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教案

時間:2023-05-02 05:06:48 美術教案 我要投稿
  • 相關推薦

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教案

杭師院附高 羅雪峰

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教學目的

  通過本課教學,使學生對中國古代工藝美術中具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成就的玉器、青銅器 和漆器,有所了解,有所認識,達到開闊眼界,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培養欣賞古代工藝美術的能力,提高藝術欣賞水平,樹立正確的審美觀點。本課重點是介紹青銅藝術的種類、用途和商周青銅器的藝術特點。

  (二)內容結構

  本課教學內容分成玉器、青銅器和漆器三部分。各部分分別敘述有關欣賞玉器、青銅器和漆器的基本知識。全課共分以下18個自然段落: 第一段是本課的引言。說明為什么選擇玉器、青銅器和漆器,作為中國古代工藝美術欣賞的主要內容。 第二段說明玉、石的關系。 第三段說明玉器在中國古代的主要用途,以及商周至漢代玉器工藝的演變和發展。 第四段說明玉器的設計創作的主要特點。 第五段分析周代玉器《玉佩垂飾》的藝術特色,進一步說明工藝美術設計所遵循的法則。可惜本課圖版中未能刊出這一作品的圖片。 第六段說明青銅的特點以及青銅工藝產生的時間和它的鼎盛時期。 第七段說明青銅器的范圍以及如何欣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 第八段說明商代青銅器的主要特征,并以著名的商代青銅器《司母戊方鼎》、《四羊尊》、《虎食人卣》為例。由于圖版限制,前兩件作品未能刊出圖片。 第九段說明西周青銅器的主要特征,⒁暈髦茉縉詰摹隊鄱Α肺???第十段說明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征,并以春秋時期的《蓮鶴方壺》和戰國時期的《十五連盞樹形銅燈》為例。 第十一段說明秦漢時期青銅器的主要特征。 第十二段分析著名漢代青銅器《長信宮燈》的藝術特色。 第十三段分析著名漢代青銅器《虎牛形祭案》的藝術特色。 第十四段說明中國古代漆器的特點和它產生的年代,以及它的發展演變。 第十五段分析戰國時期漆器《彩繪透雕小座屏》的藝術特色。 第十六段分析漢代漆器《漆耳杯套盒》的藝術特色。 第十七段分析明代漆器《牡丹紋剔紅蓋碗》的藝術特色。 第十八段分析清代漆器《三鳳牡丹紋朱漆描金碗》的藝術特色。

  (三)教學的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教學重點有兩個方面:從工藝美術的種類來講,教學重點應放在青銅器方面。因為它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國古代工藝美術繼彩陶之后又一個最燦爛的篇章。從掌握知識和掌握欣賞方法來講,重點應放在掌握欣賞方法上。本課的教學難點主要是一些專業名詞和有關的歷史文化知識。 二、教學過程:

  組織教學:

  導入新課:簡單介紹工藝美術類別。(圖片展示)

  教學內容:

  1、 玉器工藝: ·現有資料證明,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發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遺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歷經商、周直至明、清,持續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時代風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中國古人對玉的解釋除了物質的特性——質地溫潤縝密,光澤柔和外,還賦予它以“德”的含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稱:“玉,石之美有五德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的特征和內涵的典型概括。 ·請A同學談談玉器的用途。 ·玉器圖片欣賞。

  2、 漆器工藝: ·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但這里所說的漆,是指一種天然漆,一般稱為生漆,俗稱大漆,系漆樹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觸空氣氧化,成栗殼色,干固后成褐黑色。 ·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 ·我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對日本等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古代漆器工藝的種類有哪些呢?請同學回答。C同學小節。 ·漆器作品欣賞。

