有什么呢?

 。3)學生匯報:(6個大小相同的玻璃杯。1把尺子。1桶水。還有一張實驗報告單。)

 。4)出示實驗報告單: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4

  正比例

  1.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2.通過探索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3.通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教學活動,感受數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具:小黑板小黑板。

  學具:作業本,數學書。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住戶張家趙家

  水費(元)1520

  用水量(噸)68

 。2)揭示課題。

  教師: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量?(水費和用水量、總價和數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這兩種量,我們還要遇到哪些數量呢?

  教師:這些數量之間藏著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量間的一些規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用小黑板在剛才準備題的表格中增加幾列數據,變成下表。

  住戶張家趙家李家周家劉家吳家

  水費(元)1520352517.5

  用水量(噸)6814109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并根據這種規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書。

  教師:同學們發現表格中的水費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著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的。

  板書:相關聯

  教師:你們還發現哪些規律?

  學生在這里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于其他學生觀察:

  水費用水量=156=208=3514=……=2.5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

  板書:水費用水量=每噸水單價(一定)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小黑板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才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數據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M,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教學“議一議”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用所學知識判斷一下,下面表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5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經歷從具體實例中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學會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學生在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的過程中,初步體會數量之間相依互變的關系,感受有效表示數量關系及其變化規律的不同數學模型,進一步培養觀察能力和發現規律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正比例的意義以及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學準備:教學光盤

  教學預設:

  一、導入新課

  1、談話:老師準備去水果超市買一些蘋果,已知蘋果每千克的單價是6元,如果我準備買1千克,你能求出什么?(總價)

  2、出示表格

  已知蘋果每千克的單價是6元

  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填寫完整。

  提問:如果買( )千克,總價( )元 ……;

  觀察表格,你們發現了什么?(當學生回答:買的千克數越多,總價就越高)

  師小結: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我們就把這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在這里——“買的千克數”和“總價”就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二、探索新知

  (一)體會兩種相關聯的量

  1、出示例1表格

  2、提問:這張表格中的兩個量是否相關聯?

  學生發現: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補充板書)

 。ǘ┨剿鲀蓚變量之間的關系

  1、談話:請同學們進一步觀察表中的數據,找一找這兩種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啟發學生從“變化”中去尋找“不變”。

  學生可能會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找規律。

  2、教師可根據交流的實際情況,及時引導學生通過計算確認這一規律,并有意識地從后一種角度突出這一規律。

  如果學生發現不了上述規律,可引導學生寫出幾組相對應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并求出比值。

  3、根據上面發現的規律,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這個比值表示什么?上面的規律能不能用一個式子來表示?

  路程

  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板書關系式:時間 = 速度(一定)

  4、教師對兩種量之間的關系作具體說明:當路程和對應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時,我們就說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

 。ò鍟郝烦毯蜁r間成正比例)

  反問:在什么條件下行駛的路程和時間呈正比例?

  三、教學“試一試”

  1、要求學生根據表中的已知條件先把表格填寫完整。

  2、根據表中的數據,依次討論表格下面的四個問題,并仿照例1作適當的板書。

  3、讓學生根據板書完整地說一說鉛筆的總價和數量成什么關系。

  四、抽象表達正比例的'意義

  1、引導學生觀察上面的兩個例子,說說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啟發學生思考:如果用字母x和分別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 表示它們的比值,正比例關系可以用怎樣的式子來表示?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關系式/x=(一定)

  五、鞏固練習

  1、完成第63頁的“練一練”。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并作出判斷,再要求說明判斷理由。你是怎樣判斷的?

  2、做練習十三第1~3題。

  第1題讓學生按題目要求先各自算一算、想一想,再組織討論和交流。

  第2題先讓學生獨立進行判斷,再指名說判斷的理由。

  第3題要先讓學生說說題目要求我們把已知的正方形按怎樣的比放大,放大后正方形的邊長各是幾厘米,再讓學生在圖上畫一畫。

  填好表格后,組織學生討論,明確:只有當兩種相關聯的量的比值一定時,它們才能成正比例。

  六、全課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七、課堂作業:

  完成補充習題的相關練習

  補充練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說明理由。

 、倜啃r織布米數一定,織布總米數和時間。

 、诿咳藰渲部脭狄欢,參加植樹人數和植樹總棵數。

  ③訂閱《中國少年報》的份數和錢數。

 、苄⌒绿叩母叨群退纳砀。

 、蓍L方形的寬一定,它的面積和長。

  2、選擇。

  a和b相關聯的兩種量,下面哪個式子表示a和b成正比例?

  ①a+b=12 ② =5 ③ab= ④a-b=3.8 ⑤b=7a

  3、x、、z是三種相關聯的量,已知x×=z。

  當( )一定時,( )和( )成正比例。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52頁例1,第55頁課堂活動第1題及練習十二1,2,3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具體問題情境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能找到生活中成正比例的實例,并進行交流。

  2、通過探索正比例意義的教學活動,使學生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3、通過觀察、交流、歸納、推斷等教學活動,感受數學思維過程的合理性,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歸納能力和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成正比例的量,理解其意義,并能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關系。

  教學難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感受事物中充滿著運動、變化的思想,并且特定的事物發展、變化是有規律的。

  教學準備

  教具:多媒體課件。

  學具:作業本,數學書。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復習引入

  (1)下面是居委會張阿姨負責的小區水費收繳情況,用這個表中的數能寫成多少個有意義的比?哪些比能組成比例?把能組成的比例都寫出來。

 。2)揭示課題。

  教師:在上面的表中,有哪兩種量?(水費和用水量、總價和數量)在我們平時的生活中,除了這兩種量,我們還要遇到哪些數量呢?

