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時間:2023-02-21 19:19:10 數學教案 我要投稿

【熱門】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通過教案準備可以更好地根據具體情況對教學進程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我們該怎么去寫教案呢?以下是小編精心整理的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能初步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

  2、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會比較它們的大小。

  3、初步掌握100以內數的組成。

  教學重點:

  初步正確地數、讀、寫100以內的數,特別注意過九的數。

  教學難點:

  初步理解數位的意義,掌握100以內數的順序。

  教具準備:

  計數器、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復習數位表:

  “從右邊起,第一位是什么位?第二位呢?第三位呢?(個、十、)對!

  “那么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11?”(指名回答,說一說數位表示的意思)

  (二)導入:

  “剛才表示的數都是20以內的數,如果是20以上的.數又應該怎樣表示呢?誰知道24這樣用計數器表示?”

  說一說數的組成。

  (學生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寫作:24讀作:二十四)

  (三)新課:

  1、想一想應該怎么樣用計數器表示42?(指名回答)

  想:42由4個十和2個一組成,所以在十位上撥4,在個位上撥2。

  寫作:42讀作:四十二

  2、(1)教師撥珠子:十位4顆,個位3顆

  “請問珠子表示的數是多少?”(指名回答)

  板書:寫作:43

  全班齊讀“十位是4,個位是3,所以讀作四十三”

  讀作:四十三

  3、練習鞏固:

  (1)接撥珠子,分別用指名答、開火車答、全班齊答等方式。過九的數:39,49,59,69,79,89,99、

  (2)教師讀數,學生聽數并動手寫數,再全班對答案。

  (3)同桌2人合作,一人說數,另一個人在聽寫本上寫數,要求寫數和讀數都要寫出來。每人說3個數。

  (4)鞏固練習

  1、個位是7,十位是4,這個數是()。

  2、65的6在()位上,表示(),5在()位上,表示()。

  3、一個兩位數,從右邊起第一位是7,第二位是2,這個數是()。

  (四)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100以內的讀數和寫數。(板書:讀數、寫數)其實方法和20以內數的讀寫都是一樣的。不知道小朋友們是否都熟練掌握了100以內數的讀寫呢?好我們現在來做練習。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2

  一、認識圖形(二)

  單元學情分析

  這部分內容是在上學期“認識物體和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能夠辯論和區分所學的平面圖形和立體圖形了,這里主要是通過一些操作活動,讓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圖形間的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一些關系。

  本單元教學的關鍵是把握好教學要求,既不能在上學期的基礎上簡單重復,又要能拔高教學要求,上學期在認識物體和圖形時,也有拼擺,但那時只是用所學的形狀拼搭一引起有趣的圖案和事物,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圖形的認識,從中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同時體會圖形的顯著特征。而本單元“圖形的拼組”目的是讓學生通過擺、拼、剪等活動體會平面圖形的一些特征,并感知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和立體圖形間以及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間的關系。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以及正方體的`形狀,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辨別和區分這些圖形。

  2、培養學生初步發展想象能力和創新能力。

  3、通過觀察、操作、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單元重點: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單元難點:初步感知圖形之間的聯系與區別

  單元課時安排:約3課時

  第一課時:認識圖形(1)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1)

  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使學生知道長方形、正方形的形狀和邊的特點。

  2、通過折一折、擺一擺、剪一剪、拼一拼,加深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能辨別、區分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通過操作讓學生明白長方形和正方形各自的特點。

  教學難點:能夠根據各自的特點進行簡單區分與判斷。

  教學方法:觀察法、操作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

  出示長方形,請學生說一說長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兩條長邊相等,兩條短邊相等)

  再出示正方形,也請學生說一說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特點。(四條邊長度都相等)

  二、新課。

  1、拿出每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正方紙,師生共同操作。

  (1)引導學生先看正方形,先上下對折,邊要對齊,看上下兩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上下兩條邊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左右對折,方法同上。然后把正方形紙的兩個斜對著的角對齊,折后觀察折痕兩旁的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再繼續對折一次,觀察折出的幾部分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四條邊是不是完全合在一起。(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得出結論)

  (2)用長方形紙折一折,看一看長方形的邊長怎么樣。

  要求學生先思考:怎樣折長方形的紙,就能使分成的兩部分完全合在一起?然后,自己動手折一折,以四人一小組進行討論,再翻開課本進行核對。

  (3)區分長方形和正方形。

  拿出事先準備好的長方形和正方形(長方形的一邊與正方形邊長相等)先將兩個圖形重疊在一起,讓學生觀察:兩個圖形的邊有什么關系?如圖:

  2、小結:今天我們學了什么?大家有什么收獲?

  3、學做風車。

  (1) 先出示一個風車,將風車展開,讓學生觀察風車是由什么圖形剪拼成的。

  (2)拿出準備的長方形紙,同桌互相商量,想一想要折一個風車該怎么做。

  學生動手操作。(先將長方形紙剪成一個正方形,再動手做成一個風車)

  教學反思:

  第二課時:認識圖形(2)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通過剪一剪、拼一拼、擺一擺等方法,加深對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感性認識。

  2、初步認識這些圖形之間的關系,同時通過對圖形的分解與組合,初步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教學重點:

  通過各種方法弄清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特征,并能進行判斷

  教學難點:

  圖形的分解與組合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把下列圖形的題號填入相應的括號內。練習一

  長方形( ) 正方形( )

  三角形( ) 圓 ( )

  2、用小棒分別擺出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一個。

  二、新授。

  1、取出事先準備好的兩張長方形紙,如讓學生思考,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以拼成什么樣的圖形呢?學生動手操作發現兩個這樣的長方形可拼成一個正方形,也可拼成一個長方形。

  2、出事先準備好的四個小正方形,讓學生想一想有幾種擺法。

  3、取出12根小棒,想一想,你能擺出幾種圖形。學生以四人為一小組進行討論。(手畫)

  4、完成教科書P4、4。

  5、請學生拿出若干個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分組合作,自由拼擺圖形,充分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性。

  三、鞏固練習。

  教學反思:

  第三課時:認識圖形(3)

  教學內容:認識圖形(3)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通過直觀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征。

  2、通過學生動手拼一拼、擺一擺,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特征,能辨認和區別這兩種圖形。

  教學重點:認識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形狀以及特征

  教學難點:能辨認和區別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法

  教學準備:長方形、正方形紙片、小棒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出示一些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實物。

  讓學生指出哪些是長方體,哪些是正方體。

  2、在長方體下面的括號里面畫“ ”,正方體的下面括號里面“√”。

  3、口答。

  長方體有幾個面?正方體有幾個面?

  二、新授。

  1、取出兩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2、取出三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3、取出八個正方體,可以拼成什么圖形?

  教師:通過學生自由拼擺,讓學生發現長方體和正方體的區別以及之間的關系。

  4、取出四個長方體,如:可以拼成什么圖形?(一種拼成長方體,一種拼成正方體)

  三、鞏固練習。

  1、完成教科書P5、1。

  2、完成教科書P5第5題。

  學生獨立完成,全班講評。

  3、完成教科書P7第7題。

  先讓學生觀察長方體的上面、前面和右面,并懂得上下、前后以及左右之間的關系,然后進行正確的劃線連接。

  4、完成教科書P6第五題。

  觀察:(1)第一行和第三行有什么關系?

  (2)第一行和哪幾行有關系?

  (3)第二行和哪幾行有關系?

  (4)你發現了什么?