  3、 青銅藝術: ·為什么古人采用青銅鑄造器具? 青銅器有哪些種類?(思考) ·請B同學小節。 ·夏鑄九鼎簡介。 ·商周是青銅器鑄造的鼎盛期。 《司母戊方鼎》(商)(通耳高133厘米,器口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875公斤,1939年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這是商代著名的青銅器,也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青銅器中的鼎是古代一種炊器,煮或盛魚肉用。它的形狀大多數是圓形、三足、兩耳;也有四足的方鼎和圓形、方形的扁足鼎。鼎的兩耳一般立在口沿上,目的是在取用鼎時,用鼎鉤將鼎鉤起。“司母戊”方鼎因器腹內壁鑄銘文“司母戊”而得名。據考證,“司”為祠,意為祭祀;“母戊”是商王文丁母親的謚號,所以,這件鼎很可能是文丁為祭祀母親母戊而鑄造。 司母戊方鼎為直口,寬邊,立耳,耳廓飾雙虎噬人頭紋,壁厚,腹深,腹周邊飾獸面紋(舊稱“饕餮紋”),中間為白地,方腹四角各有一道扉棱,平底,四條粗壯的柱狀足,足的上部均飾一獸面紋。整個器物外觀雄健渾厚,紋飾莊重,氣勢威嚴。它的鼎身和四足是整體鑄成的。鼎耳是在鼎身鑄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鑄造青銅器的模型稱“范”)澆鑄上去的。這表明商代的青銅冶鑄已達到很高的成就。 司母戊方鼎既是炊煮器,也是重要的禮器。它體現著商代奴隸制貴族的無上權威。 《四羊方尊》(商)(高58.3厘米,口每邊長52.4厘米,重34.5公斤,1938年湖南寧鄉縣月山鋪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青銅器中的“尊”是一種盛酒器。此器的基本造型是方尊,上下分成三個部分,器口頸部分以極勁健有力的弧線起始,以穩重的直線圍成的圈足結束。中間部分是用分鑄法鑄成主體的四只大卷角羊身,分置于四面轉角之處,肩部的空隙處有蜿蜒的龍。器物上部飾以蕉葉紋,以加強口部開放的感覺。羊身及器身其余各部分均填以嚴謹工細的鱗紋和云雷紋。羊肩還飾有高冠的鳥紋。整個裝飾十分繁復,充滿了神秘、威懾的色彩。 從這一器形的設計來看,它把平面的形象和立體的形象很好地結合了起來,運用了線刻和浮雕的手法,使這一器物顯得更加莊重威嚴。在鑄造工藝上,它采用了分鑄技術,即首先將羊角和龍頭鑄好,然后將其二者分別插入外范中,再進行整體澆鑄,使之成型,又一次顯示了我國商代青銅鑄造工藝的高超水平。

  ·商周青銅器特點: 商代的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形制厚重華麗,充滿了神秘、威懾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銅器的神秘色彩逐漸淡化,風格趨向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

  秋戰國青銅器藝術。 《蓮鶴方壺》(春秋)(通高118厘米,口橫30.5厘米,口寬24.9厘米,重64.28公斤,1923年河南省新鄭出土)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壺是一種盛酒器。它的造型有圓形、方形、扁形、瓠形等。這件蓮鶴方壺(又稱“立鶴方壺”)是青銅器中的著名作品,出土時還有一件與此同樣造型的青銅器。現在,一件藏北京故宮博物院,另一件藏河南省博物館。 蓮鶴方壺主體部分為西周后期以來流行的方壺造型,有蓋、雙耳、圈足,重心在下腹部,遍飾于器身上下的各種附加裝飾,不僅造成異常瑰麗的裝飾效果,而且反映了青銅器藝術在春秋時期審美觀念的重要變化。壺身的紋飾為淺浮雕并有陰線刻鏤的龍、鳳紋飾。有的是以鳥獸合體的形式表現,虬屈蟠繞,布滿壺體。圈足上每面飾相對的兩虎,器蓋口沿飾竊曲紋。壺頸部四面均有龍(獸)形耳,兩正側面作回首反顧之龍形,有花冠形角,體積很大,長度約當壺身高度的2/3,冠與身軀均有鏤空的精美花紋。壺腹下部四角又有附飾的有翼小龍,作回首向上攀附之狀。獸角翻卷,角端如花朵形。圈足下有雙獸,弓身卷尾,頭轉向外側,咋舌,有枝形角。承托壺身的獸,和壺體上所有附飾的龍、獸向上攀援的動勢,相互應合,共同在觀者視覺上造成壺身輕盈、移動的感覺。 壺蓋上部為兩重駢列的蓮瓣形裝飾,向四周翻仰,有力地烘托出蓋心一只展翅欲翔的鶴。鶴的形象生動真實,為早期青銅器藝術中所罕見,被學術界認為是春秋時期時代精神的象征。戰國以后,青銅壺蓋以立鳥為飾的漸多,蓮鶴方壺為此類器物的已知最早實例。