  教師:這些數量之間藏著不少的知識,今天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這些數量間的一些規律和特征。

  二、自主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

  用課件在剛才準備題的表格中增加幾列數據,變成表。

  教師:請同學們觀察這張表,先獨立思考后再討論、交流:從這張表中你發現了什么規律?并根據這種規律幫助張阿姨把表格填寫完整。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表格完善,并作必要的板書。

  教師:同學們發現表格中的水費隨著用水量的增加也在不斷增加,像這樣水費隨著用水量的變化而變化,我們就說水費和用水量是相互關聯的。

  板書:相關聯

  教師:你們還發現哪些規律?

  學生在這里主要體會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每噸水單價始終是不變的,教師可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出來,便于其他學生觀察:

  教師:水費除以用水量得到的單價相等也可以說是水費與用水量的比值相等,也就是一個固定的數。

  板書:

  2、教學試一試

  教師:我們再來研究一個問題。

  課件出示第52頁下面的試一試。

  學生先獨立完成。

  教師:你能用剛才我們研究例1的方法,自己分析這個表格中的數據嗎?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歸納如下:

  表中的路程和時間是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

  時間擴大若干倍,路程也擴大相同的倍數;時間縮小若干倍,路程縮小相同的'倍數。

  路程與時間的比值是一定的,速度是每時80 km,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寫成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3、教學議一議

  教師:我們研究了上面生活中的兩個問題,誰能發現它們之間的共同點呢?

  引導學生歸納出這兩個問題中都有相關聯的量,一種量擴大或縮小若干倍,另一種量也隨著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所以它們的比值始終是一定的。

  教師:像上面這樣的兩種量,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成正比例關系。

  4、教學課堂活動

  教師:請大家說一說生活中還有哪些是成正比例的量。

  三、夯實基礎,鞏固提高

 。1)完成練習十二的第1題。

  教師:請同學們用所學知識判斷一下,下面表中的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

  學生獨立思考,先小組內交流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十二的第2題。

  四、全課小結

  教師:這節課你們學到了哪些知識?用了哪些學習方法?還有哪些不懂的問題?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7

  教學要求:

  1.使學生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理解、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能依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

  2.進一步培養學生觀察、分析、綜合和概括等能力,讓學生掌握判斷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關系的方法,培養學生判斷、推理的能力。

  教學重點:

  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教學難點:

  掌握成正比例量的變化規律及其特征。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1.說出下列每組數量之間的關系。

 。1)速度時間路程

 。2)單價數量總價

  (3)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引入新課。

  上面是已經學過的一些常見數量關系,每組數量中,數量之間是有聯系的,存在著相依關系。當其中有一個量變化時,另一個量也隨著變化,而且這種變化是有規律的,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研究和認識這種變化規律。今天,先認識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究:

  1.教學例1。

  出示例l。讓學生計算,在課本上填表,并思考能發現什么。指名口答,老師板書填表。讓學生觀察表里兩種量變化的數據,思考:

 。1)表里有哪兩種數量,這兩種數量是怎樣變化?

 。2)長方形的面積隨著那種量的變化而變化的?你能看出它們變化的特點嗎?

  (3)分別找出面積與款項對應的數,面積與寬的比各是幾比幾?比值各是多少?

  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得出:

 。1)表里的兩種量是長方形的寬與面積(長與面積)。寬與面積(長與面積)是兩種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面積隨著寬(長)的變化而變化。

 。2)寬(長)擴大,面積也擴大;寬(長)縮小,面積也縮小。

 。3)可以看出它們的變化規律是:面積與寬(面積與長)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板書:面積和寬比的比值一定)因為面積和寬(面積與長)對應數值比的比值都是5(2)。提問:這里比值5(2)是什么數量?誰能說出它的數量關系式?板書:面積/寬=長(一定)面積/長=寬(一定)想一想,這個式子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把上面板書補充成:長一定時,面積和寬比的比值一定寬一定時,面積和長比的比值一定)

  2.教學例2。

  出示例2。要求學生按剛才學習例1的方法學習例2,然后把你學習中的發現綜合起來告訴大家。學生觀察思考后,指名回答。然后再提問:這兩種相關聯量的變化規律是什么?你是怎樣發現的?你能用數量關系式表示出來嗎?誰來說說這個式子表示的意思?(把板書補充成單價一定時,總價和數量比的比值一定)

  3.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1)綜合例1、例2的共同點。

  提問:請大家比較例l和例2,你發現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的地方?(①都有兩種相關聯的量;②都是一種量隨著另一種量變化;③兩種量里對應數值的比的比值一定)

 。2)概括正比例關系的意義。

  像例l、例2里這樣的兩種相關聯的量是怎樣的關系呢,請同學們看課本第95頁最后連個自然段。說明:根據剛才學習例1、例2時發現的規律,這里有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之間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追問;兩種相關聯量成不成正比例的關鍵是什么?(比值是不是一定)提問:如果用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那么上面這種數量關系式可以怎樣寫呢?指出:這個式子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x和y,y隨著x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值k是一定的。這時就說x和y成正比例關系。所以,兩個量成正比例關系,我們就用式子=k(一定)來表示。

  4、教學例3學生看書自學,小組討論,集體交流。

  (1)數量與時間是不是兩種相關聯的.量?