  (5)圖中缺了幾塊 ?你是怎樣得出來的?

  5、完成教科書P7第六題。

  6、完成教科書P7第8題

  根據正方體的平面展開圖,讓學生想象正方體的六個面上分別標的是哪些數字,教師出示實物演示。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3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88~89頁。

  教學說明:

  找規律是新教材數與代數領域內容的一部分,傳統教材中沒有單獨編排數字和圖形的排列規律,有關探索規律的內容是新教材新增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

  教學目標:

  1. 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情境中找到直觀事物的變化規律;

  2. 培養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學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3. 培養學生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4. 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重點:

  用不同的方法找規律,運用規律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用不同的方法找規律。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水彩筆,涂色卡,雪花片,空白場景圖。

  教學過程:

  一、在猜一猜中感知規律,導入新課

  師:請你猜一猜下一個是什么?

  1. 動畫演示:顏色紅青排列的蘋果(8個)從右往左中速飛過。

  一個兩個地排列的漢堡包(4組)從右往左中速飛過。

  一杯三個地排列的可樂和冰激凌(4組)從右往左中速飛過。

  (在出現每組物體后,請學生回答,教師用動畫驗證,最后全屏顯示上述物體,最后一個物體閃動)

  師:真厲害!全讓你們給猜中了,你們為什么這么快就把下一個是什么給猜中的?

  2. 揭題:像蘋果青紅青紅有順序地重復出現,漢堡包一個兩個、一個兩個地重復出來,可樂、冰激凌一個三個、一個三個地重復出現的就是一種規律。我們今天就要來找規律。(板書課題)

  二、以圣誕節為載體,深層次地感知規律,找規律

  師:昨天晚上是圣誕節,張老師參加了一個圣誕晚會,那里的會場布置得可漂亮了。

  1. 多媒體出示圖畫:請你說說會場里有什么?這些東西擺放有什么規律?把你發現的秘密在四人小組里悄悄交流一下。

  2. 匯報結果:(隨著學生回答電腦分別出示每一組排列有規律的圖形)

  3. 深入地問,如燈籠有什么規律。在學生回答一紅一紫排列后,電腦依次在每一組之間加條虛線,引導學生發現每兩個為一組,并且電腦動畫演示燈籠一紅一紫逐個閃動。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通過練習進一步熟練掌握兩位數加整十數、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口算方法。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練習能說明和歸納相應的口算過程,逐步形成口算技巧,提高口算能力。

  3、在正確口算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提高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在加、減法解決實際問題的應用中,初步感受數學的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熟練口算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提高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計算練習鞏固

  1、算一算,比一比,說一說。(練習七第1題)

  認真觀察這幾組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2、先估算,再計算。

  出示課本練習七的第2題,請學生先說出得數是幾十多,再算出得數。讓學生說一說,估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然后再讓學生獨立計算。

  小結;估計時既要看清要加的數是整十數還是一位數,還要看清兩位數的`十位、個位上的數各是多少。

  3、不計算,比大小。

  出示課本練習七的第3題,

  小朋友們,不計算你能比出兩邊的大小嗎?47+2與47+20,怎么比呢?同樣是47,要加上的數大和就大,要加上的數小和就小。47+2得四十幾,47+20得六十幾。

  二、解決實際問題

  1、出示課本練習七的第4題,指名讀題,全班齊讀。怎樣列式呢?要求學生獨立列式填空。交流結果

  2、練習七第5題,集體讀題,理解題意,獨立列式,完成交流思考過程和結果。

  三、全課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練習,你在兩位數加整十數、一位數的計算上有了哪些進步?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5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連加、連減計算方法的全過程,掌握10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同學們的合作意識和良好的學習習慣;

  3. 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體驗數學價值。

  教學重點

  掌握100以內連加、連減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黑板上出示:3+8+6= 10+5+2= 15-6-3= 20-5-5=

  要求學生獨立計算后抽學生口述出計算的過程。

  教師:這些題是我們在一年級上期時就已經學過的20以內的連加、連減,今天我們要在這個基礎上,用我們前面學習的進位加法和退位減法的知識學習新的連加連減。

  板書課題:連加連減。

  二、新課教學

  1.教學例1

  出示例1情景圖。

  教師:仔細觀察這幅情景圖,說一說從這幅情景圖能知道些什么。

  學生:圖中告訴我們少先隊分成了三批入隊,第一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3人,第二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8人,第三批入隊的少先隊員有16人。

  教師:根據這個信息需要我們解決什么樣的數學問題?

  學生:一共有多少名少先隊員入隊?

  教師:根據你前面的學習經驗,我們該怎么列式解答?

  要求學生列出算式:13+18+16。

  教師板書:13+18+16。

  教師:這個算式該怎么算呢?同樣是加法,它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進位加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呢?

  引導學生說出:前面我們學習進位加法只有兩個數相加,這里有三個兩位數相加,是一道連加算式。

  教師:再比較一下13+18+16這個算式和我們黑板上的3+8+6這個算式,你又有什么發現?

  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后回答出:兩道都是連加,只是連加的范圍不同而已,3+8+6是20以內的連加,13+18+16是100以內的連加。

  教師:那它們的計算方法是否一樣呢?

  引導學生猜測它們的計算方法可能是一樣的,都要數位對齊后,從個位加起,相加滿10都要向前一位進1。

  教師:同學們的猜測是否正確呢?下面請小朋友們在小組內合作,比一比,看哪些小組想的辦法更多、更好!

  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嘗試計算后再在組內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全班匯報。

  主要引導學生從以下幾種算法進行匯報:

  ① 整十加整十,個位數加個位數,然后再合起來:10+10+10=30 3+8+6=17 30+17=47

  ② 先把前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另一個數相加:13+18=31 31+16=47

  ③ 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再把和與第一個數相加:18+16=34 34+13=47

  學生匯報后,教師整理在黑板上并追問:除了這些算法,我們可不可以用我們前面學過的豎式來計算呢?用豎式又該怎么算呢?

  引導學生嘗試列出豎式后,抽其中的兩個同學到黑板上板書。

  主要引導學生列出下面的`豎式:

  (1)

  (2)

  如果有學生能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就請學生列出后說一說他是怎么想的,如果沒有學生列出豎式的第二種寫法教師則作如下的引導:

  教師:其實這種豎式還有另外一種寫法,大家想知道嗎?

  引導學生看書自學后再抽一學生到黑板上板書。

  教師:豎式的這兩種寫法是一樣的嗎?相比之下你更喜歡哪種?為什么?

  學生說出自己喜歡的豎式,其實計算過程是一樣的,但相比之下,第二種寫法更簡單一些。

  教師:不管是用哪種方法計算,你覺得三個數連加與兩個數相加相比,有哪些地方不一樣呢?要注意些什么問題呢?

  學生:三個數連加比兩個數相加要復雜一些,特別是涉及進位的問題,因此要特別注意。

  教師小結:在計算連加的算式時,同學們可以選擇你喜歡的一種方法來算。

  2.教學例2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情景圖。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算連加的算式了,根據這個情景圖,你又能列出怎樣的算式?

  學生:50-18-13。

  教師:這是一個什么算式?

  學生:連減算式。

  教師:這個連減算式和我們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比有什么不同?

  學生:以前學的連減算式是20以內的,50-18-13是100以內的連減,并且需要退位。

  教師:根據我們前面的學習經驗,你能試著計算這道連減算式嗎?