  ·春秋戰國青銅藝術特點: 春秋中期以后,隨著奴隸制度的衰落和崩潰,青銅器逐漸失去了它原來主要作為禮器的作用,逐漸變成供統治階級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銅器的器形趨向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紋飾也易于理解。

  ·秦漢青銅藝術: 《長信宮燈》(漢)(高48厘米,重15.85公斤,河北省滿城陵山竇綰墓出土) 這是1968年出土的一件藝術價值很高的青銅器,是漢代銅燈具中的代表性作品。因此器上所刻銘文中有“長信”二字,根據墓主竇綰是漢代中山靖王劉勝之妻,而中山靖王的祖母即漢景帝時的皇太后竇氏所居住的宮殿名“長信宮”,故將此燈定名為“長信宮燈”。整個燈的造型非常新穎別致,呈宮女雙手執燈形象,器身通體鎏金。燈座和燈罩都可以拆卸,燈罩還可以汗合,以便調整燈光照度的寬窄。燈盤上的一個短柄,可以用來調整照射方向;宮女的頭部和右臂也可以拆卸,因為右臂實際上是煙的通道,使燈煙容納于宮女形的器身之內,使室內保持空氣潔凈,實在是一個非常巧妙的構思。宮女雙手執燈,跪伏在地的姿態以及小心翼翼侍候主人的神情,也完全符合一個身處深宮的年輕宮女的身份。 《虎牛形祭案》(漢)(高43厘米,長76厘米重12.35公斤,云南省江川李家山出土,南省博物館藏) 這是1972年云南省江川縣李家山古墓葬出土的一批重要青銅器中的一件。屬于古代云南少數民族——滇族的文化。關于這一青銅器的年代,一般定為西漢,也有學者以為要提前至戰國時期。這件青銅器造型獨特,案作牛形,背有沿,形成盤狀,便于祭祀時在上面安放祭品。為了保持器物的穩定性,牛尾處設計了一只咬住牛尾的虎。在牛的前后腳之間,利用空腹,橫一頭小牛,別有一番情趣。 ·秦漢青銅藝術特點: 青銅器便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器和觀賞器方向發展,它們往往以實用和美觀(主要體現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統一而引人注目。

  三、教學內容資料

  (一)作品分析

  玉器工藝 以硬玉、軟玉、碧玉、水晶等為原料而制作的工具、裝飾品、祭器、陳設品等通稱為玉器。根據現有資料證明,中國最早的玉器出現于距今7000年的新石器時代。在已發掘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文化遺址中,均有精美的玉器出土。之后,歷經商、周直至明、清,持續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鮮明的時代風格,代表了世界玉器的最高水平。 中國古人對玉的解釋除了物質的特性——質地溫潤縝密,光澤柔和外,還賦予它以“德”的含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中稱:“玉,石之美有五德者”,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文人對玉的特征和內涵的典型概括。所以,中國古代的玉器除了具有一定的實用價值(如工具和生活用器)外,還用于禮儀、祭祀、裝飾、陳設等。 中國古代制造玉器的工藝,先秦時期稱琢玉,宋代稱碾玉,今稱碾琢,以示與雕刻工藝有別。玉器的造型和紋飾均是靠碾琢而成

  《玉人》(商)(高7厘米,1976年河南安陽婦好墓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這是商代第二十三代王武丁的配偶“婦好”墓中出土的大量的玉器中的一件。此墓位于河南省安陽市小書村西北約100米處。1976年春由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發掘。這是目前唯一能與甲骨文相印證而確定其年代與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墓內出土的各類隨葬品共達1928件,其中玉器約300件。大部分為玉雕動物,玉雕人像有10多件。這一件跪坐人像,刻畫最為傳神。玉人呈黃褐色,屬圓雕。玉人雙手撫膝,長臉尖頷,細長眉,塌鼻突嘴,兩眼直視前方,頭發梳辮盤至頭頂,再用箍形“顛”束住,“顛”前還有卷形的冠,身穿長衣,交領、窄袖,腰束寬帶,衣上飾方紋,腹前懸長條形的“蔽鄹”,腰左側插一寬柄器,可能是武器。此玉人雖然僅高7厘米,但各部分都雕琢得十分精細,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商代貴族的形象。 青銅工藝 青銅器是我國古代繼彩陶藝術之后,興起的又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獨特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時代特點的工藝美術。