 。2)數量與時間有什么關系?他們的比值是誰?比值是不是不變的?

 。3)判斷數量與時間是不是成正比例?

  5、完成97頁練一練。

  三、鞏固練習

  1.(1)提問:例l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正比例關系嗎,為什么?例2里的兩種量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提問:看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要看什么?

  2、做練習十一第1題。

  讓學生讀題思考。指名依次口答題里的問題。指出:根據上面所說的正比例的意義,要知道兩個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系,只要先看兩種量是不是相關聯的量,再看兩種量變化時比值是不是一定。如果兩種相關聯的量變化時比值一定,它們就是成正比例的量,相互之間成正比例關系。

  3.下列題里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這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為什么?

  一種蘋果,買5千克要10元。照這樣計算,買15千克要30元。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學習了什么內容?正比例關系的意義是什么?用怎樣的式子表示y和x這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關鍵看什么?關鍵是列出關系式,看是不是比值一定。

  五、家庭作業

  練習十一第2~6題。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8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學生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3、培養學生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

  成正比例的量的特征及其斷方法。

  難點:

  理解兩個變量之間的比例關系,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之間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四顧舊知,復習鋪墊

  商店里有兩種包裝的襪子,一種是5雙一包的,售價為25元,一種是8雙一包的,售價為32元。哪種襪子更便宜?

  學生獨立完成后師提問:你們是怎樣比較的?

  生:我先求出每種襪子的單價,再進行比較。

  師:你是根據哪個數量關系式進行計算的?

  生:因為總價=單價×數量,所以單價=總價÷數量。

  師:如果單價不變,商品的總價和數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正比例。(板書:正比例)

  二、引導探索,學習新知

  1、教學例1,學習正比例的意義。

  (1)結合情境圖,觀察表中的數據,認識兩種相關聯的量。師出示自學提示:表中有哪兩種量?總價是怎樣隨著數量的變化而變化的?學生自學并在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2)認識相關聯的量。明確:像這樣,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這兩種量叫做相關聯的量。

  2、計算表中的數據,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1)計算相應的總價與數量的比值,看看有什么規律。學生計算后匯報:= = =…=3、5,每一組數據的比值一定。

  (2)說一說,每一組數據的比值表示什么?(彩帶的單價,也就是彩帶的單價是一個固定的數)

 。3)請學生用公式把彩帶的總價、數量、單價之間的關系表示出來。

 。4)明確成正比例的量及正比例關系的意義。兩種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兩種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如果用字母y和x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字母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可以用下面的式子表示:

  3、列舉并討論成正比例的量。

  (1)生活中還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預設:速度一定,路程與時間成正比例;長方形的寬一定,面積和長成正比例。

  (2)小結:成正比例的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哪個條件是關鍵?

  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一定,這是關鍵。

  4、認識正比例圖象。(課件出示例1的表格及正比例圖象)

  (1)觀察表格和圖象,你發現了什么?

  (2)把數對(10,35)和(12,42)所在的點描出來,再和上面的圖象連起來并延長,你還能發現什么?

  無論怎樣延長,得到的都是直線。

  (3)從正比例圖象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可以由一個量的值直接找到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

  生2:可以直觀地看到成正比例的量的變化情況。

  (4)利用正比例圖象解決問題。

  不計算,根據圖象判斷,如果買9 m彩帶,總價是多少?49元能買多少米彩帶?

  小明買的彩帶的米數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是小麗的幾倍?預設生:因為在單價一定的情況下,數量與總價成正比例關系,小明買的彩帶的米數是小麗的2倍,他花的錢也應是小麗的2倍。設計意圖:先從觀察圖象入手,引導學生直觀認識相關聯的量,再結合表中的數據,引導學生發現總價與數量的比值一定,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最后結合正比例圖象,把數據與點聯系起來,根據圖象,不用計算就能找到一個量的值所對應的另一個量的值,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感受數形結合思想。+

  三、課堂練習:

  1、P46“做一做”

  2、練習九第1、3~7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9

  教學要求

  1.理解正比例的意義,能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

  2.培養同學們用發展變化的觀點來分析問題的能力。

  3.培養同學們概括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

  引導同學們通過觀察、發現思考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規律。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已知路程和時間,求速度?

  2.已知總價和數量,求單價?

  3.已知工作總量和工作時間,求工作效率?

  二、新知

  1.教學例1

  投影出示:一列火車1小時行駛90千米,2小時行駛180千米3小時行駛270千米,4小時行駛360千米 ,5小時行駛450千米,6小時行駛540千米,7小時行駛630千米,8小時行駛720千米 6

 。1)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路程:

  時間

  路程

  填表,思考:再填表中你發現了什么?

  點撥: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我們就說時間和路程是兩個相關聯的量。(板書:兩種相關聯的量)

  根據計算,你發現了什么?

