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電影《蘇格蘭女王瑪麗》觀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你有什么總結呢?何不寫一篇觀后感記錄下呢?到底應如何寫觀后感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電影《蘇格蘭女王瑪麗》觀后感,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這部電影的由來說起頗有意思,是在一個電視專題片里無意中看到的,通過電影介紹伊麗莎白一世和蘇格蘭瑪麗女王的故事。當看到K·赫本飾演瑪麗女王的片段,我一下被吸引住了,就去電騾下載,而感覺比我先前想象的還要好。
下載到一套英文字幕后,空閑時就試著翻譯,不想這不到2小時的電影竟有1300多句對白,斷斷續續翻譯了好長一段時間,外加調時間軸,昨晚終于完成了,真是興奮,因為這帶有歷史事件的片子,意義總不同一般。
后來才知道這部電影是“雷電華”公司借米高梅《瑞典女王》的勢頭拍攝的姐妹篇;有了先驅的參考,劇本和制作上顯然略勝一籌,雖仍不免加入虛構,但已將更多筆墨放在了兩位女王權力之爭的史實上。而有了K·赫本的精彩演出,劇情同樣毫不沉悶。
影片用很多情節講述了瑪麗的婚姻,撇開杜撰和溢美成分,幾場內心戲充滿溫情哀傷,并有民族愛國的君主之心,是既大氣又細膩的。最使人難忘的是瑪麗與伯斯威爾伯爵結婚前,在露臺那段感人肺腑的對話。那“星星”和“女孩”,分明顯露出瑪麗身上女性的溫柔脆弱;這點也是影片刻意渲染的,隨處可見,與暴躁乖張、毫無柔美的伊麗莎白形成強烈對比。我想片中一定描畫得夸張了,前幾年那幾部新拍的伊女王一世的電影顯然更為客觀(但恕我直言,真是沉悶)。
凱特未滿30歲時的樣子挺美的,尤其這是她難得一見的古裝片,造型設計得不錯,特別是她的幾頂帽子,還有花邊的袖口,比《瑞典女王》中嘉寶的發型和服裝都要自然。她臉部的鏡頭光影打得也很漂亮,當然與嘉寶面部給人的緊張、揪心感相比,使人輕松很多。
最后瑪麗與伊麗莎白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會面,她的表情給我印象很深。兩位女王的對話,儼然是“男性”與“女性”方式的較量;瑪麗雖然是戰敗的一方,但仍聲稱自己贏了,永遠、永遠都是她贏,她如同一個女人那樣地愛過了,也如同一個女人那樣地失去過,并且,將來將是她的兒子來繼承整個大不列顛、以及斯圖亞特家族的基業;而“童貞女王”伊麗莎白,將無后無嗣地歸于塵土。
片中與史實不符之處一定不少,我沒有去細查,不過知道瑪麗女王被處死的時候已經四十多歲,而不是30不到的凱特的年齡;而她的兒子后來究竟怎樣了,也未曾了解過。但我很感謝有這樣傳記性質的電影,給我們打開了一個廣闊的天地。
忙著翻譯字幕,想必忽略了很多人物的細節表演,以后是要重看的。忽然想到,我是不是因為喜歡凱特才喜歡這部電影的呢?好像也不是,應該還有蘇格蘭民風的展示罷。瑪麗女王在窗口聆聽她的人民聚集一堂合唱“保衛蘇格蘭”、“保衛女王”的歌聲,真真切切地叫人為之動容。而因此也將瑪麗的愛民之心提升了起來。
【電影《蘇格蘭女王瑪麗》觀后感】相關文章:
穿PARADA的女王電影觀后感02-28
蘇格蘭啟蒙運動概論12-13
《女王的教室》隨感02-28
我是女王作文07-30
花中女王作文10-01
女王駕到作文10-04
嘮叨女王作文06-10
小瑪麗歷險記作文06-16
蘆薈女王的養殖方法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