  教師放手讓學生試著計算,教師巡視觀察,發現不同的算法,對有困難的學生盡量指導學生用豎式進行計算。

  學生嘗試計算后匯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整理板書連減的算法,主要引導學生列出以下兩種豎式計算:

  (1)

  (2)

  學生列出豎式后請學生分別說一說計算的過程。

  教師:在做這道題時哪個地方最容易做錯?能給其他的同學提個醒嗎?

  讓學生發現最容易做錯的地方就是兩次相減時都要退位,因此要按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一步一步地思考每步的計算結果。

  教師:在做連加連減的計算時要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回答:在連加連減的計算過程中依然要注意進位和退位的問題。

  三、鞏固練習

  教師:同學們已經會做連加連減的算式了,下面讓我們來練習一下:

  讓學生看圖獨立完成課堂活動(1),(2)小題后集體訂正。

  四、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在今天這節課上,你都學會了些什么?有哪些收獲?

  學生回答。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6

  教學內容:

  教科書第19、20頁

  教學目標:

  1、通過擺一擺、折一折、搭一搭、畫一畫、拼一拼等實踐活動,加深對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4種平面圖形的認識,感受圖形間的聯系。

  2、通過動手操作,體會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特征,豐富識別圖形的經驗,發展初步的比較、推理能力。

  3、通過操作、實踐等活動,體驗數學學習的樂趣,樹立數學學習的自信心,增強主動與同學交往、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能夠主動尋求靈活多樣的操作方法

  教學準備:

  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圓的'紙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題

  談話:我們已認識了一些平面圖形,誰能說一說我們學過了哪些平面圖形?今天我們繼續研究它們,上一節練習課。

  二、練習

  1、擺一擺(練習四1)

  我們已經認識了這些圖形,能不能擺出一些圖形呢?請大家拿出6根小棒擺出題中的圖形。

  操作后交流。

  2、折一折(練習四2)

  要求學生沿著圖中的虛線折一折,說說折出了什么圖形?展開,說一說折出的圖形哪些是你認識的?

  3、畫一畫(練習四3)

  要求學生在方格紙中畫出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

  4、折一折(練習四4、5)

  (1)、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成兩個的三角形嗎?

  先讓學生獨自折一折,集體交流,反饋。

  (2)、你能用一張長方形紙折出一個正方形嗎?

  先讓學生獨自折一折,請學生扮演,交流,反饋。

  三、找規律

  照樣子接著滑下去(練習四6)

  學生觀察圖形排列規律,自己試著畫一畫。

  小結:在這些動手實踐中你對學過的圖形有了哪些更深刻的體會和認識?

  四、啟發思維,隱身拓展

  1、完成思考題

  讓學生看圖,明確沒副圖下面的填寫要求。

  引導學生數一數,結合交流適當指導。

  2、組織“動手做”

  讓學生說說課本上用學過的圖形拼成的格式什么圖案。

  引導:你能拼成怎樣美麗的圖案?在小組里試一試,互相交流。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7

  教學目標:

  1、通過動手分類整理,使學生體驗分類的過程,培養學生實際應用的意識。

  2、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確定分類的標準進行分類,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教學重難點:

  按不同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具準備:

  電腦課件,學生每人若干學具袋。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做好鋪墊。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分類[板書:分類(二)]

  分類可以按什么來分?(板書:1、用途2、特征)

  分類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很多實際問題,比如對我們來說最平常不過的整理書包就要用到分類。

  二、整理書包——激發分類的興趣

  1、讓小朋友把書包里的書本倒在桌面上,動手分一分,與學生學習生活密切相連的整理書包激發了學生動手分類的學習興趣。

  2、匯報

  可能有兩種分法:

  (1)數學書與語文書放在一起;拼音本、寫數本、生字本……放在一起。反饋,這樣分的請舉手。

  想一想,按什么來分?(書與本子不同用途)

  (2)數學書與算術本寫數本放在一起;語文書與拼音本生字本等放在一起。反饋,這樣分的請舉手。

  想一想:按什么來分?(數學、語文學科特征)(板書、學科)

  (3)肯定學生的分類結果。

  三、練一練

  1、人物分類——體驗分類方法的多樣性。

  (1)這兒有幾個人(課件出示)想一想可以怎么分類,說給同桌聽。

  (2)誰來說一說按什么來分的?板書:(男、女)幾號是男的?幾號是女的.?(板書號數)

  按男女分就是按性別來分(板書)按性別分的請舉手。

  (3)按大人小孩分,學法同上。

  (4)還有不同的分法嗎?(有無戴眼鏡,有無戴帽、頭發顏色……)

  小朋友想到了很多種分類方法真棒!

  2、帽子分類——了解分類標準確定的多角度。

  瞧!這是我們生活中都離不開的帽子(課件出示)請小朋友拿出學具袋里的漂亮帽子分類整理。

  (1)誰愿意把結果拿上臺展示。

  ①按什么標準來分?(顏色,板書)分成幾類?(三類)說明分類不僅可以分成兩類,還可以分成三類,甚至更多類。

  ②還有其它標準嗎?(冬天戴的、夏天戴的)就是按不同用途來分。

  ③除了顏色、季節用途,想一想還有什么分類標準?(樣式)

  (2)小結:遇到問題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對于分類標準的確定也要從不同角度去思考。

  3、狐貍大叔考考你——多角度思考分類標準,動手實踐分一分。

  (1)獨立圖形分類

  ①狐貍大叔聽說小朋友學會了分類,帶來4個圖形(課件出示)想請小朋友幫忙分類。請小朋友拿出圖形學具袋,想一想有幾種分法都動手分一分。

  ②匯報:你想出的各種分法。

  ③展示不同分法提問:按什么標準進行分類?(板書:大小、形狀……)

  (2)合作車子分類

  ①連精明的狐貍大叔都夸小朋友很聰明,它又拿出一組車子考考小朋友怎么分類,這回同桌合作分類,商量有幾種分法,動手分一分。

  ②請幾桌派代表上展示,并解釋自己的分類情況。

  (可能出現的分類:按顏色、按機動車非機動車、按輪子個數、按用途……)

  小朋友能從不同角度思考確定分類標準真棒!

  四、小組游戲分鉛筆——將知識技能延伸到課外,拓展思維。

  現在我們來玩個“比一比哪組分法多”的游戲。請給我們的好朋友鉛筆分類,看哪一組的分法多。

  讓幾組上來展示,解釋。

  (按筆蕊顏色〈用途〉、按外殼顏色、按粗細、按長短……)

  五、談話——將知識技能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

  想一想平時生活中什么事用到分類,舉個例子說一說。

  六、總結

  今天大家學習有什么收獲?分類可以按什么標準進行?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8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88和89頁,《找規律》的例1~例3及“做一做。”

  二、教材及學情分析

  《找規律》是小學數學人教版一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內容,是根據課程標準改革新增加的內容,也是數學課程教材改革的一個新變化,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數學思想、數學方法的教學,旨在拓寬學生的視野,開闊學生的思路,對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數學思維有重要意義。

  本課時內容主要為直觀圖形的形狀、顏色的變化規律,所借助的鋪墊有:簡單幾何圖形的認識、美術智能及生活經驗。本課的學習能為將來“循環”的理解奠定基礎,也能讓孩子們體會到生活中有規律事物的美感和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一年級的學生形象思維較為發達,對單層次規律的找尋較為容易,根據他們對單層次規律的過程探索,利用圖形的形狀、顏色的視覺刺激和形象來建立“多層觀察找規律”的模型,解決含多層次規律的問題。

  三、教學目標

  1、 通過物品的有序排列,使學生初步認識簡單的排列規律,會根據規律指出下一個物體。

  2、 通過涂色、擺學具的活動,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激發創新意識。

  3、 使學生在數學活動中體會數學的價值,體會規律的美和創造的快樂,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

  發現圖形的排列規律,掌握找規律的方法。

  教學難點:體會一組圖形重復出現多次就是排列規律。

  五、教學過程

  (一)、游戲感知規律。

  1、師:上課之前,先貼上老師為同學們準備的獎品智慧花吧。老師要把它獎給善于思考、積極發言、認真傾聽和學習快樂的同學,你們有信心得到嗎?(有)哇,盒子里有好多呀!