  指出: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的`比值一樣或固定不變,在數學上叫做一定。

  用式子表示他們的關系是:路程/時間=速度(一定)(板書)

 。2)教師小結:

  同學們通過填表交流,知道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即: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2.教學例2

 。1)花布的米數和總價表:

  數量1234567

  總價8.216.424.632.841.049.257.4

  (2)觀察圖表,發現什么規律?

  用式子表示它們的關系:總價/米數=單價(一定)

 。3)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

  ①比較例1、例2,思考并討論:這兩個例題有什么共同點?

 、趦煞N相關聯的量,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如果這兩種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也就是商)一定,這兩個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們的關系叫做正比例關系。

 、劭磿,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苋绻脁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一定),正比例關系怎樣用字母表示出來?

  x/y=k(一定)

  ⑤根據正比例的意義以及表示正比例的式子想一想:構成正比例關系的兩種量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3.教學例3

 。1)出示例3:每袋面粉的重量一定,面粉的總重量和袋數,是不是成正比例?

 。2)學生討論解答。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0

  教學內容:

  六年級下冊總復習83—85頁《正比例、反比例》。

  教學目標:

 。ㄒ唬┲R目標:

  (1)通過回顧與交流,鼓勵學生自己獨立整理知識,形成系統。

  (2)通過具體問題的認識進一步認識正比例、反比例的量。

 。ǘ 數學思考與解決問題

  通過復習與整理加深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并運用正、反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實際問題,為以后學習函數打下基礎。

 。ㄈ┣楦袘B度

  培養學生認真思考的習慣,學會區分正反比例。

  教學重、難點:

 。1)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并能運用正、反比例的意義解決實際問題。

  (2)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積累活動經驗,體會重要的數學思想。

  教法學法

  自主復習、小組交流、全班交流、互幫互學

  教學準備

  表格、、小黑板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導入復習

  1、判斷下面每題中的兩種量成什么比例關系?

 、偎俣纫欢ǎ烦毯蜁r間( ) ②路程一定,速度和時間( )

  ③單價一定,總價和數量( ) ④全校學生做操,每行站的人數和站的行數( )

  2、根據條件說出數學關系式,再說出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并列出相應的等式。

  (1)一臺機床5小時加工40個零件,照這樣計算,8小時加工64個。

 。2)一列火車從甲地開往乙地,每小時行90千米,要行4小時;每小時行80千米,要行X小時。

  指名學生口答,老師板書。

  二、回顧整理,構建網絡

 。ㄒ唬┍鹊闹R:

  1. 誰來舉個例子說說什么是比?什么是比例?什么是比的基本性質?(引導學生列舉:“按比例分配”、“比例尺”、“圖形的放大與縮小”等例)

  2. 說一說用比的知識可以解決哪些實際問題。

  讓學生體會比在解決實際問題時的應用。

  3. 完成教科書p83“回顧與交流”的3題

  兩人一組,合作完成后,全班交流結果,讓學生比較后回答有什么發現。

  (二)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

  出示:a∶b=( )(( ))=( )÷( )(b≠0)教師問:

  1. 你會填寫這個的等式嗎?學生填好后,再問:

  2. 你的根據是什么?(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

  3. 那么比和分數、除法的聯系是什么?它們的區別呢?

  4. b為什么不能等于0?小組議一議,再交流。

  5. 誰來說說比的基本性質與分數的基本性質、商不變的規律?它們有什么聯系嗎,誰來說說?

  (1)判斷:比的前項和后項都乘或都除以相同的數,比值不變。(讓學生說說為什么?)

  (2)填空:( )(( ))=( )÷( )=( )∶( )(填好后展示學生不同的結果。)

 。ㄈ┍壤叩闹R

  什么是比例尺?

  (四)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識:

 。1) 小組合作:把有關正比例反比例的知識在小組內進行交流,整理成知識網絡圖。

  (2) 班內交流,全班分享

 。3) 全班同學進行優化, 形成知識網絡圖。

  變化的量---正比例(意義、圖象、應用)--反比例(意義、圖象、應用)---圖形的放縮---比例尺

  三:重點復習,強化提高:

  1. 一輛汽車在高速路上行駛,速度保持在100千米/時,說一說汽車行駛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情況,并用多種方式表示這兩個量之間的'關系。

 。1)學生獨立思考

 。2) 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a自然語言 b 列表 c 畫圖 d 關系式

  2. 舉出生活中正、反比例的例子

  3. 完成課本84頁鞏固與應用

  獨立完成,班內交流。

  四.自主檢測,完善提高:

  判斷并說明理由

  (1)出油率一定,香油的質量與芝麻的質量。

 。2) 一捆100米長的電線,用去的長度與剩下的長度。

 。3) 三角形的面積一定,它的底和高。

 。4) 一個數與它的倒數。

  五、完成后班內交流,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設計

  正比例和反比例

  比 比例、應用

  分數、比、除法之間的關系

  課后反思

  本課時有以下特點:

1、抓住復習起點,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自主討論復習,既增強了學生的主動性和自覺性,也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查漏補缺。

2、借助表格的方式來整理復習,更直觀地體會比和比例、正比例和反比例的知識點和不同之處。

3、能整合所有的知識,運用多種方法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鞏固知識。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1

  教學目標:

  1、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相關應用題;

  2、通過解答應用題使學生熟練地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從而加深對正比例意義的理解;

  3、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發展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掌握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應用題

  教學難點:能正確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成什么比例,正確列出比例式。

  教學過程:

  一、復習:出示課件

  二、談話導入:

  1、在上新課之前,先考考大家我們的樓房有多么高?