  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因為純銅(紅銅)的熔點很高(1083℃),而硬度較低,加入錫,可以降低熔點(700℃一900~C),且增加硬度。同時,熔化的青銅在冷凝時體積略有漲大,所以,青銅鑄件填充性好,氣孔少,有較高的鑄造性能,在應用上具有廣泛的適用性。因此,人類在使用鐵器以前,廣泛地使用青銅鑄造各種器具。考古學家們將這個歷史階段稱之為“青銅時代”。 中國的青銅工藝,始于夏代末期。最興盛的時期是商代和西周。所以,一般都以商、周兩代的青銅器作為中國古代青銅藝術的代表。商、周的青銅器,固然種類繁多,但最重要的是所謂青銅禮器,即有一些青銅器,如最常見的生活用器鼎(古代的炊煮器),用于奴隸主階級的祭祀和宴飲時,便賦予特殊的意義,成為奴隸主地位的體現,稱之為“禮器”。例如,按古書記載,奴隸主階級的禮制規定,祭祀和宴飲時用鼎的數目是有嚴格規定的,即“天子九鼎,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這說明像鼎這樣的青銅禮器具有區別尊卑貴賤的功能,是奴隸主統治權力的象征。加上商代社會尊神重鬼,崇拜祖先,所以,商代的青銅器,特別是青銅禮器,形制厚重華麗,充滿了神秘、威懾的色彩。 西周中期以后,青銅器的神秘色彩逐漸淡化,風格趨向簡樸,追求樸素、典雅之美。

  春秋中期以后,隨著奴隸制度的衰落和崩潰,青銅器逐漸失去了它原來主要作為禮器的作用,逐漸變成供統治階級享用的生活用品。青銅器的器形趨向輕靈、奇巧,裝飾手法寫實,紋飾也易于理解。教材中選用的春秋中期的《蓮鶴方壺》,便是這方面的代表作。

  進入秦、漢時期后,由于鐵器和漆器比青銅器更方便,從而逐步取代了青銅器,青銅器便向輕便、精巧、實用的生活用器和觀賞器方向發展,它們往往以實用和美觀(主要體現在造型的美)的高度統一而引人注目。 《虎食人卣》(商)(通高32.5厘米,傳湖南安化出土,日本泉屋博物館藏) 中國古代青銅器中的“卣”(音“友”),是一種盛酒器·,它的形制似壺,但有提梁,故俗稱提梁卣。 這件虎食人卣是商代后期著名的青銅器。卣身作虎踞坐形,豎耳瞪目,張著大口,虎牙畢露,兩爪抱持一人,作噬食狀,給人以恐怖感。器頂有蓋,上有立獸,提梁飾夔紋,兩端獸頭。虎前足上飾顧首龍紋,背飾牛首紋,中配扉,尾飾鱗紋。整個紋飾極其精致,惜此器流散在外。與此器相似的另一虎食人卣,也在法國巴黎塞奴施基博物館。 《盂鼎》(西周)(通高101.9厘米,口徑77.8厘米,重153.5公斤,傳陜西岐山禮村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藏) 這是現存的著名的西周早期的青銅器。傳為清朝道光年間出土于陜西岐山禮村。此鼎因腹內壁鑄有銘文19行,共291字,記載周康王23年貴族盂受策名時,周王昭告周立國的經驗與殷亡國的教訓,命令盂要效忠周王,故稱此鼎為“盂鼎”。這些珍貴的銘文對研究西周奴隸社會的歷史具有重要的價值。從這件鼎的形制看,它造型雄偉凝重,紋飾簡樸,除口沿下飾饕餮紋帶外,足上飾獸面,并有扉棱,下加兩道弦紋,體現了西周早期青銅器的典型風格特征。