  老師貼兩朵花。什么顏色的'?(紅色、黃色。)

  你猜老師接著會貼什么顏色的智慧花?(生猜師貼)你猜對了嗎?

  2、再猜、再貼;再猜、再貼。預設學生一定會越猜越準。追問學生原因。

  3、師邊與孩子一起說邊在黑板上板書分組的虛線。紅、黃,又是紅、黃,還是紅黃。

  師揭示課題:像紅黃這樣的排列就是有規律的排列。板書:規律。(跟老師學讀一遍)生活中像這樣的事物有很多,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找規律。齊讀:找規律。

  (二)探究發現規律

  第一次探究:找一找

  (出示課件主題圖)

  1、師:一群小學生正在聯歡呢。請你們仔細觀察,畫面上都有什么?

  2、師:哪些地方排列是有規律的?又是按什么樣的規律排列的?同桌兩個小朋友為一組互相說一說,看誰發現得多。

  3、匯報交流:誰愿意第一個來試試?

  (生說到哪種事物便點擊課件使之放大)

  (1)我發現小花的排列是有規律的:一朵綠花,一朵紅花;一朵綠花,一朵紅花……

  (2)我發現彩旗的排列是有規律的:一面紅旗,一面黃旗;一面紅旗,一面黃旗……

  (3)我發現燈籠的排列是有規律的:一個紫燈籠,一個紅燈籠,再一個紫燈籠一個紅燈籠……;

  (4)我發現小朋友的排列是有規律的:一個男同學、一個女同學……

  師在學生匯報每條有規律的排列事物時,可有意識地提示孩子可讓自己的表達簡單些。在孩子們清楚地知道了規律的排列情況后,都追問孩子們接著往后排下一個應該是什么?

  4、師:我們找出了彩旗、小花、燈籠、小朋友隊伍它們排列的規律。像燈籠的一紫一紅、小花的一綠一紅、彩旗的一紅一黃、小朋友的一男一女以及我們黑板上的一黃一藍,我們都把它們叫做一組。(板書:一組。齊讀)

  當我們找圖形排列的規律時,只要找到一組是什么,再看一看后面是不是按照一組一組重復地排列,(板書:重復。齊讀)如果是,我們就說它是有規律的排列。

  第二次探究:擺一擺

  擺學具

  師:小朋友找規律找的很不錯,老師擺一個規律看誰能接著擺(擺例2第一個規律)。啊!你們真厲害,我再來一個(擺例2第二個規律)。

  師:來,告訴小朋友,你是按照什么規律擺的?

  師問:你們也是按照這個規律擺的嗎?還有其它的發現嗎?

  引導學生說出規律,同時發現圖形既可以從形狀上找排列規律,還可以從顏色上找排列規律。

  第三次探究:涂一涂

  師:孩子們,還能用我們靈巧的小手涂出漂亮的顏色嗎?小朋友們翻書89頁看例3,獨立完成涂色,教師注意訂正。把學生涂的作品進行展示。并追問這樣涂的原因,并表揚涂得漂亮的同學!

  師:有些同學涂得真漂亮,看誰涂得又對又漂亮。(完成89頁的“做一做”)

  第四次探究:練一練

  師:同學們,生活中有許多有規律的東西,我們一起來看誰找能找出生活的規律嗎?(出示練習一)

  師:你們還想不想再來一個呢!好的,來一個難點看誰能戰勝。(出示例3)

  (三)生活中的規律

  師:同學們真厲害!我們一起去找一找生活中的規律吧!(出示練習)

  師:其實,像這樣有規律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有規律的事物會給人一種美的感覺。除了老師說的這些,你還知道我們生活中的規律嗎? 今天晚上“找一找”看看我們身邊的還有哪些?下節課匯報自己找到的規律。看誰能找到生活的規律,成為小小發現家。

  (四)活動總結。

  師:是呀,其實,像這樣有規律的東西在我們身邊還有很多,有規律的事物會給人一種美的感覺。我們生活中的規律無處不在,我們的生活才會如此豐富多彩。希望大家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多觀察周圍的事物,小朋友回家再去找找我們生活中各種各樣的規律,只要小朋友多觀察,多動腦筋,也一定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規律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9

  第一課時:

  買鉛筆

  學習內容:

  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一年級下冊2—3頁。

  學習目標:

  1、在買鉛筆的情境中探索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理解算理。

  2、能正確計算十幾減9的減法,并能簡單運用。

  3、培養善于思考,傾聽的學習習慣,能理解他人的不同算法。

  學習重點:

  學會正確的.計算十幾減9的退位減法。

  學習難點:

  對退位減法的理解,感知計算方法的多樣性。

  學習過程:

  一、復習引入:

  1、背“湊十”兒歌。

  2、口算練習(看誰算得又對又快)。

  3+8=6+4=9+6=10—8=15—5=+

  8+7=4+9=16—5=8+8=5+9=

  3、填一填

  9+()=13()+9=15

  二、創設情境,學習新知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你們買過文具嗎?小兔妹妹和你們一樣也買過文具,看看它是怎樣買文具的,好嗎?(課件出示課本主情景圖)

  師:在袋鼠媽媽開的文具店里,小兔妹妹正在買鉛筆(板書課題:買鉛筆)。

  師:誰能說說小兔妹妹說了什么?袋鼠阿姨一共有幾枝鉛筆?賣給小兔妹妹幾枝鉛筆?你能根據這些數學信息,提出一個數學問題嗎?誰來試試看?(可多抽兩個孩子)(師板書:有15枝鉛筆,我買9枝鉛筆,還剩幾枝鉛筆?)

  2、獨立思考,探索算法。

  師:解決“還剩多少枝?”這個問題,你能列出算式嗎?

  3、根據學生回答,

  師:

  板書:15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

  “做數學”是新一輪數學課程改革中的一個重要觀念,主張讓學生動手去“做”數學,而不是用眼睛“看”數學,強調學生學習數學是一個現實的體驗。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是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去發現,因為這樣的發現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內在的規性質和聯系。”作為一個最先使用新教材的一線教師,非常接受這個新理念,但是,如何引導學生“做數學”,而且是讓一年級的小學生做數學,使他們的課堂生動、有趣起來呢?我在學校開展的新教材研討課中,就《桌子有多長》一課,進行了大膽的實踐,從中獲得了點滴啟發。

  教學實錄:

  一、創設問題情境

  師:今天,學校要給我們一年級的同學買新桌子,你們高興嗎?不過想問問同學們,咱們現在使用的桌子有多長?

  二、自主探究、體驗思考

  1、估計和測量

  師:同學們,你們想用什么辦法或工具來量一量呢?想好后,請你動手量一量。(學生很快相出辦法量)

  師:誰來說一說,你是用什么量的,桌子有多長?