  2、怎樣測量它大概的高度呢?

  剛才同學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測量大概高度。今天我們學習一種新的方法──正比例應用題,學完后,我們試著用這種方法去計算樓房的大概高度。看誰學得最棒。

  三、新課教學:

  先來研究這樣一個問題。

  1、出示例1課件

  一輛汽車2小時行駛140千米,照這樣的速度,從甲地到乙地共行駛5小時。甲乙兩地之間的公路長多少千米?

  2、分析解答應用題

  (1)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題目

  (2) 這道題要求什么?已知什么條件?

  (3) 能不能用以前學過的方法解答?

  (4) 讓學生自己解答,邊訂正邊板書:

  140÷2×5

  =70×5

  =350(千米)

  答:________________。

  3、激勵引新

  這兩種方法都合理,還可以有什么方法解答呢?

  學生互議,師引導,我們已經學習了比例的知識,能不能用比例解答呢?

  四、探討新知

  1、提出問題

  師:請同學們結合課本上的例題,討論以下問題。

  (1) 題目中相關聯的兩種量是________和________。

  (2) ________一定,_________和_________成_______比例關系。

  (3) ______行駛的_____ 和 _____的 ________相等。

  2、學生自學例題后小組討論。

  3、組間交流:小組代表把討論結果在班內交流

  4、學生嘗試解答后評價(指名學生板演)

  5、怎樣檢驗?把檢驗過程寫出來。

  6、概括總結

  (1) 用比例解答應用題與用算術方法解答應用題教師這道題的解法,如果題目中沒有要求的,我們采取任何一種方法都可以,但如果題目要求用比例解的,就一定要用

  比例的方法解。

  (2) 明確解題步驟。(板)

  用比例方法解答應用題,具體步驟是怎樣的呢?請根據我們所做的例題歸納解題步驟。

  1.分析判斷

  2.找出列比例式所需的相等關系

  3.設未知數列等式

  4.求解

  5.檢驗寫答語

  五、練習提高

  1、 變式練習,出示課件

  (1)例題改編

 、 如果把這道題的`第三個和問題改成:“已知公路長350千米,需要行駛多少小時?”該怎樣解答?

 、 讓學生解答改編后的應用題,集體訂正。

 、 小結 :比較一下改編后的題和例1有什么聯系和區別?

  例1的條件和問題以后,題中成正比例的關系仍沒變,解答的方法出沒有改變,只是要設需要行駛的小時數為x,列出的等式是:

  140/2=350/x

  (2)24頁做一做:讓學生直接用比例知識解答。做完后,請幾個同學說一說:你為什么這樣列式?

  2、基本練習,出示課件

  3、實踐運用

  (1)匯報數據:剛才我們上課時提到怎樣測量和計算樓房的大概高度,課前我請幾位同學去測得一些數據,F在請這些同學跟我們匯報一下。

  (2)能用這些數據編一道正比例應用題嗎?

  (3)小組合作編題

  六、總結

  今天我們學習的是如何用正比例的方法解答以前學過的應用題。解答的步驟怎樣的呢?

  七、課后反思

  1、還有部分學生不理解正比例的意義

  2、不會判斷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關系

  3、列出的比例式不是正比例的形式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2

  教學內容: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目的: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會正確判斷成正比例的量,培養學生的判斷能力。

  教學重點:正比例的意義。

  教學難點:正比例的判斷。

  教具準備:小黑板、投景影片

  教學過程:

  一、 復習

  根據下面各題,先口答列式及得數,后說數量關系式。

 。薄 一列火車2 小時行駛250千米,平均每小時行駛多少千米?

  2、 一種布,買3米共要27元,平均每米布多少元?

 。场 某印刷廠5天生產2.5萬本練習冊,平均每天生產多少萬本練習冊?

  師據學生回答板書如下:

  路程/時間=速度 總價/數量=單價 工作總量/工作時間=工作效率

  二、引新

  我們已經學過一些常見的數量關系,如上面這些速度、時間和路程的關系,單價、數量和總價的關系,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和工作總量的關系等。現在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些數量關系中的一些特征。如速度一定,路程和時間有什么關系?或者時間一定,路程和速度之間有什么關系?這節課我們先來學習這方面的知識。正比例的意義。(板書)

  三、新授

 。、 教學例1。一列火車行駛的時間和所行的路程如下表。

  時間(時) 1 2 3 4 5 6 7 8

  路程(千米) 90 180 270 360 450 540 630 720

 。ǎ保 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數據。

  (2) 邊觀察邊思考下面問題:

  (1) 表中有哪幾種量?這兩促量有沒有關系?