  漆器工藝 用漆涂在各種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藝品、美術品等,一般稱為漆器。但這里所說的漆,是指一種天然漆,一般稱為生漆,俗稱大漆,系漆樹身上分泌的液汁,呈灰乳色,接觸空氣氧化,成栗殼色,干固后成褐黑色。用它作涂料,有耐潮、耐高溫、耐腐蝕等特殊功能,又可以配制出不同色漆,光彩照人。在我國,從新石器時代起就認識了漆的性能并用以制器。歷經商、周直至明、清,中國的漆器工藝不斷發展,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并對日本等國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和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 《紅漆木碗》(新石器時代)(高5.7厘米,口徑10.6X 9.2厘米,浙江省余姚縣河姆渡遺址出土) 這是我國現已發現的最早的一件漆器。根據它出土時位于該遺址第三文化層來推斷,它距今已有六七千年的歷史。 《彩繪透雕小座屏》(戰國)(通高15厘米,長51.8厘米,1966年湖北省江陵望山一號楚墓出土,湖北省博物館藏) 這是件漆、雕、繪三者有機結合得非常精美的工藝品。周身黑漆為地,并以朱紅、灰綠、金銀等色進行彩繪。座屏外框也用朱紅、金銀漆繪出風紋等紋飾。更有意味的是,在這小座屏的外框中,用透雕的手法,共雕刻了49個動物,計有:大蛇20條,小蛇15條,蛙2只,鹿、風、雀各4只。這些動物造型生動、優美,相互結合得十分自然,體現了戰國漆器工藝的高度水平。 《漆耳杯套盒》(漢)(通高12.2厘米,口橫16.5厘米,口縱19厘米,1972年湖南長沙市馬王堆1號漢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館藏) 這是一組設計非常巧妙的漆器。呈橢圓形的漆具杯盒,內部空間并不大,但由于設計合理,卻能盛放7件耳杯(6件順疊,1件反扣),充分利用了盆內的有效空間,而且套合嚴密,其設計的巧妙,堪稱實用與美觀相統一的典范。盒與杯均為木胎。器內髹紅漆,器表髹黑褐色漆,以紅黑二色繪云紋、漩渦紋和幾何紋。 《牡丹紋剔紅蓋碗》(明) ?這是中國古代漆器工藝中“剔紅”的代表作主一。唱9紅”又稱“雕漆”,是在層層堆起的平面漆胎上剔刻出花紋的一種漆藝技法,因它大多采用鮮明的朱漆,故又名“剔紅”,或稱“雕紅漆”、“紅雕漆”。我國古代的雕漆工藝始于唐代,盛于元、明。雕漆工藝因漆層多,較費工時,雕刻技術精細復雜。要雕出花葉的轉折起伏凹凸,顯得有剛有柔,有粗有細,有疏有密,層次交代分明,呈現出一種精美的浮雕效果。這不僅要求具有很高的技術水平,還要具有很好的藝術修養。所以,外國許多著名的博物館,多收藏有中國的雕漆工藝品。這件牡丹紋剔紅蓋碗就體現了上述的藝術特色。 《三鳳牡丹紋朱漆描金碗》(清)(高7厘米,直徑15.7厘米,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這是現存清代漆器工藝的精品之一。它米用了多種漆工藝技法。三風牡丹紋中的風頭,頭后飄起的細毛及風身金色較淺。,這是中國古代漆工藝名著《髹飾錄》中所稱的“彩金象”的畫法。鳳頭的輪廓及眼睛用黑漆細勾,鳳背的魚鱗式羽毛及翅翎、牡丹的花葉,金色濃淡成暈,是北京漆藝匠師所說的“搜金”的畫法。牡丹花葉則用金筆勾筋。可見僅“描金”·(在彩色漆繪花紋上加描金線稱“描金”)一項,其手法就有多種。漆器工藝技術之精由此可見一斑。

【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教案】相關文章:

中國古代玉器、青銅器和漆器教案04-25

美術教案:中國古代玉器、漆器、織繡工藝04-25

青銅器教案01-19

美術教案《青銅器》06-26

青銅器美術教案04-25

高中美術青銅器教案02-28

青銅器11-15

【優】美術教案《青銅器》6篇06-26

西關玉器古玩街04-29

玉器鑒賞標準參考04-30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综合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精品一级毛片A久久久久,欧美一级待黄大片视频
热久久九九这里有精品 | 亚洲中文字幕综合精品视频 | 日本中文一二区有码在线 |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熟女88 | 一本色道久久99一综合 | 视频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偷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