  生1:我是用拃量的,桌子有7拃長。

  生2:我是用文具盒量的,桌子有6 個半長。

  生4;我是用格尺量的。桌子有7個長。(根據學生的匯報,師板書數據)

  師:你們看這些數據,發現了什么?

  生:大家測的結果都不一樣。

  師;為什么你們測量的數據不同呢?可以和同桌商量商量。

  生:因為有的同學用文具盒量、有的用格尺量、有的用書量,用的東西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也不同。

  生:因為我們每個人用的工具不同,也就是他們的長短不同 ,所以測的結果就不同。

  師;怎樣才能使你們的測量結果相同呢?

  生:用同一個東西量。

  師:你真聰明!那你們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們一般用什么工具測量物體的長度呢?

  生:(異口同聲)地說,用尺子。

  2、認識尺子、感知1厘米

  師:(出示尺子):尺子上有統一的測量單位,它是人們通用的.測量長度的工具。說一說,你都見過哪些尺子?

  師:觀察尺子,看看尺子都有些什么?(同桌之間說一說)

  生匯報:尺子上有0、1、2、3、等數字。

  尺子上有小格,每個小格都一樣。(學生匯報時,并幕上顯示相應的部分)

  師說明:尺子上這些長短不一的線是刻度,第一條線下面是0,表示0刻度,和1對著的稍長的線表示1刻度;從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厘米可以用字母cm表示,1cm就是1厘米。

  師:請在尺子上找到1厘米,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在我們身邊那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呢?找一找,量一量。

  生:大拇指的寬。

  生:圖釘的長。

  師: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手指縫之間就是1厘米。

  生;練習本的厚度大約是1厘米。

  師:那么,0刻度到3是幾厘米?1——2又是幾厘米呢?請再觀察尺子,說一說。

  生:0——3是3厘米。

  師:你們桌子上有一張黃色的紙條,猜一猜它是幾厘米?

  生:13厘米、20厘米、5厘米……

  3、 正確測量

  師;我們認識了尺子,怎樣用尺子測量呢?拿出自己的尺子動手測量紙條。誰愿意把自己的測量方法告訴大家。

  生;我把尺子的一端對準紙條的 一端,看是15,紙條長就是15厘米。

  生:不對,得把尺子的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到幾,我量的紙條長16厘米。

  師:到底誰對呢?看看笑笑是怎樣量的。(出示投影,配話外音:我們測量物體時,先把一端對準0刻度,再看物體的另一端對著幾,就是幾厘米了。)

  師:那些同學的方法和笑笑一樣?(生舉手)現在,再用正確的方法量一量紙條的長度好嗎?

  師:同學們,你們學會了測量物體的方法,現在我要考考你們。桌子上有一張綠色的紙條,誰能準確的剪下10厘米長的紙條,看誰又對又快。

  師:請把剪好的紙條舉起來,說說你是怎樣剪的?(請學生到前面示范)

  三、解釋應用

  1、先猜一猜,在量一量(文具盒、小刀、紙條)(學生活動后匯報)

  2、螞蟻搬豆。創設情境,小組合作已競賽形式出現,激發興趣。

  3、聰明屋;(看圖上的線段)師:這一條線段的長是不是8厘米?為什么?

  四、這節課你有什么收獲?

  學年組評價:

  改變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人,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整節課的學習,教師始終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指導者和合作者,而學生始終都是一個發現者、探索者,充分發揮他們的學習主體作用。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注重指導學生操作,在動手操作中,通過學生自己的努力,主動獲取知識,體現了“做數學”的教育理念。建立1厘米的實際長度的表象,讓學生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有多長,然后用食指和拇指輕輕夾住圖釘,再輕輕的抽出圖釘。仔細觀察拇指食指之間的縫隙大約是1 厘米,再舉起來自己看一看,同學互相糾正,這樣指導學生的操作,有條理,動作到位,學生在操作中感知、領悟,順利建立起1厘米的長度觀念,形成了技能,體現學生學習的主體作用。

  2、放手讓學生探索,促進學生主動發展。

  凡學生能自己探索出來的決不包辦代替,凡心學生能獨立發現的決不暗示。上課伊始,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獲得桌子有多長的結論,這過程老師絕沒有半點代替。在建立了1厘米的長度觀念后接著進入認識幾厘米這一環節,老師放手讓學生嘗試在尺子上長出2厘米、3厘米長度,并說出道理,,這一環節的學習,老師考慮到學生能獨立解決,因此教學時并沒有作出任何暗示,而是讓學生獨立去找,

  3、學生始終處于“跳一跳”摘果子的學習狀態。教師充分相信學生,在學生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由學生自己跳起來“摘果子”,讓學生自己試著量紙條的長度,結果學生通過努力量出了紙條是15cm,然后用電腦演示笑笑的方法起訂正的作用,調動學生的興趣和自主力量,促使全體學生自主學習。

  總之,整個教學過程,田老師敢于“放”,把時間和空間交給學生,讓他們通過觀察、猜測、操作、獨立思考、討論、交流去獲得數學知識,使學生得到主動發展。從這節課的教學給我們一個很大的啟發:只要教師放開你呵護的雙手,就會發現,孩子也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創造者。

  自我反思:

  讓學生學身邊的數學、培養學生做數學的意識。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源于生活。因此,教師應努力努力尋找做數學的內容,將數學與學生的生活、學習聯系起來,讓學生學習活生生的數學知識。新課開始,從學生熟悉的買新桌子入手,探討桌子的長度是多少呢?你能想出辦法量一量嗎?引導學生參與實際的測量活動。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探索測量方法,接著提出兩個問題: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同?使學生感受到統一測量單位的必要性,進而引導學生觀察幾乎每天都用的尺子,從尺子上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再用厘米量物體的長度。這整個教學過程,所創設的情境,選擇的教具、學具等等都取材于學生的現實生活中,使學生感到親切、有趣,便于操作,使教學活動更富有生氣和活力,更能使學生體驗數學來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應用于生活,從而培養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數學的意識。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指出,只要數學的學習過程稍能反映出數學的發明過程的話,就應該讓合情的猜測占有適當的位置。可見,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大膽猜測、猜想、假設、提出一些預感性的想法,實現對事物的瞬間頓悟,有利于促進學生創造性思維的發展。這節課,“猜測”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在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的時候,先讓學生猜測黃紙條的長度,再讓學生用尺子量一量,來驗證自己的猜測;在鞏固練習環節,進行猜測活動,然后再通過尺子測量去驗證各自的猜測。這樣的設計,使猜測與實際測量相互配合,有效地幫助學生發展長度的空間觀念,增強他們測量的靈活性。學生就在這樣的猜測過程中,不斷產生創造的靈感,閃現創新的火花。

  總之,“做數學”是以學生操作實驗、自主探索、大膽猜測、合作交流、積極思考的方式進行的數學學習活動。它需要老師引導、支持和幫助,更需要教師提高教育理念,為學生提供機會、材料、時間和空間。我們還要對自己說“要成為點火者”因為“學生的頭腦不是需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點燃的火把”。我們可可能需要不斷的實踐和思考,在以后的教學中,要讓每個學生得到發展,要點燃每一支火把,并使其越燒越旺,這是我們教師的責任。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1

  教材分析:

  20以內的退位減法是第二冊第一單元的內容,也是學生學習本冊的重難點之一。它與20以內的進位加法同等重要,都是最基礎的知識。因此,學生學習這部分內容時,必須在理解算理的基礎上學會計算方法,并通過合理的練習達到一定的熟練程度,切實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學會計算并運用于生活中解決問題,對理解運算的意義,體會數學的.作用,和逐步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單元教學目標:

  1、能夠正確地、比較迅速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減法。

  2、應用十幾減幾的退位減法解決簡單實際問題。

  3、通過數學學習,初步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感受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4、通過操作,讓學生經歷多樣化的計算過程,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教學重點:

  熟練掌握自己喜歡的口算方法并能夠熟練地計算20以內的退位加法的口算。

  教學難點:

  1、理解十幾減9和十幾減幾的算理并掌握其計算方法;

  2、能解答求另一個加數以及相差數的應用題。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2

  教學目標

  1、初步感知分類的意義,學會分類的方法。

  2、學生通過分一分,看一看,提高造作能力,觀察能力,判斷能力,語言表達能力。

  3、初步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

  4、體會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點

  學會簡單分類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 探究新知

  1、感知分類

  出示例1

  你們都看到了什么?可以怎樣分類呢?