 。ǎ玻 這兩種量是怎樣設化的?(路程是隨著時間的變化頁變化。時間擴大,路程也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

 。ǎ常 引導學生分析這兩種相關聯的量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1)從表內找出幾組相對應的兩個數,求出比值,再比較比值的大小。指名口答,師板書:

  90/1=90 360/4=90 540/6=90

 。ǎ玻⿵南旅娴谋仁街,你能不能找出變化規律?這個90實際上就是這列火車的什么?(速度)

  (3)師:它們之間的關系可以用式子表示

  路程/時間=速度(一定)

 。ǎ矗 小結。

  時間和路程是兩種相關聯的量,路程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時間擴大,路程隨著擴大;時間縮小,路程也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的。

  2、 教學例2

 。ǎ保┏鍪纠玻诓嫉甑墓衽_上,有像下面一張寫著某種花布的米數和總價的表。

  數量(米) 1 2 34 5 6 7

  總價(元) 8.2 16.4 24.6 32.8 41.0 49.2 57.4

  (2)引導學生觀察上表內的數據。

  (3) 回答下面風個問題:

  表中有哪兩種量?這兩種量有關系嗎?為什么?

  這兩種量是怎樣變化的?

  它們的.變化有什么規律?

  相對應的總價和米數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比較這些比值的大小,相等嗎?這個比值實際上就是花布的什么?

  (4) 小結。

  花布的米和總價也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總價是隨著米數的變化而變化的。米數擴大,總價也隨著擴大;米數縮小,總價隨著縮小。它們擴大,縮小的規律是:總價和米數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场 概括正比例的意義及關系式。

  (1) 比較上面的例1和例2,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2) 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是什么?

  (3) 師:例1中路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它們的比的比值,也就是速度保持一定。年以,路程和時間是成正比例的量。大家想一想:在例2中,有哪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是不是成正比例的量?為什么?

 。ǎ矗 概括關系式:

 。伲兀剑耍ㄒ欢ǎ

 。、 教學例3。

  出示例3

  師:大家能不能根據上面的判斷成正比例量的方法說說?指名口述、師幫助糾正。關系式是:總重量/袋數=每袋面粉重量(一定)

 。、 小結。

  判斷兩種相關聯的量是否成正比例,關鍵是看這兩種相關聯的量中相對應的兩個數的比值是否一定,如果比值一定,那么這兩種量就是成正比例的量。

  四、鞏固練習

  第13頁做一做

  五、 總結。

 。、 什么叫成正比例的量?

 。病 怎樣判斷兩種量是成正比例的量?

  六、 作業: 完成練習六第1-3題。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3

  本單元在學生具有比和比例的知識,認識常見數量關系的基礎上編排,通過對兩個數量保持商一定或積一定的變化,理解正比例關系和反比例關系,滲透初步的函數思想。正比例和反比例歷來是小學數學里的重要內容之一,與過去的教材相比,本單元進一步加強正、反比例的概念教學,突出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及簡單應用,重視正、反比例與現實生活的聯系,淡化脫離現實背景判斷比例關系,不安排應用正、反比例關系解決實際問題。全單元編排三道例題和一個練習,前兩道例題都是關于正比例的,分別教學正比例的意義和圖像,后一道例題教學反比例的知識。

  1.抽象實際事例中的數量變化規律,形成正比例的概念。

  例1讓學生初步感知兩種相關聯的量以及成正比例的量的含義。列表呈現了一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通過寫出幾組對應的路程和時間的比并求比值,發現各個比的比值都是80,理解80是這輛汽車每小時行駛的千米數,由此得出數量關系路程/時間=速度(一定)。在數量關系中,路程比時間等于速度是舊知識,速度一定是這個問題情境里的規律,是正比例概念的生長點。教材先指出路程和時間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用時間變化,路程也隨著變化具體解釋兩種量的相關聯。再指出這輛汽車行駛的路程和時間的比的比值總是一定,可以說路程和時間成正比例,它們是成正比例的量,學生在這里首次感知了正比例關系。

  試一試在另一組數量關系中繼續感知正比例關系,購買鉛筆數量和總價的表格里有三個空格,先計算買4枝、5枝、6枝這種鉛筆的總價,讓學生體會鉛筆的單價每枝0。3元是不變的,總價是隨著數量變化而變化的,總價與數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然后依次回答其他三個問題,得出鉛筆總價和數量成正比例的結論,并用式子總價/數量=單價(一定)作出解釋。試一試的認知線索與例1相似,留給學生自主活動的空間比例1大,使學生對正比例關系的體驗更深刻。

  學生在上面兩個實例中感知了正比例的具體含義,教材第63頁要形成正比例的概念。抽象概括正比例的意義是概念形成的重要環節,也是發展數學思考的極好機會。首先用字母表示數量,每個實例里都有兩個相關聯的量,分別是路程和時間或者總價與數量,兩個量的比的比值分別是速度和單價,因而用字母x和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它們的比值;然后把路程/時間=速度(一定)、總價/數量=單價(一定)表示成y/x=k(一定),并指出正比例關系可以用這個字母式子表示。用抽象的字母組成的式子表示正比例關系是認知難點,教學要聯系兩個實例,引導學生經歷字母表示具體的數量?字母式子表示常見數量關系?字母式子表示正比例關系的過程,加強對式子y/x=k(一定)的理解。

