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關推薦
本市高校外地生源大增 招生結構改變
本報記者 徐敏
從今年起,上海高考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2008年,本市高考生約10萬;2009年只有8萬左右;2010年約7萬人。受出生人口減少的影響,預計上海高考生源下降趨勢將持續到2016年,至2017年才有所回升。上海高考生源大幅減少,將如何影響招生結構?高校的教學與管理應作何變化?
名校錄取上海考生比例不會大變
生源減少了,上海學生考名校的機會是否增多?一些高校招辦老師表示,隨著生源減少,名校在滬招生人數也相應減少。如復旦、上海交大、同濟、華東師大等部屬重點院校,在招生總數不變情況下,今年紛紛減少了在滬招生名額,減招幅度大都在10%—20%之間。名校減招幅度普遍小于或等于考生減少的幅度,所以,上海考生報考名校的錄取比例不會有大的變化。
市屬高校也在上海紛紛減招。如上海師大去年在滬招生4400人,今年招生3200人;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去年在滬招生2300人,今年招生1720人;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去年在滬招生(本科)1665人,今年招生1359人;民辦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去年在滬招生1440多人,今年招生1030多人。由此可見,“上海考生百分百進大學”的現象不會出現,上海高考錄取率將仍然保持在84%左右。
未來若干年,包括上海在內,全國高考人數都將明顯減少,上海高校招生會不會“吃不飽”?尤其是民辦、專科院校,會不會遭遇生存困境?不少高校表示:不愁招不滿學生。因為上海高考錄取率高達80%以上,重點大學錄取率達20%以上;而中西部地區高考錄取率僅為40%—50%,有的省份重點大學錄取率僅3%。從全國范圍來看,高等教育依然是緊缺資源。再加上上海高校的地域優勢,所以各個層次和類型的高校都不愁生源。
外地生與本地生如何交融
復旦大學今年錄取新生中,上海生源占34%,估計明年能達到教育部提出的“部屬高校在駐地的招生比例要逐年逐步調整至30%以內”的要求。而在2005年,復旦的上海生源約占60%左右,曾被戲謔為“阿拉復旦”。
上海師大去年招生(本科),上海生源占84.6%,今年上海生源占56.6%。上海東海職業技術學院去年招生,上海生源占85%,今年上海生源只占52%。
可見,無論是部屬重點高校、市屬本科院校,還是專科院校,都面臨一個趨勢:外地生源比例較大幅度增加。
學生置身于一個多元化的校園環境中,對他們的發展更有利。大學教師反映,外地學生通常更勤奮。本市一所名校按學分和績點計算學生平均成績,結果顯示,上海學生的平均成績在全校平均成績之下。外地學生增多,有助于優化學風。當然,上海學生也有優勢,比如思維活躍、視野開闊。來自五湖四海的學生匯聚一校,人才的差異性可以促進多樣思維方式的形成,學生的想法觀點相互碰撞和交融,更能激發創造性。
教育界人士指出,原先,擁有多所名校的大城市考生,能夠以較低分數進入名校;而那些缺少名校的省份,許多優秀學生受招生計劃所限,失去了享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權利。如本市某重點高校往年在上海招生,考分略高于重點線的學生就能進來,而外省市的考生,考分要高出當地重點線五六十分才能進來。如今,部屬高校生源結構比例的調整,使得“全國重點”名副其實,促進了教育公平。高校招生敞開大門,海納百川,對提高生源質量和自身發展有益。
生源“變”了學校怎么“變”
上海高校“敞開大門”,將會使學校教學、管理、學科建設發生哪些變化?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教授認為,校園文化建設面臨新任務。周末和假期,留校的學生增加了,大學校園將由冷清變得熱鬧。怎樣豐富學生假日生活,為留校學生提供更多的名師講座、文化娛樂活動、創新實踐活動,高校需用心設計。
生源出現多元化,高校的教學需適當調整。相比大城市的學生,中西部地區學生可能在英語、計算機方面基礎較弱,學校可以通過開設輔導班、選修課等方式,幫助學生盡快提高。另外,高校就業工作內容也需要調整,應更加重視引導畢業生放寬視野、服務全國,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和機會。
教育專家還指出,上海高校在進行學科專業設置和調整時,不僅要對接上海產業結構變化和經濟社會發展,還要適應國家中長期發展戰略需要,體現立足上海、服務全國的功能。
【本市高校外地生源大增 招生結構改變】相關文章:
高校普招生源與對口生源學習適應性比較研究04-29
河南高招生源火爆 省會高校受歡迎04-27
大學招生季 搶優質生源高校各有妙招04-25
生源爭奪加劇 高校提供“深度咨詢”04-25
當前資本市場結構的主要特征04-28
生源危機預示“高校破產日”日益逼近04-27
省外高校生源競爭激烈 有備而來(圖)04-26