  揭示課題, 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板書課題:分類)

  2、鞏固發展 體驗分類

  按形狀來分一分,怎樣記錄分的結果呢?

  討論匯報。

  板演分法。

  還可以怎么分?

  二、鞏固提升 發散創新

  1、課件出示練習七1、2、3題,學生集體完成。

  2、開放練習 拓寬思路(分正方體) 師:同學們拿出你們的'另外一袋學具,請給這些物品分類。學生小組活動(4分鐘) 匯報交流

  三、課堂小結 今天同學們都學到了哪些知識?這些知識對你有什么幫助?

  四、板書設計:

  分類

  生活中把一樣的東西放在一起就叫分類。

  按形狀來分一分

  按顏色來分一分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3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復習“百以內的加減法”。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鞏固對100以內數的加減計算方法的理解和掌握,并能形成一定的計算速度。

  2、以解決問題為依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

  3、在經歷探究問題的過程中“溫故而知新”,對知識有新的認識、提高。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提煉信息:

  1、談話引入:老師想問小朋友一個問題,平常你們喜歡到哪兒去玩?能不能把高興的事說出來聽一聽?

  2.出示課本插圖,提出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并回答:

  (1)這是一幅“兒童樂園”圖,從圖中你能發現什么?(或小朋友們在干什么?)

  引導學生發現圖中的主要景物——飛天輪、龍船、蹦蹦床、電瓶車。(或引導學生發現圖中的幾個主要活動——有的小朋友在坐飛天輪,有的小朋友在坐龍船,有的小朋友在跳蹦蹦床,有的小朋友在開電瓶車。)

  (2)A:從圖中你能發現哪些數字信息?

  引導學生發現開展幾個主要活動的人數——坐飛天輪的有23人,在坐龍船的有16人,跳蹦蹦床的有15人,在開電瓶車的有6人。

  坐飛天輪的有23人是情景中以文字敘述方式告知的,開電瓶車的只有6人,以上兩條信息學生很容易發現,也不會產生意見分歧。但由于坐龍船的16人擁擠在一起,跳蹦蹦床的15人在排列上沒有規律,因而學生對這兩條信息的發現可能會有意見分歧,此時,教師就要指導學生閱讀,使學生感悟正確的閱讀方法,以便形成正確認識——從左到右依次數出坐龍船的16人;把跳蹦蹦床的同學分成幾個小的區域,分別去數,然后相加,或依次數出每個區域中的人數。同時,還可以讓學生進行反思: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什么(或開始為什么沒有數正確)——要有正確的數數方法,要仔細數,不重復也不遺漏。

  B:你還能發現哪些數字信息?

  引導學生發現:現在是下午4時;有的小朋友在買飲料,能知道各種飲料的價格;有的小朋友在買票入場,因為身高超過了1米。

  二、師生合作,探究學習:

  (一)統計信息,提出問題:

  1、看來,圖中的信息還真不少,怎樣才能記住這些信息?(或怎樣才能記住每個項目中有多少人?)

  引導學生想到“統計信息”。然后師生共同完成下表。

  項目坐飛天輪的坐龍船的跳蹦蹦床的開電瓶車的

  人數2316156

  2、根據表中的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利用表中的數據信息,可以提出6個加法計算的問題、6個減法計算的問題以及若干個連加、連減、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在讓學生口述問題時,不必面面俱到,但要引導學生注意問題的全面性,如:學生如果僅僅提出的是兩個數相加、相減的問題,教師應進一步引導:能不能提出連加計算的問題?能不能提出連減計算的問題?能不能提出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最后教師總結:利用這些數據,不但可以提出加法、減法計算的問題,還可以提出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計算的問題。

  (二)小組合作,解決問題: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這些問題。請小朋友仔細想想,要解決這些問題,應該怎樣列式呢?請你把這些算式寫出來,然后計算出得數。自己先列式解答,然后在小組內交流一下,一會兒我們以小組為單位匯報。

  (三)匯報交流,梳理分類:

  1、哪個小組愿意說一說你們解決的是哪些問題?應該怎樣列式?得數是多少?

  (1)學生在匯報時,既可以先匯報列出的算式及得數,然后再說明這個算式解決的是什么問題;也可以先敘述解決的是什么問題,再匯報如何列式解答這個問題。

  (2)如果學生匯報的僅僅是加法、減法、連加、連減算式,老師要適時地引導學生提出并解答能夠進行加減混合計算及帶小括號計算的問題,并及時板書算式。

  2、伴隨著每個小組匯報交流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要把算式分類板書,以便為最后的總結概括作好準備。板書時可以把算式分為加法算式、減法算式、連加算式、連減算式、加減混合算式、有小括號的算式相對獨立的六部分,如下所示:

  23+16 23-16 23+16+15 23-16-4 23+16-15 23-(16+4)

  16+15 23-4 16+15+4 23-15-4 23+15-16 23-(15+4)

  16+4 15-4 23+16+4 23+16-4

  (四)總結概括,理性升華:

  1、仔細觀察這些算式,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對算式進行橫向、縱向的對比觀察與分析,找到每一類算式的共同特征,抽象出每一類算式的名稱——加法(算式)、減法(算式)、連加(算式)、連減〔算式)、加減混合(算式)、有小括號的(算式)。

  2、在計算時應該注意什么?

  引導說出計算百以內加減法時要注意的問題——

  用豎式計算,相同數位要對齊;

  從個位加起,個位滿十向十位進一;

  個位不夠減,從十位退1,在個位上加10,再減;

  算式有小括號的,先算括號里面的。

  當學生總結遇到困難時,教師可利用板書中的例子作為切入點,引導學生進行知識梳理。

  (五)鞏固練習,拓展創新:

  1、數的組成:利用計數器,完成如下類似的題目——請小朋友準備好計數器,聽老師說要求,大家在計數器上撥數。

  十位上的數字是4,個位上的數字是6,這個數是多少?這個數是由幾個十和幾個一組成的?