  練一練判斷生產零件的數量和時間成不成正比例,是把正比例概念具體化,利用概念進行演繹推理。具體地說,是分析這個情境里的生產零件數量和所用時間的比的比值是否始終保持一定,如果具備y/x=k(一定)這種關系,兩種相關聯的量成正比例,否則就不成正比例。學生在第62頁試一試里已經進行過這樣的分析和判斷,那時是依據連續的四個問題進行的,現在要求他們獨立開展有條理的推理活動,進一步理解正比例的意義,掌握判斷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的方法。練習十三第1~3題配合例1的教學,第3題判斷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面積與邊長成不成正比例?梢愿鶕砀窭锾畹臄祿M行推理,因為周長與邊長的比4/1、8/2、12/3、16/4的比值都是4,面積與邊長的比1/1、4/2、9/3、16/4的比值不相等,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也可以根據正方形的周長公式和面積公式推理,從邊長4=周長可以得到周長與邊長的比的比值是確定的數4,即周長/邊長=4(一定),所以正方形的周長與邊長成正比例。從邊長邊長=面積可以知道,面積雖然隨著邊長的變化而變化,但是面積與邊長的比的比值是變化的量,即面積/邊長=邊長,所以正方形的面積與邊長不成正比例。前一種思考對問題進行具體的分析,適宜大多數學生的實際水平,也符合《標準》的要求。后一種思考沒有利用數據信息,推理的難度較大,不必對學生提出這樣的要求。教材設計這道題的意圖是進一步使學生理解正比例的意義,突出正比例概念的內涵:兩種相關聯量的比的比值保持一定。

  2.用圖像直觀表達正比例關系。

  例2是按照《標準》的要求根據給出的有正比例關系的'數據在有坐標系的方格紙上畫圖,并根據其中一個量的值估計另一個量的值編排的,設計的三個問題體現了教學正比例圖像的三個步驟。第一步認識圖像上的點,按照A點表示1小時行80千米B點表示5小時行400千米說出其他各點的具體含義,體會各個點都表示汽車在某段時間所行駛的路程,也體會這些點是根據對應的時間與路程的數據在方格紙上畫出來的。第二步認識圖像的形狀,從圖中描出的點在一條直線上,體會正比例關系的圖像是一條直線。了解正比例圖像是直線對以后畫圖能起兩點作用:一是畫正比例關系的圖像(如第64頁練一練),可以根據提供的各組數據描出圖像的許多個點,再依次連成直線;二是如果按正比例關系畫出的點不在同一條直線上,表明畫點出現了錯誤,應及時糾正。第三步應用圖像,估計行駛時間所對應的路程或者行駛路程所用的時間。要指導學生利用畫垂線或畫平行線的技能,盡量使得數準確些。如估計2。5小時行駛的千米數,要在橫軸上找到表示2。5小時的點,過這點畫橫軸的垂線,得到垂線與圖像的交點,再過交點作縱軸的垂線,根據垂足在縱軸上的位置估計行駛的路程。

  練習十三第4、5題配合例2的教學。判斷實際問題里相關聯的兩種量成不成正比例有兩種思路,一種是看畫成的圖像,如果圖像是一條直線,那么兩種量成正比例;如果圖像不是一條直線,那么兩種量不成正比例。另一種是根據正比例的意義,利用各組對應的數據寫出比、求比值,從比值是否相等作出成不成正比例的判斷。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應用后一種思路,在判斷活動中加強對概念的理解。

  3.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數學活動經驗,教學成反比例的量。

  例3教學反比例的意義,安排的教學活動線索和例1十分相似。在表格里可以看到筆記本的單價在變化,購買的數量也在變化,而且每組相對應的單價和數量的乘積都是60,這不僅是算得的,還和題目里的用60元買筆記本相一致,因此用數量關系式單價數量=總價(一定)表示這個問題情境里兩個變量的變化規律。在此基礎上指出單價和數量是兩種相關聯的量,它們成反比例,是兩個成反比例的量。試一試先把表格填寫完整,在填表時體會工地要運的72噸水泥是確定的。然后思考三個問題,抓住每天運的噸數與需要的天數的乘積是多少,乘積表示什么數量以及問題情境的數量關系式,從每天運的噸數天數=運水泥的總噸數(一定),理解每天運的噸數和需要的天數成反比例。通過上面四個實例的研究,學生初步感知了反比例的含義,于是用字母x、y表示兩種相關聯的量,用k表示兩個量的乘積,把反比例關系表示成xy=k(一定),形成反比例的概念。

  學生認識正比例意義時的數學活動經驗可以遷移到反比例意義的學習中來,教學時要給學生多提供一些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機會。如讓學生觀察例3的表格、填寫試一試的表格,發現表格里的變量,解釋兩個變量的相關聯;讓學生聯系已有的數量關系,研究總價與數量、每天運的噸數與需要的天數的變化,通過計算發現總價總是60元,一共運水泥的噸數總是72;讓學生寫出單價、數量和總價,每天運的噸數、需要的天數和運水泥總數的數量關系式,說說總價一定、運水泥的總噸數一定的理由;讓學生閱讀教材第65頁關于單價和數量成反比例的那段話,交流自己的理解和體會;讓學生試著用字母x、y、k表示反比例關系