  … …

  2、數的大小比較:

  以上述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兩位數為材料,進行數的大小比較練習:

  33○49 98○62 54○45 87○90 43○46-2 77○50+27

  3、數的計算:

  (1)以上述學習過程中出現的這些兩位數為材料,進行加減法計算練習。

  第一組:35+24 42+36 56+43 57-45 98-56 84-53

  第二組:38+25 46+59 36+57 54-37 42-19 51-27

  (2)仔細觀察這兩組數,你能發現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第一組計算時不需要進位與退位,第二組計算時需要進位與退位。

  在計算時我們要注意什么——不僅讓學生發現計算進位加法、退位減法時不要忘記“進一”和“退一”,更重要的是要使學生體會豎式計算的作用為“當計算遇到困難時,可以用豎式來幫助解決問題”。

  三、總結與反思: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引導學生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表述。知識——學會了什么,應該注意什么。方法——引導學生從以“自主探究”為基礎的合作、交流、對比、觀察、反思“做數學”的角度進行總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復習“認識鐘表”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鞏固對整時、半時、大約幾時認讀鐘表時間的認識,促進知識的系統化,從整體上把握知識結構。

  2、以動手實踐的自主探究活動為基礎,在探究時刻之間變化的

  過程中幫助學生建立豐富的認讀時間的表象,實現數的認識、圖形與

  空間兩個領域的互相融合。

  3、經歷認讀鐘表時刻探究問題的過程,體會時刻(時間)與人

  們生活的密切聯系。

  教學準備:

  每個同學準備一個玩具鐘表(或模型),教師準備演示用鐘表。

  教學過程:

  一、呈現問題:

  (1)玩電瓶車的同學是 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2)坐飛天輪的同學是4時開始的,結束時是 。

  (3)坐龍船的同學是 開始的,結束時是 。

  (4)跳蹦蹦床的同學是3時開始的,結束時是4時。

  (5)買票的小朋友4時進“兒童樂園”, 離開“兒童樂園”。

  (6)“兒童樂園”每天下午向社會開放的時間為2時——6時。

  二、自主探究:

  1、以6個問題為框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探究。以問題(1)為例:

  (1)能不能把小朋友開始玩的時間和結束的時間在鐘表上撥出來?

  (2)讓學生利用鐘表(或模型)進行操作。

  (3)指名幾名同學演示。

  (4)教師引領探究——利用教具(鐘表),師生共同完成從到一直到的撥針操作活動。

  2、畫出整時:

  A:能不能把問題中的4時、3時、2時、6時畫出來?請同學們利用鐘面圖,畫上表針。(每個同學發一張鐘面圖)

  B:能不能把你是怎么畫的展示給大家看一看?指名幾位同學上臺展示。

  C:讓畫錯的同學進行改正。

  三、梳理概括:

  1、通過上面的學習,你能發現什么?

  引導學生能發現:跳蹦蹦床的同學是最早開始玩的,坐飛天輪的同學結束的最晚,跳蹦蹦床的同學玩的時間最長……

  2、在認讀鐘表時應該注意什么?

  引導學生把認讀鐘表要注意的事項說出來:辯認時針與分針,看清時針與分針的位置……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4

  教學內容: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一年級下冊)》第27頁。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目標:使學生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使學生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2. 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觀察、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體會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的一些特征;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3.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通過大量拼擺圖形,發現圖形可由簡單到復雜的變化及聯系,感受圖形美;(2)通過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用數學進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創新的意識。

  教學重點:

  體會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長方形、正方形的邊的特征。

  教學難點:

  初步感知所學圖形之間的關系。

  教具準備:

  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圖形卡片、實物風車,學生準備:圖形卡片、做風車的材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談話引入

  教師出示一個風車,并以談話引入:同學們看,這是什么?

  生:風車。

  師:你們喜歡風車嗎?誰動手做過這樣的風車?給大家介紹一下做這樣的風車要用哪些東西?

  生:圖釘、小棒、紙……

  生2:我來補充,要用正方形的紙。

  二、感受新知,觀察比較

  1. 師:你們說得很對,做風車的風葉要用一張正方形的紙,正方形上個學期跟我們見面了,是個老朋友了,請你回憶一下,上個學期除了正方形你還認識哪些平面圖形?

  生:長方形、三角形、圓形……

  師:在這些圖形中,哪些圖形和正方形最相似?

  生:長方形。

  師:為什么?

  生:因為它們都有四條邊,而且很直。

  生:因為它們都有四個角。

  [以親切的談話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識,很自然地引出了長方形,找出了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聯系,方便了下面長方形、正方形邊的特征的教學。]

  2. 師:對,它們都有四個角、四條邊。先來看長方形,它的四條邊有什么特點?

  生:兩條長邊,兩條短邊。

  師:好,那我們先來看看兩條長邊,你發現了什么?

  生:上面的`邊和下面的邊一樣長?

  師:也就是兩條長邊一樣長,你怎么知道的?我們一起來看看(師動手折)。你說的很正確,兩條長邊一樣長。你們能說說兩條短邊會出現什么現象嗎?

  生:自己動手折一折。

  師:除了用折紙的方法,還可以有什么方法知道兩條長邊、兩條短邊一樣長?(用直尺或繩進行測量……)

  3.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長方形的折痕。

  師:看,這是我們剛才折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長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長方形。換句話說,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長方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

  [先讓學生觀察圖形的邊,得到一個猜想,并鼓勵學生自己動手證明他們的猜想,體現了觀察→猜想→證明的認知過程。對于學生可能用的多種方法,教師都給予鼓勵,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4. 引導學生觀察正方形的邊,有什么發現。

  生: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

  師:你們同意嗎?那就用你桌上的白正方形紙折折看吧,可以和旁邊的同學商量商量。同樣我們能不能用其他的方法知道正方形的四條邊都一樣長?

  [學生動手證明,可用不同的方法,教師巡視給予指導。]

  5. 引導學生繼續觀察正方形的折痕。

  師:看,這是我們剛才折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正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換句話說,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正方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這還有一種剛才折紙時留下的痕跡,老師用筆把它描出來。(師動手用紅粉筆描)快看,一個大正方形分成了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換句話說,如果有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小三角形就可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

  三、動手實踐,拼組圖形

  師:說了半天了,你們想不想動手拼一拼。快看看你們手里有什么圖形?(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

  1. 師:左面4列的同學拿出2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長方形;右面4列的同學拿出四個形狀相同、大小相等的正方形。要求求你們用手中的圖形拼組出一個大的平面圖形,看誰拼的方法多,還能最先拼好。開始。

  生

  短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

  長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

  邊與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長方形。

  邊與邊相接拼組成一個大正方形。

  角與角相接組成的圖案。

  2.選一些形狀一樣的三角形拼一拼,看能拼出哪些平面圖形?

  [利用圖形卡片的拼組,體會圖形間的聯系及邊的特征。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學生的不同拼法,教師應給以鼓勵,尊重學生的選擇,體現了新課程標準所提倡的新理念。]

  四、游戲活動

  師:剛才同學們用各種圖形進行的拼組就是我們這節課學習的內容——圖形的拼組,同學們表現都非常好。(板書課題)

  1. 拼圖案。

  師:現在老師想請你們利用今天所學的知識幫一個忙。老師家買了許多地板磚,一般四塊地板磚就能拼成一個圖案,現在老師這兒就有四塊地板磚的樣本,請你們發揮想象為老師家設計地板圖案,你們愿意嗎?

  [以幫助老師設計地板磚為引子,激發學生的興趣,并以地板磚的樣本拼組,感受圖形的對稱之美。]

  2. 拼熊貓。(第30頁的第6題)

  老師非常感謝你們,要送給你們每人一件小禮物。(出示熊貓圖),你們喜歡嗎?不過這件禮物需要你們進行拼組才能得到。(指導學生進行拼組)

  五、動手操作,體會圖形間的關系

  師:小朋友們真了不起,通過你的觀察、動手驗證了兩種圖形邊的特點,還幫老師設計了地板圖案。你們想不想親手做一個漂亮的小風車?這里有做風車的過程(出示分解圖),你能說說怎樣做嗎?(在正方形紙上剪出四個三角形,就做成了風車。)

  怎樣在正方形的紙上剪出四個三角形?