  練習十三第6~8題配合例3的教學,重溫認識反比例的過程,應用概念進行判斷,從而加強對反比例的理解。第8題在方格紙上分別呈現了三個面積都是12平方厘米的長方形、三個周長都是14厘米的長方形,看圖在表格里填出各個長方形的長與寬。前三個長方形的長乘寬分別是121=12、62=12、43=12,即長寬=面積(一定),得到的結論是長方形的面積一定,長與寬成反比例。后三個長方形的長乘寬分別是61=6、52=10、43=12,這些周長相等的長方形,長與寬的乘積不相等,所以長方形的周長一定,長與寬不成反比例。教學這道題要讓學生經歷得出結論的過程,強化對反比例概念的理解。第9~13題是綜合練習,練習內容包括成正比例的量與成反比例的量的比較,成比例的量與不成比例的量的比較,比例尺與正比例關系,還要尋找生活中成正比例的量或成反比例的量的實例。編排這些練習,要通過比較與判斷進一步使學生清晰地理解概念,掌握成正、反比例的量的變化規律;要聯系正比例的概念體會比例尺的意義,形成新的認知結構;要體驗生活中經?吹匠烧壤牧颗c成反比例的量,培養數學意識。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了解正反比例的區別和聯系,更好的把握正、反比例概念的本質。

  2、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正、反比例意義的理解,使他們能夠從整體上把握各種量之間的比例關系,能根據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進一步認識正、反比例的意義,能根據相關條件直接判斷兩種量成什么比例,提高判斷成正比例、反比例量的能力。

  教學準備 :實物投影

  教學預設:

  一、概念復習:

  1、提問:怎樣的兩個量成正、反比例?

  根據學生回答板書字母關系式。

  二、書本練習:

  1、第9題。

  (1)觀察每個表中的數據,討論前三個問題。

  要注意啟發學生根據表數據的變化規律,寫出相應的.數量關系式,再進行判斷。

  (2)組織學生討論第四個問題。

  啟發學生根據條件直接寫出關系式,再根據關系式直接作出判斷。

  2、第10題。

 。1)看圖填寫表格。

 。2)求出這幅圖的比例尺,再根據圖像特點判斷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什么比例,也可以根據相關的計算結果作出判斷。

  要讓學生認識到:同一幅地圖的比例尺一定,所以這幅圖的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成正比例。

 。3)啟發學生運用有關比例尺的知識進行解答。

  3、第11題。

  填寫表格,組織學生對兩個問題進行比較,進一步突出成反比例量的特點。

  4、第12題。

  引導學生說說每題中的哪兩種量是變化的,這兩種量中,一種量變化,另一種量也隨著變化,能不能用相應的數量關系式表示這種變化的規律。

  5、第13題。

  讓學生小組進行討論,教師指導有困難的學生。

  三、補充練習

  1、對比練習:判斷下列說法是否正確。

 。1)圓的周長和圓的半徑成正比例。( )

 。2)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成正比例。( )

 。3)圓的面積和圓的半徑的平方成正比例。( )

 。4)圓的面積和圓的周長的平方成正比例。( )

  (5)正方形的面積和邊長成正比例。( )

 。6)正方形的周長和邊長成正比例。( )

 。7)長方形的面積一定時,長和寬成反比例。( )

 。8)長方形的周長一定時,長和寬成反比例。( )

  (9)三角形的面積一定時,底和高成反比例。( )

 。10)梯形的面積一定時,上底和下底的和與高成反比例。( )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5

  教學內容:教科書94頁“練習與實踐”的第7~10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比的意義和基本性質以及比與分數、除法的關系的理解。

  2、能運用比和比例的知識解決一些簡單實際問題,積累解決問題的經驗。

  教學重點:

  使學生加深認識比例的意義和基本性質。

  教學難點:

  能判斷兩個比能能不能組成比例,能比較熟練地解比例。

  教學準備: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與反思

  今天我們一起來復習正比例和反比例相關知識。

  怎樣判斷兩種量是否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關系?

  學生交流

  二、練習與實踐

  1.完成“練習與實踐”第7題

  讓學生先獨立完成,再點評。

  2.完成“練習與實踐”第8題

  引導學生列舉幾組對應的數值

  再分析每組中兩個數的關系,再判斷。

  3.完成“練習與實踐”第9題

  第1小題讓學生根據圖中標出的點的位置算出相應的耗油量與行駛路程的比值,再作判斷。(行駛75千米的耗油量是6升。)

  第2小題讓學生在教材的方格圖上描點、連線,

  引導學生聯系畫出的圖象判斷汽車在市區行駛時,行駛的路程與耗油量成不成正比例。

  體會數形結合在解決問題方面的`價值。

  4.完成“練習與實踐”第10題

  什么叫比例尺?比例尺有幾種類型?舉例說說它的意思?(重點是線段比例尺)

  怎樣求圖上距離?怎樣求實際距離

  學生量出的圖上距離。

  利用的線段比例尺,求出相應的實際距離

  三、

  通過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學生交流

  四、作業

  完成《練習與測試》相關作業。

  板書設計

  關于正比例和反比例的復習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相關文章: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03-06

小學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02-04

數學教案-成正比例的量09-29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精選17篇)04-14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精選15篇)03-07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15篇)03-07

六年級數學《正比例》教案精選15篇03-07

小學六年級下冊數學《正比例》教案01-24

數學教案-正比例應用題09-29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在线观看AV官网 | 在线观看你懂的亚洲 | 丝袜美腿精品国产一区 | 亚洲欧美综合久久久久久小说 | 久久亚洲性爱视频 | 亚洲免费精品视频在线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