  可是老師想出個難題來考考你,老師手里有張長方形的紙,你能用它做一個風車嗎?(把長方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經紙再做。)

  怎樣將長方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紙?

  出示圓形,問:這是什么形狀?用圓形紙做風車,先做什么?(把圓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紙再做。)

  怎樣將圓形的紙剪成正方形的紙?

  那你能不能利用手中各種圖形的紙做一個風車呢?注意:在做風車的過程中你會發現哪些圖形?

  (全班同學動手做風車,教師給有困難的學生進行指導。)

  誰說一說你在做風車的過程中發現了哪些圖形?

  生:我先把一張長方形(或圓形)的紙剪成正方形,在正方形紙上剪出四個三角形,就做成了風車。當這個風車轉起來時就是一個圓。

  [讓學生在做風車的過程中體會多種圖形間的轉換和聯系。]

  六、總結

  師:誰來說說這節課你都學會了什么?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5

  進位加法

  教學目標

  1. 經歷探究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計算方法的全過程,理解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算理,掌握兩位數加一位數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2. 培養同學們知識遷移的能力和初步的邏輯思維能力。

  3.體會所學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從中獲得價值體驗。

  教學重點

  理解并掌握筆算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的計算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教學單元主題圖

  多媒體課件出示第84頁單元主題圖。

  教師:小朋友們知道這是哪兒嗎?從這幅情景圖中你都知道些什么?

  主要引導學生回答出圖中的文字信息。

  教師: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數學問題呢?

  引導學生提出相關的數學問題,并讓學生列出算式。

  教師隨學生回答板書出這些算式:27+8 45+45 32-17+12等。

  教師:這些算式你會計算嗎?這就是我們這節課要研究的內容--兩位數加一位數的進位加法。

  (板書課題)

  二、教學新課

  1.復習舊知引入

  多媒體課件出示:改編的例1情景圖:把其中的有8輛客車改為有2輛客車。

  教師:從圖中你能知道些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學生:從圖中可以知道這個停車場貨車有27輛,客車有2輛。

  教師:一共有多少輛車呢?解決這個問題該怎么列式?

  學生:27+2。

  教師:為什么這么列式?

  學生:求一共有多少輛車就是要把客車的輛數和貨車的輛數合起來。

  教師:27+2又該怎么算呢?

  學生:把相同數位上的數相加,個位上的7和個位上的2加起來等于9,9再加上20就是29,所以27+2=29。

  2.教學例1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1情景圖。

  教師:看來小朋友對以前學習的知識掌握得不錯!下面我們再看看這個停車場,你發現有變化沒有?哪些變了,哪些沒有變?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后回答出:這幅情景圖中的問題和小男孩說的話都沒有變,只是小女孩說的話由原來有2輛客車變成了8輛客車。

  教師:現在要求一共有多少輛車,又該怎樣列式呢?

  學生:27+8。

  教師:27+8和27+2在計算方法上一樣的嗎?

  引導學生猜想:它們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的加法,我想它們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

  教師追問:同學們這個猜想是有道理的,由于它們都是兩位數加一位數,所以它們的計算方法是一樣的,都要把相同數位上的數對齊相加,都要從個位加起。但是同學們在用這個方法計算27+8時會遇到新的問題,究竟會遇到什么問題呢?你們試著算一算就知道了。

  學生試著計算后,引導學生回答出在計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發現在算27+8時,個位上的7+8得15,這個結果比10大,不知結果該怎么處理?此處如果學生知道結果該怎么處理可請學生來講,他是怎么想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如果學生不知道結果該怎么處理教師則作如下引導:

  教師:是呀,這個比10還大的結果該怎么處理呢?我們可不可以用學具小棒來幫助我們呢?現在請你用小棒擺出27+8,然后算一算它們合起來是多少?

  學生擺小棒,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誰來匯報一下2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合起來是多少根小棒?

  學生:合起來有35根小棒。

  教師追問:能說說你是怎么算的嗎?如果你能邊演示邊說那就更好了。

  學生:先拿出2捆零7根小棒,再拿出8根小棒合在一起,零的7根小棒加上8根小棒等于15根小棒,滿十了,我又可以把它捆成1捆。新捆好的一捆和原來的兩捆合起來就是3捆,也就是30。然后再加上剩下的5根就是35。所以27+8=35。

  教師多抽兩個學生說一說這個過程。

  教師:小朋友們真能干!你們通過擺小棒解決了我們這節課上遇到的新問題。

  教師:剛才我們用小棒操作的方式解決了進位的問題,在計算過程中,我們又該怎樣來解決這個問題呢?我們可以配合操作過程想一想,先可以把這兩個加數寫在豎式上。然后從哪一位加起呢?

  引導學生發現:從個位加起,7+8=15。

  教師:剛才在擺小棒的時候你是怎樣解決7+8=15這個問題的呢?

  引導學生回答:是把其中的10根小棒捆成新的1捆。也就是把10個一變成了1個十。

  教師:也就是說7+8=15時,要向十位上進1,在個位上寫5。在豎式上怎樣表示這個變化呢?我們在十位上寫上一個小1,表示剛才7+8=15中的1個十,再把剩下的5寫在個位上。

  (教師邊講解邊板書)

  教師:在這里老師想請小朋友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兒為什么不把1個十直接寫在結果的`十位上呢?

  引導學生說出:因為十位上的數還沒有加,現在進上去的1就把十位占了,一會兒十位上加起來的數就不知寫在哪兒了。因此這個進到十位上的1只能記在心里,為了不至于忘記,在十位上寫一個小1作記號。

  教師:接下來我們該怎么辦?

  引導學生說出:接下來要把十位上的2和進上來的1相加,2+1=3,在十位上寫3。

  教師:通過剛才的探討,你發現這節課學習的加法和我們以前學過的加法有什么不同嗎?

  學生:以前我們學過的加法個位相加沒有滿十,今天我們學習的加法個位上的數相加時滿十要向十位進1。

  教師小結:這樣看來,我們還應該在我們掌握的計算方法上面補充一句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這樣加法的計算方法才全面。

  教師板書:個位相加滿十向十位進1。

  三、自主練習,深化理解

  教師:27+8小朋友們已經會算了,請看大屏幕上這道算式,你會算嗎?

  多媒體課件顯示:8+27=。

  教師:這道算式和27+8相比較,它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引導學生說出:相加的兩個數完全相同,只是交換了兩個加數的位置,計算方法應該也是完全相同的。

  學生自主練習計算后匯報結果。

  多媒體課件出示例2:9+75=。

  學生獨立完成后小組交流計算過程再全班匯報,匯報時重點要求學生說一說進位的過程。

  四、鞏固練習

  課堂活動1,2,3題。

  五、全課小結

  教師:通過今天這節課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我們在筆算進位加法時要注意什么?

  學生回答。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相關文章:

一年級下冊的數學教案02-23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10-04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8-04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熱】03-06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薦】03-06

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精】03-06

【熱】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6

【推薦】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3-06

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教案02-22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三区不乱码 | 亚洲不卡在线精品视频 | 在线日韩亚洲电影aⅴ | 日本又黄又湿又高潮不卡网站 | 亚洲中文字幕乱码 | 亚洲欧美日韩卡通动漫一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